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6500000011

第11章 第一讲 文化政治的概念:比较与可比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8)

在大革命以后的法国谈民族与文化的融合,说的实际上就是,作为一个法国人你骄傲,但你骄傲的不是因为生长在法国,或者你碰巧说法语,而是因为你的国家是一个共和国,你的文化是一种世界主义的公民文化,法国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和它政治上的勇气、意志和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尼采对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其实是有很大保留的,因为尼采觉得生活的价值最终落实在文化上而不是你有多“进步”上。所以尼采这里赞赏的不是现代法国社会政治的观念内容,而是赞赏法国人的活法,用理论语言讲,就是法国人的“生活形式”。我爱“祖国”爱的不是一个种族和乡土上的纯粹性,而是一个政治概念,一种自由的激情及由此而来的创造性。反过来讲,爱国家归根结底是一种政治之爱;没有政治认同的文化认同并没有文化意义。尼采绕了个圈子,最终还是回到文化。但经过这个圈子,文化的内涵就大大地扩展了。文化变成了生活世界整体的自我确证,是对自己的根本性价值认同的坚持和发扬,所以又不能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尼采猛烈攻击西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框架。但实际上,尼采的文化批判却是给自康德、黑格尔以来的西方历史主体打了一剂强心针。对现代西方的个人一社会一国家的价值同位性和政治一体性,尼采是大加嘲弄的。但他引入的“价值重估”,却在文化领域重新组织起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经验,就是说,把这种历史经验投入主体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抗、自我超越、自我毁灭、自我再生的循环往复之中,从而在一个更高、更紧张、更有创造性的层面上恢复主体的完整性和创造力。

尼采讲“永恒的回归”(eternalreturn),绝不是佛家所讲的“轮回”,而是说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任何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任何一个真正的主体,其真正的追求都不是要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不是模仿他人,而必定是不断地朝自身回归。他可以变法,可以革命,可以“进步”,可以“觉今是而昨非”,可以“朝闻道而夕死可矣”,但他做的这一切不是要否定自己,而是要肯定自己;不是要变成他人,而是要回到自己!海德格尔在接受《明镜》(DerSpiegle)周刊采访时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说出了“只有一个上帝能救度我们”的名句。但更关键的是,他仍然断然拒绝了西方可以从东方文化中获得启示和赎救的可能。他说,能救西方的东西,只能在西方本身出问题的地方找到,而不可能到东方神秘主义中找到。这就是尼采的思路。这和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一出问题就怪罪中国文化,就“砸烂孔家店”,就往西方搬救兵,心想不如干脆“进步”到西方去的思路截然相反。

尼采在资产阶级文明史上的关键转折作用,马克思主义最优秀的理论家实际上是心知肚明的。卢卡契在《理性的毁灭》这本巨著里花了很大篇幅谈尼采,把他视为整个“帝国主义时代的颓废知识分子”的开山祖师。从卢卡契的书中我们看出来,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觉得,要不是尼采冒了出来,马克思主义本来不但在政治经济理论和国家理论领域,就连在文化理论和价值理论领域,也再找不出思想上的对手了。

尼采的介入是多方面的。我们这里只谈他在当代文化政治思维里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德国浪漫派提出的理智与情感、“国家”与“艺术”(这个对立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冷漠的抽象与感性的具体、原子式的个人与植根于传统的集体之间的种种对立,如今在一个新的文化概念中统一起来了,虽然这种统一建立在新的文化概念自身的更深刻、更激烈的冲突之上。回到历史上相对落后的德国作为“西方内部的他人”这个具体问题上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让法国人或英国人接受真正的德国文化,德国文化就必须超越近代大众社会的文化。也就是说,德国在产生真正的文化形态之前,必然处于英法的阴影下。德国文化达到自立和自足的那一天,实际上是在文化和价值上对英、法所代表的现代性普遍形式的一个超越,一种现代性的超越,即超越以英法为代表的金钱文化和议会民主政治。

在这个意义上,尼采对德国有着非常大的期待,因为德国文化肩负着超越近代庸俗的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历史使命。就是说,要让德意志帝国及其姗姗来迟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一个被更古老、更发达的资本主义形式和资产阶级社会所支配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德意志精神别无选择,只能克服现代性本身。德国如果要现代,必须超越现代。德国如果要做法国,就要比法国更法国。德国如果要做英国,就要比英国更英国。也就是说,德国的逻辑就是,如果我们要有一种真正的德国文化,我们就必须创造出一种真正的世界文化。这其实是自启蒙理性主义、浪漫派,一直到尼采的一个德国思想传统。在贝多芬的音乐,歌德的诗、康德、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里面,这种普世主义理想随处可见。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读德国人的书而获得的。尤其是人文学者在概念上把握西方、现代性、西方学术,走的往往是“德国人的路”,以为这样可以超越地域性和特殊性,达到普遍性。但这时候我们有时会忘记,这种普世主义理想,这种对普遍性的追求,从历史和文化上看,恰恰是一种特殊的德国现象。在一系列抽象的、普遍的、理性化的论述的后面,是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的辩证矛盾,有着非常激烈的文化政治的冲突。这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从这一条思想线索人手的原因。在面对后现代和全球化的挑战时,在面对一种新的、更为强势的普遍文化的压力时,我们首先要批判地反省一下我们内心走过的这一条“德国道路”,特别要重新分析西方普遍性话语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在我们的核心文本里面包括卢卡契的《德国历史发展的若干特征》这篇文章(即《理性与毁灭》的第一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形态这个角度,帮助我们做一个思想史上的检讨。

