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低温灾害我们要学会一定的防御知识,比如在低温天气中怎么防止冻疮、怎样科学饮食、怎样安全出行等等。掌握一定的抗寒知识是相当重要的,这样会使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下面就介绍一些寒冬中的保护常识。
谚语知识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我国各地对冷害的预测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例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预测春季冷害的经验就有:
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三九”指1月中旬,即小寒至大寒节气;“六九”指2月上、中旬,即立春节气前后。一般“三九”
为一年当中最冷的时段,正如农谚所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如果“三九”不冷则“六九”往往比较冷,而如果到了“六九”还不冷,那就说明当年整个环流形势和天气气候出现异常,春播育秧季节将有倒春寒,即很可能有春季冷害出现。
秋后热得很,来春冷得多。“秋后”指处暑节气以后,即9月上、中旬;“来春”指第二年早稻春播育秧季节,即3月上旬至4月下旬。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9月上、中旬天气较常年偏热,则第二年春播育秧季节天气将较常年偏冷,即很可能有春季冷害出现。
冷惊蛰、暖春分,暖惊蛰、冷春分。“惊蛰”指3月上旬至中旬,“春分”指3月下旬至4月上旬。
这句谚语是利用春季天气变化前后的相关和15天韵律的经验,根据前一个节气出现的天气实况,预测后一个节气的天气趋势。一般情况下,如果惊蛰节气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偏低,即所谓冷惊蛰,则相应春分节气将多晴好天气,气温偏高,无低温冷害出现,适宜早稻播种育秧;反之,则往往发生低温冷害。
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清明节气在4月5日前后,只是由于阴阳历的差异和阴历置闰的关系,所以在阴历中有时二月清明,有时三月清明。二月清明的年份通常为阴历闰年,表面看似乎节气提前了,实际是节气延后了,因为后面还要增加一个闰月。因此,遇二月清明的年份,说明节气延后,早稻育秧不宜早播,以防低温冷害;而遇三月清明的年份,说明节气正常或提前,早稻育秧应抓紧早播,以免延误季节。据湖南省气象台统计分析,这句谚语有82%的可靠性,可作为预测有无春季冷害的主要参考依据。
预测秋季冷害方面的经验有:
春暖秋寒,春寒秋暖。春季指阳历3~5月份,秋季指阳历9~11月份。这个谚语是利用天气气候变化的准半年周期和180天韵律的经验来预测秋季冷暖趋势。一般情况下,春暖说明当年整个季节提前,秋季将冷得早,北方地区玉米灌浆后期和南方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间可能有冷害出现;反之,春寒说明当年整个季节延后,秋季将冷得迟,北方地区玉米灌浆后期和南方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期间可能无冷害出现。
小暑过热秋冷早。小暑节气开始入伏,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应在大暑节气,即中伏期间。如果小暑节气天气就过分炎热,说明季节有提前趋势,跟上述“春暖秋寒”的情况类似,秋季将冷得早些,北方玉米灌浆后期和南方晚稻抽穗开花期间可能有冷害出现。
在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预测夏季冷害方面的经验有:
冬不冷、夏不热。“冬”指立冬至大寒整个冬季,“夏”指立夏至大暑整个夏季。这个谚语也是利用天气气候变化的准半年周期经验,即根据上年冬季寒冷程度来预测当年夏季冷暖趋势。如果上年冬季天气气候不太寒冷(较常年偏暖)的话,则当年夏季天气气候亦不会太炎热,很可能有冷害出现。
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即夏季小暑、大暑节气天气应该炎热的时候不炎热,即出现了夏季冷害,五谷结实率会大受影响,年景不会太好。
冷过头、热过头。异常现象都应愁。天气气候正常时,各个气象要素一般都在平均值附近摆动,不会有极值出现,即不会有过冷过热现象。如果出现过冷过热现象,说明天气气候变化有些反常,应当注意将有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出现。
小暑大暑气温高,秋后吃饱不发愁。这是根据小暑、大暑期间的天气实况预测秋收年景好坏的经验。
如果小暑、大暑期间气温偏高,说明当年夏季不但无冷害,而且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秋熟作物将丰收,吃饭不用发愁;反之,小暑、大暑期间气温偏低,说明当年夏季将出现冷害,秋熟作物将歉收,吃饭是要发愁的。
此外,在东北地区和华北沿海地区,如果有海水温度观测资料的话,亦可根据冬季海温高低来预测夏季气温高低。研究表明:冬季海温与夏季气温通常呈正相关关系,即冬季海温偏高时,夏季气温亦偏高;冬季海温偏低时,夏季气温往往偏低。
寒潮预警信号
