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如果遇险者无力抓牢绳子,可在杆子或梯子一端绑上一个绳圈,经冰面滑过去,叫遇险者把绳圈穿过头和肩到腋下,然后拉他上来。
如拉不上来,把绳子另一端绑在树干上或柱子上,使遇险者不致下沉,然后去求救。
9.拉上岸后,检查遇险者有无呼吸。如果没有,马上施行人工呼吸。
如有呼吸,在其湿衣服外裹上干衣服或毯子,送往温暖的地方。如果遇险者不省人事,置其身体成复原卧式,用担架抬去。移到温暖处,替他换上干衣服,裹上毯子、睡袋。
冬天要科学穿衣
人体没有其他哺乳动物那样丰厚的皮毛,主要靠增减衣服来适应不同的冷暖环境。在寒冷地区的冬天,人们的穿着是为尽量阻挡冷空气的侵入和防止体热的散失,以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怎样穿着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隆冬之际,当你从南到北长途旅行时会发现,在广州人们穿的是单衣,有时天气晴暖,姑娘们还穿上了裙子。到了江南,再穿裙子可真是“美丽冻人”了,爱美的姑娘只能穿鲜艳的毛衣。到黄河流域仅穿毛衣就不行了,至少还得加上薄棉衣。到东的越多。在南方,许多人冬天戴露指手套以便不影响工作。到北方不但不能露指,许多人戴连指手套,在东北一般都得戴皮手套。
北羽绒服色彩多样,越往北穿皮大衣南北冬装的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气温冷暖悬殊,需要通过不同隔热性能的服装来调整人体的散热速率。衣服隔热性能的单位是“克罗”,一个克罗大约相当于穿0.64厘米厚的衣服。隔热性能好的皮毛或羽绒衣服按相当于几层标准克罗衣服的隔热能力来衡量。有人根据气候差异对中国冬季服装的分区作了分析,得出了静止休息时在不同地区保持热平衡的冬季着装克罗值,共划分成七个区:
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阿尔泰山区,冬季衣服所需隔热值为7个克罗,即4.5厘米以上厚度的标准衣服才能御寒。Ⅱ区为中蒙边境中西段和青海东南部,需6~7个克罗。Ⅲ区为东北南部、华北北部、黄土高原、西北大部及青藏高原,需5~6个克罗。Ⅳ区为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陇东南、川西北及黔西北、滇东北山区,需4~5个克罗。
Ⅴ区为长江、汉水以南到南岭以北地区,需3~4个克罗。Ⅵ区包括南岭以南、云南和四川盆地,隔热值小于3个克罗。Ⅶ区为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只需2克罗即可。
上述只是冬季的平均状况,强寒潮到来时还得再加衣服,天气回暖时也需减装。
高寒地区除穿较厚的衣服减少辐射和对流散热外,还需要减少呼吸散热。估计在-40℃低温下一个静止人体有20%的热量是通过呼吸排出的。为此可采取戴口罩进行预热的办法,让进入肺部的冷空气先与呼出的暖气相混合,使吸进的空气变暖。在严寒天气,人体的凸出部位散热增加,特别是头部占全身散热量的比例会明显增大,如15℃时静止人体的头部散热只占全身散热的34%,4℃时占到50%,-15℃时竟要占到75%之多。因此,在高寒地区冬天还应戴上围巾、防寒帽和护耳,有时还要戴面罩护鼻。
不同颜色服装的防寒效果也有很大差别。颜色越浅、织造越致密,对日光的反射越强。冬天人们往往穿深色衣服以利多吸收太阳辐射热。
另外穿红橙等暖色衣服也能给人以暖意。
冬装制作还往往利用空气导热率低的特性,棉衣、毛衣、绒衣和羽绒服都十分轻软,内有大量空气,从而提高了隔热性能。在服装设计时要考虑减少空气的流动,因此皮衣和绒衣都是毛面朝里的。毛衣如穿在外面,风易吹透,保暖作用要大大削弱。不论哪种衣服,压实后保温作用都会明显减弱。这时就需要拿出去晒一下,使之变得疏松。
被子盖久了也会变紧实,晒松软后可变得更加暖和。南方的冬天阴冷潮湿,冬衣还需要有较好的吸湿性,否则内衣出汗变潮穿在身上是很难受的。
