洪泽湖,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西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泽湖。1128年,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取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明清以来湖水全凭洪泽湖大堤作为屏障,形成“悬湖”。
现洪泽湖正常水位12.5米,面积1597平方千米,容积30.4亿立方米,湖泊长度65千米,平均宽度24.4千米,平均水深1.9米,最深5.5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千米。近年加固了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提高到16米。湖水主要经由三河泄入高邮湖,再经邵伯湖入里运河,到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旧时排水不畅,大堤失修,水患严重。1949年以后新建规模宏大的三河闸,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泽湖大堤。1952年在高良涧以东修建苏北灌溉总渠,长168千米,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还可出二河闸经杨庄水利枢纽由中山河(或称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辟淮沭河,由杨庄水利枢纽引洪泽湖水北上,到沭阳入新沂河。目前洪泽湖水共有这四条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运、养殖之利。湖区沿岸每年都出现结冰现象,岸冰厚0.03米~0.05米。1969年1月31日强寒潮侵袭时全湖封冻,12天后才解冻,为几十年来所未见。
洪泽湖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至湖心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
洪泽湖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其几何形态极不规则,东北—西南向的拦洪人工石坝,距湖心15千米,其余为天然湖岸,岸线弯曲,岸坡平缓,全源水域由成子湖湾、漂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湖底质为碎屑沉积物;汇入洪泽湖的较大河流有淮河、潆潼河、濉河、徐洪河等。
洪泽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国自古以来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泽湖地区。因而洪泽湖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洪水的抗争史,并因此留下诸多美丽的传说。洪泽湖的千年古堤就是历代为治水而建,与都江堰齐名。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米~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千米,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历史悠久的洪泽湖,给人们留下很多宝贵景点,可供当今的旅游者一饱眼福。现存的主要景点有:万顷碧波、百里长堤、港坞帆樯、奠淮犀牛、泄洪大闸、老君遗踪、龟山晚眺、明陵石刻、临淮观日、墓园春晓、洪泽湖镇水铁牛。
万顷碧波。辽阔的湖面,时而波涛滚滚,大浪排天;时而风平浪静,湖水如镜。极目远眺,白帆点点,南来北往的运输船队,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渔船,鱼肥仓满,争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百里长堤。已有1800年历史,是防洪的屏障。宏伟的土堤,壮观的石墙,青翠的绿柳,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移游欲飞的巨型青龙。那茂密的林荫,新鲜的空气,清脆的鸟鸣,和煦的湖风,人行其中,犹如步入仙境,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港坞帆樯。洪泽湖汛期水深、风疾、浪大,直接威胁着过往湖中渔民的安全。湖东岸原有蒋坝、高良涧两座避风港。随着水运的发展,1966年加固洪泽湖大堤时,增建九龙湾、夏家桥、周桥三座避风港,1994年又在洪洋湖心建一座避风港,另加三座船闸。这些避风港,四周皆用条石砌成,安全系数较大。船泊其中,在船头仰视,俨如数十仞之城墙;港坞外。浪花飞雪腾湖面,百里狂涛撼大千。出航时,千篙拨得烟霞乱,万里航行捷足先。仔细观看,品味无穷,别有一番景象。
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张鹏翮、采库司张弼安安排铸造,作为镇水之物,安放在洪泽湖大堤险要地段。牛身略小于真牛,腹部有铸渊,距今有300余年。原有9具,今尚存5具。分别存放在三河闸、高良涧和高堰等地的湖堤上。
泄洪大闸。位于洪泽湖东岸的三河、二河、高良,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承担洪泽湖泄洪重任。闸身雄伟壮观,作用非凡无比。蓄水时,同得火池挂碧夺,烟波浩渺在其中;泄洪时,滔滔巨浪归江海,滚滚狂涛走巨龙。
老君遗踪。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的老子山,古称丹山,相传老子(李耳)曾在此炼丹,故而得名。山上现有炼丹台、青牛蹄迹和凤凰墩等名胜占迹。游人登山时,能体会到“石上青牛留足迹,炉中红火照仙颜,洞存石镂去崖处,凤起山岗霄汉间”的情景。
龟山晚眺。位于老子山南侧,山形如龟,为历代用兵之地,古称龟山镇。为秦汉以来历史名镇,留有夏禹治水之遗迹。清末仍有寺庙12座,和建筑宏伟的洪泽都司署。清代,龟山为清河县南陲重镇,它扼立于淮河入湖口处,孤峰峙立是淮运分流的天然鱼嘴。
明陵石刻。明祖陵,位于洪泽湖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的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时间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后石刻被淹没。1966年,洪泽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继露出,石刻雕群经维修后,恢复原来面貌。
临淮观日。临淮头,四面圩堤环抱,像一颗璀璨明珠飘浮在碧波万顷的湖面上。每当黎明之际,站在防洪大堤上,极目东眺,一轮红日从碧波如镜的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灿烂朝霞,闪耀金波,捧出即将出浴的金娃,摇晃于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较之泰山观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墓园春晓。位于洪泽湖西岸的半城镇。没有雪枫墓园,园内安葬着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将军遗体。墓园大门两侧为时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对联,墓东侧建一座由邓子恢题写的淮北苏皖解放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环塔有石碑13块,铭刻着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园内还有纪念馆,陈列着烈士遗物等革命文物。洪湖之滨,半城之阳,地居高岗,迎湖遏浪,墓隐丹枫,塔耸碧云,花草松柏,四季常青,每当“清明”祭扫,人群络绎不绝,已成为教育后代的革命基地。
洪泽湖镇水铁牛。清康熙年间,洪泽湖大堤建成时,铸九牛二虎一只鸡用以镇水。如今已是虎归森林,鸟飞远去,只有憨厚的铁牛与洪泽湖朝夕相伴,可惜仅存五条,其中两条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两条在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一条在淮阴高堰。铁牛系生铁铸成,除牛角均已残缺以及部分铭文锈蚀外,余则保存较为完好。铁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块铁板与牛身铸为一体,共重约2250公斤(一说重4000公斤)。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楷书铭文。铭文曰:“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
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原因。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又一原因。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原因,也是决定性原因。因此,洪泽湖被称为人工湖。
洪泽湖上游,进入洪泽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怀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团结河、张福河等。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长156千米。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高邮湖、邵伯湖至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设计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秒,1954年8月6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秒。
二、苏北灌溉总渠。全长168千米,西起洪泽湖高良涧进水闸,流经淮安(今楚州)城南与里运河平交,至射阳县六垛扁担港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秒,1975年7月19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秒。
三、淮沭新河。全长196千米,南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淮阴、沭阳进入新沂河入黄海,设计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秒,2003年7月11日实际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全长163.5千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经清浦、淮安、阜宁、滨海四县(区),至扁担港入黄海。近期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远期设计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实际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秒。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2006年4月5日,洪泽湖湿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