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8500000001

第1章 代序

一、藏传“测码”与汉传“因明”之间的差别

藏文Tshed ma(测码)是“正量”之意,“真理”之意。其学说称Tshed ma rik ba是“量学”之意。“正量”梵文为Bramana,Bra是“最胜”义、“初始”义,mana是“心识”名,合起来是“初始识”,即“新知”。

正确认识为什么称“新知”呢?因为一切有限的存在都是一刹那的存在,在刹那之间变化无常,即一切事物处于不停的变易状态之中。正确的认识是与被反映对象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认识。

这种正确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第一条,认识与所认识对象必须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反映的必须是此时此刻的新情况,即“新知”。

第二刹那对于第一刹那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已时过境迁,非新知,故非正量,称已决智,是先前认识的复现。第二条,认识所反映的情况必须准确无误,即“无欺诳性”。

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准确无误的最新知识称作“测码”,即真知、正量。

认识为什么称作“量”呢?人们认识事物就像用度量衡器具测定事物的体积、重量、长度一样,故将主观意识称作“能量识”,客观认识对象称作“所量境”。客观认识对象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故认识也分直觉经验和间接推论两种,前者称作现量,后者称作比量。在探索研究和总结人们的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量学这门认识论学说。在这门学说的思想理论的完善和进一步提高方面,5世纪的陈那和7世纪的法称二人做出了卓越贡献。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量学七论》,特别是《释量论》,是量学的不朽经典。

藏传佛教在8世纪,随着以佛教经典为主的十明学科文献的大量翻译,和通过留学印度的藏僧,将量学的传承引进了藏地。经过了翻译文 献、讲解传授、吸收消化、研究发挥、辩论深化、自成体系、普及推广的各个阶段,使量学这门学科在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并作为认识事物、进行思辨论证的工具,在研究内学佛教理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内学研究的实践中,不但使佛教思想理论达到了空前的严谨缜密、精细入微的高度,而且也使量学本身得到了内容的拓展充实和理论的深化提高的双丰收。

“因明”在藏文中称 gtan tsiks rik ba或 rtaks riks,是“推理论证学”之意。“因”指推理论证的“论据”、“理由”,梵文为heidu,“明”是“学”之意。因明是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二量中属比量部分。

因明的内容是《集量论》的二至六品所阐述的内容。

《释量论》共计四品:第一是自比量品,第二是论证佛与佛教合乎正量的成量品,第三是现量品,第四是他比量品。其中一、四二品主要阐述因明的内容。

《释量论》的内容除了四品品名所表明的内容外,还有语词概念的排他抽象性,自相、共相二谛义,对形形色色外道哲学观点批判,对生命轮回、佛教四谛教义、佛性、二无我义、佛与佛法的真实可信性的论证等等,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故有人曾评价说:“《释量论》是佛教教义总论。”这些内容在作为汉传因明经典根据的《入正理论》和《正理门论》中是无法看到的。因此,因明和量论之间不能画等号。

至今,将藏传量学译作“藏传因明”,是个翻译上的错误,应予以更正。

二、藏传量学的传承和资料优势

学科的代代传承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的承前启后的接力赛跑,与没有师承只凭有限的文书,揣摩猜测文意,穿凿附会,随意解说不同。如吕才在《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中说:“此论极难深究元妙,比有聪明博识,听之多不能解。”法称亲弟子天主慧为《释量论》作疏,第一、二稿被销毁,第三稿勉强通过,法称叹惜着说:“此论,无人能解矣。”可见此论的深奥难懂。艰深的词义、特殊口传诀窍和辩经院获得的知识,没有师承,仅凭书本是得不到的。据说法称为了得到因明辩论秘诀费了很大的周折。在藏传佛教中历来重视学科传承,就量学而言,由8世纪留学印度的一批藏族僧人,从那烂陀和超严寺等佛教大学将量学的传授和辩论传承带到了雪域藏地,使这个传承完整地保存下来。

其次,藏传量学占有资料优势。汉传因明梵文翻译资料,只有玄奘大师翻译的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两篇小论,而这两篇小论中仅仅简略地介绍了因明部分的推理规则,那些推理规则后面的深厚的哲学理论,在这两篇小论中是看不到的。据说后来留学印度的义净翻译过陈那的《集量论》,正如吕先生所说,“不勘《集量》,《门论》幽微亦未易晓”。但可惜当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而不久就散失,未能对汉传因明产生影响。

由于资料不全,使汉传因明研究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石村评价因明说“它的方法既不完备,体系也多纰漏”,还说“照此体系,循此方法,就能有效地处理复杂的推论问题,那就未免太可笑了”。这是只见汉传因明的井水,未见陈那、法称量论学说大河、大江的孤陋寡闻的妄断。把汉传因明因资料不足而造成的缺陷,当作因明论本身的缺陷,妄加否定,确实有点“未免太可笑了”。藏传量学资料优势在于8—13世纪,译成藏文,至今保存在《丹珠尔》部的有陈那、法称、天主慧、释迦慧、胜军、商加罗难达、法尚、戒天、静命、莲花戒等26位印度著名因明论师的《量论》和《因明论》疏著作68部。素有“量论百家学说”之称的传承接续和印度各大家论著的大量翻译,对藏地量论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藏传量学在藏地的发展