冬天的衣服也不是穿得越多越好,特别是在室内穿得太多,一到室外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衣服太多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应根据天气变化和场合适时增减。
怎样挑选保暖内衣
挑选保暖内衣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厚度及面料的舒适性,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上的保暖内衣大部分是絮片型,即两层针织布中间填充化纤原料制成絮片,表层轧出花纹。质量不好的洗涤后易变形,中间絮片易滑动。最好选择里外一体的产品,这种保暖内衣不易变形;有些保暖内衣打着纯棉保暖内衣的旗号。要鉴到它首先要看是否有100%的棉或纯棉标记,还要看其保暖内衣有无其他成分,纯棉内衣是不能含有非棉纤维,即使百分之几的非棉纤维也不允许,所以在选购时一定要认真识别;一些保暖内衣只是在两层絮片中添加了一层塑料薄膜,虽然提高了保暖性却降低了透气性;查看是否有质检标志或证明。
寒潮中的耗能与节能
除了要有足够的衣服外,人类还需要住在房屋里来躲避寒冷。除建筑材料和造型设计与保温性能有关外,高寒地区在冬季还需要加温取暖。各种建筑物的取暖耗能都与室内外温差成正比的,寒潮袭击时要维持同样的室温,耗能会大幅度增加。
1976~1977年的冬季特别寒冷,美国东部取暖消耗的石油比常年多出16%,约达3.5亿桶。这一年冬季美国西部又受旱使发电量锐减,多消耗了0.5亿桶石油,加上河流封冻影响了煤的运输,使得美国当年的能源供应空前紧张,不少靠天然气为能源的工厂和学校被迫在2月份关闭。事后专家们指出,如果有准确的预报是可以减少寒潮损失的。这一年冬季提前到来,11月天气就已经很冷了,通常要在后冬和早春才使用的全国天然气贮备量在深冬时就已经动用了12%,导致后冬天然气告缺。如果提前使用石油,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关于寒冷季节取暖的标准,美国和西欧大多以18℃为基础温度。
美国统计了80年间10~3月期间的美国人均取暖积温值(即日平均气温与18℃之差的累积值)为4100多度日,最冷的1976~1977年为4700度日,而最暖的1931~1932年才3500多度日。有1%的年份取暖耗能的全国需求量比常年多出10%,5%的年份多出3.6%。东南部各州的气温年际变化更大,有1%的年份耗能比常年多20.4%。估计特别冷的1936年2月美国和加拿大广大地区的燃料消耗量比常年多出了50%以上。
中国很多地区将取暖用燃料指标分配给各单位自行掌握,天气寒冷可以多烧一些,天气回暖就少烧一些;早晚多烧一些,午后少烧一些;入冬早的可以提前开始取暖,回暖早的也可以早点撤火。这样就不但能节省燃料,而且可以暖暖和和过冬,让大家都满意。也有一些单位不分早晚都把暖气烧得很热,不但浪费燃料,而且室内外温差过大和空气过于干燥对人体健康并不好,容易使人感冒。
低温灾害自救互救案例
当风雪来袭,不要怕,风雪无情人有情。灾难,是对我们意志力和生存力的考验,更会在生存技能和防范灾难方面,对我们有更多地启示。2008年,百年一遇的南方雪灾,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下面我们讲几个雪灾中的几个真实故事,告诉大家,灾难面前我们可以找到应对的办法,我们可以共渡难关。
1.杜志国:雪灾阻挡不住他追寻女友的脚步。
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象过寒潮、雪灾、冰冻的威力?它的寒冷,能瞬间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就是有这么一个人,在死亡和困难面前选择了坚守。
