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时无刻不身处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形象或给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主要取决于它的人品和修养。比如父母会给儿女什么样的印象和影响;丈夫或妻子会给对方什么样的印象和影响;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会给他人什么样的印象和影响等等。因此,要使自己在生活中成为受欢迎的人物,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礼仪口才。
一、家庭成员相处礼仪
1.夫妻之间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也是家庭内部交往的基础。夫妻关系的基础是感情,而衡量夫妻感情的标准,就是看夫妻是否平等相待。夫妻之间的敬重是双向互逆的,任何一方都不应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凡事应共同商量,互相尊重。不要看不起对方的职业,不要看不起对方的文化水平,不要看不起对方的家人和亲戚,更不要当着众人之面,为显示自己在家中的家长地位而损伤对方的自尊心。
夫妻双方要互相体谅。夫妻长期在一起生活,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不能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一般说来,恋爱期间双方的个性习惯、嗜好等如果表现得不十分充分,婚后这些缺点就会暴露出来。而这时,一方面应指出对方的缺点,敦促其改进;另一方面应多想想对方的长处。夫妻之间应多沟通交流,共同改正、进步。
夫妻双方要同甘共苦。在工作上应关心、支持,在生活中要互帮互爱。例如,妻子做家务事,丈夫要主动帮忙。爱人过生日,买点小礼物,以示自己的关爱。丈夫要出远门,妻子要替他打点行装,丈夫到了外地也要随时给妻子打电话,使妻子那颗牵挂着的心有所慰藉,丈夫回来时,要买些妻子喜欢的纪念品,等等。心靠近了,家就更融合了。
夫妻间的沟通也是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夫妻双方要主动地同对方进行思想和感情的沟通,从而增强双方的了解,心理上更加默契。这种沟通和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可以是枕边的悄悄话,也可以在散步闲谈中进行,当然也可以在共同料理家务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使双方都能深深地感到心灵的相通和彼此间高度的信任,从而产生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深切感情。
2.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和子女是家庭中最为亲近的人。父母和子女之间终生负有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担负着爱护和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担负着赡养和尊重父母的义务。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着下一代的整个人生。父母不能像封建家长一样,什么都“以父为纲”,也不能对子女一味纵容、一味溺爱。父母既要对子女的言行有所制约,又要鼓励子女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既要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子女,又要注意培养子女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既要严格要求子女。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子女,使子女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当然,成年子女也要尽心尽责地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不仅要做到生活上照顾周全,经济上尽力相助,更要在感情上多加理解和安慰,态度上礼让敬重。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和心理衰老等原因,在兴趣和活动等方面和子女的距离渐渐拉大,容易产生一种孤独冷落感,性格上也往往会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作为子女,一定要挤出时间陪父母谈心或参加一些活动,谅解和体贴父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努力使父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代沟”是阻碍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隔阂。“代沟”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时尚风貌上。两代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父母要信任子女,并努力适应新潮流和新事物。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生活方式,谅解父母的传统心理,他们有权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年轻一代应当谦虚地学习上一代人的生活经验和稳健作风,父母也应当向下一代人学习新的生活观念和新知识,从而缩小“代沟”,增进感情。
