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建议可能有助于你恰当地和海外人士交谈。
首先是选择恰当的话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习性及个性差异,使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要使交往愉快,就必须选择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如一些公共话题:体育赛事、社会热点、电影娱乐、流行时尚等,如果自己缺少广博的知识和控制谈话的能力,可以听海外人士谈。一般欧美人都较健谈。你可以询问他们国家的人和事,这往往使对方感到亲切和自豪,他会滔滔不绝大讲特讲,你也就长了许多见识。
其次,谈话注意忌讳。不同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间差异很大。如西方人讨厌别人打听女人年龄、收入、婚姻、学历、胖瘦、体重等问题;日本、德国人不愿意提起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等话题;阿拉伯人不喜欢谈论女人、他的妻子或者和“猪”有关的话题;日本商人不喜欢在谈话中多谈“我”怎样能干,更愿多谈“我们公司”怎样能干,怎样协调;新、马、泰商人及港澳同胞,生活中的忌讳也很多,不愿意谈僧侣、庙宇之事,不在十三日、十四日出门办事。久乡随俗,与海外人士谈话要尊重他们的习惯。
最后,谈话中要注意观念差异。东西方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沟通差异及障碍是随处可见的。欧美人遇见女子往往说:“你真迷人。”或“你真漂亮。”以此来博取女士好感,女士也欣然接受。中国女士和男士都较内向和含蓄,如果直截了当地这样说,有些女子还接受不了。在我国朋友见面常说:“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这是关心。但外国人可能会不高兴:你认为我还是孩子,还要你来指导教训。中国人重视朋友间的关怀,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独立,尊重隐私。所以在与外国人交谈时,应特别慎重地对待建议或劝告,多了解对方的观念习惯,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交谈。
能争取主动、妙“口”回春
一个精明的论辩者,善于抓住对方的情绪变化或心理变化,快捷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语言表达方式,争取主动,使不利的因素因“妙口”而“回春”。
乾隆年间,通州胡长龄考中了头名状元,乾隆看他一表人才,心中暗喜,有意招他为驸马,便派主考官王御史探他的口风,谁知胡长龄婉言回绝,言道:家中已有结发之妻。
乾隆没料到胡长龄会这样,心想:好一个不识抬举的胡长龄,请你上轿你却不上,我倒要看看你那结发之妻是个什么样的美人,试试她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学问。
于是,乾隆便抱着这种想法,下了一道圣旨宣胡氏进京。
这一日,身着青布衣裙,蓝布长衫的胡氏举止大方地进殿朝拜皇帝。
跨殿槛的时候,她轻轻地撩起裙角,口中说道:“乡女村妇一条草裙,千万别污了万岁爷的金槛。”乾隆一听心中诧异,想不到此女子竟如此大胆而识礼仪。
他抬眼一看,只见这个状元妻子并不是什么红颜粉黛的绝代佳人,此女相貌平平,皮肤黝黑,身材也没有一般女人的娇小婀娜,而是如农妇一样体高魅伟,特别是那双裙下的脚,与“三寸金莲”相比,确实是奇大无比。
乾隆不禁脱口而言:“其足之大,天下无双,男子莫及,见所未见。”
胡氏明白这是皇帝在取笑自己,并无愧颜地从容答道:“脚大胜似舶护履惊涛。”乾隆说:“依你所说是脚大好了。那么朕宫中嫔妃婕妤,人人是金莲小足,你说如何?”
胡氏不慌不忙地说:“足小宛若画妨过浪巅。”
乾隆听出这是胡氏在反讥三寸金莲的弊端,但心里还是十分佩服她的灵敏与口才,于是吩咐茶水招待。胡氏品了一口香茶后,随口吟道:“饮啜香茗遥念故乡水。”
见胡氏如此思乡,乾隆为之感动,于是传令为之洗尘。胡氏又说:“食俸皇粮当思耕夫辛。”
这一来,乾隆越发地佩服她了,便出了个上联要她对下联:“远闻通州出才子。”
胡氏根本就不假思索,张口便答:“近观皇宫多佳人。”
乾隆兴起,又出一联:“冠授官,官戴冠,官被冠管。”
胡氏沉吟片刻,大声应道:“仁教人,人压仁,人受仁欺。”
乾隆听后自知理亏,不但对才思敏捷的胡氏倍加赞赏,同时更赞叹新科状元当官不负结发妻的可贵品质。他一时兴趣大起,挥笔写下“翰墨竹梅”四个大字,并命工匠刻成匾,赠与状元夫妇,以表敬意。
你看,这位胡氏,不就是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争取了主动,收到了“妙口回春”的效果的例子吗?
