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1800000005

第5章 毛泽东评点先秦诸子著作(4)

毛泽东上述两处对中庸思想的不同评价,首先要归结于中庸思想本身的两重性或者说其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中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事物包含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相互转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常态和变革。因此,它包含了不少的辩证法因素,尽管不能说它就是辩证法。而另一方面,中庸思想也确实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尤其是孔子讲:“礼所以执中也”,认为“礼”就是“中”的具体规定,“执中”就是要以“礼”为标准。而他所谓的“礼”就是“周礼”,也就是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因此,孔子讲中庸,其根本旨趣就是要维护奴隶社会的政治伦理秩序,不使其变革。“所以他的思想总起来说是形而上学的思想,他的对于客观辩证法的认识,为其形而上学思想所掩盖了。”(冯友兰语,见《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24—125页)。如果说,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主要是分析和阐发了中庸思想中所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那么,在艾思奇《哲学选辑》附录二“研究提纲”的批注中,则主要是批判了中庸思想的形而上学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看法。而且通过毛泽东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为儒家思想基础的中庸观念。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对中庸的前一种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其理论价值,揭示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而后者则主要着眼于其阶级性,指出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作用。分析的切人点不同导致了两次评价的差异。其实,在学术界,对中庸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向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至今不能达成一致。有必要对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之能胜

《老子》这部书对中国哲学、文学、道德、政治、军事等都发生过巨大影响。由于《老子》瑕瑜并见,一些不同倾向的思想家都把它当作形成自己哲学的思想宝库。

【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末老聃著。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一口气提出了三个老子:一个是老聃,一个是周太史儋,一个是李耳。从总的倾向看,司马迁似乎肯定老子即老聃。他说老子是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李聃。他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较孔子年辈稍长。

关于《老子》是春秋时著作,还是战国时著作?是专著,还是编著?也是看法不同。罗根泽认为,《老子》是太史儋的专著,范文澜认为是李耳的专著,郭沫若认为是关尹编著。对于编著也有不同理解,《老子》书中掺杂有战国时人的语句,这是人们公认的。郭沫若一派人认为虽然《老子》书编著于战国,不免掺杂一些战国人的东西,但基本上是春秋末期老聃的语录汇编。冯友兰一派人认为《老子》书编著于战国,但不单是语录汇编,而是一种再创作,反映战国时人的思想。这是把老子和《老子》书分开,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末期的老聃,《老子》书是战国时老子后学的著作。我们同意这种看法。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也有分歧:或者认为是唯物主义,或者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也有认认为是二元论。

关于《老子》所代表的阶级也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认为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或者特指为下层奴隶主,或者认为是农民,我们认为是地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到了战国,封建制度先后在各个国家确立起来,社会矛盾已经不是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矛盾,而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同时也有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各个政治集团间的争夺,不是一般的地主阶级,而是地主阶级内部在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斗争中被打垮的那部分人。《老子》的政治倾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部分人的坎坷遭遇和绝望心理。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是派生天地万物的根源。

《老子》的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观念性存在,是无。它写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之出口,淡首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就是说,道没有颜色,“视之不见”;道没有声音,“听之不闻”;道没有味道,“淡乎其无味”;道没有形状,“抟之不得”;道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没有形象,不是具体事物,不是感官的对象,所以它“复归于无物”。这种东西只能是无。

道是无,但不是相对有的无,而是绝对的无。凡相对的无都是可以言说的,如某物的生死,即某物的有无;而绝对的无却是不可言说的,即“不可致诘”,“绳绳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说的这个意思。一旦有所言说,它就不是常道。

《老子》的道是无有的统一。

《老子》的无有的统一应该理解为在无中潜存着有,即在无中包含着能出有的契机。正因为在无中潜存着有,所以无又能出有,或叫做由无而有。在这里,有无不是具体事物的有无,而是一种逻辑概念;由无而有也不是有无的相互转化,而是逻辑的推导。无,有无限的意思;有,有某物的意思。

