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对待小人,不能一味地退缩,不要因为一时的交情而不忍心当即翻脸,特别是你的把柄被人攥在手中的时候,有时会不得不就范。此时,要考虑清楚,当断则断。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旦认识到身边的人是小人,就要及时采取行动。对于那些善于纠缠的小人,特别是利用你的某些弱点或者过失要挟你的小人,不要顾忌眼前的小利。如果不断绝的话,或许大利也保不住了。决断时可以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不想再交往下去了”。也可以冷淡处理,采用冷漠置之的方法,不理不睬,使其无趣而去。
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聪明人懂得把握进退的分寸,进而做到明辨是非、趋利避害。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
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做事,都要懂得获得与放弃的权衡。历史故事中,有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这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种狭隘不但使他们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他们招来杀身之祸。
韩信,淮阴人,少时“贫无行”,不会谋生,“常寄食于人,人多厌之者”。曾有一恶少年侮辱他,让他钻裤裆,“市人皆笑(韩)信,以为怯(懦)”。但“其志与众异”。他母亲死,虽无钱财行殡,却找一处旁边“可置万家”的高敞地方做坟。他是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盖世之才”。他先从项羽,不受重用,又归刘邦,但犯罪当暂。临刑前他大喊:“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执事的滕公“释而不斩”。经萧何数次推荐,被封为淮军后,破三秦、占关中、拔魏赵、下三齐,为汉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家。
韩信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实际能力。也就是说,他制定宏大战略,更能把宏大战略变成现实。因此,韩信应该是帝王之才,这就是刘邦对韩信不放心的原因,刘邦对韩信是利用的同时,又严加防范,恐其不利于己。
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胸怀大志,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制度在当时已不合历史潮流。在这方面他就远远不如张良有见识。张良本知出身贵族,却看出分封制度已不可行;而韩信出身贫民,却满脑子分封思想。刘邦虽然曾“自以为得(韩)信晚”而任他为大将,但刘邦始终没有像相信、依靠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心腹对待,因为韩信总热衷占据一方,封王封土,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
刘邦坐稳了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刘邦是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自古以为,只可与君主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同享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啊!我们要好自为之。”于是张良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他请求回乡养老。刘邦故作恋恋不舍状,再三挽留,最后封其为留侯。张良功成身退,终于保身全名,足见其先见之明。
韩信虽然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自己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告韩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于韩信的所作所为,不久,就设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至此,韩信终于心灰意冷。他后悔当初不听张良之劝而遭此大难,不禁仰天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该遭殃了。”不久,有人趁火打劫,诬告他要谋反,于是刘邦终于对他下了毒手。
放弃是一种美丽,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人生路上,放弃滋润着你美丽的心灵。只要你懂得追求,学会放弃,明了得与失的关系,特别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那么你就会拥有美丽幸福的人生。
进退须有度,谨慎避祸端
聪明人能分清不同的场合,进而采取不同的处世态度。在与上级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总是采取谨慎的为人处世态度,所以,不至于因为说话、做事而冒犯和得罪上级,从而保持自己的地位经久不衰。
聪明人总是主张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不思进,先思退,所以能善保其身。中国历史上有大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多数的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划上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谨慎。
唐朝郭子仪平安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水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府门,无所陷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作为下属,即使自己才华横溢,也不要在上级面前故意显示自己,不然的话,会让上级认为你是一个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气凌人,而使他在心理上觉得你难以相处,彼此间缺乏一种默契。
有一次纪晓岚因为有事去找乾隆皇帝,恰好乾隆正在饮酒。他提出要与纪晓岚对句。他首行吟道:“玉帝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很有气派。纪晓岚站起来吟道:“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作盘。”不仅对得工整,而且亦有一番气派。乾隆听了,十分不快。纪晓岚看在眼里,知道乾隆好为人师,自己不该和他平分秋色。于是连忙解释说:“主上为天子,故风雨云雷,任从驱使;臣乃酒囊饭袋,故视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主上好大神威,为臣不过好大肚子罢了。”纪晓岚这样自我解嘲,乾隆立刻露出得意之色。
这里,纪晓岚开始只注意了对句,话一说出口,看到乾隆不快,忙又自我解嘲,才缓和了气氛。可见,部下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还要注意观察自己说话对领导引起的反应。如果一个不小心惹得龙颜大怒,别说办事了,恐怕到时连性命都保不住。
