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成为许多父母给孩子设计的基本成才道路。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只有考进重点小学,才能考进重点中学;只有考进重点中学,才有希望进入名牌大学;而只有考进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才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反之,就会没出息,没前途,自己也没面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他命运的关键。于是,在孩子进入小学时就出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父母宁可舍近求远,每天折腾几个小时接送孩子,也要想办法拉关系、走后门,让孩子进所谓的重点小学。在平时,父母时常以“用功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就没工作”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这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方法,使孩子从小就挤入一条狭窄的成长之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此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在高期望值的驱使下,父母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也严重失衡,变得极端化,认为学习好的就是好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受这种心态的驱使,孩子只要学习好,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娇宠孩子成为家常便饭。并且,父母为了好上更好,认为玩就是浪费时间,盲目给孩子加“小灶”,给孩子买来一堆辅导书。过高的期望带来过高的负担,这种压力远远超过了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媒体就曾报道过,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平时功课还不错,但在家长高期望值的驱使下,心理压力过大,总认为自己不行,怕考不上重点中学受到父母的责备,终日惶惶不安,极度紧张,后来竟悬梁自尽了。悲剧的发生,根源是家长,最后吞食这个恶果的也是家长。
2.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父母让孩子成为高级人才的愿望是好的,但不能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更不能超前地为孩子“定向”包办,替孩子选择发展方向。过早地为孩子确定发展方向,说明家长对孩子缺乏信心,是怕子成虫的表现。
此处,从小就给孩子确定发展定向,也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强迫孩子去做甚至超负荷地去做他毫无兴趣的事情,很多时候就像牛不喝水强摁头一样,效果不但不好,而且不利于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本来孩子可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人才,却因为驴唇不对马嘴的教育方式而最终事与愿违。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要发现他的才能和特长,并因势利导,或者成功地以自己的兴趣影响孩子,并最终将之转化为孩子的兴趣,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才能,避免孩子在将来一无所长。
3.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期望值
人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不同,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因而人们的主观努力也表现出有限性。如果家长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差异性,不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有限性,而是一味地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进步和身心健康都将是有害的。因此,家长在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不要和别人的孩子攀比。期望值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不但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和学习负担,使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孩子长期处于超负荷生活状态,会影响其身心发育,损害其健康。但期望值过低,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家长应根据老师的建议,必要时征求心理专家的意见,并合理接受孩子的要求,实事求是地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4.父母应有正确的成才观
很多父母认为,如果一个人获得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知名学者或社会活动家。虽然这种假设有一定的道理,但家长也应认识到:很多杰出人才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门门功课都优秀的孩子不一定就会成为杰出的人才。成才应该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充分和自愿地发挥孩子的特长,才能使子女成才;违背孩子的兴趣,苛求其成才,孩子很难有所作为。例如,有的孩子在小时候听到音乐会不吵闹,家长就主观认为孩子有音乐天赋,将来可能成为音乐家,不惜投巨资让孩子学钢琴。悲剧就这样产生了。现在仍有数不清的家长认识不到这种教育的危害性。前车之鉴没有成为后事之师,这不能不令人深深忧虑。
5.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也许会这样想:你们家长都不是“龙”,干吗非要让我成“龙”?既然成“龙”光荣,你们自己为何不力争这光荣?和孩子换位思考,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果。望子成龙,家长自己也要立志成才,以自己为榜样影响孩子。孩子看见父母腾飞的英姿,自然跃跃欲试。正确的态度无疑应当是引导孩子、鼓励孩子,为他的发展创造尽量好的条件。只要家长尽到了养育的责任,也就问心无愧了。
错误9:孩子成绩差就给孩子脸色看
场景再现
场景1
孩子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父母往往怒气丛生。
“你看你这孩子!你到底是随了谁啊?学成这个样子!这就是你的成绩单吗?你啊,也别去学校学习了,就在家张着嘴等着吃饭吧!还看电视?马上关掉!”
