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要有创意:个性是怎么来的 (1)
“网上祭祀”尽显创意思维
“网上祭祀”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以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亲人。它不悖于传统的祭祀方式,而是传统祭祀方式的延伸。
我们可以在各类祭祀网站上自主创建“悼念馆”和“网上陵墓”,而“供品”和“祭品”则可以直接用鼠标点击和拖拉,而且在网络上还能自行模拟完成献花、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烧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同时还可以完成献花、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现代纪念活动。
抛开传统文化的角度,单纯地从创意的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种很新颖也很有创意的行为。同时,网上祭祀也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发:我们的生活需要创意。
在社会中,很多人被对手“吃掉”,原因往往是遇事时先考虑大家都怎么干、大家都怎么说,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讨论一件事情时,很多人总喜欢“一致同意”、“全体通过”,这些行为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从众心理,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不利于独辟蹊径,常常会约束人的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从众,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众所周知,闹钟比较常见的作用只是“催醒”。然而,英国一家钟表公司在此基础上,又使闹钟有了一种“催眠”功能。这种闹钟既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圣诗合唱和鸟语声,催人醒来,又能发出柔和舒适的海浪轻轻拍岩声和缓缓流水声,催人入眠。这种新颖独特的闹钟深得失眠者的喜爱。
“催眠闹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创新思维,也正是这种思维,为创新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催眠闹钟”也提醒我们: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有时会成为囚禁我们思维的栅栏。
所以,要做到生活有创意,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我们要敢于突破常规,打破传统思维,敢于幻想。同时,尽量避免心理偏见和观念偏离,使判断恢复客观,矫正心理视觉,使之采取开放的态度,注意事物自身的特性而不囿于固有的见解或观念。这在新事物迅猛出现、知识更新速度快速的当今时代,尤其值得重视。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拓宽自己知识面,保持思维的敏捷性。将各种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避免机械、片面的思维方式,调动我们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而且,建立在这种知识积累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
但是,从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祭祀这种行为及其相关活动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文化继承,也是家族成员人情关系的链接。所以,“网上祭祀”只能作为祭祀活动的辅助工具,是对人们缅怀情绪的一种强化,而不能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甚至替代传统的祭祀方式。
明朝高启曾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一诗中提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诗中说的便是战乱后无人扫墓的悲哀。而在和谐的现代社会,也希望不会因为人们的创新和“惰性”,而发生“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悲剧。
微博爆出冷血护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深深地被知识浪潮影响,而互联网则是永不过时的课堂。在跨入网络时代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和生活的记录者和关注者。许多人会在微博里“爆料”自己,因为人们不仅想用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更想让自己的“普通生活”受到他人的关注。因为这种自我意识的展现和表现欲的暴露,许多时候,很多人会忽略微博内容的道德性和规范性,所以,这种“自曝”就很容易造成“自爆”。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则关于微博闹出丑闻的新闻报道:
“测试人品的时刻到了,有个病人的血压一直在降,半夜很可能要起床收尸,这大冷天我暖个被窝也不容易,等我下班在(应为‘再’——记者注)死啊……”
22日晚,一则微博开始在网上引起关注。在这条微博提供的截图中,主人公疑为汕头某医院的女护士,该女护士在自己的微博中对病人生死相当冷漠,一心只盼着下班。
后来,记者联系到了当事医院汕头市中医院。该院医教科林姓科长介绍,该微博博主确为汕头市中医院内科医护人员李某。医院已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李某已被停止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
我们姑且先不论这则报道的道德意义,单就微博中表达自我的行为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护士受到了自我激励的驱动,希望他人能从她的字里行间了解自己的感情,这个护士产生了一种错觉,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希望:一个人的微博总会有人看到,并且也希望从访问者那里有所回馈。虽然她的这种行为是十分错误的,并且事情的结果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她认为自己的疲劳是值得同情的,并且也希望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结果却事与愿违)。但是,这种希望表达自己并渴求互动的心理,却是博主们的心声。
微博似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话筒,它是一种向别人展示自我的公开方式。但是,也有许多人感叹,它会让人“上瘾”,占用人们的大量时间,导致阅读和思考的“碎片化”。同时,还可能涉及许多道德品质上的问题,因为人们或许会在无意间太专注于展现自我而忽略许多社会性因素。“微博曝光冷血护士”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各种类似的事情代表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潮流的交流工具,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个人言论似乎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大明星也好,小百姓也好,简单便捷的“只字片语”就给民众提供了广大的情感表达空间,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博主更加容易对留言进行回复,表现了一种更加快捷的互动交流形式。
微博上的交流可以是一点向多点扩散的形式,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形式。当我们“跟踪”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时,或许就会“上瘾”。除了非常强大的通讯功能外,由于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比如,微博可以直接通过QQ和MSN书写,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发布,这就方便人们及时地记录事件和发表见解,现场感也十分强烈。
为什么现代不爱购买反爱DIY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个性化、创新化,人们对于物品的喜好也越来越带有自我的烙印。于是,抱着“找不着就自己做”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物美价廉的“DIY”。“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DIY原本是个名词短语,但往往被当做形容词使用,意指“自助的”。在DIY的概念形成后,社会上也渐渐兴起一股DIY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让DIY融入生活。
而在市场上,让人们自己参与到商品制作过程的DIY产品越来越风靡,像DIY墙纸、DIY音响、DIY油画、DIY水晶、DIY图案鞋、DIY巧克力、DIY蛋糕等。DIY创意时代正在快速向前发展。
80后的梅梅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打造了自己23平方米的粉嫩出租小屋。小屋是个出租屋,梅梅用许多装饰把小屋布置得充满粉嫩感,到处洋溢着小女生的浪漫情调。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房屋的装潢修饰全部都是由梅梅自己完成的,她自己DIY设计画图纸、买材料、布置摆设等。
房间的壁纸是她自己搭配的暗花壁纸,而各种各样的小用具,如台灯罩、坐垫、小花盆等,都是梅梅自己用废旧的窗帘、牛仔裤、旧T恤之类的物品改造而成的。梅梅常对朋友说,这样的家让人充满了成就感和温馨感,她为能够亲手打造自己的居所而感到自豪。
为什么人们会对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充满眷恋和欣赏呢?