如果说尼采的早期著作《不合时宜的思考》和《悲剧的诞生》表明一种帝国主义时代西方现代性的文化政治的批判性、超越性理想,韦伯的工作则可以视为一种文化冲突和政治焦虑(politicalanxiety)的表达。这种焦虑不是心理学的考察对象,而是文化政治的考察对象。具体地说,它是德国人在面对西方市场经济、议会民主制、海外殖民的更成熟、更发达的形态时产生出来的。当时优秀的德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这种制度在阶级利益的处理和协商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能力。它更灵活,更有效,更强大,更能整合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而在德国,日益衰落的贵族阶级做不到这一点;软弱的资产阶级做不到;没有成熟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斗争经验的工人阶级也做不到。

康德和黑格尔的文字里对德国政治社会都有不满和批判,但到了韦伯,问题变得不太一样了。现在的问题是,德国的有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鼠目寸光,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和整个民族利益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海外扩张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国内阶级调和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内部民主和外在霸权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德国在同英法美的竞争中,就永远会处于下风。为了要和英法竞争,德国必须实现国内的民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操作思路。因此作为社会科学家的韦伯要求将德国确立为一个“政治”民族和“主人”民族——强力民族。对Machtstat这个德文概念,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它的意思不是权力国家、强权国家,而是有世界历史抱负、并有能力实现这种抱负的民族国家。

韦伯的民主诉求在表面看的确带有点功能主义的味道。不民主就无法与其他的世界历史性的大国竞争。竞争的失败意味着德国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国地位,放弃自己自我价值世界的完整性,失去参与界定新的普遍文化的资格和权利。韦伯回避了民主理念的哲学阐发,而是从社会政治人手,最终是德国问题,是德国民族和德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反过来看,韦伯对现代性条件下的文化的看法就很清楚了:它不是什么德国啤酒节文化,德国香肠文化,也不是搞什么纪念歌德逝世一百周年,而是将本民族的政治存在与文化意义理解为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是将本民族的生活世界本身作为其价值的终极辩护这样一种历史抱负。

可以看出来,尼采和韦伯之间有一种隐晦的对话,核心话题是文化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政治性,是政治的本体论上的文化性。在眼下的中国学界,韦伯好像是一切“以学术为志业”的当代中国学者的楷模。但他不是专业化的老祖宗,韦伯的抱负不仅仅是做社会学界的一个领袖,韦伯想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活世界”的守护者的国家的整体性问题。他的治学方式固然非常专业化的,如果不这么谈,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像尼采所说的那样被“有教养的市侩”们在一个低层次上搞得乌烟瘴气,说不清楚。但如果以为韦伯最看重的就是学者的价值中立化,就是职业化,那我们就不可能读懂韦伯,也读不懂现代世界的“专业化”,包括学术的专业化,本身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为什么目的服务的。

中国当前的理论思维,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缺的就是文化政治意识。中国确实有文化普世主义传统。在古代中国,中国文化就是普遍文化,文化人关心的是“天下”的问题,而不是中国人就不是文明人。这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大中国主义传统。在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格局里,它弄不好会妨碍我们积极介入当代世界的问题中去。但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和认同冲突里,这种把自己文化理解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心理传统又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资源。

我们今天所谈的中国现代性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革命和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国家力量,把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挡在外面,相当程度上同国际不平等秩序“脱钩”,另起炉灶,自力更生,从而保证国内落后的民族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有机会发展壮大。这本来是“后发现代性”的对外界的反应,但在社会主义体制内部成长起来的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学者,往往对残酷的资本主义国际竞争和赤裸裸的利益冲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对文化领域的“普遍与特殊”、“自我与他人”这样的政治问题和认同问题毫无意识,以为文化就是“有文化”、“有教养”,就是“世界主义”。

