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洲文学概论
欧洲进入19世纪末期,浪漫主义文学日渐式微,现实主义仍是文学的主流,但亟待变革与创新。而自然主义文学的出现,虽不是独领风骚,但声势和影响却超过了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令人瞩目的新流派。
随后,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也陆续登场。四大主要文学流派汇合形成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多元化的态势。
到了20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充满着复杂的斗争,深刻的变革,激烈的动荡和新的分化和分组。现代欧洲的社会发展史影响着现代欧洲的文学进程,使得欧洲的社会发展史影响着现代欧洲的文学过程,使得欧洲的文学发展比过去任何时期更为复杂多变,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纷纭杂除,层出不穷。
承接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之学,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更加耀眼。表现主义的出现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对现代各种领域的艺术产生了影响。意识流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手法,被引入文学,出现了意识流小说。尤为突出的现代主义文学,构成了20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其中的各个流派,光彩夺目地呈现在面前。
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90年代欧洲文坛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也是19世纪后期欧洲最重要的文学思潮。由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等人创建。“自然主义”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左拉1866年7月25日发表的《大事件》一文中。该文重点分析泰纳的《拉封丹和他的寓言》,认为泰纳是道德世界的自然主义者,并且指出:“做一个自然主义者,即意味着要把纯粹的观察、精确的分析运用到道德事件的研究和生理个案的研究中。”1881年左拉在《自然主义》一文中又明确地指出:“自然主义者要从自然的本源上重新研究自然,要用生理的人去代替抽象的人,不把人同决定他命运的环境分离开。”
19世纪60年代,法国进入了科技时代,由于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法国在生物学、生理医学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自然科学的兴旺、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的不断提出,对作家观念、方法的更新势必产生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以及克洛德·贝尔纳、吕卡思的生理学研究成果对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高贵的人类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进化而来的,人和兽都处在生物进化的链条上。受达尔文思想的影响,左拉后来宣称,“在所有人的身上都有人的兽性的根子,正如人人都有疾病的根子一样。”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把接受科学方法看成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唯一有效的途径。而泰纳是第一个主张把艺术同科学结合起来的批评家。他主张用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理论来研究文化历史的成因。
贝尔纳医生在《实验医学研究导论》中则阐述了可以将实验方法应用于生理学与医学研究的观点。他还强调研究生物体内部环境的重要性。吕卡思的《自然遗传论》一书把一切肉体、精神疾病的现象归于遗传,认为遗传律是说明一切正常、病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的最终原因。这些新成果、新理论是当时自然主义理论的最基本内容。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时期是1865~1876年。1865年是自然主义形成的转折点,这一年,克洛德·贝尔纳的专著《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和龚古尔兄弟的著名小说《翟米妮·拉赛特》出版问世。贝尔纳医生的理论直接或间接地为年轻的左拉所接受,并形成了他后来的自然主义文学理念。
《翟米妮·拉赛特》是法国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龚古尔兄弟首次把医学的方法运用到对人物悲剧性格的分析中。受其影响,左拉于1867年发表了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戴雷斯·拉甘》。
1868~1876年间,左拉开始为自然主义写作方法辩护,并在福楼拜、都德和屠格涅夫的支持下继续其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1876年,法国作家左拉的《小酒店》的发表获得成功,以此为标志,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进入了其辉煌时期。1880年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的发表巩固了左拉在文坛上的个人威望,与此同时,自然主义文学团体“梅塘集团”宣告成立。
1881~1884年左拉结合其创作实践系统地提出了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他提出自然主义小说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准确真实地描写生活。小说家要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去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二是英雄人物的缺席。小说家要写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避免用夸张与虚构去塑造非凡人物。三是小说家要在作品中消失。
