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改革与机遇赛跑的时代,也是改革与时间赛跑的重要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就意味着我们把改革蓝图变成改革现实,兑现改革到位的庄重承诺,只有短短七年时间。
三中全会决定改革的总体部署,囊括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这无疑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方案、一次深刻的改革谋划。总体上看,新一轮改革可谓是人人在其中,行行在其中,方方面面在其中,上上下下在其中,决定所勾勒出的中国改革蓝图和愿景,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和时间表,改革力度之大,改革领域之广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的气魄。再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一、全面改革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遇到的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必须有攻坚克难的信心。新一轮改革过程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意料之中的,有些问题是意料之外的。有些领域的改革没有标本可参考,没有样本可借鉴,这就需要大胆的探索精神和可贵的探路勇气。与过去不同的是,当年我们"摸着石头"搞改革,是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而今天亟待推进的多项改革,我们党对其目标和路径都已明确。在这个时候,信心至为关键。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大量实践表明,难题之所以为难题,往往有其关节点、矛盾集中之处,这个难题攻破了,就可以为相关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减少障碍;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就能为更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打开通道。攻坚克难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障前行的过程。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意料之中的,有些问题是意料之外的。有些领域的改革没有标本可参考,没有样本可借鉴,这就需要大胆的探索精神和可贵的探路勇气。
二、全面改革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然而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如果没有那么一股劲,不敢、不想、不愿触碰矛盾问题,不但改革无法深入推进,发展也很难乘势而上。只有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来解放思想,才能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非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魄力不可。必须有一种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实现伟大梦想而义无反顾的自觉选择,能够着眼大局,着眼长远,勇于作出牺牲。只有把眼界放得更远一些,胸怀更开阔一些,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改革,才能真正义无反顾地攻坚克难。
三、全面改革需要出于公心的胸怀
全面深化改革是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的联动过程,改革越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关系就越复杂。改革中面临的困惑与阻力也让改革者倍感压力。改革会改变甚至否定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会触及甚至颠覆一些已经成型的利益格局。改革越是向前推进,碰到的阻力往往也越大。况且,我们的改革事业没有先例、没有榜样,完全靠改革者自身"摸着石头过河",?改革需要吃苦头、克难关,难免担风险、付代价。因此,领导干部要推进改革,必须抛弃私心杂念,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一个地方的科学发展放在第一位,才会解放思想、敢担风险、大胆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唯有各级领导行得端、走得正、作风硬,深化改革才有底气,推动变革才能让人服气。因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自信心是自尊、自信、依靠自己民族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中国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要坚定党的"三个自信",坚信"五个优势",唤醒内心深处的民族复兴责任担当意识。在担当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担当中认真体验人民疾苦,才能凝聚起全党的能量和信心,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激发全党始终保持团结奋发士气的力量之源。
新"赶考"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能力
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民众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只有高素质的官员才能应对这些变化。习总书记讲,打铁还要自身硬。自身硬就是自身要正、责任心强、能力突出。
世界已经进入"能力本位"时代。有真能力的使人服气,没真能力的让人唾弃,已成为当代判断领导者优劣的新视角、新取向和新标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单位,只有拥有和持续不断培养出卓越的领导团队,才能拥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党的各级领导者都是党执政的重要力量,必须大力提高各级各类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理论、创新的思路引领、考评、塑造核心能力,让具有核心能力的人才真正吃香重用,让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才充分显出来、尽快多起来、赶紧用起来,进而实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目标。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靠战略思维能力开阔胸怀和视野,靠底线思维能力化风险为坦途,靠"问题倒逼改革"能力创新拓展,靠"市场决定作用"能力激活效率和公平,靠执行力赢得民意民心,我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大踏步前进。
一、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实现中国现代化制定的大谋划、大布局、大战略,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这样一个大的格局下,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才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深谋远虑,及时提出战略任务,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不断开创新局面。
战略思维的基本内涵是战略整体观或全局观。战略思维是一种大智慧、大谋略、大本领,是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体现。其要求是:把国内和国际、全局和局部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用全球和全局的视野看问题,以整体观念统筹大局。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用历史眼光看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分析判断未来的发展走向,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多种因素和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用辩证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在复杂矛盾面前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从而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战略思维要求领导者从讲政治、谋全局、顾长远、抓根本的高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领导工作。我们党历来善于战略思维,能够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准确判断内外形势,及时抓住战略机遇,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明确提出战略任务,适时实现战略转变,成就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丰功伟绩。
要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就要加强理论素养。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基础。战略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只有打牢理论功底,善于辩证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规律,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因此,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
要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就要端正价值取向,提升精神境界。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远大的理想志向和宽广的胸襟气度。一是国家至上,人民为本。以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二是志向远大,作风务实。既要以崇高的理想唤起广大人民的奋斗热情和创造精神,又要以求真务实的理性态度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全局在胸,深谋远虑。既要对整体中的每个部分有精到的分析,又要对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有综合的把握;既要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对未来发展有深远的谋划。四是集思广益,多谋善断。要善于集中群众智慧,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就解决某个问题拿出多个方案,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二、提升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习总书记强调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凸显了我们党对现实困难的直面、对长远发展的洞察,展示出我们党自我检验、自我修正、自我提升的清醒认识。
底线思维是一种系统战略思维中的重要一环。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守住底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更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底线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值,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度"。一旦量变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底线不可跨越的临界线,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底线一旦被突破,就会违背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同时,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