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大女儿立即哭出声音来,所以没有听清楚父亲说的一句话:“良弓骏马,天之所赐,不取无道,你嫁到代国去吧。”
听没听到,对她而言,似乎不重要。几天后,她就被送往代国,成为代王夫人。
于是,我们这场饭局的真正主角才得以登场,这个入局人就是代国国主,因为没有名字留下来,我们就称他为代王。
他在那里欢天喜地的娶老婆,赵氏家族这面却不怎么妙,赵简子马上就要归天了,临死之前,把赵襄子叫到床前,说:“我死后,你把我葬完,不必要脱丧服,到夏屋之山去看看。”
赵襄子知道父亲要说什么,点点头,赵简子这才安心地走了。
赵简子一走,赵襄子就召集大臣,说:“我要到夏屋山上去看看。”
大臣们一时有些恼怒,说:“您这个时候跑到夏屋山上去,还去看看,不就是旅游吗?您现在父亲尸骨未寒,三年守丧期间,哪里都不许去。这是规定。您怎么可以这样啊!”
赵襄子平静地说:“是父亲让我这样做的,我如果不去,更是不孝。”
大臣们无法阻拦,赵襄子带领人马奔上了夏屋山,夏屋山下几十里的地方,就是代国。赵襄子发现,代国的人喜欢音乐,更喜欢玩乐。他有了主意,他的这个主意正是为当年父亲考察他时出的那道题而服务的。
正当他要开始解题时,和他赵家素有积怨的另两个家族范氏和中行氏乘机向赵氏发难,在中牟(今河南鹤壁西)一带煽动叛乱。赵襄子坚决反击,但此时凭借他自己的力量还不够,还好他有代国国王这个姐夫。这个姐夫也非常够意思,在赵襄子与两个家族开战期间,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从代国运往前线,为赵收复中牟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代王不知道,他这个小舅子根本就不是知恩图报的人,不但不是,而且还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
肆
赵襄子不会因为姐夫帮助了自己,就把父亲和自己的共同心愿放到一边去。两人的共同心愿就是:要让赵氏家族振兴,成为任何人都不敢欺负的霸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灭代国。灭代不是目的,灭掉它可以得到良弓骏马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时,代国的地盘很大,今天的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以东一带都归代王管辖。建立这个国家的是少数民族狄族,在中原各国此起彼伏的摧残下,永远不倒,并在春秋初首先脱离周王朝的统治而自立为国。没有中原那一套所谓的仁义教化,代国的发展很让人刮目相看。而这个国家适合养马及牲畜的地形与气候,就是让赵氏父子想入非非的根本原因。
打仗需要马,拉东西也不可能用牛。这是任何军事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于是,代国人自然而然地就注定了不能好好的过日子。
但无论是代国人还是代王都想不到,这种日子来得太快了。
其实,赵襄子为了想灭掉代国费了不少脑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代国士兵的骁勇善战使许多诸侯国都不寒而栗,赵襄子没有硬碰硬的打算,当然,他也没有这个胆量。
君子打架,当面锣,正面鼓;小人打架,什么阴招都可以使出来。
赵襄子想过一个偷袭策略,但很快就被自己否了。他无法保证自己一击就能命中姐夫的房子,而且,代王城在民间传说中仿佛是个迷宫,据说王城有九门九关。当年初筑此城时,“板干一夜自移”,在“大泽”中“自护结苇为九门”。有人解释说,在开始修筑代王城时,一夜之间丢失西南筑城墙用的木板,自立在四十五里外的沼泽地里,于是就在那里营建,筑成九门。这些传说告诉赵襄子,一旦进入代王城,就等于进了笼子,即使姐夫不杀自己,自己也会被困在里面饿死。
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把姐夫约出来。约出来的借口是什么呢。赵襄子马上就想到了吃饭,是的,就在饭局上把姐夫搞定!
