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600000019

第19章 美国作品(3)

“国王”和“公爵”是哈克路遇的两个骗子。他们唯利是图,一路上不择手段地谋取金钱,甚至冒充玛丽小姐的叔叔,想要夺取她应分的遗产。他们靠着信口胡说,痛哭流涕,骗取了人们的信任,得到了一口袋价值6000块的金元,还拍卖了原主人所有的产业和奴隶。对金钱抱着贪婪欲望的不只是这两个骗子,还包括市镇上几乎所有的人。当“国王”和“公爵”把一袋金元拿到公众面前时,“大伙儿都冲着桌子跟前围拢过来”,“人人都瞧着眼馋,直舔舌头。”马克·吐温在这里揭露了美国文明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拜金狂。但唯独哈克是例外,他蔑视文明世界天经地义的公理。在小说的第4章里,就有一段描写哈克把自己的钱无偿地送给萨契尔法官的情节。后来看到两个骗子如此无耻,贪婪,他说:“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象国王这么贪得无厌的家伙,他简直是什么都要吞掉才甘心。”这时,哈克已经不只是怀着厌恶的心情冷眼旁观,而是勇敢地站出来,救助孤弱者。他从“国王”和“公爵”屋里偷出了钱袋,使它物归原主;还向玛丽小姐揭露了这两个家伙的本来面目,并机智地安排了惩罚他们的计策。

哈克的旅程确实是一种“历险”。他一次又一次地怀着厌恶或恐惧的心情摆脱那个凶险、丑恶的现实世界。在小说的结尾,哈克说:

我觉得我只好比他们俩先溜到印江人那边去,因为莎莉阿姨打算收我做干儿子、让我受教化,这个我可受不了。我早就尝过这个滋味了。

这个含蓄的尾声暗示了哈克同美国传统观念的决裂。

和哈克一样,马克·吐温厌恶当时的社会,同时又对自由理想的实现抱有一线希望。他曾经在哈克和吉姆的旅程中为他们安排了一个幻想中的自由州卡罗,但是,他也知道,这种希望很渺茫,因此让他们安排在迷雾之中漂过了卡罗,始终没能找到这个幻想中的乐园。作者这样的处理是明智的,他自己在现实中没有看到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也没有牵强地为他的小主人公指示这样的道路,于是便有了哈克性格中的适世主义倾向——哈克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只能最终表现为消极的逃避,无可奈何的隐匿,而不是有力的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吐温把自然与社会相对立,并以这样的观点来批判现实。比起《汤姆·索亚历险记》来,《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揭露社会更具有深度和广度;但就作者手中批判现实的武器来说,还依然如故。他没有力图从哈克的社会经历中寻找哈克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是把儿童们自然的天性——淳朴、善良、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与扼杀这一天性的文明社会加以对照,强调他本身的个性尚未被丑恶的环境所败坏,把他摆脱奴隶制偏见的原因也归结于“健全的心灵”战胜了“被毒害的良心”。同样,作者把文明世界——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本质解释为社会对大自然粗暴的败坏,社会道德对人们善良本性粗暴的败坏。因此,作者以浪漫的、抒情的笔调描绘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然风光和哈克同吉姆在木排上清新和谐的生活——它象征着自由。同时,他又以讽刺的、漫画式的笔触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人们的粗野、残忍、虚伪和贪婪——它代表着文明社会。这种鲜明的对照固然使现实社会更显得丑恶,使作者理想的主人公更显得可爱,却也使哈克的形象带上了一些超脱现实的色彩。