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长处
优点和成绩是赞美的主要内容。刘德华长得英俊潇洒,歌唱得也棒,位居香港“四大天王”之首,凭这个吸引了众多追星族。生活中明星毕竟是少数,但拥有某一方面的相对优势的人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某人是个热心肠,别人有难处都尽力相助,于是朋友送其“及时雨”之美称;某人没啥工作才能,却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会把它摆到最显眼的位置,以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评价,以期获得赞美。能否慷慨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关键是看能否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过人之处。而一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心里堵得慌,嫉妒心作怪,就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赞美别人。
嫉妒是赞美的大敌。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但也没有一个人实际上各方面都比别人强。长得很丑,或相貌平平,碰到比自己漂亮的人就嫉妒别人;钓鱼技术不高,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提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心里就可能很不是滋味;公务员考试别人都拿到了合格证书,自己却偏偏写作没通过,于是嫉妒心就产生了。嫉妒可以产生压力,促人奋进,变成进步的动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是赞美的绊脚石。一旦妒火中烧,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就不可能容纳、认同,不会有一丝喜悦感,更不可能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去赞美。相反,会为此感到气愤,表现在行动上则是不屑一顾,讽刺挖苦,甚至进行诽谤打击和报复。战国时期的庞涓就是这种嫉贤妒能的人。庞涓到魏国后得到信任,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及他的同学孙膑,就派使者将孙膑召来,但当孙膑到了以后,又对孙膑远在自己之上的军事才能恨之入骨。他先让人把孙膑的双腿膝盖砍掉,把他扔到猪棚里关起来,之后又在其脸上烙上了标志犯了罪的烙印。后来,孙膑被齐国使者救出,成为齐国军师。在一次战役中,庞涓被孙膑设计击败,自知已是穷图末路,大势已去,自刎而死。直至临死还愤愤地说:“终究还是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可见,一个人只要产生妒人之心,就不可能坦然地认识别人的优点和成绩,不会以谦虚的态度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借别人才能助自己成就事业。反而惧怕别人超过自己,危及自己的地位,为狭隘地保全自己而不择手段。结果,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只能是他自己。正如塞万提斯所言:“嫉妒真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伏尔泰有句名言:“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产生嫉妒。”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一个人才能与别人大相径庭,却偏偏羡慕对方,但又缺乏奋发前进的意志,不愿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付出艰苦的努力,只坐在那里异想天开,希望天上掉下馅饼,由丑小鸭摇身变成白天鹅。当这个梦想永远也无法变成现实时,他不可能客观地去分析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渐渐地把开始时的羡慕变成了对别人优点和成绩刻骨铭心的嫉妒。这样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大事。另一方面,大多数具有相当的才能和意志的人,都能够坦然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绩。百里奚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度落入楚人之狱,秦穆公设计将他救出,并委政于他。百里奚却把自己的朋友蹇叔推荐给秦穆公:“下臣赶不上臣的朋友蹇叔。他有经世治国之才,却不为人所知。臣曾游宦于齐国,受困于侄,向人乞食,是蹇叔收留了为臣。臣原打算侍奉齐君无知,是蹇叔劝阻了为臣,后来无知被雍林人杀死。臣幸亏没有侍奉他,否则也难逃其难。臣去周时,周王子喜好牛,臣就以养牛术争取他的赏识,当王子颓想任用臣时,又是蹇叔劝阻,臣离周而去,才免于同王子一起被杀。臣去侍奉虞君时,蹇叔也曾劝阻,臣也知不会得其信任,但由于贪图利禄爵位,暂且留于虞国。后来便沦为楚囚,因此可然臣采纳蹇叔建议时,就得以平安康健;一旦没听从其劝阻。便身陷虞君之难。根据上述事实,臣知蹇叔才能出众。”秦穆公听了百里奚的举荐,马上派人携带重金厚礼去聘请蹇叔。蹇叔一到秦国,便被任为大夫。面对高官爵位,百里奚想到的首先不是个人名利,而是才能优于自己的蹇叔。他并不担心蹇叔才能、爵位会盖过自己,而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全力向秦穆公推荐蹇叔,这实际上是对其才能最真实的赞美。蹇叔的到来,不仅没有使百里奚遭到冷淡,埋没才能,反而使他深得秦穆公信任,认为他是一位襟怀宽广、高水平的谋臣。后来在作许多重大的决策时,秦穆公总要请教百里奚,以至于后来有史学家们的“里奚致霸”之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心戚戚”。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适当的赞美,不仅可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及其价值,也会使他及周围的人从中认识你自身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不仅利人,而且利己。对别人的成绩和优点视如眼中刺,肉中钉,人前挖苦、讽刺甚至设法打击,人后诽谤甚至陷害,害人也害己。