量学在藏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历史阶段。初期是从8世纪到9世纪中(前宏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引进和翻译量学资料时期。由嘎巴华则翻译法称的《因明一滴论》,展巴南喀翻译的《关系研究》等。麻盖洛译师的《释量论》第一次译稿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有琼布扎赛、麻盖洛等在许多地方讲授因明的记载,但在这一时期讲授的只有法称的中论《定量论》和小论《正理一滴论》等。中期是从11世纪初到14世纪中。这一时期在量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贡献的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俄大译师·洛丹喜若出任桑普寺主持堪布期间,于公元1096年,创建五部经学辩经院(五部为量学、般若学、中观学、毗昙学、律学),开创量学讲辩制度;俄大译师第二次重译了《释量论》,在其亲传弟子中讲授法称《定量论》和法尚《大合理论》的有300多人。

第二件是恰巴曲桑(1109—1169)任桑普寺主持堪布时开创了将《因明》、《俱舍》和《阿毗达摩摄论》中的众多哲学概念分门别类,进行辩论的《摄类集辨》,从辩论的内容和辩论方法上都对量学做了补充和改进。恰巴的八大弟子称八大论师,对量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三件是萨班·更嘎坚参(1182—1251)第三次修改《释量论》,在消化吸收陈那、法称量论的基础上,写出了《正理宝藏论》。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藏族学者独立撰写的量学理论,开创了量论“理藏”学派。

后期是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4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中。这一时期在以宗喀巴师徒视“测码”为研习佛教教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测码”在寺院教育中地位,将《释量论》置于内学五部大论之首,定为教理学院的必修课程,对量学在藏地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宗大师重视和提倡“测码”,并将“测码”的逻辑推理论证方法运用在讲学、辩论、研究和著述等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不但提高了佛教理论的严谨性和合理化程度,同时也促进了量学在理论和应用实践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上千座格鲁派设置辩经院的大寺院教育,对继承和发展量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培养的量学人才数量和研究成果也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1世纪到20世纪,藏地有量学著作的学者有117人。其中14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格鲁派有89人,占总数的76%;量学著作有221部,其中格鲁派著的有183部,占著作总数的81%。

藏地量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明理论趋于进一步地深细化和完善化。如在因三相和宗、因等各种概念定义的高度严谨化方面得到了发展。

(2)推理方法由灵活多变的应成驳论式,代替了具有种种限制规则的两支自证式论式。应成驳论式推理方法是从《摄类集辨》辩论实践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这种驳论式在萨班的《正理宝藏论》中只提到三种,在更登珠的《正理庄严论》中提到14种,而在晚期的《摄类集辨》中已总结出了20多种。

(3)对量论学科内容的增补扩充。如将《释量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心智学》和《因明学》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将《释量论》、《俱舍论》、《阿毗达摩摄论》中的各种名相概念,归类排列,进行思辨的《摄类学》。

(4)藏传量学冲破了纯理论研究的樊篱,把量学认识论的方法变成了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思辨智慧。

四、对几种错误观点的反驳

在一篇称作《西藏所传的因明》的文章中说:“宗喀巴等这样结合因明于修持,带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同时就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他们还打破了因明和内明的界限,好像两者理论完全相同。其实严格说来,这是可以商榷的。如在《佛地经论》里,便明白指出因明和内明之间自相、共相各有其不同的说法,不应淆乱。”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将一一回答。

他说:“宗喀巴等这样结合因明于修持,带了特殊的宗教色彩,同时就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玄奘亲传弟子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这话没有错。佛教因明逻辑思想出自佛经,世尊在说法时经常用到因明的巧妙思辨方法,而佛教哲理也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化的思辨基础上的。陈那、法称是大乘佛教论师,他俩所造《集量论》、《释量论》二论是在破除数论、吠陀等各种外道旧因明观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佛教量学因明体系。如果说因明“带了宗教色彩”,那也不是宗喀巴大师等人的过错。乐于评论藏传因明的人对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释量论》应该有所了解。

《集量论》开宗明义第一颂,便说:“已成正量利众生,礼敬善逝救护师,为成正量从自造,散论集萃成一论。”其中第一句“已成正量利众生”的“利众生”,是说佛的慈悲功德,“已成正量”是说佛的性相符合正量。第二句“礼敬善逝救护师”中的“善逝”,指佛的圆满证量,“救护”指救护众生,“师”指教授佛法的佛陀,意思是“向善逝、救护者佛陀致敬”。第三句“为成正量”是表明造论的目的。是让什么“成正量”呢?就是为了证明佛与佛教合乎正量,即合乎真理。法称在《释量论》中为解释《集量论》的这首皈敬颂,另辟一章,称作“成量品”,专论佛陀的功德成因、二谛义、四谛教义、轮回转世、二无我等佛教教理,故学界将《释量论》看做“佛教总论”,称为“佛教逻辑”。

