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500000024

第24章 附录(4)

《幸存者》的叙事以生命时间的方式展开,接近五万字的字符浓缩在76个小时的悲壮和沉重里。像所有刻画灾难题材的文学作品一样,《幸存者》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灾难来临之前的美丽家园:绚烂的阳光、充满灵秀的山川、成群飞舞的各色蝴蝶、有着清脆笑声的女孩。然而,所有这些美丽又在顷刻间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所剩下的只有黑暗中的恐惧。李西闽曾经在他的小说和博客中多次描绘过恐惧。其实,最具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恐惧并非是恐怖片中令人作呕的残肢断臂或者披头散发、拖着血红舌头的狰狞鬼怪,而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面对死神的措手不及。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永恒的恐惧,死亡割断了生命的延续,破灭了生命超越有限的个体而达到永恒的内心渴望。李西闽的全部叙事始终贯穿着死亡这一主题:面对死亡的恐惧;在死亡的冥想中逆向折射出的对生的渴望;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亲情的眷恋;对美好人性的赞誉等等,都从他那粗犷的笔端流淌而出。这里,对于作家的写作来说,这种叙述既是一种释放,也是一次品质的拉升。

死亡是文学与哲学永恒的主题,无数哲学、文学著述都曾描绘过死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死亡对于生命而言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李西闽正是在他传奇式的描述中,以“倒计时”的方式“向死而生”,审视、定位自己的人生,寻求积极的人生价值的合理趋向,最终超越了生命的极限,战胜了恐惧和死亡。在坠入黑暗的霎时,李西闽听到了死神渐行渐近的脚步声,他恐惧而不知所措,随后的一缕光亮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而废墟上空老板娘的沙哑问话更如天籁之音,增强了他求生的力量。然而,接下来的却是黑暗中漫长的等待、伤痛的折磨、饥饿和焦渴,以及被老板娘彻底放弃的致命打击。他愤怒,在废墟中怒骂着命运的不公;他慨叹,“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有时还不如一只蚂蚁”;在无意识的回忆中,他看到了“云端里的祖母”,看到了爷爷的死,看到了坚韧的母亲、倔强的父亲,还有他深爱的妻子和女儿;他回忆了曾经带给自己快乐的人,也回忆了自己曾经的仇恨,他在情感、希望、冥想、回忆、欢乐、痛苦的死亡体验中构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生命支柱,最终选择了坚持。他写道:“……放弃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尽管地下的恶魔随时都会发动余震来夺去我的生命!我在坚持中继续呼喊:‘救命呀——’”。这就是“向死而生”的力量!对于“向死而生”者而言,人的生命精神可以超越实存的生命和实存的死亡,它升入高空,如同炫目的阳光使人获得不可摧毁的生命意志。

李西闽做人并不高调,他没有把自己描述成一个视死如归的传奇英雄,他只是希望传达出一种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切肤之痛的理解。他的叙事不是全视角、大题材的鸿篇叙事,也不刻意追求深邃的历史纵深感,而仅仅是在现实场景中感悟真实的人性,无奈、痛苦、恐惧、绝望乃至希望、坚强、力量在字里行间跳跃,激荡,谱写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显然,这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对生命敏感的作家的体验,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抗拒存在晦暗的坚韧。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这场生死考验写成了人性的试金石。有的人在恐惧面前望而却步,选择了逃亡以保全自身,但更多的人却面对灾难抒写了人性的光辉——朋友带着伤痛,克服重重困难前来救援;素昧平生的志愿者,坚守在废墟上,早已忘却了自身的安危;还有空军部队的战士,更是将军人的使命感、伟大的奉献精神推向了极致。人们在苦难的考验和洗礼中凝聚成了一道道雄壮的风景线。

《幸存者》是李西闽在病床上一字一字敲出来的。我感到,一个真正经历了生死锤炼的人,他永远也不会陷入个人利害得失的狭小空间抚摸自己的伤痛,而会在大悲大喜之后重新洞悉和审视自己的灵魂。当代哲学家施太格谬勒说:“死亡是作为他人引导到生命的最高峰,并使生命第二次具有充分意义的东西出现的。”体验过死亡的人往往会淡泊名利,得失随缘,一切都坦然而无悔。李西闽的可贵在于,他以一种出世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以严肃的社会责任心、厚重的忧患意识和自觉的参与精神,去张扬我们时代的主流话语语境。可以说,《幸存者》细腻地再现了5·12大地震惊心动魄的巨大的人类灾难场景,它在传递着人的真实精神价值的同时,还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展现了人性中美与善的一面,让我们体悟到生命内在的坚韧不屈、柔软和高尚、神圣和尊严。

