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知识产权上,澳洲对其的保护非常重视,它有专门的版权代理机构INFRO对版权拥有者进行保护,版权拥有人一旦在该机构进行登记,他的作品的所有利用都会由该机构负责收费后支付。如果想要使用拥有版权的作品,任何人都必须对版权所有者付费,即使是法律规定可以复制利用的单位也不例外。在澳洲,具有版权的出版物是不能随意被复制的,法律规定只给予“教育机构、图书馆、印刷残疾人组织、政府”法定授权执照进行复制和交流出版物的一定份额。大学可以复制任何图书中的内容给学生,但必须付钱,澳洲38所大学每年要支付6000万到7000万的钱给版权机构,还有一些图书馆也得每年支付钱,政府也不例外。据说,像悉尼科技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每年都会根据学校教学所用资料的多少,由版权机构统计后予以支付版权费用。为了方便版权机构统计,学校复印机上都有输入需复印的原件书名或资料名称的功能。一旦发现大学侵权,就将会被起诉违法,而版权中心则会吊销该大学的复制、交流权。不能复制就是澳洲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这就可以看出澳洲法制的严格性和自主性。在生活中,法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却始终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澳洲,法律让你感受到它不仅保护着公民的权利,而且让你体会到它让这里的人文环境更加美丽。
当人们在羡慕澳洲人的居住环境的时候,在欣赏澳洲人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的时候,我们应该敬重那些最早制定澳洲法律的人,是他们用法律维护和创造了澳洲美好的环境。据说,澳洲法律规定:居民买地造房子结构是不能与别人家完全一致的;每户人家必须种上6种以上的花草树木……
关于这一点,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澳洲华人先生因为工作忙的缘故,来不及修剪院子里的草,结果收到了一封市民的来信,信中,这位市民提醒他“你家院子里草长得像是无人管理的荒地,如果没有时间修剪,可以拨打电话,他们会帮你解决”。在最后,还留下了一大串剪草人的电话。
据说,在澳大利亚,这种考虑周全而又直来直去的提醒在每个人看来就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在澳大利亚,晾在外面的衣服会因为有碍观瞻而被人投诉;在自己家里举行生日聚会,如果事先不征得左邻右舍同意而声音太吵就会有人投诉;卖酒给不满18岁的人同样也会遭到投诉,为防止判断错误,老板一般还会请求购酒者:“依照法律规定,请出示你的年龄证明。”
澳洲拥有好的地理环境,这是“上帝”的赐予,所以,澳洲人对外国人说自己是生活在“人间天堂”;但是,澳洲良好的法制环境却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所以才有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学习和借鉴的。
有容乃大:社会和谐和权利文明
我们的多元化遗产是一个优势,而非劣势。我们国家里有基督徒也有穆斯林,有犹太教徒也有印度教徒,同时也有非宗教信徒。我们民族的成长受到许多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我们吸取了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有益成分。
——奥巴马
社会和谐文明冲突包容性
冷战结束后,有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描述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景况,试图预测正在形成中的国际秩序。美国著名的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亨廷顿根据当时社会上的文明现象,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崩溃,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他还说: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这就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虽然他是站在他所处环境的立场上来思考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谐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预测未来,都应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性的因素考虑进去。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更是具有和谐理念、包容精神和开放眼界的文化。
在很多场合,奥巴马都传达出了试图终结“文明冲突论”的强烈信号。在奥巴马上任后不久,他就向全球所有庆祝农历新年的人们贺年,这是他上任后发出的第一份贺词。他说,“我向横跨亚洲、美国,以及全世界庆祝及欢迎农历新年牛年的人们,致上我最衷心的祝福。当大家与家人吃团圆饭时,大家一起迎接新的开始,同时缅怀先贤的智慧。从旧金山的舞狮、亚特兰大的欢庆,到纽约及华府的游行,美国亚裔承继着祖先鲜活的传统,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我祝所有庆祝这个新年的人们和平、兴旺、健康。”
他的这一份贺词,向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抛出了和谐的橄榄枝。还有一次,当奥巴马总统在接受阿拉伯电视台专访的时候,他宣称美国不是穆斯林的敌人。在谈话中,他特别提到自己具有一些“穆斯林背景和亲戚”,这也是他首次公开承认此事。他承认美国在穆斯林问题上过去犯了错误,并希望能把双方的伙伴关系恢复到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这两次讲话的用意非常明显,一个是针对儒教文明,一个是针对伊斯兰教文明,奥巴马总统都表示出了积极、友善、值得信赖的姿态。
化解“文明的冲突”严重危机的唯一有效和正确途径莫过于包容,这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和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都通用的一个法则。在信息一体化、文化全球化、加工无国界、经济无信仰的今天,不同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各自现实的切身利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走向,这种文明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尖锐,有的甚至还走向了严重对抗的道路。因此,无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还是一个国家,都必须有包容创新的思想,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和文明。
文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费孝通先生说:“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代表着特定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文明一旦产生,就会很快得到固化,并且还会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的文明,必然会产生一种无形但却强大的力量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但是,在这样的和谐大背景下,个别国家文明容易犯这样两方面的错误:一是以为只有自己的文明才是文明,排斥他人的文化和文明;二是以为用暴力手段可以达到推广目前个别国家文明,继而统一全球文明的目的。
新加坡的总理李显龙在其就职演说中曾呼吁:让我们建立一个人人可以安居的国家,人人享有尊严与和谐,人人可以哺育孩子,实现梦想。让我们的城市开放包容,让我们的社会聚集精英,充满关爱和同情。
要建立这样一个真正和谐的文明世界,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用包容自主创新的思路思考文明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时间里,世界上单一的普世文化将会慢慢地消融,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共存。这也就是说,未来的文明重建将既不是东方文明化,也不是西方文明化,而是正显出一种多元化,一种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和谐文明应该展开文明间的对话,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坚持在多样文化中的互补共融。在互补和共融之间,我们既要做到“拿来”,又要适当地“送去”,以宽广的心胸气度来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维护自己的文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会有一个真正的文明和谐世界。