1884~1893年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分化和遭质疑的时期。1887年左拉的作品《土地》出版,5位年轻作家联名发表文章,攻击左拉,自然主义文学走向衰落。
从自然主义文学发展历程来看,法国作家福楼拜(1821~1880)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他上承巴尔扎克的传统,下启自然主义文学。1857年他发表了作品《包法利夫人》,引起轰动。他在此后的创作中提出的创作理论对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爱德蒙·龚古尔(1822~1896)和于勒·龚古尔(1830~1870)兄弟1865年合写了《翟米妮·拉赛特》。
这部小说的创作对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念的最初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都德(1840~1897)因1866年发表《磨坊书简》成名。他曾是左拉的支持者。和莫泊桑一样,他曾接受过自然主义的影响,但他对自然主义理论的接受只停留在一般的感官印象的描写上,没有超越写实的某种限度。他擅长于写短篇,代表作品是《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从19世纪80年代起,随着左拉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遍及欧美大陆和世界各地。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的一个“纯艺术”文学流派,属西方早期现代派文学。由英国拉斐尔前派拉开序幕。代表人物是奥斯卡·王尔德。
唯美主义形成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美学对于艺术形式的偏重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纯美诗的追求。至19世纪初,唯美思想才形成明确的理论。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是法国诗人戈蒂耶。后来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在创作中对新的表现技巧的追求、对病态美和丑的偏爱,无疑推动了后来的唯美主义文学运动。19世纪60年代法国巴那斯诗派又发挥了“为艺术而艺术”思想,明确提出了与浪漫主义美学理论所不同的“崇尚纯粹的形式美”的口号。巴那斯诗派强调诗歌语言和格律的至善至美,并在创作中实践这一主张。其影响从七八十年代又扩展到了英国,得到青年诗人约翰·罗斯金、瓦尔特·佩特和奥斯卡·王尔德等人的积极响应,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唯美主义文学流派。
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进入了科技文明时代。一方面物质财富增长加快,欧洲呈现出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物质主义泛滥,物质取代了人成为受尊崇的对象。欧洲到处弥漫着商业气息。面对这种物欲横流的现实和商业化的氛围,诗人们不禁悲哀地发现艺术已不再被视为受尊崇的神圣之物,诗人、艺术家也被置于社会的边缘。
唯美主义文学的产生可以说是对工业文明和商品化社会造成诗情消解、理想失落的谴责。唯美主义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否定传统、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它所提出的美学纲领就是“为艺术而艺术”。
这个纲领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否定文学的功利主义,二是反对艺术商品化。唯美主义虽然有形式主义倾向,但它重申艺术的超功利性和独立性,强调艺术家要崇尚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这些见解无疑颠覆了西方以德化教育为目标的传统的文学观,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和认识艺术的目的和艺术家的使命。
唯美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法国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1815~1872)。他是法国唯美主义文学的先驱,青年时代曾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支持者。183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发表第二部诗集《阿贝杜斯》,并成为以雨果为首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的核心成员。19世纪30~50年代,先后发表了小说《莫班小姐》(1832)、《弗拉卡斯船长》(1836)和诗集《珐琅和玉石》(1852)。戈蒂耶率先在文坛上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并以他的小说和诗歌,奏出了唯美主义先声。诗歌创作上,他重视语言的推敲和韵律的色彩,把对形式美的追求推到了极致。
唯美主义文学的作家还有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王尔德青年时代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和牛津大学读书时,深受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英国拉斐尔前派理论的影响,成为约翰·罗斯金和瓦尔特·佩特的美学观点的信徒,1881年因出版《诗集》成名。19世纪80~90年代,他先后出版童话故事《快乐王子》(1888)、散文《说谎的堕落》(1889)、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剧本《温德梅尔夫人的扇子》(1892)《无足轻重的女人》(1893)和《莎乐美》(1893)等。1895年他因同性恋而被判入狱,1897年出狱。《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代表作。小说以幻想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少年道林·格雷由纯洁走向堕落与毁灭的过程。在小说中,王尔德阐述了唯美主义美学观——美与道德是毫无关系的。美是高于现实的一种存在。人们不能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它的价值。