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作家贾玛尔扎德(1895~)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故事集》。在《故事集》问世前后,伊朗出版了不少历史小说和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多写帝王或英雄的文治武功,往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美化历史人物;社会小说多写社会黑暗面,大多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有自然主义倾向。《故事集》与这两类小说不同之处在于着重描写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并自觉地运用人民大众的日常用语。
20世纪30年代初,在德黑兰出现了一个青年文学家团体,称为“拉贝”。它的最初的成员主要有萨迪克·赫达亚特(1903~1951)、伯佐尔格·阿拉维(1904~)、马斯乌德·法尔扎德(1906~)和密努。萨迪克·赫达亚特是伊朗现代著名作家,他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早期创作受西方颓废派的影响,带有感伤色彩;后期创作明显走向现实主义。他的两部中篇小说《盲枭》和《哈吉老爷》获得了世界声誉。
伯佐尔格·阿拉维是伊朗共产党员,1937年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狱中札记》及《五十三人》。他的长篇小说《她的眼睛》(1952)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伊朗进步人士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穆罕默德·赫加泽(1900~1970)的主要作品有《胡玛》、《帕里切哈尔》、《泪》、《帕尔旺尼》、《泽巴》以及文学小品集《镜子》、《沉思》、《微风》和《旋律》等。他的小说主要描写上层社会妇女形象,主要思想倾向是宣扬在逆境中要退避忍让,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的语言优美流畅,是规范化的现代波斯语。作家阿路·阿赫迈德(1920~1971)与赫加泽的风格迥然不同,他对城乡生活中的落后现象持批判态度,主要作品有《互访》、《我们遭受的苦难》等。
近代伊拉克文学
19世纪中叶,阿拉伯社会出现复兴的曙光。伊拉克地处阿拉伯世界的边缘,长期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统治,加上国内宗教派别和部族势力矛盾冲突不断,国家的复兴稍迟于其他阿拉伯国家。
伊拉克知识分子通过同国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促使伊拉克文学的复兴。作为伊拉克历史进程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统治又阻碍了文学的发展,迫使许多作家沉默或隐退。
诗歌是伊拉克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形式。19世纪伊拉克诗歌创作以颂诗和宗教诗为主,著名的诗人有穆罕默德·赛义德·侯布比(?~1916)、海德尔·侯利(1831~1887)、谢赫·萨利哈·泰米米。与此同时,还有少数诗人如阿卜杜·厄尼·贾米拉(1780~1863)冲破传统的束缚,写出回忆古代英雄人物光荣业绩、反抗奥斯曼专制统治、号召革命的作品。
20世纪初,涌现不少杰出的诗人,如杰米勒·绥德吉·宰哈维(1863~1936)、阿卜杜·穆哈辛·卡齐米(1870~1935)、迈阿鲁夫·鲁萨菲(1875~1945)和穆罕默德·里达·舍比比(1888~1965)等。他们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表达了人民的要求。他们对诗歌形式的革新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宰哈维主张摒弃韵脚,首先创作无韵诗,鲁萨菲则主张多韵诗。他们所代表的伊拉克复兴派诗歌风行近半个世纪之久。穆罕默德·麦赫迪·贾瓦希里(1903~)是宰哈维等之后最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复兴派诗歌的进步性和埃及诗人邵基的艺术特点,反映了伊拉克反帝爱国斗争的进程。
随着翻译和出版事业的发展,欧洲浪漫主义诗歌、阿拉伯“旅美派”和埃及诗人的诗作逐渐传入伊拉克。在对诗歌进行革新的同时,也出现了以阿里·舍尔吉为代表的古典派与浪漫派相结合的诗歌。
到了40年代,女诗人娜齐克·梅拉伊卡(1923~)和巴德尔·沙基尔·塞亚卜(1926~1964)在英美诗歌的影响下写的《霍乱》和《那是爱情吗》(1947),打破了诗的传统格律,采用自由体表现新的意境。梅拉伊卡还在《现代诗歌问题》一书中对新诗的创作,作了理论性的阐述,从而推动了自由体诗的发展。
以后,阿卜杜·瓦哈卜·白雅帖(1926~)运用诗歌的现代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揭露殖民主义者的掠夺本性,歌颂人民为改变现状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1959年他的诗集《流亡之歌》被译成中文。
近代叙利亚文学
