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申体现了回归政党本质的新自觉。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过去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种"与时俱进"是理所当然的。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么一种奋斗理想、奋斗目标、理想信念,这是一个政党最核心的内容。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和其他政党没有区别了,何谈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因此,在走向现代政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和发扬政党优势,在理论创新、政治先进、组织有力、制度科学、人民群众支持方面守住我们的政党根基,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突出强调腐败问题的严重危险,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反腐败问题。他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
对宗旨意识的强调,体现了对优化党群关系夯实最大优势的新自觉。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发扬我们最大政治优势的高度自觉。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探索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将反腐倡廉的工作制度化。把反腐败工作提高到这么高的地位,是新觉悟。
八、对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等明确了新要求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次在习近平同志担任大会文件起草组组长的带领下,排除干扰,冲破阻力,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筹。明确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以及"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第一次单列一章论述政治体制改革。这表明了全党攻坚克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也为新领导集体预留了较大的政改空间和回旋余地。报告突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问题,提出党派协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基层民主协商,等等。报告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强调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第一次鲜明提出"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问题。把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建设中突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鲜明提出解决当前民众意见最大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要按"两个同步"、"两个比重""两个公平"的理念和原则切实加以解决。
对社会体制改革,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里除了社会管理体制增加了"法治保障"的内容外,还进一步细分了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社会管理机制的问题。这都很具现实针对性,把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了。
同时,十八大报告对依法治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以"一国两制"处理港澳台关系,对促进和平发展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也都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新观点。
"两个善于"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提出"三型政党"建设的目标,意义深远,影响重大。既是对9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宝贵经验的弘扬,又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学习型政党建设经验的肯定,更是对执政党建设目标的新认识,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
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党,是形势所迫,必须紧抓不辍。建党9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治党治国之道,取得了辉煌成就。世态变化,日新月异,形势发展,时不我待。发展无止境,创新无疆界。改革创新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必须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必须守规则,重实效。每个党员和每个组织都要重视创新,参与创新,实现创新,用创新的理论、经验,指导工作实践,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党,是使命使然,也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必须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营造宽松环境,尊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首创精神,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拓展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措施创新、载体创新、经验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用创新的理论解决建设中的难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途径。同时,我们还要用党的建设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文化产业落实我党的建设目标,要以学习为先。学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我们党从建党之初起,就善于学习、倚重学习,在革命战斗年代,共产党人见缝插针,通过各类学习班、培训班提高党员的素质;建国之后,虽然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一度偏废了学习、忽视了学风,但改革开放启动后,"学习型"这个词出现在我国的政治生活,是2001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致力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上,经过全党决策,将建设学习型社会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政党",则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党就把学习重新抓在手上,特别是中央政治局领导班子带头加强学习、高度重视学习、主动抓学风建设,在党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十八大报告在肯定近些年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的同时,把"学习型"作为政党建设的目标,建立完善自我学习机制,倡导终身学习、全民学习,通过学习使党更成熟、更坚定。
落实学习创新型政党建设的目标,要以创新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是我党的精神品格。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创新型政党,是十八大首次提出,表明党的建设目标又注入了新要求。民间有句俗语,"办法总比困难多",通俗中揭示了创新的要义。当前,我国既处在发展机遇期,也迎来了矛盾多发期,面对民众对改革的强烈期盼、对公平的热切呼应、对民生的高标预期、对环境的美好向往,加之国际对路线的"颜色主义"制肘、隐形的经济战略制约、多发的领土主权争纷,在这矛盾交集、困难重叠的关键时刻,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政党,就是要求全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成员不墨守成规、不抱残守缺、不固步自封、不僵化止步,通过理论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和载体创新,使党在执政效率的提高、执政形象的维护、执政权力的约束上有所更新、有所创造、有所改变,以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解决层出不穷的困难和问题,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四、善于学习创新是改进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三型政党"建设目标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反映的是党政和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过去的管理方式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往往存在"我强你弱、我高你低、我说你听、我管你从"的现象。为什么有的政府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政府部门存在"统治和管理"的观念,存在"官老爷"作风,体现在管理方式上就是居高临下、简单生硬。现在,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方式。社会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
提倡从强权型领导转向平民型领导,从封闭型领导转向开放型领导,从命令型领导转向沟通型领导,在学习、服务与创新中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塑造政党-政府-社会之间的多元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提倡平民型领导。邓小平曾经讲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让广大群众去心情舒畅地做好本职工作。"三型政党"建设要求领导者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以热心服务者自居的传统思维,把服务同领导意图的实现和决策目标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要求领导者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政策制定执行中,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服务和学习,不断取得群众的新认同。
适应开放型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三个大台阶和两个时期。今后,我们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还将高举改革的大旗在一些领域继续深化改革。这就要求执政党建设的目标适应开放的环境,要求党的领导方式适应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适应技术变化的日新月异,从封闭型领导转向开放型领导。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党的领导必须跳出管控、维稳思维下社会管理的误区,转而注重沟通和协调。注重社会的多元需求,重视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引导。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发挥组织优势和党员优势,不断巩固并扩大执政基础。
勇于担责的领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动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发展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执政力。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党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勇于担当。以往我们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一些很好的创新,比如:活动载体创新有"党员双岗双责""支部+基地"等模式,党员教育创新有"送学式""预约式"等模式。总结过去,立足当前,展望长远,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思维模式,不断拓宽创新思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创新成果。
重视沟通型领导。在传统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处于中心,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挥控制,领导的基础是信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流通,群众诉求反馈的体制内传递。个体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异很小,党的领导在实践中往往演变成"替人民作主"的方式。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社会的力量必然会不断生长,各类社会组织会不断兴起。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表明,我们党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时,要继续从一些不该管、管不好的领域退出。在领导方式上,也必然要求顺应社会的变化,多运用沟通的方式,应对各类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群体的诉求。通过沟通,实现各类组织、群体之间相互学习,增进了解;通过沟通,根据群众诉求变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沟通,不断把握社会变化,实现有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