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盲从是最没有主见的自我失落
盲从是一种被动的寻求平衡的适应,是在攀比之风裹挟下的随大流。它源于从众,出于无奈,又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
活着应该是为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受他人的观点所牵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仅是我们自己。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斑斑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同事刚来办公室工作,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做诗、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可见,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是悲哀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但人的思维就是有这种习惯和弱点,总认为多数人这样做了就一定有道理,自己何必多加考虑,随大流就是了。盲从是一种可悲,这种可悲后面有着一种更可悲的无形因素,那就是人的内心不坚定。
每年高考报志愿时,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莘莘学子拿着报考志愿表,在选择填报哪个学校与专业时却表现得束手无策。大家纷纷想寻找“热门”专业,同时对自己能否考上也心存怀疑,所以难免会发出询问:“老师,他们都填报了计算机系,你看我是不是这块料?”
在犹豫和怀疑之后,许多优秀学生最终都选择了大家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然而,到大学临近毕业时,他们才发现这些“热门行业”其实并不好就业。
这种现象,是在职业选择上的典型的从众心理,此类错误普遍存在,说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需要的一条客观规律:物以稀为贵。
一旦千军万马都去挤一条独木桥时,那么就会使桥坍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相反的,如果你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见人之所未见,则往往更能适合社会的需要,也就更容易在社会上生存并取得成功。
盲目跟风必然增加人生的风险。一位老板,几年前听说外地招商引资,就“顺应潮流”到该地投资了上千万。两年之后,他把所有的钱都亏掉了,最后空手而归。
有人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投资?”他说:“那时候,很多同行都争先恐后地去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认为那里的投资条件优越,大有发展前途。如果我不去的话,担心会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很多人都有跟风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取向,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类互比”。“人们为了达到其理想的生活目标,随时都需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尤其需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当缺乏判断信息的标准和有效方法时,就常常通过与他自认为同类的人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现状、社会位置以及应采取的行动。”
同类互比,是社会给个人设置的一个陷阱和圈套。成功者之所以永远是少数,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掉进了这个陷阱和圈套。人一旦选择了跟风、从众,往往就意味着选择了失败。
其实,除了在日常生活上“随大流”可能没错之外,在其他许多事情上这样做,往往会葬送了自己。所以,请你千万记住一句话: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未必正确。在跟风面前,保持清醒,加以理性判断,才不致使你的人生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