生命的灵旗在飘拂

——读《幸存者》

阎欣宁

与死神擦肩而过,李西闽为自己,也为每个鲜活的生命,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记忆。不同于其他文本的阅读,或惊悚,或刺激,或悬念丛生,或气吞山河,对于故事结局你必须坦然接受。读李西闽劫后余生亲历记《幸存者》,仿佛陪同整个中华民族,重新经历了一回揪心撕肺的“5.12”汶川大地震!又仿佛陪同李西闽一道,穿过精灵般蝴蝶翩翩的舞动,感受了一回生命的抗争与顽强。

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受到了包括列宁在内的诸多作者的喜爱,在于它揭示了人的生命与人类尊严的质朴道理。人类生存的尊严至高无上,可人类的生命又那样脆弱,这就是生命的灵旗在风雨中飘拂的意义。因此,我宁肯将《幸存者》视为中国版的《热爱生命》。

2008年那个黑色的5月,当李西闽在大地震中被掩埋于废墟之下后,消息不胫而走。我们在网络及朋友的博客中得知这一不幸时,一个人和整个民族的灾难便像链条似的牵扯到一起。整整76个小时啊!那三天三夜属于生还者,属于一个生命的奇迹!那76个小时中,废墟之下的李西闽究竟怎样熬过来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他全身如同凝固在地狱中,唯有右手能动,且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当体内水分一点点耗干,嘴唇起了一层泡时,他有了尿意,却无法将自己最珍贵的尿水喝到嘴里……庆幸的是,生命尚属于军人出身的李西闽,坚韧的意志和壮实的体格让他坚持了下来。更为庆幸的是,没有任何落体能够凝固李西闽的思想,血糊住了左眼,他用一只勉强睁开的右眼,在76个小时的地狱门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却把废墟外面的世界和人生重新打量了一遍。

孤独的生命几乎没有意义,生命只有和生命相遇相撞,才产生质类的意义。废墟之下的李西闽那种孤独以及对孤独的恐惧(作家这一职业的心灵孤独早已众所周知),凭想象便已足矣,何况他大量的笔墨渲染于此。鑫海山庄的老板娘和一个男人几次走近废墟,与李西闽的对话;战友易延端和志愿者小席为了救他,几次在废墟前心急如焚的对话……包括空军救援队赵教导员、范排长和两名冒着生命危险钻进废墟的士兵,他们和李西闽的对话,构成了作品中最为翔实、令人怦然心动的部分。当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李西闽,于炎炎夏天中再次躲进佘山森林宾馆,在电脑中一字一字敲出那段生死记忆时,他心中的愤懑、怨怼、激动和感恩恐怕还恍如昨日。不过,在我读来最令人怦然心动甚至热泪盈眶的段落,不是废墟之下包括获救后乘坐小车驶过变幻莫测的霓虹灯闪烁的上海街头,也不是他与妻儿、家人劫后相见之时,更不是李西闽对人生及生命的思考片断,而是他在废墟之下76个小时中对族人、家人和战友们的回忆。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那是李西闽的生命源头,也是我们民族高高张扬起的生命灵旗。那些电光石火般的记忆,如同沉落于河床的石头,一旦水落石出,棱角也好,圆滑也罢,都是一种原生态式的真实。这一部分的章节绝不是生还者李西闽的文学补记,肯定是他76小时地狱之旅中的真实写照,至少我这样坚信。

不管大难不死的李西闽因职业而拥有何种头衔,作为个体的生命,他和你我一样卑微。看看他在童年闽西山村的苦难经历,包括他走南闯北后定居上海后的小日子,都能感受到生命实在是生存的基础这一真谛。李西闽的一生总在扮演“逃亡者”的角色,他的参军和转业都是历史性的“逃亡”,他一次次成功了。值得庆幸的是,在最重要的这次“逃亡”中,他又获得了成功!苦难是生存的一种形式。试想,如果不是贫困的闽西山区赋予了李西闽特殊的生命质量,很难想象他能在废墟下挺过那76小时……作家们喜欢说“感谢苦难”、“感谢生活”,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被埋在废墟下的李西闽,为了不使自己睡着,不时用尚能动弹的右手故意划动铁钉,或者将头向下压,以使插入左脸颊的铁片带来更深的痛感……《幸存者》就像那见血见肉的铁钉、铁片,划开了我们或许本已结痂的心灵伤口,给我们重新带来心灵的痛楚,用以提醒我们还活着,提醒我们生命如此美好!