3.兄弟姐妹之间
自古以来人们都用“情同手足”来形容兄弟姐妹之间交往的亲密性。
在兄弟姐妹的交往中,兄姐要以身作则。弟妹有了难题,兄姐要耐心诚恳地帮助他们,要爱护弟妹,关心弟妹,平等相待,不能摆架子。弟妹有了错误时,绝不能训斥打骂,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反感。弟妹在家中要尊重兄姐,把他们当作知心人,不应以小自恃,任意撒娇施野,无理取闹,更不能动不动就向父母打“小报告”。
兄弟姐妹长大成人,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后,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这时不要斤斤计较,而要互相谦让。在平时,兄弟姐妹之间尽量经常互相走动,以免使感情淡漠。在任何一方有困难时,大家应当尽力相助。节假日可以互相邀请,团聚畅叙一番。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可以使手足之情地久天长。
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兄弟姐妹要主动承担义务。人人都要尽力而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应多承担一些,使老人能愉快地度过晚年。而对于遗产分配,兄弟姐妹要有公正之心,共同协商,不要“见利忘义”。兄弟姐妹的配偶更要起好作用,切不可挑唆自己的丈夫(妻子),兄姐要做好模范,弟妹要体谅兄姐,使遗产得以公平合理的分配。
4.妯娌姑嫂之间
妯娌姑嫂在家庭中的关系比较微妙,因为她们无血缘关系,是由于姻亲关系才聚到一起的。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各异,又了解不深,但关系却十分密切,所以在交往中容易产生一些摩擦,在遇到利害得失问题时,更容易产生一些矛盾。
妯娌姑嫂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照应,不能搬弄是非。比如嫂子刚进门,还不太适应,小姑子要热心帮助嫂子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在母亲面前也应多讲嫂子的优点和长处,要努力帮助婆媳使之相处得融洽。小姑子年少,嫂子也应像亲姐姐般关心她,在结交男友和恋爱这些事情上,热心诚恳地为她出些主意。妯娌姑嫂之间要互相尊重,生活上也应多互相关心。
妯娌姑嫂如果居住在一起,要互相谦让,尽量避免因日常小事产生矛盾。如果分开居住,那么在节假日、休息日要时常走动。即使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隔一段时间,也应互相拜访,谈谈家常。许多事情看起来十分琐碎,但如果能在这些家庭琐事上互相关心和帮助,日久天长,妯娌姑嫂之间就能建立起真挚的感情。
妯娌姑嫂因为在生活上联系较多,必然会遇到家务、孩子、经济等很多实际问题。事无俱全,难免有偏颇。这时,要放大度量,互谦互谅,要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自己一些事不顺心,不能把气撒在他人身上,不能出口伤人,更不能背后议论你长我短,以免引起误会。即使由于一些问题互相之间产生了矛盾,也不要埋在心里,使积怨越来越深,而要互相协商,善于和解。
对于家庭中的其他事情,如赡养公婆、父母,或分配遗产等问题,妯娌姑嫂应主动多承担一些义务,在利益面前要相互谦让,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平等协商,合理解决。
5.婆媳翁婿关系
媳妇和婆家的关系,女婿和女方家的关系,比起母女、母子关系来,是不够稳定的。要想处理好这些新的家庭关系,除了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之外,还必须适当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
婆媳交往中,婆婆作为长者,要像关心自己的儿女那样,关心媳妇的生活、学习、工作,在媳妇生病、怀孕、生育时,要特别关心媳妇的生活,这对于融洽婆媳感情是十分重要的。媳妇来到一个新的家庭,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婆婆不必在芝麻小事上苛求和挑剔媳妇。过多的吹毛求疵会使媳妇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媳妇暴露了一些缺点,婆婆也应以长者的大度胸怀,心平气和、开诚布公地交谈,或通过儿子,间接地提醒媳妇。婆婆不要把媳妇当外人,凡事瞒着媳妇,这都不利于婆媳间的正常交往。总之,婆婆要在宽容和理解的前提下,多和媳妇交流和沟通,共谋共商,消除误解,以获得媳妇的信赖和尊重,使婆媳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晚辈,媳妇要尊重婆婆。学会多说“软话”,说话不可随便,更不能“硬碰硬”。要有忍让的气度和谦让的美德。即使有的婆婆不够开明,冒犯了自己,也应该和颜悦色地稍加辩解,或一笑了之。此外,媳妇还应主动消除婆媳交往之初的戒备心理,主动做一些有利于发展感情的事情。比如,公婆生日时不要忘了做点好饭菜;时令转换之时更要对公婆的身体多加关照;由于婆婆年事已高,媳妇应多承担些家务;晚饭后主动给公婆倒上一杯热茶;看电视时尽可能满足公婆的喜好,不“抢台”,等等。媳妇还要能体谅婆婆在家中的难处,尽可能和婆婆达成一致的意见。要尊重婆婆的人格、感情、习惯,在小辈和客人面前更要表现出对公婆的尊敬。
