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地实施决策、计划,经理要善于组织、授权、指挥,以便把决策、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变为现实。
一、组织的要素与作用
组织的基本含义是“有序”。组织作为名词,是一个有序的实体;而作为动词,是使一个事物从无序到有序,或从旧序到新序的过程。组织可以说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互相结合,明确职责、交流信息、协调行动的人工系统及其运转的过程。
虽然各种组织的特点不同,但必须具有下面四个要素:
1.共同的目标。这是组织赖以形成的基础,组织的共同目标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各个成员的利益、要求。它不仅得到组织成员的理解,而且必须为各个成员所接受,这样才能统一思想、统一步伐。
2.协作的意愿。指每个成员为组织的共同目标做出贡献的愿望。没有协作的意愿,不仅会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会直接危害组织的存在。
3.信息的沟通。一个组织的信息沟通就如同人身体中的神经网络系统。只有通过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使组织与各个成员保持经常不断地沟通,才能保证组织成员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4.制度的约束。有了规矩,才能成方圆,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组织制定的制度、纪律,这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才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一个组织的各个部分就如同人身体的各种器官,虽然其具体职能不同,但它们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并共同实现着组织的总体目标。键全的企业组织机构的作用,一是把所有的工作者的智慧、才干、经验、能力集拢起来,形成一个群策群力的战斗集体。二是可以使组织的所有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使组织的力量远远大于原来分散力量简单相加之和,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力量。三是在组织内部明确上下隶属关系和相互间分工、协作关系,以有效地防止摩擦、冲突,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根据各种职能机构、岗位要求,选择合适的人员,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无论其工作人员怎样变动,各项工作仍然能够稳定而持续地开展下去。
二、组织机构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这是组织机构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组织机构是为实现其目标、任务的手段,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应是“因事设机构”,而不能“因人设机构”。
2.集分相宜原则。“集”指集权、统一领导;“分”指分权、分级管理。“集”与“分”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只有在经理统一领导、指挥下,企业组织才能象钟表一样有规律地运转,才能有效地发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的作用,并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任务。另一方面,企业各级组织必须具有同它们所承担的责任相应的权力,以便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处理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主动精神。
3.专业分工原则。企业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应尽量从事专业化的业务活动。没有分工,职责不清,就会出现无人负责的现象,通过专业分工可以推动各部门工作人员钻研业务,做到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4.有效跨度原则。这是指一个领导者能领导多少人为宜。一个领导者领导的人数若以算术级数增加时,他们之间需要协调处理的关系总数则按几何级数增长。
5.责权相称原则。责任是共同劳动、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权力则是履行责任的手段和保征,两者是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如果只有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力,责任制就难以建立起来;反之,如果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就可能对权力没有约束,出现脱离实际、滥用权力、瞎指挥的倾向。所以,必须坚持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的原则,委之以责,授之以权,使工作人员有职、有责、有权,独立在自己的岗位上,处理职权范围内的一切事务。
6.协调一致原则。企业的纵向机构之间(即上下级之间)、横向机构之间(如各科室间、各部门间、各岗位间),既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又要主动搞好协作,上一道工序、前一个业务环节,要为下道工序、后一个业务环节提供方便条件,互相主动配合、协同工作。
7.稳中适应原则。组织机构既要有稳定性,又要对外部环境具有适应性。管理组织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使每个成员的工作及相互关系保持稳定,否则,机构朝令夕改,就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8.精干高效原则。精干指机构精简、人员干练;高效,即组织能效高。精干是高效的前提。必须消除“人多好办事”的小生产传统观念。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无谓的多一个人,就等于多了一个产生故障的因素。
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的这种生动的辩证思想,对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改进,以提高其功能。当组织有以下征兆时,应进行改进或变革:信息渠道阻塞,决策实施迟缓,指挥不灵,协调不良,人事纠纷和扯皮的事情增多,无人负责现象严重,管理效率低下,职工士气低落,处处有不满、抱怨情绪,生产经营成绩下降(如产品质量不佳、成本过高、浪费严重、用户意见大,市场占有率小等)以及企业内部各单位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等。
经理对组织的变革应持积极的态度,但由于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事情,因此又要慎重行事。需要改革是一个前提,但是否马上去改,还要看其他条件是否成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
组织机构改进或变革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改良式变革。这是局部性的变革,范围小,涉及关系简单,阻力不大。(2)爆破式变革。如新上任的经理,面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和管理无效率状态,进行大刀阔斧地变革。这种变革涉及面大,阻力也大,必须慎重、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3)有步骤地变革。这种变革是渐进的,它与人员培训、改进管理方法同步进行。
在组织变革中,要依靠职工群众,让他们参与诊断,使他们感到变革必要性,请他们提出改进的意见。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组织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四、经理如何授权
经理作为领导者的职责,是“成事”而不在“做事”,授权乃是“成事”的分身术,经理若事事自理,必难“成事”。
(一)根据任务的重要程度和下级人员的水平、能力,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授权方式:(1)充分授权。当工作任务一般,机构健全,权责制度明确,下级人员素质较高时,可充分授权。这种授权允许下级决定行动方案,自行创造必要的条件。(2)不充分授权。即由下级提出初步意见或拟订若干方案,由上级选择、审批。(3)弹性授权。指在完成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授权方式。(4)制约授权。指把某项任务的职权经分解后,授予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互相制约,以免出现差错。
(二)授权应坚持以下原则:(1)合理。要通过正式的程序进行正当的授权,切忌撒手放任。(2)慎择。要慎重选择受权者,明确授权范围、大小。如果因工作急需而又把握不大时,还可试一段时间,进行考察,如设“助理”、“代理”职务。(3)适宜。授权要掌握“度”,若过小,不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性;若过大,就会大权旁落,授权者不好控制。授权还要充分考虑受权者的承受能力。(4)责权相称。权力是为了保证责任的履行、任务的完成,因此,对受权者一定要明确任务、目标及责、权范围。(5)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授权,就应给予信任。(6)可控。没有可控的授权是弃权。授权者应综观全局的计划进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对出现偏离目标的局部现象进行协调。(7)善终。当受权者任务完成之后,要认真考核、验收,做出实事求是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