为了规范寒潮和霜冻害等灾害的预警和防御工作,建立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业务技术体系,同时便于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识别、理解和接受相关灾害气象信息,气象部门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科学归纳,制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其中,对寒潮和霜冻害等低温灾害的预警信号的发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此外,不同省区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寒潮和霜冻等低温灾害的地方标准。
依据寒潮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的相关标准,中国气象局把寒潮灾害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四个等级,其预警信号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准备工作;(2)注意添衣保暖;(3)对热带作物、水产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4)做好防风准备工作。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工作;(2)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弱、病人;(3)对牲畜、家禽和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品、农作物等采取防寒措施;(4)做好防风工作。
3.寒潮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应急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做好防风工作。
4.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2)注意防寒保暖;(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4)做好防风工作。
寒潮的防御
寒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当然,做好以下工作可以很好地防御寒潮。
1.上下班途中抵御寒潮的措施
①正确的做法是穿衣要保暖,工作环境的室温力求稳定,上下班途中应预防着凉受寒。
②风雪中应远离挡风的门窗,以免被风击碎的碎片击中。
③乘坐公交年时应注意车在雪中停稳再上,否则可能因车轮打滑而被伤害。
④天气寒冷,饮食须注意营养。
2.寒潮来临时如何避免其他意外
①寒潮是使人体血压产生波动和心脑血管发生意外的主要原因。
②气温骤降,导致路面结冰,汽车抛锚,爆胎时有发生。司机应对车辆油、水、电路进行检查,避搭配,保证身体营养摄取。
③应对水管设备进行防冻保暖,防止供水系统发生意外。
④步行者应注意采往车辆,人与车的安全距离在冰雪天应比平日延长几倍,穿越马路,过桥均应格外小心,防止发生意外。
⑤加固门窗、广告牌匾、灯箱、围板、棚架等,以免被大风吹倒造成意外伤害事故。
3.寒潮中取暖的注意事项
①取暖时应保持室内通风。
②正确地使用热水器和煤气炉。
因为冬季气温低,室内空气又不流动,很容易造成氧气不足,如果热水器或煤气炉又都装在室内的话,就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③因为一氧化碳是冬季取暖的隐形杀手,当气候异常、气压偏低时应格外注意,晚间临睡前应掏空炉堂内的煤炭,以防半夜气压偏低造成煤烟倒灌。
④当气压偏低时,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及时提醒公众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4.冬泳爱好者抵御寒潮的措施
①冬泳宜选在午后1点进行,此时气温略高。
②饱腹不要立即下水。③与酷寒拼搏,要精神集中,动作要谨慎,避免有任何伤害身体的可能出现。
④这项活动大多在野外进行,要有同伴,一定不要单独进行冬泳,这样冬泳者可以相互照顾,又可降低危险。
⑤下水前应先活动身体,然后下水。上岸后应注意保暖,不要在风雪中站久,最好带上帐篷做为更衣、休息保暖的地方。
①注意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就做好各种防寒保暖准备。
②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孕妇、产妇、儿童对寒冷的耐受性差,更易患病。如果发现病情,及时就诊。
③出门戴口罩,服装也应以保暖性强的棉服为主。
④寒潮来临时不仅带来大风降温天气,同时也对交通出行带来麻烦,出行时应格外注意交通安全。
6.在南方遇到寒潮怎么办
①居民要加强门窗防护,因南方许多地区室内没有取暖设备,因此应注意保温。
②乍暖还寒时,南方大部分地区人们早已着春装,此时若遇寒潮来临时,必须注意服装保暧。
③南方寒潮与北方不同,在寒冷的同时还因为气候潮湿,显得格外寒冷。因此,寒潮袭来时少去户外活动。
7.接到寒潮预报后应做哪些准备
①注意保暧,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等体质较弱者应及早做好防寒准备。
②做好雷电防护工作。
③做好防风、防寒及防冻措施。
④病人应及早备好药品。
(8)儿童在寒潮来临时如何防止冻伤
①在雪中堆雪人、打雪仗时不可太久,应不超过10分钟。
②在楼下玩时,应小心被楼上放不牢固的物品等砸伤,应与楼房保持一段距离。
③在雪中追逐打闹时,不可跑到马路上,防止被车辆碰伤。
④玩时一定要保暧,尤其是手、脸和耳朵,避免被冻伤。
⑤风雪天不可远行,防止迷路。
⑥风雪天更应远离各种车辆。
冰雹灾害的防御知识
