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与骄傲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性格,前者使人成功,后者使人失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谦虚的人常常以低姿态待人接物,这样既能得到强者的赏识,又能受到弱者的敬重,从而能够在众人的抬举下站得更高,立得更稳;而骄傲的人常常自以为是,摆出一副孤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样只会遭到强者的鄙夷和弱者的愤恨,结果只能孤军奋战,力不从心,在风斜雨急处摇摇欲坠,难以立身。
1.才高更要谦虚,祸自傲气太重
才高八斗更需低调,学富五车还要谦虚。正所谓“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
东汉末年曹操招安刘表时,弥衡正在献帝处做事。为了保证招安顺利,贾诩进谏说:“刘表喜欢结交名流,要想招降他,一定要派一位有大才的人前去。”许攸向曹操推荐孔融,孔融转而推荐弥衡。
曹操得到献帝的许可后,派人将弥衡召至丞相府。弥衡行礼后,曹操并不令他就座。祢衡见曹操如此怠慢他,于是仰天叹道:“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说道:“我手下的几十个人都能称得上是当世英雄,你为什么说我帐下无人?”随后,弥衡问曹操手下都有哪些人。曹操一一列举,说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四人“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张辽、许褚、李典、乐进等四人“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吕虔、满宠可为从事,于禁、徐晃可为先锋;夏侯惇是天下奇才,曹子孝是世间福将。弥衡听完曹操的话后,把曹操提到的这些人大贬一通,说荀彧可以“吊丧问疾”,荀攸可以“看坟守墓”,程昱可以“关门闭户”,郭嘉可以“白词念赋”,张辽可以“击鼓鸣金”,许褚可以“牧牛放马”,乐进可以“取状读招”,李典可以“传书送檄”,吕虔可以“磨刀铸剑”,满宠可以“饮酒食糟”,于禁可以“负版筑墙”,徐晃可以“屠猪杀狗”,夏侯惇可以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可以称为“要钱太守”,其他的人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曹操大怒道:“你又有什么能耐呢?”弥衡毫不掩饰,说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曹操见弥衡如此傲慢,本想杀他,但考虑到弥衡远近闻名,担心杀了他之后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于是令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鼓吏,想借此羞辱弥衡一番。
曹操让弥衡做鼓吏,弥衡并没有推辞。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为乐。以前的鼓吏对弥衡说击鼓一定要更换新衣,弥衡并不理会。他来到大厅,击鼓演奏了一曲《渔阳三挝》,节奏异常美妙,使听者“莫不慷慨流涕”。曹操近臣向弥衡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换衣服?”没想到弥衡当着众人面脱下了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随后,他旁若无人般慢慢换上衣服。曹操叱责他说:“庙堂之上,你为什么这么无礼?”弥衡答道:“欺君罔上才是无礼的表现。我不过是露出父母给我的身体,显示自己的清白而已。”曹操顺势问道:“汝为清白,谁为污浊?”弥衡狠狠数落了曹操一番,说他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纳忠言是耳浊,不通古今是身浊,不容诸侯是腹浊,常怀篡逆是心浊,然后接着说道:“我是天下的名士,你却用我为鼓吏,如同阳货轻孔子,臧仓毁孟子!你想成就王霸大业,哪有如此怠慢贤士的道理?”
随后,曹操令弥衡以使者的身份去荆州招降,弥衡不答应。于是曹操一方面教人备了三匹马,派两个人挟着他前去,另一方面又让手下的文臣武将在城门外送他。曹操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弥衡的尊重,另一方面又想借刘表之手除掉弥衡。弥衡到了荆州后,戏谑刘表。刘表同样不想背上害贤之名,于是又把弥衡送到了部下黄祖处。
一次,黄祖与祢衡共饮,不一会两人都有了醉意。黄祖问弥衡:“你在许都结识了哪些人?”弥衡答道:“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接着问道:“你看我怎么样?”弥衡答道:“你就像庙中供奉的神像,虽然受人祭祀,却一点都不灵验!”黄祖大怒,将弥衡斩杀。
弥衡是恃才傲物的典型,其命运无疑是悲惨的。从他与曹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但是,就因为他的目中无人,不仅没有人愿意重用他,而且很多人都想除之而后快。
也有人说,弥衡如果遇到刘备,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因为刘备是一个懂得宽容的人。如果仅从弥衡的才能方面讲,这是可能的。但是,刘备不是孤立的。如果他始终不能改掉嘲讽别人、贬低别人的本性,尽管刘备不会难为他,但很难保证刘备身边的人不会难为他。
在戒除傲气、保持谦虚方面,曾国藩做得非常到位。
曾国藩说曾在家书中写道:“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练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
“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
从上面文字可以看出,曾国藩十分谦虚。他认为自己享有大名,是因祖宗积德所致,且总觉名望太大,因此教育家人不可倚势骄人;傲气是致败的原因之一,并指出傲气的表现形式在言语、神气、面色三个方面。他谆谆告诫弟弟们要谦虚,对于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后辈子弟,他更担心,怕他们不知不觉地染上骄傲的习气。
“天道忌盈”,是曾国藩颇欣赏的一句古话,他认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势不多使”的内容是“多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者也无怕者,自然悠久矣”。他也很喜欢古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认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他主张“总须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5月25日)给弟弟们的信中教诲说:“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后在军中,军务繁忙,他仍写信告诫沅弟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同治二年(1863年6月),曾国荃进军雨花台,立下战功,然其兄要求他“此等无形之功,吾辈不宜形诸奏牍,并不必腾诸口说,见诸书牍”,叫他不要表功,认为这是“谦字真功夫”。
曾国藩为官不傲,也与磨练有关。道光年间,他在京做官,年轻气盛,时有傲气,“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与巡抚等人结怨甚深;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岁在外,恶(即憎恶)人以白眼蔑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又反省自己“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
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为官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因此,他自勉“只宜抑然自下”。在官场的磨砺之下,曾国藩日趋老成,到了晚年,他的“谦”守功夫实在了得。他不只对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就是对手中的权势,也常常辞让。