由于有无,所以才有有,有天有地,有鸟有兽,有草有木,等等。世界上有什么,它就有什么。有,没有确定内容,是有的一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认为,凡有形有象的东西,如盆盆罐罐,坑洼湖泊,都是有限的,总是可以装满的,只有无边无际的虚无,不管怎样装,也装不满。这似乎是用形象的语言描摩无限。“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渊深广大,潜存着有,可以不断地生有,好似万物的老祖宗。正是在个意义上《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由无而有,一是就万物产生说的,同时也是就万物的存在说的,有无就有有的存在,也就是说,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当作‘谓其’)所得以然也。”(《管子·心术上》)就是得道,万物得道而生,得道而存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一个特征。所谓“无为”,就是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没有作为,甚至不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老子》书中的“无知”、“无欲”、“不言”、“不事”、“不有”、“不恃”、“不宰”,等等,都属于无为的范围。一句话,道是一种没有任何主观能动的客观精神。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是对有为的否定。按照《老子》的逻辑,有为就有所不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就叫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由此可见,“无为而无数不为”是由无而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老子》还有一个命题,即“道法自然”。自然是对无为的一种规定,也是无为的结果,说明道派生无物没有意志、没有目的,不造作营为,任其自然。它写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表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就是说,道之生物,德之畜物,物之形物,势之成物,都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莫之命而常自然”,没有谁下命令,永远是自然而然的。

《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反对用物后的特殊开头铸造万物,如果不愿意使自己的哲学体系陷入自相矛盾的话,就必然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万物自生、自化、自形、自成。所谓无不为,并不象“全能”的上帝那样,创造世界的一切,而是任万物之自为。

在《老子》那里,道不包含差别和矛盾,万物却包含有差别和矛盾。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阴阳、刚柔、强弱、大小、美恶、善不善、祸福、长短、高下、前后等,都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互相包含而又互相转化。关于对立的相互依存,《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就是说,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每一方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一方不存在,对方就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对于对立的互相包含、互相转化,《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并因此引出两者的互相转化。

对立的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是《老子》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比如对待敌人,则促使其向对立方面转化。

“将欲翕(xī)之,必固夺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既然翕张、弱强、废兴、夺与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那末,欲翕必当姑且张之,欲弱必当姑且强之,欲废必当姑且兴之,欲夺必当承且与之。“物壮则老,是胃不道,不道早已。”竭力把敌人推向极端,置之于不道之地,是战胜敌人的一个微妙策略。对待自己则防止其向对立的方面转化。《老子》书中的“守柔”、“守雌”、“守辱”等都是为了防止转化。一般地反对转化是错误的,但不是一切防止转化的努力都是错误的,在一定质的限度内,在没有可能发生质变的条件下,为了保持事物相对稳定性,防止转化,还是正确的。在这方面,《老子》有很多精采的议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这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慎终如始,循序渐进,背自然和过分有为的考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老子》把防止转化的普遍化、绝对化则是错误的。

在《老子》看来,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不仅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篡夺、盗贼、道德败坏、种种罪恶的根源,不在社会物质生活中,而在于人们的有为,在于无止境的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然而,出路何在?

《老子》是不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即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

在这样社会里,人民无知无欲,虽然过着贫困艰难的生活,但却不以为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虽然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却废而不用;虽有舟车,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有武器,也没有用处。取消文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国家小,人民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个闭塞、落后、愚昧的社会,而《老子》却认为是一个无限美妙的乐士。妄想返回这样的社会,当然是反动的。但却不象一些人所说,这是退回到奴隶制,而是出于对现存社会的愤恨、绝望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狂想。

《老子》仅五千言,是一部深刻的哲理诗,包容着极大的智慧。《老子》的道是脱离物质世界的绝对观念,是它的客观唯心主义核心;但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却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展。它表明《老子》已经不满于对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东西。其次,它不象元素论那样用物质的特殊形态,而用超出一切具体事物的道来解释万物的本源。所有这些都说明,《老子》的作者的抽象能力比他以前的哲学家都高。《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人们所乐道。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接触到一些对立统一思想,但多半是就事论事,从没有象《老子》这样把它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老子》作者的不足之处,也为人们留下有益的教训。

《老子》这部书对中国哲学、文学、道德、政治、军事等都发生过巨大影响。由于《老子》书瑕瑜并见,一些不同倾向的思想家都把它当作形成自己哲学的思想宝库。

【毛泽东评点】

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93—794页)

任继愈讲老子是唯物论者,我是不那么赞成的。得到天津有个叫杨柳桥的教授的书《老子今译》,他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论者。

