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第3章第1节石油权利与经济神话 (3)
第三,期货市场越来越成为投机者的获利天堂。近两年来国际油价疯涨,已接近150美元一桶。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2008年6月23日说,投机者已成为美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最大买主。由于油价高企,他们在过去8年美国石油期货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差不多增加了一倍。2000年1月,投机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还只控制着37%的购买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合同,其余63%的份额是由炼油商和航空公司控制。据日用品期货贸易委员会提供给国会能源和贸易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到2008年4月前,投机者控制石油期货合同的比例已提高到了71%。美国国会能源和贸易委员会主席约翰?丁格尔2008年6月23日在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说,能源投机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现在已是政府出面进行干预的时候了。向听证会提供证词的还有美国日用品期货贸易委员会代理主席沃尔特?卢肯以及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道格?斯廷兰德。据美国国会能源和贸易委员会所准备的一份备忘录所说,美国日用品期货贸易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石油期货市场的根本变化是从原来主要被买卖双方使用的一个市场变成了一个大部分参与者是投机者的市场。
第四,亚洲交易中心地位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亚洲有望成为全球三大原油定价中心之一。随着国际石油市场中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建立一个有别于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和布伦特油能反映重质高硫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独立的石油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围绕这一新的定价中心的争夺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在当今石油供求关系中,在可预见的将来,石油需求不断上升将是一个大趋势。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达9000万桶,2030年将达1.21亿桶,此间石油需求年增长率预计可达1.6%。
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原油需求,欧佩克正在增加勘探和开发新油田的投资,扩大产量,向国际市场供应更多的原油。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正在扩大,它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稳步增产减轻油价走高的影响。欧佩克以产量为杠杆积极调控油价,实际上,欧佩克成员大都在超配额生产原油。欧佩克计划到2010年将石油日产量增加600万桶以上。从长远看,增产仍是主流。欧佩克发表的报告表明,2008年国际市场对欧佩克的原油日需求量为3080万桶。为了增加后备储量,在欧佩克成员中,科威特最大的石油项目——“北方油田开发”项目在逐步开展;伊拉克的油气行业可望吸引多达400亿美元的投资;阿联酋计划通过大型项目建设来提高原油产量,预计其原油日产量将会超过300万桶;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对一些项目每年投资15亿美元,其中40%用于石油行业。
平衡对冲基金,加强合作对话。近年来,在世界石油市场由供过于求向供需紧张转变的形势下,对冲基金大量投入石油期货市场,其中参与短期石油期货交易的基金对短期油价波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参加能源市场交易的基金大都源于美洲,代表了北美资本市场石油投机商的利益。为平衡对冲基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消极影响,使油价保持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水平上,欧佩克力图在制约市场投机力量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欧佩克正在积极与俄罗斯加强和深化合作,以使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更加均衡。对于欧佩克而言,与俄合作可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在全球石油利润中,欧佩克获取的利润不及世界石油投机基金的一半,欧佩克与俄合作,可产生强强联合的效应,有助于欧佩克不断提高其在全球的经济及政治话语权。
鉴于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生产稳步发展,从总体看,2008年全球石油总产量略有上升。从石油期货市场看,目前跨国公司已将关注焦点转移到公司股价和收益,致使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油价变化的频率和幅度都将高于迪拜原油市场,迪拜原油市场将进一步发挥稳定油价的作用。鉴于保持稳定的油价和充足的石油供应已成为欧佩克成员、非欧佩克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共同目标,欧佩克成员国在石油领域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利用外资的进程中,将进一步扩大石油外交的回旋余地。
石油与商品,其实它们是一回事
首先,在全球化条件下,石油经济越来越向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石油输出国、消费国的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日益加深。从20世纪70年代以OPEC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开始反击西方石油公司多年的垄断和掠夺开始,这一阶段国际石油市场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以OPEC为一方的石油输出国集团,以OECD为另一方的石油消费国集团之间尖锐的对立、冲突,互相将对方视为敌人,展开了拉锯战。80年代后期以来,上面所列举的种种现实使人感到情况已经逐渐地发生了变化。斗争的结果使双方逐渐明白了谁也不能离开谁,谁也不能置对方于死地而长期控制石油市场,必须以合理的价格使双方都能接受或在事实上可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尖锐对立着的双方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OPEC成员国多数不再是简单而贫穷的石油输出国,他们自己已经变成了消费大量油品的“富国”。只有少数国家因战争(如伊拉克)和内乱(如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而相对贫穷,有的国家因出口石油不多而退出了OPEC(如加蓬和厄瓜多尔),有的国家不久将因国内消费剧增而成为进口国(如印尼)。