在哈克的形象塑造上,马克·吐温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有些是极有特色的。例如,作品的构思很有独到之处、吐温继承了传奇式流浪汉小说的传统,让哈克扮演一个天真无邪、对文明世界非常陌生的孩子,让他走进这个世界,一路漂泊,用一种孩子所特有的好奇、天真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怀着一种对周围的一切并不理解的心情游历这个世界。这样一来,既可以通过孩子天真的眼睛折射出来的景象,微妙地表现作者对那个世界的讽刺和批判,又可以反映主人公如何在游历的过程中逐渐熟悉那个世界,认识那个世界。有的美国评论家把这称作“导向觉醒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旅行,”实际上这也就是哈克叛逆性格的自然的成熟和发展过程。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而且重视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小说中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哈克和吉姆。是两个有着共同的追求自由的理想,而又具有不同性格、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角色,他们之间的这种异同,使得各自的性格显得更加鲜明。有了老吉姆的忠厚、诚恳、慈爱,才更烘托出小哈克的天真、淘气和善良,有了吉姆同哈克的友谊及吉姆的高尚人格对哈克的感染,才使得哈克对种族偏见的反抗更显得合情合理,真切动人。哈克的好朋友汤姆在书中是个次要角色,但是他对于哈克性格的塑造来说却是十分有意义的。他也是个善良、机智的孩子,与哈克不同的是,他读游侠小说入了迷,一心想要脱离社会现实,去追求书中惊险的英雄生活。汤姆的这种吉诃德式的幻想,正衬托出哈克的桑乔式的清醒。这两个人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都出现过,对比之下,汤姆正是《汤姆·索亚》中的小汤姆,而哈克则在广泛接触社会之后成长起来了。他的思想更不受束缚,更实际,他不仅违反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且对书本中的神圣信条也发生了怀疑。

这部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全书以主人公哈克自述的口气写成。哈克一本正经地把故事讲给读者听,还不断地谈着自一己的感受,这样一来,他的性格就不仅是在他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中,而且还在他本人的叙述中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哈克讲故事所用的语言正符合他这个乡村孩子的身份,字句间透着质朴、幽默,充满生动的口语和粗俗的俚语,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而且极富表现力。就象哈克的性格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一样,他的语言也大大触犯了文明、优雅的规范,闻其声,知其人,用这种“叛逆式”的语言来塑造这个不接受教化的小叛逆者的形象是再合适不过了。

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是美国的优秀作家杰克·伦敦(1876~1916)的代表作,发表于1909年。前半部带有自传性,取材于他早年经历和后来的成名过程,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水手马丁·伊登由于偶然的机会撞进摩斯律师的家庭。这个资产阶级小姐罗丝喜欢这个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无产者;马丁·伊登觉得罗丝“纯洁”、“高尚”,有文化教养,也爱上了她。马丁·伊登在罗丝的爱情鼓励下刻苦写作。他象杰克·伦敦开始写作时一样,一边打短工一边读书写作,有时穷得吃不上饭。马丁写的稿子一次次被退回,但他并不气馁,继续奋斗。罗丝在父母的反对下,同马丁断绝了来往。马丁经过极大的努力终于成名。过去看不起他的人一个个都跑来拉拢他,罗丝哭哭啼啼跑来要求恢复关系,然而马丁爬上社会“顶峰”后,发现一切都是空虚的,他的精神垮了,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以生动的形象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和空虚。当马丁还是普通水手、初次进入罗丝的资产阶级家庭时,他十分羡慕这样的“高等社会”,以为那里都是“公允无私的人”,“具有纯洁而高尚的思想,过着热烈的精神生活”。他一心想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挤进这个上层社会。但是一深入交往,发现他们“象是驯养的鹦鹉”,愚昧无知,卑劣龌龊,“全是俗物”。他受尽资产阶级的冷落,终于成名后,才看透了这些律师、银行家和教授,剥开他们漂亮的外衣,一个个都是势利的市侩。尤其是他发现他曾经认为是“纯洁高尚”化身的罗丝,同样是一个心地狭窄、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小姐。他所梦想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他感到“受了骗”,陷入可怕的失望。

小说也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里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命运。马丁生气勃勃的作品起初无人理睬。报纸杂志控制在一些“像驴一样愚蠢的俗物”手里,他们只会制造谎言,牟取暴利。但他一旦成名之后,作品却被捧到天上去,尽管这些资产阶级“一点也不懂得他的作品”。

正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揭露和否定,使《马丁·伊登》超出“自传”的范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以生动、深刻的艺术形象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一个人的成名过程就是幻灭的过程。在后来的美国文学中,不少作品描写各种“美国理想”的幻灭,《马丁·伊登》是这类作品的先驱。