他想到就做,给姐夫发了一封邀请函,大意是,我的爹爹您的岳父已经上天了,我很悲痛。我知道您也很悲痛,但由于您是外国人,不能到我爹爹坟前祭拜,您一定很失望。我想就在咱们两国边境的夏屋山上摆个饭局,我们共同怀念一下您的岳父。
代王很快就有了答复:好的,不见不散。
赵襄子欢喜得不得了,赶紧让人准备整个饭局过程。饭菜不重要,代国人什么都能吃,重要的是,派谁去杀,怎么杀。
挑选刺客是一件很难的事,赵襄子明白,姐夫力大无穷,刺客必须一击必中,只要给姐夫反击机会,他可能就永远成为夏屋山上的野鬼了。
但是,赵襄子时代,别说是他赵家,就是晋国也很难找出一个优秀的刺客来。找来的一些人都是横眉怒目,根本不合格,这样的人被姐夫一见,就会全身警惕。他要找的是一个不会引起姐夫怀疑,并能近姐夫身的人。
正在愁眉不展时,有个厨子走了出来,说,“我愿意一试。”
赵襄子一看,身不满三尺,仅从相貌上就断定,是一个三代贫农出身。他很高兴,但不知道此人到底有多大本事。
厨子就拿起自己的工具——一把方形铜杓——在赵襄子面前挥舞起来。赵襄子觉得还像那么回事,但看到他的那个铜杓,有些不满意。
春秋时期,主人请客,都要派个奴婢站在客人身边,用一个铜杓给客人添酒。这就是这个厨子的业余工作。但铜杓很轻,在赵襄子看来,根本就打不死人。
为了让铜杓更重一些,他找来家臣张孟谈,让他铸造一个铜杓。
张孟谈很为难。
因为春秋时期的铜很重要。江淹《铜剑赞序》说:“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迄于秦时,政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克给。”也就是说,用那么多的铜来铸造一个铜杓,太不值得了。赵襄子说,值得不值得,要看做什么用。我是要你铸造一件兵器,就按铜杓的样子来做。
约定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当当,代王带着五十名甲士来了。一个时辰后,这些士兵纷纷升天。
宴会以赵襄子微微的笑和音乐声起开始。宴会期间,觥踌交错,宾客均悦,赵襄子和代王举杯共饮。酒色尚温,氛围十足。
代王吃到了世界上最好吃的马肉,因为他在本国吃到的马肉很腥,而赵襄子摆的这个马肉却没有一丝腥味。赵襄子就解释给他听,您听说过一个故事否?
代王当然没有听说过。
赵襄子所说的这个故事,今天的我们太熟悉了。其实它还是一个成语,叫“假途伐虢”。晋国兴盛时,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的国王虞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平日不善朝政,却以喜美食而着称。晋国想要吞灭虢国,但交通受阻无法实施。晋国大臣向晋献公提议,如能借虞国之道,灭虢国便不费吹灰之力。晋献公于是派人送厚礼于虞公。
虞国臣子得知后向虞公进谏,认为晋国灭虢后必定要灭虞。虞公却认为晋国不会如此“忘恩负义”,就应允了晋国的要求。晋国遂成功“借道”而灭虢国。灭虢后,晋献公回国,到了虞国,顺手就把它也给灭了。虞公被活捉,但晋献公不杀他,让他专门研究饮食,这位饮食国王倒很敬业,通过对晋国地理的研究,利用晋地粱秫繁多、汾水充盈之优势,造出了断鱼腥、去猪臊、除羊膻的一种液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食用的醋。
赵襄子当然就是用了醋,才让马肉不腥的。代王听完这个故事,很是激动,强烈要求赵襄子给他的国家提供醋。赵襄子大叫一声:好!
非常好!
代王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身边的那个奴隶突然就挥舞起了铜杓,据说,代王的脸马上成了血肉一堆。
代王一命毙,他带来的五十位士兵也被赵襄子带来的人杀掉,整个夏屋山上鬼哭狼嚎。这场饭局就这样结束了,赵襄子看着自己的姐夫的脑袋被砸成肉泥,然后慢慢地站起来,望向代地,打了个漂亮的手势给手下道:开始!
伍
屠杀开始了!
代国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王的脑袋被人拍成了肉泥,整个代国陷入了绝望的混乱之中,没有了权力中心的朝廷乱哄哄一团,大臣们有的主张死战到底,有的主张暂时投降隐忍,有的要出使晋国讨个说法,有的力争投靠东北的燕国,甚至有高呼简子之名嚎啕大哭,对襄子的诅咒痛斥更是不绝于耳。
但辱骂与抱怨不是战斗,当然就解决不了危机,赵襄子率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了代地,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屠杀进行了一天,代国宣告灭亡。
赵襄子杀死代王,他那位姐姐悲痛万分,仰天长叹:“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于是,找来了插头发的笄,走出王城东南二十里马头山上,寻了一块石头,把笄磨得飞快,从自己的咽喉插入,死掉了。
赵襄子似乎对自己姐姐的死没有感觉,在把代地并入自家版图后,封了伯鲁子周为代城君,代国改称代郡,始为赵国藩属。
如果从饭局的角度来讲,应该结束了,赵襄子当然也这样想,因为这的确是个完美的结局,只凭了一场饭局,就得到了大片土地(今襄汾故地,向北到晋阳,向东到邯郸)和战争必须品,任何人都希望到此结束。可有人不希望这就是结束。这个人就是当年拿酒给他洗头的智伯。