冰雹灾害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气象灾害,它不仅在时间上“来去匆匆”,而且降雹地点常常“多点开花”,每个降雹点的空间范围十分有限。目前天气预报技术很难提前12小时预报冰雹天气可能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因此,冰雹预报主要利用天气雷达和卫星云图监视强对流云系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发布冰雹灾害预警信号。按中国气象局统一规定,冰雹预警信号有两个级别,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防御指南:
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工作;气象部门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准备并择机进行作业;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篷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
2.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小时内出现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防御指南:
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和抢险工作;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篷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
冰雹预警信号由本地主管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电台、移动通信以及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或广播等多种形式发布,必要时须多次重复滚动发布预警信号。
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许多省市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及传播办法”的规定,要求农业、林业、水利、公安、交通、城市管理、电力、教育、广播、电视、旅游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播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
快速传播网络,必将大大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极大地减小灾害损失。
看物象
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要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作定断,而需综合分析运用。
怎样预防冻伤感染
寒冷的冬天,人们的皮肤最容易冻伤,下面介绍相关的知识来防止冻伤感染。
1.肢体冻伤后很容易感染
(1)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屏蔽作用被削弱:皮肤是人体抗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发生冻伤后,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皮肤出现坏死、痂皮脱落、裂隙等。皮肤的破坏使细菌有了可乘之机,很容易通过损伤的皮肤进入组织内,造成组织感染。
(2)血液循环受影响,抗感染能力下降:冻伤时组织内的血管强力收缩,组织中血流量随之显着减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在此条件下,组织抵御细菌侵袭的能力自然会减弱。同时,血流量的减少也直接导致局部免疫细胞的减少,使组织免疫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
(3)冻伤引起的组织坏死是厌氧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厌氧菌是一类只能生活于缺氧环境中的致病菌,它广泛地存在于土壤、皮肤等处。
在正常情况下,因环境中氧气的存在,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一般不会对人造成危害。但在冻伤时,往往有皮肤、肌肉,甚至骨骼广泛的、大面积的、深层的坏死,局部缺血、缺氧,出现缺氧的“小环境”。此时,厌氧菌可在缺氧的状态下生长、繁殖,给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2.预防冻伤感染
(1)保持局部清洁:保持冻伤局部清洁无菌是预防感染的首要环节。在治疗和复温时,要尽可能将皮肤表面的污物去除。可用清水冲洗局部,如有条件可用无菌肥皂水冲洗皮肤2~3次,再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如果冻伤的皮肤已经出现破损,应用过氧化氢水重点冲洗皮肤损伤处。如果皮肤损伤较严重或有较严重污染,可用一个注射器吸入过氧化氢水,对准皮肤损伤部位反复冲洗。如一时找不到注射器,可用一个棉签蘸过氧化氢水反复擦洗皮肤损伤部位,以消除局部的缺氧环境,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刷洗、冲洗皮肤完毕后,用无菌敷料将冻伤部位包裹起来,防止细菌与创面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