2008.11.1于厦门。

每一个字都是生命的震颤

——读李西闽《幸存者》

老猫

李西闽为人豪爽、热情,擅长写作和喝酒,脾气比较暴躁,也有着男人的缺点。以前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可交的朋友,没什么遮掩的。但这一次的毫不遮掩让人震颤。尽管我已经清楚他在地震中是怎么被压住的,又是怎么被救出来的,但读《幸存者》时,眼泪还是流了出来。我平时不是一个容易流泪的人。

这本书和李西闽所有的书都不同,也和所有描述地震的文字不同。这是一个写字的人在黑暗与绝望中的思考,是一个人在濒死的边缘,对人生、友情、亲情的思考……最可贵的一点,它是亲身的经历。

每一个字都是真的,每一个字都是用生命的震颤。所以它也让读者震颤。

李西闽被救出来之后,我曾经很好奇,在那漫长的76个小时里,他没有睡觉,那么他都在想着什么?我曾经试着问过他,但当时他的身体状况还不太好,精神也没恢复,所以没有多说。现在我终于看到了,他用那段压抑、窒息的时间,回忆了生命中的灰暗和生命中的亮点,回忆了曾经带给自己快乐的人,也回忆了自己曾经的仇恨。当他被朋友和战士救出的时候,他宽容了苦难,更加珍惜幸福。这是从身边走过的死神让他悟出的。我想他的那种心情,是别的人很难理解的,有些话,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说不出来的。但放到当时那个环境里,把那个情景再现,一切又是顺其自然、发自肺腑。

人都是有恐惧的,李西闽以前在他的小说和博客中,曾经多次描述过恐惧。恐惧是什么?恐惧其实并不是对突然降临的死亡的担心,也不是对血腥场面的抵触。真正的恐惧来自绝望,来自头脑仍然清醒却明白自己已经身陷绝境,来自求生求死皆不可能而必须忍受折磨。在《幸存者》里,西闽真实地讲述了这种恐惧,他有几次知道试图救他的人最后无奈而去,他有几次被疼痛、饥饿折磨得几乎放弃。这个过程,想必是人生中最艰难的。

所幸的是,他在难受的时候,在将要放弃的时候,多次想到他的妻子、女儿,多次想到他的朋友们。他曾经说过,是妻子和女儿支持他活下来。曾经,我把这样的话当成一个被救者的感恩之语。任何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人都会说这样的话。但看了《幸存者》之后,我不这么认为了,这真是支撑一个人不放弃的信念,就像一个人说,水、空气和食物是人活下来所必需的一样。

他没有像媒体那样,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九死一生后归来的传奇英雄。他和普通人一样,无奈、痛苦、恐惧、绝望甚至羞愧。即使在他归来以后,他还经常被噩梦惊醒,梦见自己仍埋在废墟之下。身处繁华的都市,却经常有孤独无助之感。

我想,就是这种最基本的情绪,形成了这本书的震撼。

李西闽在书的最后说,拒绝噩梦的办法是让心灵宁静,但让心灵宁静下来,却又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的确如此。

我看完后想说的是,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的相聚,珍惜生命中哪怕是细微的快乐。珍惜和心爱的人说话、相守,珍惜和父母的团聚,珍惜与朋友的友谊,既不要为难自己,也不要为难他们。

我们要及时说出自己的爱。不需要掩饰,不要怕唐突。人生如白驹过隙,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灾难降临,我们要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及时告诉别人。

我们要宽容,宽容是最好的记忆,是对受难的岁月以及死难的人群最好的怀想。经历了死生之痛,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宽容的?

“你是一个幸运的生命,你还活着,还可以吃饭,还可以喝水,还可以看到高远的天空和人间景象,还可以向别人伸出手和别人相握,感觉到人体的温暖和无声的爱……”

这句话是李西闽写下的。

其实,我们都是幸运者,每过一天,我们都应该感激这种幸运。

谁比李西闽更狠

潘采夫

时间过去了。那场地震过去了几个月,悲怆的哀乐早变成明亮的快板,我的内心世界开始麻木不仁。其间央视放过一部电视剧,人艺演了一出话剧,还有一些更烂的文学作品,逼迫我对那段时间进行了选择性遗忘。

《收获》刊登了李西闽的纪实散文,名字叫《幸存者》。作家李西闽在汶川地震中,被压在废墟之下七十多个小时,最终依靠坚强的意志生存下来。一个性格暴躁的中年人,一个退役老兵,一个恐怖小说作家,用残留着伤痕的手写下了自己的“生命笔记”。