从丈夫(儿子)方面来说,他是婆媳之间交往的中介人。母子、夫妻之间都有十分密切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母亲有什么不满会对儿子诉说,妻子有什么意见也会告诉丈夫。因此,这一角色在婆媳交往中十分重要,能起到“消防队”的作用。丈夫(儿子)应仔细地分析母亲和妻子有什么矛盾,因何引起。在矛盾处理中,不可偏向任何一方,更不应搅入纠纷,而应想方设法化解矛盾和裂缝。
女婿和娘家的关系也要注意处理好。除了在思想上尊重岳父母外,还要讲究方法。妻子要回娘家时,最好能同行。如果总是妻子一个人回娘家,女方家人自然会觉得女婿对妻子不够关心,而且同女方家有些疏远。来到女方家后,不要认为自己是个男的,什么事都不愿意伸手,而要主动帮助做些家务。这样会使女方家人觉得女婿如同回到了自己家里,因而在感情上容易互相接近。
要想在婆家女方家都处得好,就要主动帮助婆家和女方家搞好关系。儿子在家里不要总说女方家的缺点,而要多说优点。女儿在娘家也不要总说婆家的是非,而要多说婆婆的长处。过年过节,促动婆家娘家互相拜访,互致问候。这样,婆家和娘家关系搞好了,媳妇和女婿自然也好处一些,对于搞好自己同婆家娘家的关系大有好处。
二、生辰礼仪
生日是人诞生后每逢周年的日子,对于儿童来说,它往往是长大成熟的标志,所以很受重视。每逢生日,人们都要以这样那样的形式为之庆贺、祝福。对于老人来说,过生日叫“做寿”,向老年人祝福叫“祝寿”。一般情况下,年纪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在过生日时接受祝寿,而且逢五逢十的祝寿活动更隆重一些。在某些地区,为了避讳“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改为逢九做寿,如69岁时做70大寿。不论是给儿童过生日,还是给老人过寿,都要注意应有的礼节。
1.给儿童过生日
(1)探视新生儿
任何一家生了孩子都会向亲朋好友报喜,得到消息的亲友,应携带礼品去看望产妇并表示祝贺。不过,由于新生儿和产妇的身体比较弱,最好先打电话向其家人表示祝贺,待一段时间后,再去拜访。如果是去医院探视,一定要有所准备,根据医院规定选好时间,注意卫生,保持安静,减少人数,保证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带去的给母婴准备的礼品最好交给其家人。
(2)“抓周”与“护身符”
孩子出生后1年,按我国传统习俗,在小孩生日这一天要为之举行“抓周”仪式,即在孩子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器皿、生活用品,任其抓取,用来推测孩子未来的发展前途,例如抓了笔,说明将来可能是做学问的,抓算盘则可能做商人等。现代社会,“抓周”已成了一种游戏,主客众人往往关注孩子的神情态度和所抓之物,而对所谓的占卜前途的本意倒并不在意了。
周岁时,幼儿已可以蹒跚行走,所以过去很流行试穿“虎头鞋”、系“长命锁”“百家锁”的习俗。虎头鞋用黄布精心制作而成,鞋前头绣一只老虎,额上的“王”字十分鲜明,民间认为孩子穿虎头鞋就会胆子大,健康成长,至今许多农村地区仍常见到。“长命锁”“百家锁”是用五彩丝线或金银制成的吉祥物,挂在孩子颈上,相当于“护身符”。现在虽然不再流行,但送儿童鞋帽、饰物、玩具等仍是上选礼物。
(3)过生日新花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生日也有了许多新的花样,到电台、电视台为过生日的孩子点播歌曲,借助传媒,表达自己的深情,是一种风格别致、新颖有趣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特别的效果。
生日礼物没有固定标准,如果送给孩子,可以送玩具、文具、书籍、相册、衣服等;如果是送给同龄的伙伴,则根据对方的性格爱好和两人的交情,选择对方需要或喜爱的物品,但所选物品应有一定的含义。
2.为老人“祝寿”
(1)寿礼的安排
老年人的寿礼一般不自己操办,多由子女家人出面举行。在寿礼之前一段时间,操办人应预先通知亲朋好友,可以发请柬,或打电话,或找别人带个口信(直系亲属不请也应该到)。
寿礼一般安排在寿辰当天,但也可前推后移,与寿星的某个重大纪念日合并祝贺。亲友如因故不能当天前往,则可携寿礼在前一天去“预祝”或后一天“补祝”。
(2)寿筵
祝寿活动往往以寿筵形式展开,可在家设宴,也可在饭店包席;不论在哪儿,都要将场地加以布置,在礼台正中悬挂“寿”字,可以张灯结彩,布置一些花篮、寿桃等。如果有客人送的寿联寿幛,可以挂出,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又增添了祝寿气氛。子女要在门口迎接客人,引导客人入席。安排坐席时,寿星要被安排在显要舒适的位置。
寿筵开始,由家人和重要贵宾致词,大家举杯向老人祝寿。致词简短精要,表达出美好的祝福即可,特别对于年高体虚的寿星,仪式要简短。最后大家分吃“长寿面”。现代的寿筵中,往往以精美的寿糕(大生日蛋糕)代替寿面。宴后可以安排其他娱乐活动。
(3)祝寿舞会
如果为老年人办生日舞会,一定要布置得雅致、祥和,可摆放一些花草、盆景,灯光缓和,宜采用金黄的暖色调,点缀些红色以显喜庆。选用的舞曲宜为舒缓、优美的慢三步、慢四步,适当穿插一些平四步、探戈等轻松活泼的舞曲或老歌。
如果是自家小型的寿礼,则可简易一些,以叙家常、自娱自乐为主,唱唱歌、做做游戏也可。
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祝寿形式时一定要考虑寿星的性格脾气和习惯特点,如:年事已高的不宜办舞会,有的老人忌讳点生日蜡烛(含“吹灯拔蜡”之意)。安排活动要事先征求老人的意见。
(4)祝寿礼节
来祝寿的宾客或亲朋好友要衣装整洁,最好穿着色调明快的服装,忌穿全黑、全白或只有黑白图案的服装。说话要恭敬,避免不吉利或易引起不快的语言。祝词可以是对老人祝福庆贺,也可是赞美老人取得的成绩或做出的贡献,还可以表达尊敬或友谊之情。常用的祝词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星高照、松鹤遐龄”,“日月同春、天地比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