这部作品虽然具有现实主义尖锐的批判力量,但缺乏积极的理想。杰克·伦敦声明他这部作品是“反对尼采哲学”、“反对个人主义的”。小说在这方面确实有所表现。如马丁承认自己“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相信捷足先登,强者必胜”,是“强有力的个人”。作者把他写成悲剧,就包含对他个人奋斗哲学的否定。但是,杰克·伦敦并没有指出未来的希望。马丁的悲剧在于他背离劳动人民,向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爬得越高,离开劳动人民越远,同劳动人民之间的鸿沟越无法逾越。小说中出现的几个劳动者,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们同情马丁,却缺乏思想力量,不能做他的精神支柱。小说也出现一个社会党人的形象勃力森登,他批评过马丁的道路,鼓吹过社会主义的好处,但他本人却是个颓废主义者,既“看透了”资产阶级又同劳动人民格格不入,也不是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因此作品流露出杰克·伦敦的悲观失望情绪。

《马丁·伊登》在艺术描写方面是成功的。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与众不同的思想面貌。他们的性格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紧凑的故事情节发展起来。人物的语言符合性格特征,例如马丁的语言从粗俗到规范化,符合他从没有文化教养到学识逐渐渊博的发展,他的语言始终简洁有力,表现出他善于独立思考、思路清晰的个性特征。罗丝用的是夸张做作的文雅口吻。语言的独特化不仅更清楚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使小说叙述的内容丰富而又多样化。

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是现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1961)的小说,发表于1927年。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小说通过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爱情悲剧,表现了厌恶战争的悲观主义思想,反映战后一代青年失去理想与精神支柱而处于迷惘、幻灭中的心态。作者在1948年给插图版小说写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是一部悲剧,这个事实并没有使我不愉快,因为我坚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这部小说从思想上说,作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常列入现代派文学之中。但从艺术的创作方法来看,它依然是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

小说取材于真实的现实,具有作者的自传成分,其中概括了海明威去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同库罗斯基恋爱的情景。但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普遍的、典型的精神状态。

小说主人公亨利,原是天真纯洁的青年,在美国当局的欺骗下,他到意大利前线参战。最初,他想象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拯救民主”,故而热情洋溢。后来,军队的单调生活与随时死亡的威胁,使他变得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他认识了巴克莱,被这位漂亮女护士迷住,但也无真正爱情,只是拿这恋爱游戏来弥补精神的无聊。战争打断了这场游戏,也使亨利受了重伤。医院养伤,使二人重逢,逃过死亡的人,更珍惜爱。两人真诚相爱的人,在战争面前又得分手。巴克莱怀了孕,亨利得重上战场。逃跑出来的亨利与巴克莱团聚,偏受到宪兵追查。二人逃到瑞士,巴克莱却因难产而死。亨利的爱情悲剧不在于巴克莱的偶然的死,而在于爱情和战争的矛盾。

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亨利精神崩溃的过程。随军牧师用宗教来启迪亨利,使他道德趋向高尚。但他的爱人死了,上帝也没有了用处。亨利的宗教思想崩溃。爱国者吉诺曾影响亨利,亨利因用正义、爱国之类言辞教育别人。但战争中的徒劳与无谓牺牲,使他也当了逃兵,一切热情化为乌有。外科医生黎那尔第以博爱精神医治伤员。但战争不断给他输送伤员,博爱不起什么作用。巴克莱的死是宗教和博爱精神都挽救不了的。于是我们看到亨利在爱情、宗教、正义、博爱诸方面全面精神崩溃,成为绝望、迷惘的一代悲观主义者。

小说沿着爱情与战争两条线来写这场悲剧。爱情故事展开在战争背景上,战争在流血、在制造死亡,也破坏一切爱情与生机勃勃的东西。作者描写战争景象的惨不忍睹,描写大撤退时的混乱场面,真切细致而又令人惊心动魄。战争与爱情二者相互补充,在对比中,生与死、美与丑、爱与恨交错展示,作者揭开了巨大的现实主义画面。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52年。

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的原因是:

“他精通于叙事艺术,并将此艺术熟练地运用于其作品中,如运用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与海》,足见这篇中篇小说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响。菲力普·扬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读者所熟知。

《老人与海》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深远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还在于它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桑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

《老人与海》的情节极为简单,写的是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老渔民。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用粗线条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

“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象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这段肖像描写极为精彩,它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渔民桑地亚哥独有的外貌特征,而且还传神地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征,从那“跟海水一样蓝的”,愉快的、毫不沮丧的眼睛里,透出了老人那充满自信、刚强不屈的性格。

