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1875~1926)是出生于布拉格的奥地利作家。他在现实中感到孤独痛苦,但仍希望现实能有所改变,他不像格奥尔格那样完全逃向远离现实的纯艺术的虚幻世界中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表现主义兴起,《蒸馏瓶》是奥地利表现主义的一份重要刊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1887~1914)曾在《蒸馏瓶》上发表过作品。克劳斯(1874~1936)在表现主义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利用所主编的《火炬》杂志猛烈攻击社会的各种弊端,在奥地利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他的代表作剧本《人类的末日》(1918~1919)广泛地反映了战前奥地利的生活,是奥地利第一部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崩溃,奥匈帝国解体,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人们思想中引起巨大的震动。探讨哈布斯堡王朝由盛到衰的原因就成为战后文学的重要主题。约瑟夫·罗特(1894~1939)的《拉德茨基进行曲》(1932)和《先王墓室》(1938)是两部内容衔接的长篇小说,描写1859~1938年奥地利的历史变迁。穆齐尔(1880~1942)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1930~1943)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战前奥地利的社会画面,把奥地利社会看作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他的小说不仅内容深沉,而且写作手法也别具一格,是这个时期奥地利成就最大的作家。
另外,布罗赫(1886~1951)的三部曲《梦游者》(1931~1932)写德国从1888~1918年的发展,试图揭示德国帝国主义崩溃的过程。他对现存世界持否定态度,认为在这个专讲“实用”的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存在。斯特凡·茨韦格(1881~1942)和霍瓦特(1901~1938)在这个时期也分别在传记文学和戏剧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从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1938年希特勒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大部分作家投身反抗***统治的斗争,或流亡国外,或保持沉默。1945年战争结束,奥地利文学在战前文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策兰(1920~1970)和巴赫曼(1926~)是战后初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继承了霍夫曼斯塔尔和特拉克尔的传统。他们渴望在一个虚幻的世界找到真正的“人性”,认为现实世界充满欺诈和谎言,甚至连与现实相联系的语言也说不出任何真实的东西。
维也纳的诗人结成了“维也纳派”进行所谓“语言革命”,他们认为诗歌不再是通过表现现实来激发人的感情,给人以娱乐和安慰,而是进行“语言革命”的试验场所。这些诗人是阿特曼(1921~)、阿赫莱特纳(1930~)、吕姆(1930~)、维因纳(1935~)和拜尔(1932~1964)等。
1958年,格拉茨的画家和摄影师等在“城市公园”咖啡馆结成“城市公园论坛”俱乐部。1960年以后一些作家也加入了这个俱乐部,因而在格拉茨出现了奥地利战后文学的第二个中心,它的成就主要在戏剧和小说方面。战后,奥地利戏剧继承了战前古典剧和民间戏剧的传统,西方出现的各种时髦戏对奥地利并无多大影响。格拉茨中心的作家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戏剧手法,采用超现实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手法,创作所谓“反戏剧”。这些剧作家标新立异,从事“语言革命”。其中最著名的是汉特克(1942~)、鲍尔(1941~)。
战后奥地利的小说也经历了类似戏剧的发展过程。多德勒尔(1896~1966)继承了战前的传统,探讨奥地利的历史发展。他的代表作《斯特鲁德霍夫梯道或梅尔策和深重的年代》(1951)和《恶魔》(1956)是两部内容呼应的小说,分别展现了奥地利从1911~1925年和1926~1927年的社会画面。战后登上文坛的艾兴格(1921~)写作超现实主义的小说,而贝恩哈特(1931~)否定传统,从事“试验”。在这一时期,成就最大的是“城市公园论坛”的首领汉特克,他的“反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层次错杂,时空混乱,语言含混。
20世纪70年代,萨尔茨堡两位青年小说家英纳霍夫(1944~)和沃尔夫格鲁伯(1944~)通过写自己的经历,反映下层人的命运,在写作手法上也有现实主义成分。有人认为萨尔茨堡是继维也纳和格拉茨之后奥地利的第三个文学中心,并可能代表奥地利文学今后的发展趋向。
现代波兰文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于1939年9月被德国***占领。在波兰被***侵占期间,一部分流亡在外的作家创作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的作品,另一部分作家在国内参加游击战争的同时,创办了地下刊物并发表了许多反***战斗性的诗歌。