2008年的大雪,一下就是十几天,交通严重受阻。当打工小伙杜志国听说女朋友正困在株洲还生着重病时,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沿高速公路徒步找寻女友。雪水和雨水完全淋湿了身上的所有衣服,后来衣服都结成了冰,头发上也结满冰霜。天气预报说,湖南当晚的最低气温已经达到-4℃,但是杜志国却依然决然地奔波在路上:“我一定要找到她,她在生病,爬也要爬到她那里。”
在两天时间里,他只吃了一顿热饭,他的腿部很疼,脚底好像是坏了,没有了知觉。后来,他碰到两个同样被困在半路、步行回家的老乡。他们请他吃了一餐,他感觉自己昏昏沉沉,脚下沉重极了。那时,他女友的手机也没电了,他根本联系不上。但就是这样,他还是继续行进。又经过两天漫长的旅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他病倒在了目的地。好心人把他带到了小诊所,却在那里意外地碰到也在打点滴的女友。好心人都被感动得热泪满面。
2.刘建忠:冒雪行走寻找亲人。
刘建忠是家在河南、后来到深圳的一名打工者。在雪灾中,他徒步在雪地里走了30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岳父母和儿子,老人直叹心疼。
雪灾来临前,他的岳父母正在从河南开往深圳的长途大巴之上。
本来一切顺利,但却突然遭遇雪灾,然后就失去了联系。焦虑万分的刘建忠,想到老人多方不便,又在电视上看到了雪灾的无情,他心里惊恐极了。就这样,他决定边走边找从南阳开往深圳的长途大巴,并终于在云岩附近找到了岳父母乘坐的车辆。
那么到底雪灾的程度有多大?
刘建忠的岳父说:“昨晚夜里天气很冷,我的两条老寒腿都快冻僵了,幸亏女婿到得及时,给我们拿了被子和毛毯来。”刘建忠的岳父说,他们一路上走走停停,后来被困在了广东境内,25日好不容易到了深圳附近,但又再次被冰封的路面堵在了半路。到25日那天,他们带的食品就吃完了。更糟糕的是,他的胃病又犯了。刘建忠的丈母娘说:“他刚从医院出来。”刘建忠的岳父患有脑血栓、胃病、低血糖等。胃病发作之后,他又不敢吃方便面和饼干。接下来的三天里,他只花20元吃了一小碗米饭加咸萝卜。而儿子和岳母,则用当地政府救援的方便面和饼干充饥。刘建忠见到老人和孩子安然无恙,他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这时,他看到车上还有几个刚刚一两岁的小孩,已经好几天都没有开水冲奶了,他就把自己带来给岳父吃药的开水贡献了出来。
雪灾中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寒冷了,如何才能有效地抵御寒冷呢?
除了多穿衣服,多准备防寒的手套、帽子、鞋子而外,更要注意心理的防寒。强大的心理承受力,能让人摆脱恐惧和不安,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一定可以挺过去,那么这场灾难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琚力明:冰天雪地中背儿子回家。
琚力明是一名在广州打工的湖南汉子。临近春节,他与儿子及同乡一起搭一位湖南老乡的货车准备回家过年。谁也没有料到,他们会被冰雪封锁在了京珠高速公路大桥路段。在-4℃的荒山野岭中,呼啸的北风不停地透过车身缝隙直往驾驶室里钻。“针大的眼,箩大的风”,琚力明父子和老乡披着一床薄被冻得直发抖,34个人紧紧地搂在一起。
连续两个晚上彻夜未眠后,琚力明终于决定就算走路也要领着儿子回到约百多公里外的家中过年。穿着薄薄的胶鞋,琚力明只感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钻头顶”。他狠狠揉了揉被冻得通红的鼻子,抬眼四望,四野除了迷蒙一片的雨雾,便是遍地冰冷刺骨的冰雪。他紧了紧衣领,搂着年仅7岁的儿子消失在凛冽的北风之中。
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冰天雪地中生存和前进的呢?