智伯不允许有人比他有智慧,虽然他姓智,但智慧却少得可怜。笨蛋更不希望别人比他聪明。赵襄子用一场饭局就搞定了代国的事情在晋国传为美谈,智伯很惊恐,他以为自己摆布不了赵家了。
于是,他想把自己变得强大一点。抢地盘不是真本事,要地盘并且能要来才是真本事。他开始向各家讨要土地。魏家族给了,韩家族也给了,可到了赵家族这,赵襄子不给。
智伯似乎早就算出这个小赵不会给,立即动员魏、韩两家一起包围了赵家的晋阳城。由于两家都不想跟赵家起冲突,所以,战斗打得很滑稽。
智伯围城围了三年,小赵还在城里快乐的活着。智伯气愤,生了智慧。他以晋水灌晋阳,城中大水三尺,百姓烧饭得把锅吊到很高的地方。
赵襄子知道,这样下去迟早会城破人亡。危难时刻,那个劝他不要铸造勺子的张孟谈站了出来,他潜出城去劝说韩、魏两家,既然晋水能灌晋阳城,那么平水岂不是可以灌平阳,汾水岂不是可以灌安邑?平阳是韩家的主要城市,安邑是魏家的主要城市,两家本来就对这场战争没有多大兴趣,如今听张孟谈一忽悠,立即反戈,与赵家同心协力把智伯给灭掉了。一千多年后,司马光提笔写《资治通鉴》,开篇就是这一章,这也成为三家分晋的起点,战国的开始。
智伯倒霉了,他的尸体没有记载到底去哪里了,但他的脑袋却有了归处。在赵襄子的床边,每当赵襄子起夜时,它就有了用处。
如我们所知,赵襄子绝对是那个时代最有创意的人,他选勺子做武器杀他姐夫就是明证,如今,他又用智伯的脑袋当尿壶,恐怕再过一千五百年后才有人效仿得来。
这一行为艺术没有得到大家的赞赏,反而让一个人愤怒了。这个人就是智伯的门徒豫让。
赵襄子第一次见到豫让时,就知道晋国是找不出一个优秀的刺客的。豫让太蠢了,在卫生间里,赵襄子一个人,并且在脱了裤子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刺杀成功。
但是,豫让并不气馁。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刺客的最高境界,答应了别人的事,做到就做,做不到也要做。第二次,第三次……都不成功。
最后一次,他和赵襄子在一座石桥上狭路相逢了。赵襄子一见到他,就让卫兵走开。豫让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出手,剑还没有碰到赵襄子,身子已被赵襄子踢飞了出去。
豫让觉得自己很委屈,想哭出来。赵襄子实在不耐烦,说,“我已经放了你好多次了,你为何还要杀我?”
豫让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赵襄子笑了,“我记得你以前是中行氏的人,中行氏被智伯和我们联合干掉,你怎么不杀智伯,反而投靠他呢?”
豫让回答:“因为他们待我如狗,我就以狗道还之,智伯待我如士,我则以士风还他。”
谈话完毕,赵襄子又玩行为艺术,把衣服脱下来,扔到桥中间,说,“就当你把我杀掉了。”
豫让只好杀,杀赵襄子的衣服。
衣服转眼成了碎片,豫让长叹一声,抹了脖子。
这就是那场饭局的余波,并且到此结束了。
刺客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品种,这一品种繁多,所以,参差不齐的情况就容易出现了。豫让自然就是这里最蹩脚的一个。
我们看得出来,他是主动去当刺客的。虽然他的剑术连九流都算不上。或许正是他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后来许多人的模仿,甚至有人为此改行,专门去做刺客。齐国的聂政就是其中一个。
聂政本来是个屠夫,由于杀猪杀牛不过瘾,有一天,他就把一个人给杀了。杀人后,他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打算隐姓埋名做一个好屠夫,并调整了自己的专业,由杀猪改为杀狗。但他最终还是当了刺客:韩国贵族严仲子带着黄金和毕恭毕敬的态度跑来找他,要他除掉韩国首相侠累。聂政推辞不干,也没有收严仲子留下的黄金。聂政这么做,并不是他决定放弃侠客这第二职业,而是他觉得母亲还活在世上,姐姐也没有出嫁,自己还不能死。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严仲子前来吊孝,执亲子之礼,使聂政深受感动。在埋葬了母亲之后,聂政火速将姐姐出嫁,然后前去刺杀侠累。
侠累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刺杀得了的,他一出门,就有几百个警卫,上个厕所还得跟几十个。但聂政似乎是他的克星,他从容地从侠类家门外一直杀进大厅,又一剑把侠累刺了个透心凉。当卫兵们围过来,聂政看看没有脱逃的可能,先是给自己整容:用长剑将自己的眼珠挖出来,将自己的脸划成一堆肉泥。然后才自杀而死。
把刺客事业做到这个地步,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了。
在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刺杀活动恐怕就是赵襄子设置的饭局和专诸的那条藏了匕首的鱼。但与公子光相比,赵襄子要比他豪迈得多。公子光在饭局上跑掉后,才让刺客行动。而赵襄子就坐在面前,看着入局人被刺客杀死。两者一比,高下立判。一种说法是,赵襄子在夏屋山摆得这场饭局,完全是一场符合黑社会血拼标准的饭局。政治家有时候就是黑社会老大,赵襄子给后来的政客与大哥都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