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渴望报仇,也渴望能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给予回报。这时候正赶上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故意装作落魄状,须贾问范雎有没有熟人认识张禄,他哪里知道张禄也就是范雎,范雎也就是张禄。范雎说当然可以引见,随即带他到府中。当须贾明白过来之时,范雎的羞辱逐渐退色,而须贾的羞辱则刚刚开始。他这次出使秦国不仅没有得到范雎的帮助,反而让对方得以报仇,当年这位侮辱范雎的士大夫没有落什么好下场。当然,仅报私仇不能证明范雎的能力,他还不至于因为私怨而误大事。在六国打算联手之时,他派名士唐雎携带大量财物前往邯郸,贿赂各国谋臣并挑拨其关系,终于使得“天下之士,大相斗矣”。
成功后,范雎又看到了急流勇退的必要,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他对秦王盛赞蔡泽:“臣不如也。”后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寿终正寝。终究是有智慧之人,没有把运筹的结果无限膨胀,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成功人士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识“势”。用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去观察身处的环境和形势,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该一展身手,什么时候需要韬光养晦,什么时候是一鸣惊人的好时机,而什么时候又是功成身退的时刻。这样,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才能把握得恰到好处,才能成就大事。
5.顺势制宜,把该做的事做好
顺势制宜,就是按照突发事件的势头、情形,顺同发展,将不利情况逐渐诱导使之向有利方向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办事,免不了磕磕碰碰,对于那些做法失当、让人厌烦的人或事,运用顺势制宜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避免冲突,化解矛盾。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顺势制宜,对那位年轻人采取了尊重礼让的方法,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也是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的。
春节前,上门到各家各户推销“对联”、“财神”画像的人一拨接一拨,扰得人心烦。有人对朋友说出这一烦心事,不料,朋友哈哈一笑:“这好拒绝,管保让他痛快走,还不得罪他。”那人一愣,问他:“什么高招?”他说:“你就说你也是推销这东西的,他一听,保证回头就走。”
可见,顺势制宜有许多好处,它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委婉地拒绝,于己于对方都自然和谐。运用这种方法的办事成功率往往很高。
顺势制宜,把该做的事做好、做巧!
6.逆势制宜,让他人自食其果
做什么事都要灵活把握,深谋远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逆势制宜,就是在交际、办事过程中,因对方的有意刁难,或恶意相向,使我们自己处于了窘迫、尴尬、受辱、不利的地位,这时候,就应该逆势而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周恩来是世界公认的卓越的雄辩家、外交家。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周恩来碰到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周恩来落落大方,不记前仇,伸出手去跟杜勒斯握手,不料杜勒斯心胸狭窄,把手缩了回去。
谁料周恩来一点儿也不在乎,笑着说:“在朝鲜,我们志愿军一伸手,你们美国兵就一个劲地往后退!这个毛病,今天怎么传染给国务卿先生啦!”经周恩来这么一说,杜勒斯难堪极了!
第二天,有个仇视中国的西方记者,假惺惺地走到周恩来面前,伸出手主动与周恩来握手,握了以后故意大声嚷嚷:“我太糊涂了!我怎么与东方的好战分子握手了!”说罢,便从口袋里取出手帕,擦自己的手。一边擦,一边说:“Too dirty!Too dirty!”(太脏!太脏!)擦了后,又把手帕塞回自己的口袋里。
周恩来皱皱眉,也摸出一方手帕,把自己的手擦了又擦,擦后,随即把手帕扔进痰盂,说:“这块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这么一来,那记者真可谓手足无措了。
以上这个故事说的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在自己受辱失利的窘态中,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针锋相对,就可以反败为胜。人世间事情纷纭复杂,变化莫测,让人难以捉摸,而且更有许多怪脑袋的人想尽办法耍小聪明。
对于这种人,心地宽广者一笑了之,然而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惩治他一下,让他自食其果的好。
做事做得巧,一定程度上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走了捷径!
7.变通做事,后路畅通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处境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可以预见,但更高深莫测的变化并非事事都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因此,人在考虑问题时就应该多做几手准备,为自己留下后路。
在行事之前,我们要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但该做的事不要做“绝”,不该做的事也许另有玄机,凡事都要懂得灵活变通,为自己留下后路。
清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特别明白此理。事物之间总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且总是互用互变的。胡雪岩有着非常灵活的手腕,并且长于变通,懂得给自己留一手。
胡雪岩与一个叫张胖子的人合作做钱庄生意(类似现在的银行)。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军“收复”原来太平军的地盘,以前太平军兵将或逃亡兵将存入钱庄的私财被清政府视为“逆产”,应上缴朝廷。
钱庄做的本来就是以钱生钱的生意,不用说,胡雪岩筹划的这桩吸收太平军逃亡兵将的私财,向得补升迁的官员和逃难到上海的乡绅放款的“买卖”,的确是一桩无本万利的好买卖。得来的存款不需付利息,而放出去的款子却一定会有进账,岂不就是无本万利?
可是张胖子不敢做这笔生意。张胖子有张胖子的道理,他认为,按胡雪岩的做法,虽不害人,但却违法,因为太平军兵将的私财,按朝廷的说法无论如何应该算是“逆产”,本来是在朝廷追缴之列,接受“逆产”代为隐匿,可不就是公然违法?
然而胡雪岩却不这样看。胡雪岩也有胡雪岩的道理,在他看来,犯法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做的,但做生意要知道灵活变通,要能在可以利用的地方待机腾挪。比如朝廷的王法本来是有板有眼的东西,朝廷律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不越雷池一步,这就是守法。而朝廷律例没有说的,我也可以按我的意思去做,王法上没有规定我不能做,我做了也不能算我违法。他的意思很清楚,不能替“逆贼”隐匿私产,自然有律例定规,做了就是违法。但太平军逃亡兵将决不会明目张胆以真名实姓来存款,必然是化名存款的。朝廷律例并没有规定钱庄不能接受别人的化名存款,谁又能知道他的身份?既然不知道他的身份,又哪里谈得上违法不违法呢?
人的认识过程是无限的,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才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限,使得人们考虑问题难以周全。
掌握与运用机变与权变之理,在任何时候都注意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是一个做事高明的人每一次出击之前都深思熟虑的问题。
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因此,再有本事、实力再强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做生意从不会失手。生意场上几乎没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风险的,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因此,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
胡雪岩在他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每桩生意的运作,都既敢于冒险,也特别注意为自己留“后路”。
比如钱庄生意主要是通过兑进兑出来赚钱。兑进自然是吸收存款以作资本,而兑出则是放款。兑出是赚借贷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兑进要付出利息,自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利息。表面看来这种生意只要把握时机,随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这种将本求利、平平淡淡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可以,但终归不是做钱庄生意的“大手笔”。而要做出“大手笔”,兑进兑出都会有风险。
从兑出说,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顾。大主顾做大生意要大本钱,能有大利润也就不在乎借款利率的高低,向这样的主顾放款,自然收回的利也就高。
但借贷者的生意获利越大,所担风险也大,款放给他们,自己也要担风险。万一对方生意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无法收回,一笔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年月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极大。获利极大,风险也极大,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考虑。
从兑进说,当然最好是有储户存款不要利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有些可以不担太大的风险,比如胡雪岩代理官库,有些则会担很大风险,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际,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隐匿私财的存款,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也必要抄没他们的家产。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不能够不报不缴,不说还有可能被以“助逆”治罪,如果被捕的太平军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必须照付,这样一来也就必然要鸡飞蛋打吃“倒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