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赠送决定是在尼克松离开中国前的晚宴上,由周恩来告知尼克松的。当时,中方在参与宴会的每个人面前都摆放了一盒“熊猫”牌香烟,烟盒上大熊猫形象立即引起了尼克松夫人帕特的注意,她拿起香烟盒赞叹说:
“真是太精美了!我太喜欢大熊猫了!”
“总统夫人,我们送你一些吧。”坐在一旁的周恩来说。
“送我什么?香烟吗?”尼克松夫人问。
“不是,是送你们大熊猫。”周恩来说。
两个月后的4月16日,两只分别名为“兴兴”和“玲玲”的大熊猫以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身份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美国国家动物园落户,受到了8000名美国民众的冒雨迎接,尼克松夫人也亲自出席了动物园熊猫馆的揭幕式。两只熊猫公开展示的第一天,就吸引了2万美国人排队参观,城市交通为此堵塞。
后来,1972年还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中国又陆续向美国赠送或出租了十多只大熊猫。这些可爱、珍稀的中国“国宝”成为了连接两国政府和人民感情的重要纽带。
实际上,“熊猫外交”可以追溯到民国。1941年,宋美龄、宋蔼龄代表民国政府向美国由政府支持的民间机构“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赠送了一对大熊猫,对其救济二战中的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新中国建国后,这种政治性赠送的方式继续被运用,中国以政府和人民的名义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了苏联、朝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九个国家,并与近十个国家开展了“合作研究”——一般为长租十年,期满后归还中国。
正式建交
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引用尼克松的话说:“离任以后,我才发现了谁是真正的朋友。”他还补充道:“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老朋友的。”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了,熊猫送出了,国家关系的“破冰”工作算是顺利完成了。作为“破冰者”的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收获了个人与中国之间的友谊。而在美国国内,他们也收获了许多支持。
以基辛格为例,尽管他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但美国人依然给他以极大的认同。1972年,基辛格在盖洛普民意测验“最受尊重的人”排行榜中名列第四,一年后更是跃居第一。1973年5月,78%的美国人能够认出基辛格,这一极高的比例是除了美国总统、总统候选人以及大牌体育、娱乐明星以外的其他人从未达到过的。的确,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基辛格人生的辉煌也达到顶峰。
然而,中美关系“破冰”之后的彻底“冰消雪融”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走走停停,甚至有倒退和反复。新中国和美国的正式建交,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
之所以进展不畅,与美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条件有关。
从国际的角度说,最大的影响因素仍然是苏联。
1973年2月,基辛格再次访华时,毛泽东曾经很坦率地对他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Hand in Hand。”他所言的“需要”,自然是与苏联对抗的需要。一个多月后,毛在与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人员谈话时说:
“我向基辛格讲了差不多三个小时。其中只有一句话:当心!北极熊要整你美国!一整太平洋的舰队,第七舰队,二整欧洲,三整中东。”
但实际上,当时的美苏关系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二者的矛盾逐渐缓和。1972年5月下旬——也即尼克松访华的三个月后,他访问了苏联,并同苏方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一个补充议定书,双方冻结了各自可以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艇发射导弹的数目。勃列日涅夫还表示,愿意派高级官员去越南促使越南与美国达成停战协定。这位苏联领导人更是在1973年6月中下旬回访美国,并签署了《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
与苏联关系的缓和,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于推进中美关系的紧迫性有所削弱。在美苏中微妙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暂时处在了有利的地位,对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也就慢了下来。
在国内方面,尼克松的“水门”政治丑闻也牵制了中美关系的“融冰”速度。