其以中东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富国,已在本国建立了日益强大的炼油和石化企业,并在世界其他各地(包括欧美等消费国)以参股收购和建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渗入下游企业,甚至直接拥有了大批加油站。反之,石油生产国的非国有化和开放也使西方的各大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他们在石油生产企业里的地位。双方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将随时间推移而加速发展。20世纪末,无论是西方的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甚至某些规模较小的独立石油公司,都在不同程度地向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发展,世界已不再是简单地划分为被剥削的输出国和掠夺石油的消费国,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过分损害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将直接危害到在这些国家有下游企业和大量金融投入的OPEC国家利益。同理,过分损害石油生产国的利益,反过头来也将最终使石油消费国家遭受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世界石油贸易流向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向欧美的石油运输是石油贸易的主流,其次尚有日本的进口和苏联—东欧体系不大的出口。但到20世纪末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政治的多极化,石油贸易的流向复杂化,进出口贸易双方都出现了多元化。从出口方来说,北海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和出口量上升是重要事件;即使在21世纪初北海石油减少,非洲和独联体地区的出口将在21世纪有较大的增长。从消费方来说,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和中国的消费量越来越大,从中东及世界各地向这一地区的石油出口所占份额增大。这种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向使产油国和消费国双方都有了更灵活的空间,使之可能实现出口去向或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使石油市场真正实现全球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天然气贸易,特别是拟议中将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的若干洲际(或洲级)天然气长输管线,将使天然气在更大程度上代替石油,更增强了贸易多元化和全球化趋势。
以上的发展趋势使20世纪70年代对立双方的斗争性减弱,而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同一性增强。这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正转向另一个时代,新时代里应该有新的矛盾斗争的主体和新的斗争方式。
其次,石油市场主导因素趋向多元,石油越来越向商品回归。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使我们认识到“石油危机”前西方石油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是历史的陈迹,就连此后的西方消费国与OPEC双雄相争的格局似乎也有了很大变化。世界石油市场已进入多元化的格局,当然,多元化的各方面力量是不均衡的。
新格局与旧格局间不可避免地仍有着相当多的联系或承袭,其主要表现在最大的两种势力仍是以OPEC为主体的国有石油公司和经过并购后更强大的西方超级石油公司(以“新七姐妹”为代表)。前者依然是油气(特别是石油)上游的“头号力量”,后者则仍在下游,特别是油品销售上居强有力地位。这两类势力的联合与竞争、互相依存又互有利益的对立,构成了世界石油市场的“重头戏”。
在OPEC之后是“其他国家石油公司”,像墨西哥、挪威等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在决定油价上对双方都有相当的影响,是双方斗争中努力争取的盟友。俄罗斯及中亚及其他地区的一些有出口潜力的大国也将在世界石油市场上显示其分量,并努力从出口(特别是高油价期)中得到经济利益。中国的三大公司和马来西亚、印度等石油公司在石油市场上都占有相当的份额,这使得世界石油市场日益变得多元化。世界石油市场的多元化与世界经济、政治的多元化之间互相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多元化显然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多元化,这使得任何一方要想独自左右世界石油市场,特别是违背市场规律而长期地使之仅对自己有利,都是很难办到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两次石油危机及其前后的激烈斗争孕育出一个与过去有重大不同的新格局。以OPEC为代表的石油输出国和以OECD为代表的石油输入国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这一侧面得到更清晰的体现,与二者间的相互斗争的另一侧面共同存在、互相制约,任何一方想在明显损害对立利益的情况下单独、长期控制油价都是不可能的。这种市场上的特点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相结合,使石油作为商品的本来面目得到更大程度的凸现,强加在石油头上的“外在”属性(如石油武器)被淡化、弱化,石油的商品属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彰显。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似乎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都随着石油价格而波动。石油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物资的特点被强化到似乎超过世界大战时的程度。“石油武器”一词形象化地表达了这种概念,好像用石油可以达到常规武器,甚至核武器所不能达到的政治和军事目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石油作为“武器”使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被用来达到某种政治、军事目的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弱,影响的时空范围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这样看并不排斥石油仍然是关系国家经济和战时命运的一种带有战略性的物资,而是说加在它上面的这种“外在”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石油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而越来越被淡化、弱化,石油作为商品的本来面貌正日益凸现出来。因为石油作为商品,其价格主要还是受市场因素制约。作为商品,石油的价格本来就受市场因素如供需关系的控制,任何过分偏离市场的价格扭曲都只能是相对局部或短暂的,甚至可能引起向相反方向的“反弹”。石油向商品本来面貌的回归意味着它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而决定其中长期价格或价格走势。从长远看,石油的价格决定于其替代物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