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有一幅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名联告诉我们,人就这么一辈子,做人要豁达大度。
豁达大度说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很难。它要求人们抑制个人的私欲,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
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受损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就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
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反之,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郭沫若是一个大度之人。他虽与鲁迅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他在鲁迅逝世后,没有趁“公已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站出来捍卫鲁迅精神,同时对以前“偶尔闹孩子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他曾经诚恳地表示:“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先生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其情多么可敬,其辞多么可感。
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韧性。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这就是说,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因此严厉地指责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别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的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
做人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权利,只有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又批评又说教没完没了的人,不会有亲密的朋友,人家对你只有敬而远之。
因此,人应当有广阔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大河里生活的鱼,不会因遇到一点风浪就惊慌失措;而小溪里的鱼就不同了,一感觉到有点异常动静,立刻四处逃窜。人也是这样的,胸怀狭窄的人没有一点气度,常常争先恐后地与他人争夺蝇头小利,但这点小利到手后,却又发现丢了大利,如同人们所说的,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胸襟坦荡广阔的人不是这样,他们不为犹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团团转,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是做事稳重、态度从容不迫的人。
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做“没什么”才能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可能是豁达大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