开始,我的阅读体验与往常一样,漠然,最多有一点好奇,被太多的事迹和记录磨钝了神经。读到“我左侧太阳穴被铁质的东西顶住,锋面插进我左脸的皮肉,左侧腰部感觉有一片锋利的东西插了进去,一条钢筋勒进了皮肉……”才开始有点肃然,老李被插成了刺猬,串了三天三夜,这次是真的。

接下来,我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他一一数落过的人,李多钰、郑平、王小山、慕容雪村……才知道,这个我冷漠地注视着以为与我无关的受难者,与我是有关系的——他一起烂醉的兄弟我也一起醉过,他欠一顿饭的人我也同样欠着,他竟与我离得这样近,近得能听到他文字的呼吸。这些名字将我解冻,并将我拉到文章里面。我把李西闽还原成了一个人,一个受难者,而非逃脱成功者。如此,这篇纪实文学,由于有我的“存在”,开始让我感动起来。另外,作者讲述的亲人的死,也因为我的亲人的离开,而让一个读者掉下了眼泪。

《幸存者》值得一读,在用身体写作泛滥的时候,李西闽用生命写了一本书,谁能比他狠?

第七届华语文学大奖“年度散文家奖”授奖辞

同类推荐
  • 阿来:空山3

    阿来:空山3

    藏族青年拉加泽里为改变贫弱状况,放弃学业和爱情,走上伐树倒卖木材的道路。聪明的藏族青年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镇云雾般消散,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个孩子长大后叫做——胡适,生前身后都处于盛誉与非议交错中,他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叶君主编的《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便收录了胡适一生中精彩的演讲文稿和时评文章若干篇。《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的这些演讲文稿充分展现了胡适的基本思想观点以及对学术研究、时事政局的观点和态度,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风采及了解大师的缜密思维和独到的见解。
  • 红尘菩提

    红尘菩提

    “菩提十书”之《红尘菩提》:红尘是情境,菩提在自心,要找到一个理想的红尘来生活与修行是绝不可能的,有菩提的人却可以用澄澈的心来对待滚滚红尘。本书是“菩提系列”第八部,林清玄以澄澈的观照,寻找生命困境的超越,使我们有美丽的心走向完美与理想的道路,让我们知道:红尘,是觉悟的开始!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热门推荐
  • 弃妃本狂妄

    弃妃本狂妄

    她,是21世纪的冷血杀手,初恋遭戏,立志弃情绝爱。一朝穿越凤舞大陆(女尊国),一双桃花眼俘获无数美人心!却遭男尊国未娶先休!国书之上百般侮辱,成为天下有名的弃妇!她淡然轻笑……休书加羞辱?还你休书一张!附赠肚兜一件!弃妃不能做皇帝,死人就可以吗?争权、夺位、征战,终于、一统凤舞。不得已女扮男装,潜入龙吟大陆(男尊国)寻父!倾世之姿搅乱天下男人心……青梅竹马:如果你敢死,我就死给你看!邪魅君王:为了你,我愿舍了这万里江山!冷酷王爷:我这一生最大的错,就是递了那一纸休书!谪仙杀手:这一生,能遇见你,已经足矣……天使娃娃:…………且看她如何惑乱江山,坐拥天下!
  • 赵奎家的柴垛

    赵奎家的柴垛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宽容(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宽容(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夜幕降临了,当村民们灌满木桶,饮完牲口之后,他们便称心如意地坐了下来,享受天伦之乐。人们把守旧的老人们搀扶出来,他们整个白天都在阴凉的角落里度过,对着一本神秘的古书苦思苦想。
  • 爱你还是爱自己

    爱你还是爱自己

    成年人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还是说,只是互相陪伴而牺牲爱情我以为,我已经足够成熟我以为,我只是需要做出一个恰当的选择而已可原来,我还是误会了自己从来,我都是一个爱情的信仰者。
  • 许我千秋万代

    许我千秋万代

    当心黑毒舌女遇上叛逆不羁的少年,十七岁那年,黑暗的仓库门被踹开,光明袭来。他像天神降临般走过来,不同的是他的嘴角肿了一大块,头也破了,他走到她面前说:“宋小姐,若我毁了容,你可要包养我……”
  • 卑鄙的圣人:曹操7

    卑鄙的圣人:曹操7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南亚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之一,共分五部分十五章,内容包括: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印度高科技发展战略的成效,印度发展高科技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 明朝时代 上卷

    明朝时代 上卷

    明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王朝,这里有成熟完备的政治体制——内阁,这里有颠覆农业文明的商业文明,这里有空前繁华的市井文化,这里有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这里有激烈辩论开放式的儒学思想,这里有孤独无助的君主,这里有为了命运抗争的底层人物。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