和我们相反的例子是,至今印度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仍是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我在美国学院里就常常碰到这样的印度籍同事,他们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了,都用英语写作,但他们时刻意识到,不能让英国人写他们的历史,而要自己写。这就引发了后殖民主义的论述。印度知识分子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没有这些概念,许多人认为中国从来没有被殖民过,为什么要谈后殖民主义问题。实际上,上一代人通过大众革命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本来是好事,但是负面的影响则是,中国的知识界在面对确实存在的文化政治问题,从前宗主国和前殖民地的关系、西方核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不同的民族、种族、文化形态、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时,往往比较迟钝,比较幼稚。这本来是中西文化讨论的题中应有之意。

现在我们又看到,文化政治也构成了19世纪西方关于永久和平和普遍历史的话语的内在紧张。它实际上就是西方现代性的内部话语。只有通过对这种内部话语及其结构性矛盾的把握,我们才不会把现代性视为仅仅是西方的——这种错觉也正是西方通过其巨大的物质优势和文化优势强加给别人的,它表面上说西方代表普遍性,所以你们应该跟我们走,但同样的话的背面就是西方特殊论:只有我们才拥有普遍性,普遍性的灵魂是一种惟有西方才有的价值和文化,你们可以模仿这种普遍的东西,但你们不能从你们的价值和文化中把它创造出来。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政治问题上的切关性

社会和文化的比较研究迟早要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同一性”的假定。这种同一性贯穿于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和思想传统等不同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统一性的观念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或形而上学命题。相反,它的背后一直有一种推动力,这就是对具体历史境况的政治介入和思想介入。在这种具体历史境况里,同一性问题具有特殊的、批判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概念意味着把经济当作“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来研究。诚然,对经济的关注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本人曾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许多古典思想家在研究欧洲封建主义(如俄国)、奴隶制(雅典和罗马),甚至原始社会时也注意到经济问题。在历史、理论和政治各个层面上,这种关注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分析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本身就为分析世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文化、政治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这就导致了同一性假定的第二个方面:即社会类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同一性。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历史共生关系的强调使马克思脱离了经济决定论。在这个方面,工商社会的兴起和作为主导社会规范的资产阶级生活形式成为一个杠杆,为世界资本主义环境下的历史分析和文化解释的“统一场”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确实形成了分析方法上的统一场,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假设既然有经济的同一性,必然有社会文化的同一性。西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倾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至今还是一门显学。在当代西方大学里,各个学科都有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每个领域,每个系都能找到尼采主义者或韦伯主义者。尤其在美国研究型大学,马克思主义在整体上还是一个占优势的思想体系,因为其他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看法,大多本身不成体系。

同类推荐
  •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九天揽月

    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和刻苦努力,一步步走上中国科学的尖端,成为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欧阳先生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追忆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讲述探月的梦想是如何走进自己的人生,而自己又肩负着祖国怎样的飞天梦。欧阳先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他期待中国探月的成功,但更期待国人真正了解“月亮文化”,感受到月亮后面的人文情怀。通过欧阳先生的自述,我们不但能够了解中国探月历程的发展与变迁,更能感受到一位老科学家为梦想执着一生的高尚情怀。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2011年度思想随笔排行榜版

    遴选了2011年发表在各类文学报刊上的优秀思想随笔作品,全面展现了2011年的思想随笔创作成绩及美学风貌。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热门推荐
  • 萌宝悍妈太难宠

    萌宝悍妈太难宠

    凌婉珂同志人生中最悲催的就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之中遇上了宫亦辰同志,不就是借了他一点东西,这个臭男人就追着她满天飞!她好歹也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你要讨债就放过来吧!*凌晚风小同志和凌初云小同志只有一个目的:不惜任何代价,务必让宫亦辰大叔臣服于妈咪脚下,乖乖地给他们生个小弟弟使唤!*【报告完毕,娱乐一下】“妈咪,趁大叔不在家,云云问你几个问题。”某女戒备地盯着兴奋的女儿,“问。”“妈咪,你为什么会让大叔把我们生下来?”某女随意地挥挥手,“顺手而已,那天黑漆漆的,刚好有个大叔躺在那里就不要浪费了,佛曰,我不来,难道让你来?”“妈咪,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爹地吗?”某女冷眼一瞥,“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那天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在大叔的脸上踩过,如果让我知道他是宫亦辰,哼,我肯定多踩几脚!”“妈咪,你爱不爱爹地?”某女不屑,“不爱!”“什么!”听到这里,某男终于忍不住了。某女震惊回首,“大,宫,宫,老公,你回来啦,人家想死你了。”某男沉着一张脸,将某个无耻卖萌的女人拖到房间里。“干什么!上司大人,您不是要去开会吗?”“改床会!这回你躺,我来!”某小女孩感叹地摇了摇头,“大叔,不要乱干,会出人命的。”*【总结一下】这是一个铁血男人被无耻小偷羞辱后,誓要将其五花大绑,丢进大牢里的警匪片。这是一个霸道大叔发现自己被得瑟下属“盗种”后,愤然反扑的热血爱情片。这是两个机灵小孩为父母铺桥引路,排除障碍的感人孝诗。
  • 让心灵深呼吸的小故事