如果说有“佛教色彩”的话,那也是《集量》、《释量》“二论”的固有特色,而不是宗喀巴大师等人的画蛇添足。说什么这类宗教色彩,“限制了因明的正规发展”,更是缺乏论证的臆说。事实正好与此相反。宗喀巴大师将因明当作研究教理的锐利武器而进行提倡和大力推广,使量学在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样,汉传因明二论由玄奘大师译为汉文,在佛寺中向僧徒讲授,也没有在非佛教领域弘扬其学,随着法相宗的衰败,汉传因明也就随即销声匿迹了。

在这篇文章中又说“他们还打破了因明和内明的界限,好像两者理论完全相同。其实严格说来,这是可以商榷的。”对这个问题,克珠杰在《正理庄严·破除心暗论》中做过精彩的论述。要而言之,所谓“内明”指的就是教导破除心中无明、开发无我智慧的知识理论。“因明”是以理辨明是非之意。量学因明以正理论证人无我、法无我教义而阐明慧学,若这不算“内明”,什么可算“内明”呢?如果说因明的思辨性非内明的话,佛经中也有许多用因明推理思辨规则组成的说理之语,因此,佛经也无资格称作“内明”了。这能说得通吗?

《隋唐时期因明输入》一文中说:“内明统指咒术、符印这一类东西。”此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嘲笑玄奘法师“充满偏见,头脑不清醒”。头脑清醒之人,对“内明”一词怎么会做出如此荒唐的解释呢?所谓“内明”是指经、论、律三藏佛经所说戒、定、慧三学知识体系及其方法论。量学因明是方法论,故列入内学并无不妥。即使把量学因明列入与内明并列的“外明”,也未超出菩萨学——佛学的范围。弥勒在《经庄严论》中说:“若不精通五明知识,大菩萨也难成就遍知。”(五明指语法学、因明学、工艺学、医学、内明佛学)所谓“在《佛地经论》里,便明白指出因明和内明之间自相、共相各有其不同的说法,不应淆乱”更是站不住脚的理由。

佛教有随机说法之说。同是佛说,大乘、小乘教义不同,四部哲学,所见各异,经部与毗婆沙师主张外境实有,大乘有部主张识有境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岂能用一经一说,断定佛教之是非乎?

同类推荐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热门推荐
  • 千年的约定

    千年的约定

    她不是我要等的人,而真正等我的人却一直就在我身旁,只是,我没有发现。当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却已来不及说爱你。下一世,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在一起了?在一起看细水长流……
  • 网游之橙萌厚爱

    网游之橙萌厚爱

    因为心里装着你,所以沿途风景如此美好。这已经是一个十分老土的哲理了。其实这就是个在讲述什么叫做“一日夫妻百日恩,日白夫妻靠脚蹬”的逗逼故事。
  • 创世礼赞

    创世礼赞

    看一个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奸馋懒滑坏、阴险毒辣狠的小人物,如何成长为这个世间的创世之神!
  • 孤女宅斗手札

    孤女宅斗手札

    被大房算计产业,被三房算计嫁妆,被王爷看上,被太后嫌弃:这是青蕴出嫁前。被小妾使绊子,被宫里人来回折腾,被丈夫宠上了天:这是青蕴出嫁后。孤女——王妃——国夫人,这是青蕴的一生。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逮捕前妻

    逮捕前妻

    他是多金的贵公子,她是拜金的贪财女他是被抛弃的新郎,她是被骗来的新娘,她过上富裕无忧的生活,摆平他家的大大小小,却独独摆不平她的冷漠老公老公下班回家,体贴的她为他做好饭菜老公外面有女人,贤惠的她替他隐瞒下来老公要跟她离婚,冷静的她拿了赡养费就离开随着她的离去,他的心再度被冰封,直到再次的遇见,他才知道上天是多么的眷顾他。但是如今的她……高傲,冷淡,风情,妩媚身边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男人“嫁给我!”“你去死吧!”当你不理我的时候,我不难过当你不相信我的时候,我不辩解当你伤害我的时候,我不在意当你迎接另一个女人的时候…我还是掉下了眼泪当你叫我离开的时候,我走了现在想要挽留我,对不起心走远了,回不来了…“你唯一能为我做的事,就是给我滚得远远的!”投票+收藏+留言=偶码字的动力,(*^__^*)嘻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狂化主神

    狂化主神

    坎比因为父亲有失心疯经常被其他小孩欺负,一次被欺负后回到家中,朝父亲发泄,责怪他,结果让父亲再次发疯,事后很内疚,到山中抓野狗给父亲补身子,回到家中,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竟然是狂战一族的后人,而父亲更是狂战一族的第一高手,为了不伤害族人而隐住在这里,决定变强的坎比和父亲学习狂战决和武技,终于打通百脉。意外参加成人礼后,看到村中少年被魔兽追着打,救下他们并杀了魔兽,贵族查尔斯少爷来到村中强奸村中少女琳娜结果琳娜父女自杀身亡,查尔斯不想让人知道他的丑事,派人下了屠村,结果坎比的父亲和村中的人都被杀死,坎比独自一人向皇城走去,参军成为一个小兵……
  • 感恩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感恩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