优点和成绩的分布,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可惜的是这一道理往往不被人们懂得。当一个在机关工作过20多年的高中毕业生,才混了个副科级干部看见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刚来两年板凳还没坐热就轻而易举地得来了副科的小乌纱帽,与自己平起平坐时,心里就失衡了,“凭什么?”“有什么了不起?”“太不像话!”等问题打破了心理的平静,也打破了办公室的平静,前者整天寻找对方的缺点和失读。甚至对对方的优点和成绩有意歪曲。其实,同事们心里很清楚原因何在,这位有20多年工作资历的老同志的做法不仅显得更没水平、没能力,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显得不足取。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良好的态度和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正如机油对机器一样重要。”能否坦然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关键就是一个思想态度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第一,某些优点和长处是天生的,不以人的后天意志和努力为转移,如身高、长相、智商等,对这些方面的缺憾不必看得太重,而且你可以用别的方面的优点来弥补。第二,成绩一般都是他人通过后天努力得来的,是汗水和勤劳的结晶,是他应该得到的。对此我们首先应当想到祝贺、褒奖,而不能心里痒痒。第三,面对作出成绩的他人,我们应当虚心求教,向他学习。如他钓鱼技高一筹,你可以主动请其传授技术要领,这样做不仅是对他成绩的一种高度赞。扬,而且可以使自己获得进步;或者以其成绩作为赶超的目标,激励自己努力进取,这不仅利于提高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还助于提高你的处世水平。第四,如果你是一位高尚的人,那么面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你不仅会赞美,而且还会寻找机会帮其发挥其才能。如把一名很有才气但未被发现的普通职员推荐给老板,提高你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种对别人优点和成绩的更高境界的赞美。
会慷慨地赞美别人
赞美对于赞美者来说,是一种给予。只有具有宽广的胸怀,才会将自己的美好感受付出与他人分享。一个人的价值,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你为社会付出了多少。二是你从社会得到了多少。二者密不可分。因此,一个人只要为社会、为他人工作,就期待着社会对他的评价,因为这是他获取其他物质性报酬的前提。赞美,首先就是你对他人成绩的认可,一种高度肯定的评价,一种对他人价值的判断。从你的赞美中,他获取了一种优厚的精神报酬。同时你还给予了他继续奋进的动力,给他指示了下一步奋斗的目标。赞美是承接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奋斗的黄金分割点。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作怪的人永远也无法取得这给予和付出的快乐。
赞美需要谦虚。孔子曾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一个人都有比我们强的地方,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点,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而这些,正是他们的可赞之处。因此,要在这些问题上赞美别人,我们必须虚怀若谷,以人为师。一次,郭沫若在台下观看自己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演出,演至第五幕第一场,他听到“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了,感到骂得还不够狠,就到后台去找“婵娟”商量。郭老问演员:“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加重些?”正在化妆的一个演员,灵机一动插了话:“不如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有力!”郭老一想,不仅拍手叫绝,连称:“好!好!真帅!”事后,他专门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倾吐了对这位“一字之师”的赞赏之情。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大师,精于戏剧研究和创作,能够主动去找一位普通演员探讨戏剧中的问题,本身就反映了郭老胸怀的宽阔,治学态度的谦虚。当另一演员随机说出使自己作品更加有表达力度的一个字时,他不仅连连称绝,还拜其为师,作揖致谢,极尽慷慨赞美之意。如果郭沫若以名人自居,气量小,怎么会虚心求教于普通演员?更不会有郭老盛赞“一字之师”的佳话了。这不仅是郭老宽广胸怀的表现,更是他尊重别人的反映。
赞美别人需要有容纳别人的弱点和缺点的器量。芸芸众生,虽千姿百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犹如上帝造人时同时给他背上了一条褡裢,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优点放在前面,缺点放在后面。看自己时,目视前方。偏重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别人时,往往看其后背,偏重于对方的缺点。殊不知,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有的人不拘小节而让人讨厌,有的人因为爱批评别人受到大家的疏远,……即使有明显缺点的人,也有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应将他全盘否定,打入冷宫。对这样的人进行赞美,需要有容纳别人缺点的博大胸怀。宋代的王旦胸怀宽广,处世为政稳重老成。寇准则是一位好揭别人短处的人,但他对皇帝却是忠心耿耿。寇准屡次在宋真宗面前数落王旦的不是,而王旦则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寇准的长处。宋真宗颇感疑惑。一次,宋真宗问王旦;“卿虽然老是称赞他的美德,他却专说卿的坏处,何也?”王旦答道:“这个理所当然。臣在相位的时间够长了,处理政务中失误必然很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揭我的短处,这更加可以看出他的忠直,也正是臣尊重寇准的原因所在。”宋真宗听后很佩服王旦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德,越发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