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虽然很多,但进步和革命文学仍占主要地位。现实主义作家玛·东布罗夫斯卡的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是一部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作品。卓·纳乌科夫斯卡、扬·维克托尔、古·莫尔青内克、波·戈亚维琴斯卡和海·古尔斯卡的作品反映了波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民族压迫。诗人尤·杜维姆、安·斯沃尼姆斯基、亚·伊瓦什凯维奇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末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他们的作品抨击了帝国主义战争狂人和***政府压迫人民的罪恶。莱·克鲁奇科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科尔迪安和乡下佬》(1932)、万·华西列夫斯卡的《祖国》(1935),描写了工农群众为民主、自由的波兰而进行的斗争。弗·布罗涅夫斯基的诗歌继承了19世纪末革命诗歌的传统,歌颂了广大工农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
1944年波兰解放初期,涌现了许多反映波兰人民战前、***占领期间、战后初期的生活的作品。如纳乌科夫斯卡的报告文学集《颈饰》(1946)、卡·布兰迪斯(1916~)的长篇小说《不可征服的城市》(1948)、耶·安德烈耶夫斯基(1909~)的短篇小说集《夜》(1945)和长篇小说《灰与金刚钻》(1948)、塔·博罗夫斯基(1922~1951)的短篇小说集《和玛丽亚告别》(1948)、耶·普特拉门特(1910~)的长篇小说《现实》(1947)和康·伊·加尔琴斯基(1905~1953)的诗歌等。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批反映波兰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与此同时,伊·聂维尔利(1903~)的《一个人的道路》(1952)、布兰迪斯的《公民们》(1954)、《两次大战之间》(1948~1951)、普特拉门特的《九月》(1952)、博·切什科(1923~)的《战斗的青年一代》(1951)等,也反映了波兰人民战前的反***斗争和战后生活。亚·伊瓦什凯维奇于1956~1962年间发表的长篇小说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戏剧方面,莱·克鲁奇科夫斯基的《德国人》(1949)、《罗森堡夫妇》(1954)等写得较为成功。
1956年以后,波兰文学中出现了所谓“黑色文学”(指反映波兰社会阴暗面的文学)和“清算文学”(指反映波兰过去在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马·赫瓦斯科(1935~1969)等。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波兰文学作品的题材和流派较多,如生产题材、战争题材、政治小说、历史小说和黑色幽默小说等,从各方面反映了波兰的社会生活。
现代捷克文学
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际,捷克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现代捷克文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反映在文学上的各种流派有自然主义、围绕在《现代评论》杂志周围的颓废派以及未来派。他们多从无产阶级观点出发,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道德观。诗人彼·贝兹鲁奇(1867~1958)在他的诗集《西里西亚之歌》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表达了工人群众对社会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强烈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捷克共产党成立。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的作家和诗人成了第一共和国时期文坛上的主力军。伊·沃尔凯尔(1900~1924)、斯·科·诺伊曼(1875~1947)、约·霍拉(1891~1945)、亚·塞费尔特(1901~)等无产阶级诗人,在作品中展示革命的美好未来;玛·玛耶罗娃(1882~1967)、伊·奥勃拉赫特(1882~1952)等共产党员作家努力塑造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兹·尼耶德利(1878~1962)、伊·沃尔凯尔的文艺批评,力图用阶级观点分析一切文艺现象。与此同时,以“旋覆花”社为代表的捷克现代派诗歌开始兴起。现实主义主要作家有亚·哈谢克(1883~1923)、弗·万丘拉(1891~1942)、卡·孔拉德(1899~1971)、卡·恰佩克(1890~1938)的散文,从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反动的****和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所有这一切,使20世纪20年代的捷克文坛呈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捷克文学中的社会主义倾向增强了。涌现出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主要有贝·瓦茨拉维克(1897~1943)、尤·伏契克(1903~1943)等。他们始终坚持文艺批评中的党性、阶级性原则。还有写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了社会主义理想而进行英勇斗争的玛·玛耶罗娃、玛普伊曼诺娃等,以及运用现实手法、描写社会生活的著名的诗人维·奈兹瓦尔(1900~1958)、弗·哈拉斯(1910~1949)。
在德国侵略者占领时期,由于***的残酷迫害,爱国作家难于直接地暴露黑暗的现实,他们只好利用历史题材,抒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示他们对捷克民族的光荣历史传统的怀念。