走一步滑三步:行进途中,细小的雨点挟着雪霜不停地往父子俩身上倾洒,两人身上很快被打湿,头发也被冻成冰块,雨点随着沉重的脚步像小锤子一样在头顶上击打。
凛冽的北风将被打湿的衣服再次冻得结冰,父子俩的衣服很快就像盔甲一样坚硬。两人的耳朵鼻子全冻得发紫,“脸上已经没有任何感觉了,好像碰一下耳朵鼻子就要掉下来一样。”越往北走冰雪越来越厚,“快没到脚肚子上了”。琚力明拉着儿子在冰面上走一步滑三步,踉踉跄跄地在冰面上“滑行”。琚力明用仅有的半瓶水塞进胸口的袋子里,用自己身体的热量来捂化寒冰,偶尔润润喉。
被父亲坚韧的精神感动了,7岁的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表现得异常坚强。除了实在体力不支时让父亲背着,大部分时候都自己徒步在冰面上东倒西歪地走着。就这样,父子俩互相给对方鼓劲加油。
父子俩一路不知摔了多少次跤、吃了多少苦,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了10多个小时,终于在当天深夜抵达20多公里外乐昌的一个小镇。
满身雨雪泥水的父子俩从高速公路爬下冲到了一间小店里。店主吓了一大跳,赶紧煮了两大海碗辣椒青菜汤让两个人喝了个精光。他们身上感觉到火热后,恢复了些力气,然后在小店里狠狠睡了一觉。由于坪乳线公路也被大量车辆堵塞,父子俩坐了一段面的后不得不再次徒步踏上归家路。终于在傍晚5点半,他们回到家,喝到了热气腾腾的姜汤。
4.归家之旅:列车暴雪之程。
“车停了?是不是到成都了?”2009年1月2日23时10分,由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经108小时后,安全抵达成都站,经历了暴风雪和饥饿的乘客异常激动。那么,这趟在路上走了108小时的列车,经历了怎样的困难?
家住成都市郊区的陈大明说:
“31日号那天,我和其他老乡顺利坐上火车,离开了到处是旅客的广州火车站。心想,这下终于可以回家了。”可列车行至湖南境内突然停了下来。“出事了。”看着窗外的大雪,陈大明知道是遇到了天灾。
自此,列车几乎是走一个小时停两个小时。眼看已是腊月二十七,还在湖南境内徘徊的列车让陈大明失望了,能不能在大年三十以前回家,已是未知数了。但是他不知道,还有更严重的灾难在等待着他和这趟列车上的所有人。这场特大雪灾对列车最直接的影响,是蔬菜的供给不足。“列车走到长沙,蔬菜已吃得一干二净。”为了给广大乘客提供蔬菜,列车上的乘务员连忙与长沙火车站联系,得到对方支持后,供给了一部分蔬菜,但这点蔬菜仅吃到湖南益阳火车站时,又彻底吃完了。这是湖南境内一个五等级小站,没有蔬菜供应,列车再一次停下来。怎么办呢?列车上的乘务员决定,大家轮番下车找当地老百姓买菜。然而雪灾已使当地蔬菜所剩无几,猪肉价格高达70元/公斤,蔬菜价格20元/公斤。好不容易菜买来了,但数量有限,只能先给妇女和儿童吃,然后才是男乘客,乘务员只能开水泡白饭。
列车停运次数太多,大家的情绪显得特别激动,到最后只剩下12盒方便面了。这时,距成都还有近一天的旅程,因此只能先解决饥饿严重的乘客了。后来吃的没有了,喝的也没有了。这次暴雪波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导致这趟列车的水管被冻得僵硬,水流不出来。
乘务员们只能到农户家里去要水。
就是这样走走停停,列车最终克服了缺水、缺吃、寒冷、饥寒的困难,顺利到达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