19世纪末,在埃及近代文化复兴和欧洲文化影响下,叙利亚文学逐渐发展。作家阿卜杜·拉赫曼·凯瓦基比(1854~1902)撰写了《专制的本性》等著作,抨击土耳其暴政;杰卜拉伊勒·德拉勒(1836~1892)的长诗《王位与寺庙》,号召叙利亚人民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弗朗西斯·麦拉什(1835~1873)的小说《真理的丛林》,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解放,建设新世界的要求;作家、诗人艾迪布·伊斯哈格(1856~1885)的诗歌和作品热情歌颂人的尊严和自由,他还翻译介绍了一些欧洲文学作品。这些作家和诗人是叙利亚文化复兴的先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批文学家不堪忍受压迫,流亡国外。剧作家艾布·赫利勒·格巴尼(1833~1903)侨居埃及,根据历史传说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共创作了50多部戏剧。诗人奈西卜·阿里达(1887~1946)侨居美洲,是旅美派文学组织“笔会”的重要成员,著有历史小说《迪库·金的故事》(1921)。
1919年,一批作家和诗人建立阿拉伯科学学会,出版文学作品和文学刊物,他们对复兴民族语言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1920年,法国对叙利亚实行委任统治。1921至1945年间,人民举行多次武装起义,这对叙利亚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人舍菲格·杰卜里在《黄莺之歌》一诗中,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殖民主义对人民自由的压制。海鲁丁·齐拉克利的《我的祖国》等诗,猛烈抨击殖民主义者的暴行。麦尔德姆·贝克在《盟约和邻居》中,揭露殖民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命运。诗人巴德维·杰拜勒(1904~)等也写了大量诗篇,声援民族斗争。诗人欧麦尔·艾布·雷沙等则用象征和寓意手法抒发对祖国、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这一时期著名作家迈阿鲁夫·艾纳乌特的小说《欧麦尔·本·海塔卜》(1936)、欧麦尔·艾布·雷沙的诗剧《济·卡尔战役》(1936)等历史题材的作品和赫利勒·欣达维(1906~)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戏剧《盗火者》,歌颂了阿拉伯民族光荣的历史和反抗异族的传统。有些作家则描写社会现实生活,如苏卜希·艾布·厄尼迈的小说《夜晚之歌》,阿里·海勒吉的《春与秋》(1931),穆罕默德·奈贾尔的《大马士革宫廷》(1937)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民族斗争和婚姻爱情方面的问题,但大多带有伤感情调。
30年代在小说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是福阿德·萨伊卜(1910~1970),他的短篇小说《机器的葬礼》(1932)表现先进的技术在农村引起的反响和矛盾;短篇小说《伤痕史》反映了农民自发反抗奥斯曼统治的斗争,艺术上富有特色,被认为是叙利亚现代小说的起点。舍基卜·贾比里(1912~)的长篇小说《贪婪》(1937)、《捉弄人的命运》(1939)描写西方文化侵入后叙利亚社会中的变化,反映了青年的生活、理想和内心矛盾。
近代黎巴嫩文学
19世纪,黎巴嫩著名的作家有纳绥夫·雅齐吉(1800~1871),他著有玛卡梅韵文故事《两海集》。布特鲁斯·布斯塔尼(1819~1883)和尤素福·艾西尔(1815~1889)对散文的形成作出贡献。苏莱曼·布斯塔尼(1856~1925)翻译了荷马史诗《伊利昂纪》(1904)。艾哈迈德·法里斯·希德雅格(1804~1888)著有《希德雅格游记》,马龙·奈卡什(1817~1855)将《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改编为剧本,被认为是近代阿拉伯第一个剧作家。
19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杰尔吉·宰丹(1861~1914)在埃及创办《新月》等杂志,并创作《迦萨尼姑娘》、《卡尔巴拉的少女》等通俗历史小说20多部。
20世纪初,黎巴嫩侨居美洲的一些作家,以“笔会”为中心,逐渐形成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叙利亚·美洲派”。主要代表人物黎巴嫩人艾敏·雷哈尼,著有《雷哈尼亚特》、《阿拉伯诸王》(1925)、《伊拉克的心脏》(1935)和《黎巴嫩的心脏》(1947)等诗歌散文集。纪伯伦·赫利勒·纪伯伦(1883~1931),用阿拉伯文著有《叛逆的灵魂》(1908)、《折断的翅膀》(1911)等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僧侣的小说集,他后期用英文写作散文诗和寓言。他最著名的诗集是《先知》(1923)。米哈伊勒·努埃曼有诗集《眼睑的私语》和小说集《往事》(1937)等。同一时期,还有阿拉伯著名的女作家梅·齐娅黛(1886~1941),主要作品有《梦之花》(1911)、《黑暗与光明》等。
1931年纪伯伦在美国逝世,文学中心转入埃及。这时埃及出现一批描写现代生活的优秀作家,有人称之为埃及现代派。黎巴嫩女作家赛勒玛·萨伊格(1889~1953)属于这一派。她的主要作品有《气息》(1923)和《波斯姑娘》等,描写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