——摘自陈晋《毛泽东之魂》,第29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鉴赏】

毛泽东是从何时开始阅读《老子》这部道家经典的,现在很难知晓,但他从青年时就开始阅读并熟知是可以肯定的。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萧子升“游学”途中,曾在宁乡境内拜访了一位刘翰林。刘翰林问他俩读过什么书,毛泽东告诉他读过《十三经》、《老子》和《庄子》,并说:“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后来他们还拜访了沩山寺,方丈和他们侃侃而谈。萧子升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回忆说:“最后谈及孔子和老子,我们觉得这是自己熟悉的问题,于是便表白了自己的意见。”可见毛泽东对《老子》是很熟悉的。

在读书笔记中毛泽东也提到过《老子》。如在《讲堂录》中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读泡尔先生的《伦理学原则》时,毛泽东批注道:“老庄绝学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

老子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见诸于《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第十九章,还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社会政治主张。老子的这种理想社会,脱离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摒弃人类文明的创造,以一种近于世外桃源的空洞想象,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隔绝、对人类历史的隔绝。这样一种主张,和青年毛泽东立志要改造社会,学习西方的文明,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积极力量的主张显然相差较远,所以毛泽东认为其“徒为理想之社会”,这种空洞的幻想,既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建国以后,毛泽东还常读《老子》一书,他在外出时,指名带上《老子》。

毛泽东对《老子》的社会主张不感兴趣,他最欣赏的是其中的辩证法。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个人的富贵贫贱,国家的安危兴亡,都像自然界的“高峰为谷,深谷为陵”一样变动不居。作为史官的老子,从“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自然、历史与现实中,认识到运动变化是世界的永恒主题。

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因此,《老子》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立范畴。

如“阴阳、有无、刚柔、强弱、大小、高下、前后、美丑、祸福、难易、荣辱、贵贱、损益、生死、智愚、巧拙、胜败、攻守、进退、曲直、轻重等等。这些对立面,既有矛盾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依存和转化的一面,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1)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你也能过好日子

    你也能过好日子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家,本书作者曾经多年深入调查过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崛起的市场和广东、江浙一带最富裕的地方,以一名文学家的身份和目光,同当地的官员、百姓和那些亿万富翁们纵情地畅谈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传奇的赚钱之道,并且常常被感动和惊喜。
  •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该书以“中外世界文学名著赏析”为副题,涵盖《红楼梦》《匹克梅梁》《西游记》《哈姆雷特》《悲惨世界》《三国演义》《老人与海》和《水浒传》等中外名著。作者在导言部分便开宗明义,对文学与文学的功能做了界定,阐明了人和人生、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 记忆的痕迹

    记忆的痕迹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视角独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值得读者收藏!
热门推荐
  • 惑君皇妃

    惑君皇妃

    相府嫡女无才无德无貌,是为“三无”,殊不知面具下的她惊才艳艳,倾国倾城。继母凶残阴狠,姐妹蛮横歹毒,那就别怪她辣手摧花,把你们一个个送去见阎王!圣旨下,相府嫡女苏紫染嫁皇四子睿王为妃。洞房之夜,冰火两重,她颤声:“王爷,还是我来帮您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此,倾世无悔,血染江山亦在所不惜。“她是本王的女人,没有经过本王的同意,谁敢欺她!”某女怒嚎:“滚你丫的,这辈子就数你欺负我最多!”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介绍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景之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妃子泪

    妃子泪

    【保证更新,求收藏求订阅求留言,感谢大家哟!】<br/>三个有个血肉亲情的男人,为了一个身分不明的女子柳红杏而反目而仇,他们三人从此走上了一条争妃的斗争之路,而情同姐妹的女子亦相互明争暗斗。她独钟情于他,他心里更容不下其他女子。这,其实是一场雪雨腥风的爱情战争。男人最终赢得美人归,可美人却落下伤心泪。<br/>读者群:16698382[28岁以上者入],<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3606237[28岁以下者入]<br/>&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堡

    九堡

    在作者笔底的世界,那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灵,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譬如,在《九堡》这部中篇里,所展示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令人震惊。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物质是那样匮乏,精神是那样卑微;生命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却揭示了城乡交界地区百姓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无所适从又必须融入的两难困境。
  • 第一懒妃

