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第11章第1节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 (2)
其一,伊朗、委内瑞拉等借助高油价,加强了与美国抗衡的能力。特别是伊朗利用国际社会对油价的担心和恐慌,使美欧的对伊政策投鼠忌器,并利用石油资源拉拢和分化相关国家,成功缓解了美国在核问题上对伊朗的压力。委内瑞拉利用石油资源与美国叫板,打压美国和西方石油公司,并利用石油合作,扩大地区影响力,推行其执政理念。
其二,2007年安哥拉和厄瓜多尔相继进入欧佩克,不仅显示出欧佩克对一些产油国仍然具有吸引力,而且也显示了该组织加大对全球石油市场影响力的决心。安哥拉曾是非洲仅次于尼日利亚的非洲第二大产油国,在过去20年中,其原油产量增加了5倍,由1986年的28万桶/日增至2007年的168万桶/日。2008年安哥拉新的深水油田投产后,该国原油产量已接近200万桶/日,成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而在南美排名第三的厄瓜多尔拥有探明石油储量46亿桶,2006~2007年的石油产量为50万桶/日,在南美排名第五。厄瓜多尔最初于1972年加入欧佩克,由于反对欧佩克的限产政策和不愿意支付高额会费,1992年退出欧佩克。2007年1月15日,厄瓜多尔新总统科雷亚上台后,厄瓜多尔重新回到了欧佩克的“怀抱”。科雷亚主张实行能源国有化,加强国家对石油资源的控制。他一方面寻求与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联合,在国际上对抗美国霸权,另一方面在国内继续加强石油工业国有化,使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经营受到限制,对国际油价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欧佩克吸收新成员国,无疑将会增强自身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安哥拉加入欧佩克后,欧佩克石油总产量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由此前的41.8%上升到43.6%;厄瓜多尔加入欧佩克后,该组织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到44.3%。虽然市场份额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操纵国际原油价格,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能够超过欧佩克的影响力。
石油美元的产生
广义石油美元是指由出售石油而获得的美元收入;狭义的石油美元是指石油美元盈余,即通过出售石油获得的美元收入扣除本国发展所需资金之后的盈余。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在国际石油贸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中,美元占据85%以上的份额,虽然美国并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直接挂钩,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美元—石油挂钩机制,这是美元霸权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中东国家对欧洲的石油输出不断增加以及俄罗斯油气对独联体国家而言不可或缺,美元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受到欧元和卢布的挑战,甚至欧佩克各国也开始考虑用一篮子货币为石油计价。
进入2006年以后,一些产油国和进口国出于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以及为反对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对石油资源进行掠夺,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石油交易中使用欧元作为结算工具,并纷纷成立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
如伊朗于2006年底下令其中央银行将美元资产全部换成欧元,并在今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易中或使用欧元结算,或改用日元作为结算货币;2006年6月,俄罗斯以卢布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开业;2006年8月,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开业;卡塔尔和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相继推出本国的国际商业交易所;委内瑞拉宣布准备以欧元计价出口原油,等等。有学者甚至提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使用卢布或人民币等进行结算的建议。一个个石油交易所相继开业和有关国家计划并且开始在石油交易中放弃美元的背后,实质是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全球能源博弈大棋局,目的是增强对国际石油市场交易规则的影响力,挑战原有的国际石油交易秩序和西方一统天下的石油定价权和美元的垄断地位。石油美元的规模以及石油美元回流是维系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如果石油出口国采用一篮子货币甚至其他货币计价和结算,美元的垄断地位必丢无疑。石油期货交易之争、计价货币之争、定价权之争以及地缘政治之争对美元的冲击,已经开始改写美元作为世界第一储备货币的历史。
非欧佩克产油国在做什么
非欧佩克国家中亦有不少是石油输出国,其中重要者包括中东的巴林、阿曼、叙利亚、也门。近年来,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拉丁美洲、非洲和西欧的北海都有了一批新的出口国。
首先,俄罗斯和中亚将成为中东之外的第二个热点。俄罗斯作为非欧佩克产油国的领头羊,在渡过了转型带来的困难之后,特别是有足够的资金勘探开发滨里海、西伯利亚和远东及海上油田后,其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是意料中之事。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濒里海诸国的情况与俄类似。该区已成为勘探的热点,开发也将继之出现高潮,是欧佩克之外最大,也是最有潜力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区,在21世纪的作用不可小视。随着俄罗斯经济走出低谷,政治上趋于稳定,随着北海石油产量的下降,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中俄罗斯的作用明显增强,其出口政策和石油出口量的变化将成为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和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非洲新增加的石油输出国都是非欧佩克国家,如喀麦隆、刚果、苏丹等,加蓬现已退出欧佩克。非洲大陆和东西侧的近海地区有不少前景良好的含油气盆地。陆上的苏丹在中国的参与下近年成为出口国,海域与尼日利亚类似的地区较多。非洲已成为大国和大石油公司争夺油气的新热点,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预计21世纪初、中期石油产量将会有大的增长。在世界石油贸易主动权的争夺中,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是欧佩克和石油消费国竞相争夺的对象,因为有他们的加盟或支持,就增加了较量的筹码和道义上的声援。
再次,拉丁美洲的潜力同样不容低估。墨西哥在20世纪初曾是居世界第三位的石油生产国和重要出口国,其后产量下降,甚至沦为进口国。战后新发现的油田使之产量明显上升,1973年实现自给,70年代末重又出口石油。雷佛玛和坎佩切两大油区的发现,使之重新居于世界石油生产的前列。90年代以来,墨西哥的经济和石油再次走出低谷,1997年的出口量约占世界的4.7%。9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阿根廷、厄瓜多尔和秘鲁相继有重要发现并有所出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虽是小国,却富产石油并几乎全部出口。巴西近年来石油发展很快,特别是海上油田有可能自给有余。南美洲有若干前景良好的含油气盆地,虽然勘探程度较低,但生产潜力较大。
国际能源合作与斗争的改变
在世界范围内,石油、天然气资源方面的国际合作和斗争,呈现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态势。
根据美国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分析,中东、中亚和高加索将成为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巴尔干”,这些地区都是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地方。21世纪以来,美国以武力推行其霸权主义,把矛头对准中东,把伊拉克作为突破口,打着“文明冲突”的旗号,推行所谓“大中亚民主计划”,实际上是明目张胆地掠夺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捏造了三条根本不存在的“理由”,置联合国于不顾,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但是,用武力可以摧毁萨达姆政权,却不能征服人心,反而会引起人民的激烈抵抗。各种反美武装力量涌入伊拉克,美国陷入战争泥坑而不能自拔,把伊拉克拖向残酷的内战。
在石油的国际贸易和投机中,美国固然是兴风作浪的元凶,但是由于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掌握在发展中国家的手中,美国并不能完全操纵局势。欧佩克用控制石油产量来和美国对抗,亲西方的乌克兰政权不得不在石油、天然气供应问题的约束下向俄罗斯妥协。拉美的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与美国的斗争,也是世界性资源斗争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正在为自己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