1972年,谋求在总统大选中获得连任的尼克松利用职权之便,派CIA退休人员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尽管尼克松曾经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当更多的事实被新闻界揭发出来之后,他已无法撇清干系。最终,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11时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这让他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尼克松下台后,副总统福特继任。作为过渡性政府的福特政府,政治基础并不坚实,在制定对华策略时受到很多方面的牵制。在1976年的大选年来临之前,福特不会有勇气在颇具争议性的台湾问题上有什么大动作。正如基辛格所分析的,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福特不可能在1976年以前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事实上,福特政府不仅没能完成与新中国的建交大业,还在一些方面让历史开了“倒车”。例如,1975年,美国就采取了一系列违反《中美联合公报》原则的行动,其中包括在蒋介石去世时,由福特发表声明“深表悲痛”,并派副总统洛克菲勒率团前往台湾参加葬礼。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还继续推行“双轨”政策,一方面继续逐步从台湾撤军,一方面继续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
中国对这一切自然看得很清楚。1975年,基辛格再次访华时,毛泽东曾尖锐地批评美国;“你们就是踏着我们的肩膀跑莫斯科”,“现在这个肩膀没有用了”。
尼克松曾经承诺,要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期望随着他的下台和继任者福特面临的诸多限制而变成泡影。
不过,这位在美国失势的还是为两国的正式建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方面对他的重视与款待,间接影响了美国国内的选情和对华政策。
1975年12月,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女婿戴维应邀访华,并享受了极高规格的待遇。在中国方面看来,邀请他们是为了给尼克松的再次访华“打前站”。在与朱莉、戴维的对话中,中国领导人多次表现出对尼克松的青睐——毛泽东说:“总统先生的腿怎么样了?好好保养他的腿,他说过还要爬长城呢。把这个话转告总统先生。”当戴维插话说“他已经不是总统了”的时候,毛回应说:“我乐意这么叫他。”
邓小平则对他们说:我们从来不把“水门事件”看得很严重。
而在朱莉夫妇的告别宴会上,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引用尼克松的话说:“离任以后,我才发现了谁是真正的朋友。”他还补充道:“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老朋友的。”
显然,在这里,中国政府希望以“中国人民”的名义传递出用意明显的政治信号。
1976年2月,“老朋友”尼克松果然在第一次访华的四周年之后,再次访问中国——当时距离福特总统访华仅仅过去了两个月,而美国国内也正处于大选前的准备当中。尼克松的这次访问,引发了许多猜测。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中国人现在就给了这个失去总统职务、而且信誉扫地的人以这样的荣誉”,这“引起了美国各种非常不同的政界人士的伤心和批评”。但是“中国人是无视这种批评的”,因为他们“对过去两年中同美国关系正常化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假如尼克松继续执政,本来是会一切顺遂的”。现在美国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因此,“让他继福特总统之后这么快进行议程,显然是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悦。”
当年11月,美国大选正式投票,在职总统福特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吉米·卡特。有人认为,这与毛泽东破格邀请美国“不光彩的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有关。
卡特果然没有再像福特一样令中国人失望。1978年4月,他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在北京和华盛顿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12月31日,台湾驻华盛顿“大使馆”的旗帜降落,台湾“大使馆”正式关闭,台湾在美国14个城市的“领事馆”也同时关闭。
后来,吉米·卡特也被称为,只不过,他从中国所得到的友谊没有尼克松和基辛格得到的那样“亲热”。
老友之间的矛盾
“我西哈努克是你们的朋友,而尼克松是你们,也是我们的敌人!”
就在尼克松、基辛格等“三代老友”为国家友谊破冰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桩有意思的小插曲——身为“二代老友”的西哈努克亲王,一度与尼克松较上了劲。
根据曾任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的康矛召回忆,基辛格和尼克松的相继来访,令当时流亡中国的西哈努克亲王感到难以理解——美国是到处侵略的头号帝国主义,中国的朋友都在受它的欺侮,中国自己的领土台湾还驻扎着美国的军队,你们为什么还要接待这个国家的总统?你们还能跟他谈什么?