同类推荐
  •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有些人似乎什么都不必做,好运气就会伴随终生。而有些人卖艺的时候必须专心卖艺,才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发有底气。这本书记录着这样一些人:一个不需要照顾,女汉子性格的白领;执着并拧巴的女推销员;死心眼的BJ男和他的十个姑娘;长得好看的拉面师傅;乐此不疲的“喜当爹”……看着他们的故事,你会想:有些好运气,还没有来找你,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来了,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一些路,再遇到属于自己的甜。
  • 笔下有千年

    笔下有千年

    雪落无声之时,黄昏悄悄,余晖宁静而安逸,只有温柔缺乏了浪漫,我多想再回到那波光粼粼的湖面,由我驾桨,乘那叶小舟,再带你缓缓地飘摇,我在汩汩流动的岁月之河边仰望你,我在铺满了霞光的春之晨放飞我心中的白鸽,带著我的热情和奔放问候你,我以我真诚的初恋青春之情,编织一个五彩的网,去寻捕我那失落的梦。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 趣谈修辞

    趣谈修辞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我读.2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热门推荐
  •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性情才女以中年的眼睛看人世冷暖,宇宙星辰,特别阐释、思索中年的情与爱,乐与愁,三十八岁的爱情多一份深沉和凝重,多了一份淡定和恬淡,且看她细细道来。
  • 上海夜奔

    上海夜奔

    我们不再那么地需要上海上世纪的30年代了,至少在形式上。毕竟70年已经过去了,我们活在新的上海历史中。
  • 遇上纯情:豪门千金的逆袭

    遇上纯情:豪门千金的逆袭

    她虽是豪门千金,却也是小三的女儿,出身是原罪,努力在家人之间维持着平衡,可惜两边不讨好,最终落入有心人的圈套,被所有亲人抛弃。重生而来,她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她决定要逆袭,给那些欺她负她的人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枕上欢:仙君,我们和离吧

    枕上欢:仙君,我们和离吧

    再回首,为天下,我就以天下为祭,一眼看错,颠覆苍生。了悟前情,锦惜心如铁!别说什么深情不悔,惨遭渣男挖心,后悔难当,你毁我,情敌迫害
  • 腹黑总裁强娶妻

    腹黑总裁强娶妻

    直到浴室的磨砂玻璃投出那道窈窕朦胧的身影,唐颂才收回视线,他可不敢保证再晚几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早上耽误了太长时间,唐颂似乎有些着急,把沈略塞进车里就走,银色的跑车飚出公寓的地下停车场,速度飞快。沈略到现在还莫名其妙,瞥了眼开车的他,说道:“你要有急事,就放我下来吧,我自己去学校。”他淡淡地扫了她一眼:“谁说我要送你去学校?”沈略深吸一口,告诉自己,……
  • 娘子请你安分点

    娘子请你安分点

    红色……到处都是红色,司茹玥身穿红色红色嫁衣,头顶凤冠,安静的端坐在床铺上。其实她早就困到不行,红色的盖头下,她正流着口水,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身边的丫鬟似乎察觉到她的异样,“小姐,小姐?”见她没有回答自己,她推了推司茹玥的身体,“扑通”一声,她便倒在床上。突然被推到,她似乎清醒了一些。掀起盖头,一张清丽的小脸就露了出来,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她伸了个懒腰。“……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只属于公主的田螺骑士

    只属于公主的田螺骑士

    单纯得对校园生活一无所知的女主角韩千金,在15岁的时候终于摆脱家教迈进了校园。即使是扮丑的样子,依然吸引了校草崔允浩以及同桌姜熙元,再加上家人派来的卧底老师玄又彬,注定了这次的校园体验生活不平静。体贴的玄又彬,霸道的崔允浩,变态的姜熙元,校园风波一浪接着一浪的打来。当身边的男孩一个一个的离千金而去时,她又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遇到了多嘴又罗索的尹明哲,意外的是两人竟是将来的校友。在美国的MZ中学,千金竟然又遇到了曾经离她而去的崔允浩,新学校里有了崔允浩和尹明哲,又是一场风浪……真正的王子到底是谁,公主长大后就会发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倔犟的姑娘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倔犟的姑娘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