    第一懒妃

    紫儿新文求收藏:《傻子肥后》杀手重生!她,七号,某组织种子杀手,不过有些懒有些松懈,仗着姐姐,作威作福。却因为被人抢功失去了依赖的姐姐,和敌人同归于尽——原以为就此结束怎知再睁开眼,却发现自己重生在了一个胆小懦弱的公主身上,原以为可以混吃混喝顺便打探姐姐的消息,只是这些宫里的女人以为胆小的公主就可以任人鱼肉?挑衅?陷害?丫的,不给你们颜色瞧瞧,真的以为我这个现代杀手是白混的,真的就变成了废材了吗!为了寻找姐姐,她只有不断的变强,只是为什么后面跟着一堆男人,她的魅力有那么大吗?◆送寿礼:某皇帝寿辰,柒柒唱贺寿歌送蛋糕,忽然身子往前一倾,像只乌龟一样趴到在地,顿时笑声四起。某女从地上跳了起来,可是手上的蛋糕力道似乎没控制好,哪里去了呢?“柒柒果然别出心裁!”某皇帝赞到,下一刻,笑得的更加大声。柒柒随着墨天傲的视线看去,不由得吐了吐舌头,那个她自制的蛋糕,正非常的完整的挂在某男千年冰块一样的脸上,她真想说,她真的不是故意的,可是真巧,哈哈...几个宫女立刻上前为某男整理。某女手捂着嘴,暗暗看向某男,却发现他依然面无表情,只是目光中隐隐透出一丝不悦...◆爬围墙:“哎呀!”某女回头一看,出现了一张温润如水的俊脸,嘴角带着柔和的浅笑,她不悦的吼道:“你想谋杀本公主呀?”“柒柒,这么晚了,你不在宫里休息,到这宫墙边做什么?!”某男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说道。“看风景啊!不行吗?”某女讪笑道“哦,那我陪你”…“不必了,我困了,回去了!”“那我送你。”某温柔男很清楚这丫头想做什么,自然不会让她胡来。柒柒心不甘情不愿的跟在后面,逮到机会抡起手刀往某男劈去,下一刻双手却被紧紧的束缚住,一双带着戏谑笑意的眼睛映入她的眼中…◆夺泻药:“八皇子,你千万不要!”宁静的夜晚,宴会的角落,一个女声猛然响起。“柒柒,你就饶了我,快让我把药吃了!”某男苦着一张脸。“人生那么美好,你为何要做这种选择呢!”玉柒柒一副义正言辞的劝说道。“大姐,吃泻药,关人生什么事?我只是有点便秘”某男尴尬的说道“呃…”紫儿出品,结局一对一柒柒姐姐零的穿越:[绝宠——冷毒皇妃]零,21世纪顶尖女杀手,一次任务后,她和自己的搭档被同组织的姐妹跟踪,为了保护搭档,她不慎中了涂有剧毒的银色子弹,就此魂归天国。
  • 丑颜皇后倾天下

    丑颜皇后倾天下

    “不怕,据说丞相千金口含玉石出生,据说她相貌奇丑,据说她才思敏捷,才高八斗....高高在上的君王好奇,有孤在!”他勾唇浅笑。“可是我家小姐也不会武功啊!”“但是...但是我家小姐相貌奇丑,她闹市中仗义直言,教训恶徒,他背后悄悄援手救助,难登大雅之堂...”“更加不怕,他神兵突现为她解围辩白,而后一纸诏书成为后宫之首...“也不怕,一见之下,顿时捂脸逃走,,有孤在!”他眼里笑意更浓暮雨新群334143136,,她家中受到姨娘陷害,半夜遁入丞相后宅。只怕入不得宫啊!”“皇上,我家小姐心地善良,有孤在!耻笑皇后就是等同耻笑孤!孤会将那些背后嚼舌头的拉出去斩!!”
  • 囧囧少女穿越:抗旨王妃

    囧囧少女穿越:抗旨王妃

    本文讲述一个嘴巴毒辣、奸诈搞笑的女子抗旨当狗皇帝的老婆,却最终沦为某王爷的囧妃。此女恶作剧百出,调戏美男,捉弄奸妃,怂恿丈夫出墙,闹得风国人仰马翻,美男为她大打出手,被誉为史上最牛公主。最牛公主的愿望其实很简单,但求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可那却是世间最难的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