自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6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位高名重,却多次上疏奏请减少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协助他。他的谦让是出于真心,特别是后来身体状况日趋恶化,他更认为“居官不能视事,实属有玷此官”,多次恳请朝廷削减他的官职,使自己肩负的责任小些,以图保全晚节。
除了为官外,曾国藩在居家和求学的过程中也处处体现出了谦虚。可以说,没有谦虚,就没有曾国藩的不败人生。
傲骨可长存,傲气可永弃。只有保持谦虚,在言行举止中不咄咄逼人,才不会激起他人的愤怒和使他人对你产生报复之心。
完善性格小帖士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与其因傲气伤人而处处防止受人攻击,不如保持谦虚赢得他人的好感。
2.改掉盛气凌人的习惯
一些人因有才、有势、有名或有钱而觉得高人一等,处处显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言行举止高傲自大,态度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只可能交结到一些“酒肉朋友”,被世人唾弃。相反,谦虚、和逊的人,就很容易为人们所喜欢,进而融入大众,受到世人的尊重。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积极能干,但他讲话别人都不愿意听,做事也没人愿意合作。为什么?因为他表现骄傲、狂妄,言行举止盛气凌人,让人感觉不舒服,因此,即使他能力出众,即使他的建议很到位,观点很有说服力,但是别人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意见。
这种人大多都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超卓之处,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表明其与众不同。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费力不讨好。在社会交往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懂得谦虚的人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四处碰壁。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都不自觉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交流在于沟通,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表演,更不是去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对方过分地卖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是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衅、打击,排斥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因此,即使双方都不是有意的,但一方盛气凌人的表现就足以摧毁一座本可建成的友谊之桥。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个人,如果有能力、有地位、有名望尽可用在该用的地方上,而不是把它作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的资本,去招人厌烦,遭人嫌弃。在与人交往中,不能刻意显示自己,使得别人相形见绌,让人心里不舒服,而是要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礼貌和尊敬,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据说萧伯纳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机灵善辩。但是年轻时的他自恃口才了得,知识丰富,神态盛气凌人,言语尖酸刻薄,凡是跟他有过交流的人,对他的知识和口才都非常佩服,但是对于他的言行举止、行为作风却很不以为然。时间一长,跟他交往的人便越来越少,人人对他都避而远之,怕被他用尖酸的言辞奚落。
后来,他的一个长辈看不过去,私下对萧伯纳说:“你出语幽默,言辞风趣,常常会让人喜笑颜开,这是优点。但是大家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更轻松。因为别人都觉得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都不敢轻易开口,怕在你跟前出乖丢丑。你的知识口才确实比他们高明,但这么一来,你的那些朋友都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好处呢?”长辈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让他明白,如果长时间这样,而不彻底改变以前的行为作风,社会都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这么简单呢?所以他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对人要谦和,把能力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奠定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而且他的人格魅力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的一点点碘——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有些人还是只是把自己或者自己的长处看得无比宝贵,忽视别人的感受。他们不明白,社会是个群体,如果没有人欣赏,即使是世界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比不上一块带给人快乐的普通的石子。
大家都看过河边的鹅卵石,一个个圆溜溜,光滑滑,十分好玩有趣,可是据说在很久以前,可不是这样。
很早以前,河边的鹅卵石也跟别的地方的石头一样,浑身长满尖锐的棱角。一天,因为一个鹅卵石不小心被别的鹅卵石用棱角刺了一下,双方大打出手。结果,你碰我挤,导致所有的鹅卵石都开始了一场混战。每块鹅卵石都象疯子一样,用自己身上最尖锐的地方向伙伴们狠狠地刺去,大家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很长时间以后,遍体鳞伤的鹅卵石们没有精力再打下去了,便不约而同的住手。然而在河滩上四处一看,鹅卵石们都傻眼了,不仅很多鹅卵石粉身碎骨,没有了踪影,而且幸存的鹅卵石们一个个也都变得光滑圆溜,身上所有尖锐的棱角在这次混战中都给磨掉了。蓦然,所有的鹅卵石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没了可以刺伤别人的棱角。自此,河边的鹅卵石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光滑、圆溜,惹人喜爱。
完善性格小帖士
盛气凌人的傲慢态度就象是鹅卵石身上的棱角,刺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最终还是落个被抛弃的下场。而谦虚做人的人,就如同去了棱角的鹅卵石,能够与其他同伴融洽相处。
3.学无止境,自满则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都说过:“我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如果因自满而放弃学习,必将随着知识的变化而成为一知半解的人。
谦虚好学的人会因为善于学习而获得进步,走向成功,盲目自大的人会因为自以为是与成功渐行渐远。古代的大学问家都如此谦虚,自认为无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所知道的东西就更加有限了。假若没有一点自知之明,有了点成就便沾沾自喜,而不知进一步学习,这样的表现不但是无知,而且还很可悲。成功的人都善于学习,只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认真揣摩,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长处,何况人呢?
相传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看到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在祠庙里。守庙的人告诉孔子和他的学生:“这个东西叫欹器,是放在座位跟前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作用跟‘座右铭’差不多。”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