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第4节刺穿“约拿情结”,打开人生新局面
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说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难得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他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是一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人害怕自己不成功,这可以理解,因为人人都不愿意正视自己低能的一面。但是,人们还会害怕自己会成功,这很难理解。但这的确是事实:人们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尤其害怕争取成功的路上要遇到的失败,害怕成功到来的瞬间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害怕取得成功所要付出的极其艰苦的劳动,也害怕成功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压力……
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乏上进心,或称“伪愚”。
马斯洛在给他的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曾向他们提出过如下的问题:“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位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等等。根据马斯洛的观察和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显得不安。马斯洛又问:“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也都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还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小声地回答说:“当然想啦。”马斯洛说:“那么,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人类中普遍存在某种约拿情结,即:不是追求高级需求,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自我实现,而是相反,逃避高级需求,逃避卓越、崇高的人类品行。人们视天真纯情为幼稚可笑,视诚实为轻信,视坦率为无知,视慷慨为缺乏判断力,视工作中的热情为懦弱,视同情心为廉价和盲目。为了表现“男子”气概,英语中的Cool(冷)也因此而成了显示“有派”和“时尚”的赞美之词。在长期历史中曾显示出人类美好的、和谐的、崇高的、情感的东西竟成了当代人们不自觉的情感禁忌,无怪乎有人称人类的当代为精神病、神经症大发作的时代。
约拿情结的问题还在于,自己怕出名,如果别人出了名,他又会嫉妒,心里巴不得别人倒霉。这种情结阻碍生命成长和自我实现,马斯洛给它取名为“约拿情结”。 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 心理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的话,这些念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尤其是当成功机会降临的时候,这些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毫无疑问,“约拿情结”是我们平衡自己内心心理压力的一种表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摆脱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并获得成功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人却平庸一世的重要原因。 我们想要开创人生新局面,就必须敢于打破“约拿”情结。说到底,“约拿情结”是一种内心中深层次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往往会破坏一个人能力的正常功能。而勇敢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治疗恐惧的天然药物,勇敢和信心能够中和恐惧,如同化学家通过在酸溶液里加一点碱,就可以破坏酸的腐蚀力一样。
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行动起来,我们就能忘记恐惧,克服“约拿情结”,给人生打开新局面。
体面的工作并不意味着就有真的快乐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人生最快乐、最容易取得成功的,莫过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如果你问那些正当事业得意的人:“为什么你认为你目前的事业颇为成功?”很多人都会回答:“因为我现在从事的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孙虹的成功就表明了“兴趣与自决”的重要性。孙虹有两个公共卫生行政高等学位,父亲是内科医生,父母希望她往这方面追求成就,并帮助她付教育费用。
依所有的外在条件衡量,孙虹相当成功,她目前在公共卫生行政方面担任重要的主管职位,可是内心很不满足。工作上不断与别人发生冲突,更为重要的是,选择医学界本非其所愿,而是不愿违逆父母的意志的一种选择。
于是她想换工作,但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了。她想改变,可是怎么改?为此,她去找专家咨询。专家针对她已四十岁,内心对从一个基础稳固的行业转换至未知的行业非常害怕的情况,向她保证,虽然她可能需要花上一段时间去改变,可是一定做得到。针对她果断、独立自主、外向、有冒险精神、意志坚定、自信、想象力丰富、智慧高超、独当一面,目前的职位显然和她的个性不合。 专家对她说:“我想,做生意很适合你,私人企业很喜欢独立自主的人,个性合适最重要,你对服务人群很有兴趣,不过可以换另一种方式。”
孙虹也认为如此,所以她先找到一家政府跟民间基金支持的机构,专门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家庭保健和育护的服务,后来孙虹觉得她的上司有问题,因而工作兴致全无。同时,她发现自己对清洁方面的事十分感兴趣,因而决定投身于清洁工作,尽管她父亲极力反对。
她先是选了十家大小不同的清洁公司,有些是大型的,专做办公大楼的生意,有些是中型的,大小客户都有。她还选了她住的小城里几家独资经营的公司,其中一家老板是位年纪稍大,声誉颇佳的男士。
与这位年老老板的谈话改变了孙虹的一生。这位年老老板——独资经营清洁公司的老板对孙虹的经历和兴趣印象深刻,他告诉她一直找不到肯苦干有毅力的助手,提到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也许把清洁公司当一个兼职,而他的清洁公司好到顾客多得应接不暇。这位年老的老板要跟孙虹再见一次面,同时介绍她看几篇文章。
一年以后,她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从这位先生手上买下清洁公司,这位先生一直担任顾问,等到整个公司完全移交成功才离开。6个月后,她又下买下另外两家。第二年,她的个人净收入已经高达四万美金,更重要的是她主宰了自己的生活,大小决定一手包办。她学着度过经营小企业必须克服的波折困难和冒险时必须体验的焦虑恐惧。
孙虹的经历,无疑对所谓的“成功”给予了一个诠释,那就是她所追寻的,是一份可以应用自身的才能、可以给予自己刺激和报偿的工作。
像孙虹这样的人,就是全凭自己寻找机会,自己“掷下骰子”去寻求目标。用术语来形容,此种人是属于“掌握”自己生涯的人。在他们看来,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感兴趣的事就是在浪费生命。
汉德?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一位神父。一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
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泰莱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然后开始唱歌。40年来,他如痴如醉,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了他的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 黑人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曾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住在里土本区,他的忏悔竟然和这位黑人流浪汉差不多。
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它们。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非常满意,并且从中还赚了大笔的钱,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白天的经历和对那位富翁的回忆,让泰莱神父陷入思索。当晚,他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 后来,泰莱神父的这两条准则,被许多美国人信奉为生活的信条。由此可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生活才会开心快乐;如果又能想办法从中赚到钱,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用来维持生活,养家糊口,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能实现这两条的话,可谓物质和精神双丰收了。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尽一切可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做喜欢做的事,爱喜欢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