专家把这种由于自己的劳动引起对价值的高估称作“宜家效应”,这种效应引起的价值高估是基于感情的依恋。我们更喜欢自己制作的东西,是因为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不仅让我们投入了金钱,同时也投入了精力和劳动,从而与制作品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最终加深了对其的喜爱。
所以,当人们的生活品位不断提高时,DIY就成为一种心境的诠释和一种美的感悟,许多模式化的成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审美情趣不断提升的需要。手工产品的个性化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动手制作也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的许多人,尤其是具有求新精神的80后、90后,都喜欢个性化的东西,常以时尚前卫、人无我有为原则。而更多崇尚时尚的人以“超前、新颖、品位、独特”的DIY物品为荣,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才能在茫茫人海中以个性取胜。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宜家效应”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呢?
DIY其实是一种创意行为,而创新思维则是一切创意行为的开始。因此,我们要学好、用好创新思维,充分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我们可以开拓、认识新领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更深一步地训练找出新点子,寻求新答案的思维。我们应不拘泥于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多进行一些思考,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且在所进行的创造中尝试发掘无穷的乐趣。同时,想到了就去做,我们不要只做个空想者。
“同学”是怎么变成“TX”的
时下,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语言”了,如把“同学”简化为“TX”、“楼主”为“LZ”、“佩服”为“PF”、“批评”为“PP”、“和谐”为“HX”等。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某贴吧里面的对话。
1楼:不知道中国哪个省的PLMM(漂亮妹妹)比较多。
2楼:LS(楼上)的问题求解。
3楼:偶稀饭(我喜欢)四川女孩。
4楼:LS(楼上)的,我GF(女友)就是四川人。
5楼:LZ(楼主)的问题不给力,美女应该不分省份吧?
6楼:只知道谈论女人的家伙,太FB(腐败)了。
……
当网络交流中开始出现许多这类词汇,以至于许多年龄稍长的人感慨代沟颇深时,我们是否看到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呢?不可否认,这是语言交流的一种简化,但是真的就仅仅这么简单吗?这种有趣的现象还受什么独特的心理因素影响呢?
现在的网络缩略语,从形式上来说,大多数是英语或者中文拼音的开头字母的缩写。我们通常把这种形成了紧密结构,凝固成能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的语言缩略形式,叫做缩略词。从年轻人的心理因素探析,缩略语赋予的是某种秘密、内部文化,交流起来更为简便,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观念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又可以把外来观念排斥在圈外。举例来讲,如果我们正在网聊,而正好又有一些话题不想让其他人,比如父母发现,那这样的缩略语就是最好的掩饰。
虽然网络缩略语在网民的交流中有很大的生命力,看上去似乎也将“非自己人”以语言不通的方式排除在外,而且这样的语言有时也充满了趣味性和活力。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却是一柄双刃剑,缩略词虽然显得简洁明了,但是也容易混淆我们对语言的认知,还可能造成语义的混淆与模糊。比如说网络词汇“BC(白痴)”,其缩略形式就和“Before Crist(公元前)”一样,接触网络流行词汇较少的人可能很难在交流中明白对方的意思,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网友都能明白所有网络用语的含义,所以,这种交流形式也有可能将“自己人”屏蔽掉。
很多人可能会不屑地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怎么回事啊!”其实,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较真,如果尝试着用好玩、有趣的心态去看待网络用语,也无不可。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应尝试拓展自己的交流面,丰富自己的交流形式,了解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流方式。无论是年长者,还是80后、90后,我们无须抱着死硬的态度,要充分理解不同年龄段人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坚持使用传统用语,但也应试着去理解新潮用语。这样,人际交流的过程中的阻力可以相对减少。
《非诚勿扰Ⅱ》中的“试婚”可行吗
在电影《非诚勿扰Ⅱ》中,男女主角“试婚”似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试婚,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实验。
不少媒体都在讨论这个涉及传统与现代相冲撞、道德和科学相悖的话题。有人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为试婚是改善婚姻质量和缓和婚姻矛盾的方式之一。然而,也有人从道德、法律和社会角度对试婚这一现象提出批评。
不管褒贬与否,出于各种目的考虑,也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了试婚。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试婚者最后还是选择了步入婚姻的殿堂。当然,这其中不乏社会和家庭对其施加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