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19世纪后期法国的一个颇具影响的诗歌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发表《言词研究》,诗人斯特凡·马拉美为它写了前言。这部论著肯定了从波德莱尔以来诗坛上出现的一些新诗。稍后,一个笔名为让·莫雷亚斯的诗人在1886年9月18日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作为当时文坛上出现的具有创造精神和新倾向的诗歌的定名,并且把波德莱尔视为该流派的先驱,把马拉美、魏尔伦和邦维尔视为主要代表。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的响应,这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19世纪后期,印象派绘画和瓦格纳音乐在法国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印象派绘画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从色彩中找到了最本质的诗意的表达。
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尼伯龙根指环》等歌剧陆续在法国上演,引起了轰动。瓦格纳在歌剧中尝试把音乐和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整体和谐的艺术去实现传达人类精神的理想。
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无疑从观念和方法上启发了诗人们对诗歌语言特性及表现手段的再思考。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诗歌的语言及其对语言的运用。他们发现,日常语言具有实用性,诗歌的语言不是叙述和描写,而是一种隐喻和暗示。瓦格纳的音乐则丰富了诗人的想象力,启发了诗人重新去发现表现人内心奥秘的手段,促使诗人去思考诗歌表现手段的更新。
象征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早在中世纪的宗教文学中就已出现。后来美国爱伦·坡的诗被翻译介绍到法国,人们从中读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尤其是《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在创作中重视诗歌语言的象征、暗示作用,他们都被视为象征主义流派的先驱。19世纪70~80年代,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被认可。诗歌《一个牧神的午后》的发表,确定了马拉美的地位,他被拥戴为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领袖。每逢星期二,马拉美都在自己的寓所里与年轻诗人们相会,交流与探讨写诗的经验。1898年7月马拉美去世,这一聚会也因此而终止,由此标志着象征主义运动在法国的衰落。但从19世纪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运动开始向欧美各国扩散,20世纪初又形成了后期象征主义运动。
象征主义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表现在诗歌方面。这一流派的作家提倡诗歌应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但反对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而主张用隐喻和暗示,尤其重视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内涵的丰富性,主张用语言的魔力去创造一个独立的诗情世界,并把这个诗情世界与现实世界隔开,将之神秘化。19世纪后期象征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兰波、魏尔伦、马拉美和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兰波(1854~1891),法国诗人。共出版3部作品:《诗集》(1869~1872)、《地狱一季》(1873)和《启示录》(1886)。兰波最著名的一首象征主义名诗《醉舟》被收录在早期的《诗集》中。诗人以醉舟为自我的象征,写诗人自由灵魂的远航和理想追求。全诗富于幻想和象征色彩。
魏尔伦(1841~1896),法国诗人。受波德莱尔的影响较深,其诗歌的中心主题是描写忧郁和痛苦。他是位多产作家,先后出版10多部诗集,其中《无言的罗曼司》是其代表作。魏尔伦对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方面有贡献,他主张打破传统的韵律诗的格律,但又不放弃韵律的要求,他认为诗的语言要富于音乐性。
马拉美(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1861年因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而产生了写诗的冲动。1862年开始发表作品。1866年,马拉美在《现代巴那斯诗派》上发表了《窗》等11首诗,并在诗坛上引起关注。19世纪70年代他把爱伦·坡的诗翻译介绍到法国。19世纪80年代,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海洛狄亚德》、《一个牧神的午后》和《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杰作。在对诗性语言本质的认识上,马拉美认为诗与散文的区别不是性质和形式上的,而是运用上的不同。
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和剧作家。1911年诺贝尔文学获奖者。19世纪80年代末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开始写诗和剧本。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戏剧创作上。《青鸟》(1908)是其代表作。该剧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展为帝国主义。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大战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漩涡人口达15亿以上。最后以同盟国集团失败告终。这次战争开始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战争末期,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