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教育应该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投资观,为他们未来参与经济活动打下基础。西方的教育专家认为,这种教育应从孩子抓起,并逐年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把理财教育落到实处:孩子3岁时要能认识钱币;4岁时能用钱买小东西;5岁时要明白钱的用途;6岁时要有自己的存钱罐,初步形成独立的经济意识;7岁时能根据商品价格与自己拥有的钱数做比较,决定自己是否购买;8岁时开始学习自己挣零花钱,并为自己在银行开立户头;9岁时开始学会制订用钱计划,在买东西时会讨价还价;10岁时会量力而行,懂得如何买卖较贵的东西;11岁时能从商业广告中决定如何购买价廉物美的物品;12岁时要知道勤俭节约的重要性;12岁以后则可大胆地参与成人的商业活动,以求对商品经济的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透彻的把握。
对照这个理财教育计划,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孩子在金钱方面的教育是多么简单、幼稚、可笑:要么让孩子任意胡花,要么对孩子撒手不管,穿衣吃饭都由父母包办。难怪孩子上了大学之后,还只知道向父母要钱,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赚到属于自己的钱。
花父母的钱不心疼,正是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艰辛,不但不知道珍惜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那点血汗钱,而且还任意攀比、挥霍。可见,对孩子进行及时的理财教育,对家长来说,已显得异常迫切、异常重要。
有人担心地说:“如果天天对孩子讲钱如何重要,告诉孩子要学会挣钱,那不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染上铜臭气了吗?不是在提倡‘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吗?”
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父母不向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任由孩子攀比、挥霍,不是培养他们更加令人惊心动魄的拜金主义吗?相反,理财教育是让孩子认识钱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懂得挣钱、花钱、管钱的正确方法,并提倡量力而行,勤俭节约,是与“一切向钱看”、挥霍、浪费、攀比之类的拜金主义有本质区别的。
美国的家长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他们从小就让孩子知道钱要自己挣来花。在孩子未成年时,孩子如果向父母要钱,得立借据,写明日后归还。这可能会让我们的父母觉得很残酷:一家人不应该生分到如此地步。殊不知,这种做法培养了孩子的自立意识,孩子从小就不依赖父母,知道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创造。
现在,孩子乱花零用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一个盲点,即理财教育的缺位。若孩子获取金钱的欲望不断膨胀,父母的给予或自己的收入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孩子在外力的诱惑下很可能会走上邪路。
许多父母不向孩子讲述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情况,拮据的家庭羞于向孩子谈起家庭的经济危机,而富裕家庭也没有告诉孩子长辈创业的艰难。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兜里不缺钱花。这样下来,孩子丝毫不觉得家里缺钱,也谈不上“节俭”二字了。
有关专家指出,父母完全能够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也能够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不同的理财观教育,而且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受到良好理财观念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抱有正常的心态,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让孩子学会理财,学会打理自己的“小金库”,对其合理消费习惯的养成,对其抵制外界华丽诱惑,都有很大的益处,更能培养孩子的经济责任心。
迷津指点
家长与其把钱交给孩子挥霍,还不如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叫孩子从小学会正确地消费、投资,因为这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大事。
现在的孩子很少口袋里没有零花钱的,少则几块,多则几十甚至几百。大部分孩子的零花钱都用来吃喝和玩乐,能真正用来读书学习的只占极少数,更不用说具有理财的概念了。“如何理财”成了孩子们的头疼事,家长和学校急需对孩子这方面的概念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1.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孩子对于家庭的经济状况都是不了解的。很多家长之所以避讳和孩子谈家庭的经济问题,是觉得孩子太小、太单纯,正处在学知识的成长阶段,怕孩子过早地染上世俗的铜臭味,或者背上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和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家长认为经济问题是大人应该操心的事,苦自己不能苦孩子,小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其实这种“谈钱色变”的避讳是多余的,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要知道,现在是经济社会,金钱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让思想活跃的孩子们完全与金钱隔离是根本不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情。相反,正是这种不应有的避讳导致了理财教育的真空,反倒容易使错误的、盲目攀比的金钱观乘虚而入,占领了孩子们尚不成熟的头脑。孩子会以为家长的钱来得毫不费力,花起来自然是大手大脚。
既然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那么不管家境到底如何,家长都应该对孩子实话实说,这才是最明智的,也是对孩子知情权的尊重。让孩子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个真实的了解,并参与到家庭的经济问题中来,真真正正地明白,家长的钱不是白来的,自己花起来必须珍惜和节俭。如果谁家中能拥有这样懂事的“小大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天下有穷爸爸和富爸爸之分,也就会有穷孩子和富孩子之分。因此,当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以后,就应当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培养孩子应有的责任感。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愿意告诉孩子自己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于是就有了那些“穷汉养娇娃”的现象。
2.不回避金钱方面的问题
父母在处理财务时,如果孩子对相关问题好奇或有疑虑,父母千万不要觉得不耐烦或用回避的态度来回应。其实这是很好的教育机会,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加以说明。例如:当孩子问道:“为什么可以不用花钱,只用一张小卡片就可以买到东西?”这时候可以告诉他们:“这张小卡片叫做信用卡,用它来买东西时,商店会通过电脑告诉银行我花了多少钱,银行会先帮我付钱给商店,再通知我还这笔钱,并不是不用花钱就可以买到东西。”要强调这笔钱是要还的。否则,如果孩子误以为持卡可以不必付钱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将来很可能因此成为负债一族。
3.让孩子学习珍惜金钱
不管是买东西给孩子还是给孩子零用钱,都要教育他们好好爱惜物品或保管好金钱。若物品是因为孩子的疏忽而损坏,或是孩子不小心弄丢了钱,再或者孩子是恣意浪费时,要让他们对这些失去或损坏的金钱物品负责,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在提供这些金钱或物品之前,要很明确地告诉孩子好好爱惜,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会再供应,这样才会让孩子更珍惜他所拥有的金钱或物品。
4.视需求必要性给零用钱
孩子的零用钱多半是父母给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有机会学习自己管理金钱。但有些小孩会认为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父母不要孩子一伸手就给零用钱,应该视需求的必要性而定。当孩子有花费需求时,父母一定要了解这些需求的原因,衡量必要性后再给零用钱。否则,孩子若发现要零用钱是件容易的事,便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个性。
5.告诉孩子消费要量力而行
无论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也无论父母是否把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截了当地告诉给了孩子,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理财习惯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所以,避讳谈钱的问题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后,无论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何,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有所了解。这并不是要让孩子为钱操心,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花的钱,什么是不值得花的钱,这是一种量力而行的消费习惯。孩子如果养成“骄奢”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独立生活并不是好事。
6.试着让孩子自己管钱
既然要教孩子理财,就要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金钱,父母只是在一旁提供必要的协助及咨询即可。给他们一定的可支配金额,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管理金钱,当然父母应重点教会他们学习如何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效用。例如:孩子可以用自己拥有的钱去买想要的东西,而不需向父母伸手要。一旦金额不足又非买不可时,鼓励他们想出取得差额的方法,但重点是这个方法必须是正当的。例如:以做家务事换取奖励等,这是在教他们如何正确赚钱,有钱才能够消费。
7.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外在行为往往有很大的成分是受父母的影响,所以在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或不能做什么时,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了孩子的价值判断。要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需要得先做到,才有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才能端正孩子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