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禅:默坐,摒弃一切杂念
《增一阿含经》卷十二曾说:“坐禅思维,莫有懈怠。”意在劝诫人们坐禅之时要息虑凝心,究明心性,才能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饱受俗世的纷扰所苦,不妨静心凝神,时时默坐,祛除烦忧,迎回欢乐。
第七十八节时时闭关,静坐忘忧
佛家箴言
智者观心,愚者枯坐。
——《维摩经》
智慧解读
佛家认为,参禅打坐不只是身坐,重要的是用心、观心。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均不可执取。因为心有所染、心有所住、心有所执,不容易和禅定契合。
修行法门
“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炷,看达摩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小窗幽记》给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幽静的美妙意境: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炷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净,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着木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
知名学者李安纲曾在文中这样评论此句:“古人在纷乱的社会生活中感到不安,所以便闭上眼睛去养神。养着养着,外在的喧嚣和热闹都消失了,随即便发现了心灵内在更为美好的境界。于是,他们便朝更深入的心灵境界走去,瑜伽或者禅定的方法和功夫就产生了。所有厌世或者相信还有另外世界的人,都会采取这种方法。通过反观内照,来审视自己的心灵,从而走进神秘的禅定境界。我们睁着眼是在向外看,目力毕竟是有限的;闭着眼是向内看的,神光所照,无边无际。
波浪迭起的时候,我们无法看到水底的情况;只有当水平波静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清澈的水底。也就是说,静止的水才能照形鉴影。同样,人只有心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观照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定、静坐、止观、坐忘等方法,也就成了宗教修持所采取的手段了。人们放下心外一切,进入禅定境界,潇洒人生,也就会自在了。”
当人们万分疲惫的时候,只需静坐下来,闭上眼睛,打开心眼去看你内心存在的那个世界,疲劳也就渐渐消退,祥和空灵的境界随之而来。静坐面壁九年,达摩祖师正是要告诉人们不执著外在虚妄的现象,而重视自家心性本来的了悟。
传说,达摩祖师从西域来到中国,到广州登陆,先去见了梁武帝,但话不投机,便一苇渡江。到了少林寺静坐面壁,九年间不吃不喝,亦不曾移动分毫,久而久之,连石壁都映上了他的坐影,称作壁观婆罗门。后来,许多画家都画过达摩祖师的面壁图,表现出了达摩祖师对境无心,超然物外的风神。潇洒绝尘,令人无限向往。
什么是我们心性呢?达摩祖师这样解释:“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这就是他的禅法。教人寻觅自己的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不在外求,明心即见佛。
《大学》里曾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身处喧嚣尘世,我们也要独自静处在禅房之中,清静无为,摆脱了尘世的喧扰,焚烧上一炷好香,烹煮上一壶清茶,慢慢地品味着袅袅的清香。然后面对着达摩祖师坐禅,静坐闭目,心自澄明,朦胧中和达摩祖师相会,共话禅意,哪里还记得这俗世的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