要想做一个聪明人,就要看清形势,分清对象。面对上级,绝不能毫无顾忌,信口开河。那样的不识时务,只会给自己的前程和事业带来阻力和困难。
预留退路,方能绝处逢生
聪明人说话做事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而是考虑事情时既有全力以赴的进取准备,也给自己留条退路。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不论做什么事都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在没有成功的绝对把握时,应该先给自己留点余地,以便进退自如。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做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因为贵宁认定姐姐并非自缢,不肯画供。
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事并不大,但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替海升开脱罪责。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带同御史崇泰、郑徵和东刑部资深已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扯到阿桂和和。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加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珅的暗中支持。和珅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珅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珅能不借机一块儿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徵、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回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植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纸包不住火”,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
于是讯问海升,海升见再也隐瞒不住,只好供出实情:是他将吴雅氏殴踢致死,然后制造自缢的伪像。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儿都倒霉!乾隆发出诏谕:“此案原难、复验之堂官,竟因海升系阿桂姻亲,胆敢有意回护,此番而不严加惩戒,又将何以用人?何以行政?”阿桂革职留任,罚俸五年;叶成额、李阔、庆兴等人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一一判明。惟独对纪晓岚,谕旨中这样写道:
“朕派出之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着交部议严加论处。”只给了他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
纪晓岚在这个案件中之所以得到皇上的原谅,主要是他在验尸中以“我是短视眼”、“看不太清”为由,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聪明人总是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应变措施。在追求利益时,既要考虑到成功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失败的可能,两者兼顾,方能周全。在欲进未进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及早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先留退路的预防策略。多准备几手,多设想一下可能出现的困难,多几个应急措施,一旦有了情况,出现问题,就能应付裕如,“东方不亮西方亮”。
坚决不做软柿子
一个人如果老是受别人的欺负、刁难,往往是因为自己软弱或办事能力较差所致。相信你肯定也不愿意别人骑在你的头上而且认为你没有工作能力,因此,一定要改变这样状况。要改变被人欺负的现状,必须要态度强硬起来,腰杆挺直起来,把自己变得像钢、像铁。与欺负你的人相抗争,除此之外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这样,原来欺负你的人就会有所收敛。
洛克是国家图书馆的职员,由于自己是从加州应聘来的,在工作中他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对每位同事都毕恭毕敬,偶尔与同事发生点小摩擦,他从不据理力争,总是默默地走开。逐渐大家都认为他太老实,太窝囊。于是,都不把他当回事,在许多事情上总是他吃亏。
想起两年来同事们对他的态度,尤其在奖金分配上自己老是吃亏这些事,洛克心里很觉委屈。残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自己的为人处世进行反思了。
他决心改变自己。
一次,同一组的一位同事擅离职守丢失了两本书。这位同事嫁祸于洛克,说是他代自己值的班。主管在会上通报这件事时,洛克马上站了起来,说道:“主管,今天的事你可以调查,查一查值班表。今天根本就不是我的班,怎么能说我不负责任。主管,有人是别有用心想让我替他顶罪。在这里,我顺便告诉大家,我不是软蛋。大家在一起共事也是有缘,我实在是不想和同事们争来争去罢了。以后,谁要再像以前那样待我,对不起,我就不客气了。”
从此以后,洛克发现同事们对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也抬头挺胸起来,不想再扮演被人欺负的老实人的角色了。
人人都想做强者,都想发号施令,办公室里也一样,也时常会出现“欺软怕硬”的现象。为了息事宁人、减少事端,许多人采取的都是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不过,在办公室里这种态度实在不足取。如果过于老实,你的前程将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在上司眼里,一个连自己都保护不好的人,肯定无法胜任重要部门的工作或担任主管职位的。
怎样才能不致因老实而成为受人欺负的对象,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和处处想当主人翁的人相处:处处想当主人翁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毛病,他们从小被众星捧月。或者生性活泼,好表现,不过,他们大多没什么坏心。其实与这类人争抢主角的位置没意思,对方会以为你在挑衅。但一味地躲避并不是什么好办法。在路遥见马力的职场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工作的主角,你用功去做了,总有让你展示的时间。如果你能心平气和,真诚赞美他的优点,帮他掩饰他的咄咄逼人或者是鹤立鸡群,其实他还是个不错的合作伙伴呢。
和华而不实的人相处:有的人在职场上好大喜功。由于意志和禀性决定,他们往往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反而失去了信赖。
和怨声载道的人相处:大多数团队中都会有抱怨者。抱怨是可以传染的,你在倾听和劝解的过程中,会让自己的心理很糟。
如果你愿意劝解他,可以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交谈,帮助对方分析原因,即使是这样,也不要让对方无休止地抱怨下去。比如说,在谈话之前可以告诉对方:“我们有半小时的时间来谈谈。”如果他总是抱怨不休,你可以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