    让心灵深呼吸的小故事

    一本好书,让你呼吸更自由。有呼吸就有希望,我们不能拒绝呼吸,更不能拒绝希望。能得到的感动是那么多,就像你所呼吸的新鲜空气一样充足。打消你心灵的“口罩意识”,给自己内心一个自由的呼吸环境。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极品御妖师

    极品御妖师

    父母入狱,青梅竹马另娶她人。这一次,她,她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再次醒来,就算和魔鬼签订契约。为了报仇,牢牢抓住属于自己的一切!,是一个被家族遗弃之人。她也在所不惜。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恐怖谷》为长篇小说,是系列第七部。叙述的是伯尔斯通庄园主人道格拉斯不幸惨遭杀害,尸体旁边留有卡片,上面潦草地写着用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字样。道格拉斯临终前和妻子提起一个叫“恐怖谷”的地方,说自己身陷“恐怖谷”,无法逃避这场灾难。福尔摩斯解开了密码,却也卷入一场杀人案中,几经波折,福尔摩斯最终抓获了隐藏在黑暗中掌握众人命运的黑手。小说中所写的平克顿侦探卧底的斗争方法,后来很多惊险作品都有借鉴模仿,即所谓“打入敌人心脏”的战法。
  • 无声情歌

    无声情歌

    年度最惨烈青春小说,一个少女同三个男孩,绝处不逢生的爱情路。宣传语:不爱的人,用力的方式,怎样都不对。年度最惨烈青春小说,偏执同青春残酷告别。一个少女同三个男孩,绝处不逢生的爱情路,终有人狼狈出局。生命中,有些人用来回忆,有些人用来成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中国历史名人之九

    清代文学与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了在小说领域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作品,对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无愧为传统的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而其作者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也是本卷所要重点评介的人物。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 替嫁皇后

    替嫁皇后

    文案:她是皇后,还是个不受宠的皇后只因为样貌丑陋,新婚之夜,把皇帝吓倒,连发了三天高烧,从此皇上不敢踏进她的寝宫一步不来正好,省得她清闲,但是上天偏偏不让她如意妃嫔找她麻烦,皇帝不让她如意,于是——夺实权,掌后宫,整皇帝,欺蛮妃原来,她能坐上后位,全拜那位英俊潇洒,温文儒雅,受万人敬仰,永不褪去的笑容却让她有想打落他牙齿的冲动的大国师所赐,更过份的是,他竟蛊惑皇帝利用她,圣旨一下,她替人代嫁邻国十一皇子听说,十一皇子冷血无情,手段异常残忍听说,十一皇子从不近女人身,讨厌女人到了极点听说,靠近他的女子都死于非命听说……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要真是这样,她会不会因此而尸骨无存?洞房花烛夜某女在左等右等不见新郎前来后,呈大字型倒在新床上呼呼大睡,却不料,身穿红色嫁衣华服的她被他像拎小鸡似的给扔到地上,而某男却极为冷静的走到床边躺下她醒来,对床上的男子怒目而视,站起身退后几步——一!二!三!默念完三个数字后,某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的跑到床边,凌空跳起,“呯”地一声,准确无误的攻击目标——“啊——该死的女人,你在做什么?”男子惨叫一声,愤怒的黑眸瞪着眼前一屁股坐在他小腹上的女子,双眼几乎喷出火来------------------------亲们必看隆重推出:亲亲会员窗透初晓所作七言打油诗一首月国有后莫晓曈,样貌丑陋人也痴。宜号妃子仗龙威,以下犯上目无人。灵魂穿越附了身,同样身躯却换神。怯懦皇后摇身变,惩治宜妃还立威。哪晓夜帝色迷心,后宫乱事皆不闻。国师横手救下人,预其将令天下澄。海桑来使众人难,丑后一言惊天人。为雪前耻巧设局,帝王献身苦难言。靖璃为皇扫凤宫,宜妃沦为浣衣娘。火烧言居欲报仇,国师挥袖丝未损。宜妃撒娇故为难,国后勉当守夜人。一曲狼音惊宫人,风塌倒塌成笑闻。夜帝见机心生计,丑后替嫁转送人。国师深夜入闺房,指尖流转改面容。丑后变身倾国城,羡煞旁人还愤神。夫君凶狠不是人,洞房花烛心踌躇。泰山压顶灭其威,春宵一夜守空房。一介丑后成王妃,有苦难言想杀人。凶猛白虎见丑妃,竟不发威还粘人。讨厌皇子迷其容,死缠烂打使计谋。路遇孤女收入府,孤女意图惹人疑。王爷牵手心乱跳,教训太子快人心。活宝属下冷主子,如此搭档少见闻。旧病发作无计寻,晓瞳一抱安心疾。真相大白口目瞠,耳听为虚眼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