经过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反复说明,西哈努克亲王才逐渐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同“美帝”发展关系,为什么要和“美帝”的领导人交朋友。不过,他本人依然视美国政府为“头号敌人”,坚持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共戴天”。于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九天,西哈努克夫妇以非正式访问的名义去了越南,而宾努夫妇则去了海南、汕头。尼克松刚结束访华行程回到美国,西哈努克亲王便也回到了中国。
西哈努克亲王为什么如此仇恨美国,乃至仇恨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我们可以从他后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的一段表述中理解他的所思所想。当时,他说:“美国人在50年代到1963年期间,每年向我们提供30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柬埔寨的发展,可这些援助都落入了一些军事领导人、军官的手中,显而易见,他们是想扶持皇家部队以便推翻我,从而改变柬埔寨的政策。
“1970年去苏联之前,我已经和首相朗诺及其他官员有过交谈,他们对我说,先生,您不应该再继续保持中立政策了,因为,共产党很危险,我们是民族主义者,而不是共产主义者,要避免成为共产主义,我们必须站在美国一边,只有美国才能救我们。因为他们都叫我爸爸,我说,孩子们,你们错了,我坚决拒绝改变我的政策。”西哈努克亲王回忆说。
耐人寻味的是,当与尼克松“不共戴天”的西哈努克亲王一回来中国,就要求去上海访问——上海是尼克松访华期间重点访问的城市之一,更是《中美联合公报》的缔结地,西哈努克亲王选择去上海,个中用意十分明显。
于是,在尼克松离开上海后的第五天,康矛召等人陪亲王夫妇来到了这座城市。在上海,有许多小细节生动地说明了,西哈努克亲王在和尼克松暗暗“较劲”。
他所入住的宾馆房间是一个例子。尼克松访华时,锦江饭店曾按照这位美国总统的要求布置了一套总统套房。尼克松走后,对国际形势不够了解的上海方面竟然安排西哈努克亲王再次入住了同样的房间。他们以为,这套房间刚刚接待了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元首,标准自然很高,亲王一定很高兴。但是显然,西哈努克亲王决不会愿意住进按照尼克松的要求布置的房间。
果然,西哈努克亲王听说房间的来由后,连房门都不愿意进。他非常严肃地对负责接待的冯国柱说:“我西哈努克是你们的朋友,而尼克松是你们,也是我们的敌人!”
西哈努克亲王抵达上海后的欢迎宴会是另一个例子。当时,宴会由张春桥主持。席间,西哈努克亲王向张春桥询问:“尼克松到上海时,用的都是些什么菜?”张春桥赶紧回答说:“给尼克松上的菜比给亲王上的菜差远了!”
张春桥以为这样就能搪塞过去,没想到西哈努克亲王并不就此作罢。他继续追问说:“你们能不能给我提供尼克松的菜谱?”这让张春桥支支吾吾,十分尴尬,因为招待两位国家元首的宴席其实是同样的标准。
接待标准的一致还表现在第二天晚上的文艺晚会上,当时演出的同样是尼克松曾经欣赏过的那套歌舞、杂技。不巧的是,杂技演员在表演时竟六次失手,陪同观看的王洪文赶紧向亲王夫妇道歉:“出现这么多失误,真对不起亲王。”
这一次,西哈努克亲王大度而又揶揄地说:“杂技失手是很正常的事。尼克松来时不也是这套节目吗?是不是也失手这么多呀?”王洪文只好赶快把话岔开,邀请亲王去体育馆打羽毛球。
张春桥和王洪文遭遇的尴尬,根源在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尼克松为代表的“三代老友”将取代以西哈努克亲王为代表的“二代老友”,成为外交舞台上的主角。这两代老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在当时,他们属于不同的阵营,在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外交政策等方面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因此,上演这样一些小插曲便也不足为奇。
尼氏冲击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令日本人如此惊讶,成为他们的心头之痛,乃至奇耻大辱?
尼克松访华的消息远远不止震惊了西哈努克亲王——事实上,它震惊了全世界。那么,在各个国家中,最为该消息所震惊的是哪一个?
得到广泛公认的答案是:日本。这个国家甚至给尼克松访华带来的影响命名为“尼克松冲击”。
严格来说,这是日本人遭遇的两次“尼克松冲击”中的一次。另一次是在1971年8月,这位美国总统在戴维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此举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几乎是同时,尼克松又带来了政治上的冲击,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令日本朝野上下为之哗然,这次冲击甚至成为当政的佐藤荣作政权垮台的原因之一。
这要从日本、美国和中国的三方关系说起。
二战中,日本属于“轴心国”,美国和中国则同属“同盟国”集团,与日本等国为敌。实际上,美军的参战正是因为日本直接“招惹”了美国,偷袭珍珠港,大量美国军舰、飞机、军人被熊熊烈火吞没。不久之后,广岛和长崎则被美军投下的原子弹毁灭。
有意思的是,战后,原本是敌人的两个国家却成了盟友,而原本并肩作战的中美两国,反而迅速成为互相仇视的敌人。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和日本正式建立起了同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