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往往觉察不出,需要旁观者去劝导说服。劝导说服具有激励、导向、安慰、释疑、告诫等多种功能,是人们常用的办事手段。
用诚意和真心说服他人
诚意最能打动人心。如果你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哪怕他并不认同你的观点,也可能迁就你,以免辜负你的心意。
一天,某保险公司几位推销员在一起闲聊,说是有一位女士,长得很丑脾气又坏,虽然富得流油,可谁也别想让她买保险,谁去谁碰钉子。一位年轻推销员夸口说:“如果我去,就不信她不买保险。”
同事们都笑他吹牛,要跟他打赌,谁输了谁请客。年轻人自悔失言,为了面子,也只好接受挑战。他打听到,这位女士的丈夫是个大款,因迷上别的女人,跟她离了婚。虽然她钱很多,但生活孤单寂寞,脾气很不好。年轻人了解到这一情况,顿生同情之心。他想,别人只看到她的貌丑脾气坏,谁能理解她的心情呢!他决定让女士开心一回。
第二天,他将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买了一大捧鲜花,来到女士门前,轻轻敲门。
女士打开门,冷漠地看了他一眼,一言不发,“砰”地将门撞上了。年轻人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敲门吧,女士会更烦;回去吧,又怕同事笑话。他无计可施,只好傻乎乎地站在门口,等女士出来。过了好几个小时,女士的门终于开了,她一见他,不禁吃了一惊:“你怎么还没走?”
然后,她请年轻人进屋,倒水给他喝,并说了许多“干工作也不能这么拼命”之类的看似埋怨实是关心的话。这会儿她完全是个温柔女子,一点也不像个泼妇。最后,她签下一份20万的保单。
俗话说:心诚则灵。再难做的事,在一颗诚心面前,也会变得简单一半;再难相处的人,在一颗诚心面前,也会变得温柔一倍。可是,你是否习惯于真心待人、靠诚意做事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诚意往往表现在能以事实说话。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掌握了事实,接下来要做的是让事实准确地呈现出来。
法国哲学家亚兰说过这样的话:“不管在何种场合,抽象的文体都是不讨好的,文章里面如果能以一些较具体的石头、金属、桌椅、动物和男女等实际的东西来做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
善于运用语言劝导说服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与别人打交道,经常会遇到劝导别人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劝导者和被劝导者。为协调人际关系,把各种事情办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劝导说服的方法。
(一)语气缓和,态度和善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觉得你教训他、你假惺惺而产生反感情绪。
(二)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合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于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部下心里也会顿生“你只顾干活不管我的死活”之类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这样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那么最终帮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此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不要贬低对方,抬高别人
忠告的第三个注意事项,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我说小勇呀,你看隔壁家的强强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他同年生,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儿子可能会说:“哼,嘴里整天是强强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一位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忠告:“我说,你看邻居张先生的老婆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
妻子往往会反击:“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赚的钱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了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只要遵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对问题的分析深刻透彻,任何事物都将合乎逻辑地展现出发展的前景。
“因势利导”是指在一些争论中,如果要赞成或反对某种观点,应该时刻注意周围群众的情绪,尽量调动起群众的情绪使其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使对手感到精神压力,使之无回击之力。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走上舞台,接受观众的祝贺,肖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叫:“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大吃一惊,大家以为肖伯纳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用高声的抗议来回答这个人的挑衅。谁知道肖伯纳并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着,他指着场内的其他观众说:“但可惜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个剧本演出吗?”两句话,引得全场发出一阵响亮的笑声,紧接着响起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在掌声中,那个故意挑衅的人灰溜溜地走出了剧场。
肖伯纳充分表现出了他的应变能力,把观众的力量借用过来,借助听众中的附和、喝彩、鼓掌声,给自己以极大的支持,有力地反驳了那人的故意挑衅,把他引向群众的对立面,从而使其站不住脚。
运用因势利导的论辩战术,贵在主动造势,以此营造一种有利于说服对方的局面,使对方进入自己设置的思维模式。
在林肯当律师时,有一次,他得知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已被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
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照亮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对时间记得不够精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听了林肯合情合理的陈述,听众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呼声一齐迸发出来。福尔逊顿时傻了眼。
问清当时的情形,讲明道理以引导之,是靠论辩取胜的常用方法,林肯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营造有利于自己求证的局面,最终得出了福尔逊做伪证的事实。因此说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有时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
