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依赖心理是最为危险的惯性
如果你拥有出名的父母,要想比他们更出色,你将不得不取得两倍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要因为他们的光环而使自己失色,也不要因为依赖于那些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失去自我。树立起属于你自己的名声,以你自己特有的方式发出耀眼的光芒,获得你自己的权力吧!
不要寄希望于你出色的父母,依赖的习惯是阻止你步向成功的一块绊脚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
你的一切成功、一切造就完全决定于你自己,有时候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如果将别人的帮助当成了一种依靠,就势必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来说,他的选择是:“舍弃依靠,自己去奋斗。”
姜明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姜明23岁大学毕业后,进入父亲的企业工作。按照家族惯例,从小业务员做起,熟悉情况后便加入管理层,姜明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在同龄人眼中,他确实是一个值得羡慕的对象。父母给了他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从小没吃过苦,没走过弯路,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幸运而沾沾自喜,反而产生了一些危机感。他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一个依赖父母的富家子弟,他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让自己永远用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未来的路。
两年以后,姜明用一句“我要超越自己”作为理由,离开了父亲的企业,没要家人一分钱,没依靠父亲一点关系和帮助,在另一个城市创办了自己的小店铺。从没遇过大风大浪的他终于在自己创业的路上遇到了困难。对于创业初期的艰难,他并没有气馁,他认为父亲给了他一帆风顺的童年,也让他在困难来临的时候缺乏应对的智慧和能力,现在才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他欣然接受挑战,渐渐地,他的小店铺开始走上了正轨,生意日渐兴隆,而他自己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很多问题了。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辛劳,他的脸上有了少年老成的自信,而他的内心也装满了理想的果实。对于未来,他充满希望。这家小店也只是创业的第一步,他的理想是能像父亲那样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对他而言,在这条理想之路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因为超越而赋予年轻更多的内涵。
年轻人需要的是原动力,而不是依靠。他们天生就是学习者、模仿者、效法者,如果给他们太多帮助,他们很容易变成仿制品。
依靠拐杖走路,是很多人的一种懒惰行为。对于能拼敢拼者而言,他们的习惯选择是扔掉拐杖,迈动自己的双脚!
摆脱一份依赖,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迈近了一大步。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跟从他习画的那个青年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画家?
他回答说:“不,永远不会!他没有生存的苦恼,他每年都会从家里得到好几万元资助。”这位艺术家深深知道,人的本领是从艰苦奋斗中锻炼出来的,而在财富的蜜罐中,这种精神很难发挥出来。
翻开历史可以知道,各行各业的许多成功人士,在早年往往都是贫苦的孩子。成功的人大多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大商人、教授、发明家、科学家、实业家和政治家大多是为了实现提高自己地位的愿望而努力向上的。
成功是排除困难的结果,伟人都是从同困难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不经过艰难挫折的拼搏而要想锻炼出能耐来,是不可能的。
一个生长于奢侈的环境中的年轻人,时常依附于他人而无须靠自己的努力挣饭吃的年轻人,自小被溺爱的青少年,习惯于躲藏在父辈羽翼下的年轻人,是很少能具有大本领的。富家子弟与穷苦少年相比,就像温室中的幼苗和饱受暴风骤雨吹打的松树一样。只有那些经受风雨洗礼的大树,才能看见更加蔚蓝的天空。
日本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或做家庭教师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学会吃苦,你才不会在困难和逆境面前乱了阵脚,无助哀叹;学会吃苦,能够让你在奋斗的路上多一份坚韧,多一些从容。然而,曾几何时,我们早已将吃苦精神丢弃一旁。我们习惯于依赖别人,等着别人为我们搭好桥、修好路,再牵着我们的手慢慢通过。
殊不知,没有受过寒流的抽打,就不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没有经历沙漠的干热,就不会体会到绿洲的清爽。
苦,可以折磨人,更可以锻炼人!吃下这个“苦”字,会使你的生命力更加强健,让你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
多一点吃苦精神吧!因为,吃苦的经历是我们成长的养分。吃苦是一种资本,更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