“文艺复兴”重建大国的影响力
今天的美国也在严峻的寒冬中面对共同的挑战,让我们记住国父们不朽的语言。带着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寒流,迎接可能会发生的风暴。我们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记住,在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没有屈服,我们没有逃避也没有犹豫,我们脚踏实地、心怀信仰,秉承了宝贵的自由权利并将其安全地交到下一代手中。
——奥巴马
文化吸引力软实力影响力
要提升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影响力,首先就要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我们国家能够在21世纪从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其著作《软实力》中写道:一个国家的成功不仅需要军事和经济上的“硬实力”,还需要拥有能吸引其他国家自愿追随的“软实力”。
1989年,日本的经济实力日益增长,对此美国非常不安,担心自己会因此失去全球的领导地位。约瑟夫·奈却在《注定领导》一书中成功的预言:日本最终是无法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的,因为美国的领导地位不仅建立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还体现在软实力上。2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了约瑟夫·奈的预言是对的:美国依然占据着世界霸主的地位。
“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为非威胁获得所想之物的能力”。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它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人民的一种吸引力。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元素,没有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是不可能产生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所以,归根到底,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
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不只有美国,但是它们都没有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尊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尊严不仅建立在经济和军事基础上,更建立在文化基础上。
2008年,奥巴马还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他曾接受了CNN的专访,在访谈中他指出,未来如果能当选总统,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处理伊拉克战后重建与阿富汗境内基地组织的威胁,他说“美国必须提升对全球的影响力”。
另外,对奥巴马来说,《无畏的希望》这次演讲意义重大,《时代周刊》曾将这次演讲评为大会历史上最精彩的演讲之一。通过这次演讲,奥巴马成功地收服了广大群众的心。奥巴马一开始并没有发表长篇大论,而是向观众娓娓道出自己的身世,当他的身世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之后,他就开始了他的重心演讲。接下来,他又用一番话深深地激发了美国人的自豪感。他说:“今晚的欢聚并不在于美国的国力有多么强盛,而在于《独立宣言》开篇之词:我们坚信以下真理不言而喻,众生平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可剥夺。”他还说:“我们能在深夜给孩子掖好被子时确信他们衣食无忧而且远离伤害。我们可以百家争鸣,下笔千言,无须担心不速之客的敲门之声。我们只要有灵感就可以去从事自己的事业,而无须行贿或雇佣某人的子女作为交换条件。我们能参与政治而不必担心被惩罚,并且,至少多数时候,我们的选票是有用的。”
对于美国人来说,国力强大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与其他的民主国家相比,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和国民的富裕程度并没有占多大的优势。真正能让美国人感到自豪的,正是美国的软实力——制度优势,以及他们所珍惜的民主和自由,奥巴马上面的一席话,真正地说到听众的心坎里去了。因此,全场的听众对奥巴马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约瑟夫·奈在他的著作中阐述道:实力就是一种影响他人行为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能力。而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使用“大棒”进行威胁,一是利用“胡萝卜”来收买,还有一种则是通过吸引。前两者属于传统的硬实力,第三种则是软实力。
2007年2月28日,英国《卫报》刊发的一篇评论文章写了这样一段话:“三叉戟、军队和贸易可能是英国位列国际上宾的最终保证人。但当海伦·米伦在奥斯卡上挥舞英国国旗,她也是在为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莎士比亚的软实力和导弹的硬实力一样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这些话语以及生动的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着我们: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奥巴马说到了美国的软实力有民主、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执政过程当中,他也着力发扬这些软实力。那我们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引领了世界的先进文化,有着不俗的“软实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软实力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提升。近些年来,我们在许多国家进行了“中国文化年”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致力于文化传播和汉语推广的“孔子学院”,都是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还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但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转化为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只有内化于民众的心胸,转变为民众的文化素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应该定位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然后再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此外,我们还应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以此来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地迈进超级大国的行列。
人文关怀:尊重每个阶层人的存在价值
在我们这个卑劣虚伪、令人沮丧的时代,奥巴马出色地运用优雅且振奋人心的文字,提出明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解决办法,这确实使人心中充满希望。
——《华盛顿邮报》
人文关怀关注和谐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人的需求,以及对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等的关注和重视,简单说来,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在奥巴马的执政理念当中,多处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