替他人着想才有说服力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说:“假如说服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那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你不但能得到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使你的话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曾经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了解别人的诉求,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与经理交涉。他说:
“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者,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有家电视台,每周设置一次作关于人生的问题的讲座的节目,收视率比其他时段的节目要高出许多。
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许多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众们欣赏节目中的巧妙答话。
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在开始时会对解答者所提的种种忠告提出反驳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愿意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于不知不觉中就会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颔首称是。观众们看着电视画面,觉得比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还要好。
凡电视台的主持人或问答者,无不是精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也获益不少。
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通常出现在这类探讨有关人生的问题的电视节目中的观众,以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常说的一句话是:
“如果我是你,我会原谅他,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你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单纯的是短短的一句话而已,要知道它能发挥的效力不可限量!而这也是由于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无意间使用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言词,那么你不妨巧妙地运用这句“如果我是你”,结果就会弥补你言词上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做自我反省,并终于感觉到唯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巧舌如簧说服力增强
一个人的话的说服力并不是一个常数,它是可以用巧妙的表达技巧来增强的。为了成功地说服别人,以下四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善用地利
许多人在自己客厅里说的话比在别人接待室里说的话更有说服力,因此,精明的交涉者在与人洽谈重要事务时,总是争取在自己的而非对方的办公室里进行。
英国心理学家泰勒尔和他的助手兰尼曾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先给部分选定的大学生评分,鉴定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力,然后把其中的志愿者分成三人一组,每组都由影响力大、中、小不同的人组成,然后请他们讨论并表决该校预算中十项可以削减的项目中哪几项最宜减掉。一半的小组会议在影响力最大者的寝室里召开,另一半则在影响力最小者的寝室里进行。最后的结果显示:讨论时,即使主人的影响力最小并且客人开始也持反对意见,客人最终还是屈从了主人。
(二)注意仪表
英国某镇内有一位艺术家,常因一些地方性问题到镇议会去控诉。他去时常穿一件油渍斑斑的工作服,胡子也不刮。因为他从来看不起那些衣冠整齐来取悦于人的人,认为人只要有头脑,别人就会听取他的意见,穿着好坏并无关紧要。可事实是,年复一年,照样没人理会他。他则自我麻醉地认为这是由于那些人愚蠢之故。
也许是吧,不过,他自己也聪明不了多少。
心理学家塞肯曾召集了68名学生志愿者,吩咐他们每人跟四位行人谈话,请求他们支持一个反对校内早餐供应肉类的团体。在跟行人接触前,研究人员对每位志愿者的各种情况,如:外表是否漂亮,口齿是否伶俐,能否令人信赖,能否说服人以及智力高低等等,都作了鉴定。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外表漂亮者一般比不大漂亮者更为成功。
(三)论据要坚实
什么样的论据才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论据要坚实可靠,不可使人产生不信任感。人们相信:向听者提供真实的资料比提供主张更有力。但对于一个犹豫不决的人来说,资料来源也是很有影响的,并且其影响之深不亚于资料本身。这并非因为人们只信任特定来源而不信任其他的来源,而是因为他们听到引述的话来自十分可信的权威,便不会再为自己的成见辩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过,引述权威的意见也不宜过分,过犹不及。资料太多也可能引起听者的反感。
(四)运用经验和例证
善于做说服工作的人都知道人们做事受个人的具体经验的影响比受空洞的大道理的影响要大得多。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大夫劝他服某种药物,那么即使医生再三证明这种药物有效,说了许多的药理知识和道理,病人也还是不免会心存疑虑。但如果换一种方法试试,如医生告诉他:我自己也服这种药,只用了一个疗程就大病痊愈了。听了这样活生生的事例,病人就一定再也不会有所顾虑了。
心理学家塞肯研究这种方法的效果时发现,成功的推销员往往使用具体的例证向顾客说明:他们现在的选择已有人做过。
再次强调,说服人的能力并不神秘,它源于人的天赋,也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只要你掌握一些说服人的真正技巧,那么你就不用怕说服不了人。
抓住事情的关键劝导说服
一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因为人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虽不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己有关的利益。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则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他不会不为所动。
球王贝利,人称“黑珍珠”,是人类足球史上享有盛誉的天才。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了踢足球的天赋,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后,伙伴们都精疲力竭,有几位小球员点上了香烟,说是能解除疲劳。小贝利见状,也要了一支。他得意地抽着烟,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喷出来,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前卫。不巧的是,这一幕被前来看望他的父亲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