这类作品如万丘拉的《捷克民族历史图画》,通过描写捷克历史传说和故事,运用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激发人们反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斗志。但同时也产生了像伏契克在德国秘密警察监狱中所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那样的作品,歌颂了共产党人在同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解放后,捷克文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奈兹瓦尔、弗·什拉麦克(1877~1952)、亚·塞费尔特、弗·赫鲁宾(1910~)以及散文家扬·德尔达(1915~1970)、娅·格拉扎罗娃(1901~1977)等人的作品中的常见的主题,是反对***战争,歌唱解放,赞美新生活和要求和平。
50、60年代的散文,大多描写新与旧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农业合作化等问题,其中以扬·奥青纳谢克(1924~1979)的小说《公民布里赫》、博·日哈(1907~)的《老乡》较为著名。
20世纪70年代捷克诗歌与散文的主要特征是进一步探索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维·扎瓦达(1905~)、伊·斯卡拉(1922~)、约·里巴克(1904~)是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扬·科扎克(1921~)的几部描写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展示了广阔的农村生活画面。
现代匈牙利文学
19世纪末,匈牙利文学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是美化现实的保守派作家,另一方是与官方对立的文学团体。
现实主义作家米克沙特·卡尔曼(1847~1910)在小说中运用讽刺与幽默的手法,暴露现实的丑恶。他的小说《年轻的诺斯季和托特·玛丽的故事》(1908),反映了外国资本的渗透和国内阶级分化的过程;长篇小说《奇婚记》(1900)揭露上流社会的无耻和堕落。
1908年,出现了“西方社”的文学团体,并形成西方文学流派,它标志着匈牙利文学的复兴阶段的开始。这一流派的著名小说家莫里兹·日格蒙德(1879~1942)的作品反映了农村的贫困与落后,表达作者急于改变这种状况的急切心情。他在《七个铜板》(1908)、《饱吃一顿》(1910)等作品中,提出了只有民主和进步才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主张。他的长篇小说《火炬》(1917)、《亲戚》(1930)等,在匈牙利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派著名诗人奥第·安德莱(1877~1919)认为,只要匈牙利能获得独立与民主,就能繁荣和富强。他的诗歌《向革命迈进》(1913)、《无产者儿子之歌》(1909)等,开始歌颂工人阶级,为匈牙利无产阶级文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期的另一个诗人巴比契·米哈伊(1883~1941)是具有保守观点的资产阶级唯美派诗人。科斯托拉尼·德热(1885~1935)是这一时期的印象派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颓废色彩。尤哈斯·久拉(1883~1937)的诗带有感伤情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在匈牙利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成长过程。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许多作家流亡到柏林、维也纳,后来在苏联形成了匈牙利文学活动中心。伊列什·贝拉的《蒂萨河在燃烧》(1929)、《喀尔巴阡山狂想曲》(1939)、《祖国的光复》(1954),以及加博尔·安道尔(1884~1950)的报告文学,均为两次大战期间匈牙利流亡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代表主要是作家尤若夫·阿蒂拉(1905~1937)的主要作品《工人们》(1931)、《在城市的边缘》(1933)、《我的祖国》(1937)等诗篇,是匈牙利工人阶级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颂歌,表现了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抗议。劳德诺蒂·米克洛什(1909~1944)惨死在**的屠刀下,卢卡契·拉斯洛、埃泰·日格蒙德、维托·米克洛什等死在德国集中营里,他们都是匈牙利无产阶级文学的先驱。
1945年匈牙利解放后,许多流亡作家例如伊列什·贝拉、盖尔盖伊·山陀尔、加博尔·安道尔等返回祖国与共产党员作家和民粹派作家之间增强了团结。
解放初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例如萨博·帕尔(1893~1970)描写土地改革的《新地》和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一寸土》。里德格·山陀尔(1902~)的小说《参孙》,塑造了一个同地主进行斗争的英雄人物形象;维雷什·彼得的短篇小说集《考验》,描写农民的新生活。还有希蒙·伊斯特万(1926~)、尤哈斯·费伦茨(1928~)的诗歌作品,歌颂了农业合作化和工厂国有化以后生产发展、工人阶级以主人公身份管理工厂的事迹。
20世纪60年代,一些曾经因为“匈牙利事件”被捕的作家得以释放,例如戴里·蒂姆尔等人又恢复了创作活动。他们同其他作家一道,为繁荣现代匈牙利文学作出了贡献。
现代罗马尼亚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罗马尼亚文学,现实主义流派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文艺思潮,如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艾尔梅主义等都在文学中有所表现。有些现代派作家走上了民主进步的道路,如杰·博格扎(1908~)和阿·巴兰格(1913~19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