场景2
据报道,某地有一位中学生因学习不好长期受到父母的粗暴对待。一次,他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父亲规定的标准,父亲罚他双膝跪地,头顶一盆凉水,不准晃动,稍一晃动就打。孩子不堪忍受这种折磨,不久就离家出走了。
场景3
一个上小学的女生因为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感到很苦闷,从公寓楼上跳下自杀了。警方调查时,孩子的家人反映说,这个孩子在去年8月也是因为成绩不好,在日记上写下遗言,正要从阳台上跳下时,被家人及时发现并制止了。当时,孩子写下的遗言中有这样几句话,“想死”,“再也无法忍受”,“妈妈很辛苦,我爱妈妈”等内容。孩子虽然很努力学习,但成绩却得不到提高,这让她常常感到自卑,所以家人将其自杀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成绩不满意,压力太大。至于更确切的死亡原因,警方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之中。
深度诠释
通过研究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因为某门功课成绩不好而被父母训斥过。就连正上小学的孩子都倾诉说,平时有很多的测验和考试,考试的结果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
中国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说,棍棒教育思想迄今为止仍影响着诸多家长。在棍棒教育下,不乏成功之士,但暴力造就的成功却远远少于悲剧。在青少年当中流传着一首《挨打歌》“首次挨打心打颤,二次挨打泪不断,三次挨打把筋骨炼。”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的。小华问小明:“你考试考得不好的话,家长怎么处罚你?”小明说:“80分以下女子单打;70分以下男子单打;60分以下男女混合双打。”很多笑话已经变成了现实。
专家研究发现:许多父母一见孩子犯错就大发雷霆,大肆训斥,乃至大打出手,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耐受力就会逐渐提高。时间一长,孩子对一般的训斥就无动于衷了。这种孩子长大后,婚姻和家庭不和谐者占多数,他们也不能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会忽视下一代。如果恶性循环,势必引起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孩子犯错误本是可以解释的,可在家长面前,哪有他们申辩的余地,家长的话就是‘圣旨’,这也会导致孩子对家长“恨从胆边生”。奉劝那些迷信“棍棒之下出人才”的家长,好人绝不是靠棍棒打出来的,要靠父母的言行去引导,用爱心去培育。
事实证明,棍棒教育后患无穷,它不能使孩子自觉地认识和改正错误。棍棒教育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使其产生仇恨心理,做出一些过激的蠢事,由此铸成悲剧。棍棒教育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肉体,伤害更大的是孩子脆弱的心灵,使他们淡化了亲情,甚至还可能由此而形成一种扭曲、崎形的性格。
孩子学习差,父母们着急、气恼,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粗暴对待孩子,既无益于孩子学习的进步,也会加深父母与子女的矛盾,不利于进一步的教育。父母对学习不佳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态度是很重要的。现在父母一般都喜欢以孩子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学业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高者,父母十分高兴,给予各种奖励;分数低者,父母非打即骂,给予的则是各种处罚。
考试并不能检查学业的全部,家长不要两眼盯在分数上。只有对孩子的学业不佳有了正确的认识,家长才能避免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只有信任孩子,对孩子满怀期望,才能调动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才能具有追求进步的内部动力。
父母应该了解,学业不佳的孩子对他人的态度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父母长可与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分析出孩子学业差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帮助孩子进步。粗暴地对待孩子,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身心和学业上的恶性循环,后果堪忧。
1.智力因素
有些孩子智力发展滞后,感觉器官先天缺陷或后天损伤,大脑受到伤害。有些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赶不上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一些抽象性、逻辑性知识的时候就会跟不上。孩子学习差,多半是这些原因。
2.非智力因素
如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习惯不合理等。若孩子年龄较小的话,性格、情绪方面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自制力较弱,理智不强的时候,情绪高涨时成绩会直线上升,情绪低落时成绩则大大下降。性格外向的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性格内向的则容易背上精神包袱。
3.教育方式、方法
如教师水平有限,上课枯燥无味,让学生厌学;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困难或者视而不见,随便训斥孩子,或者包办代替,不能正确地启发、帮助孩子。
4.环境因素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若学校学风不好,设施、设备不完善,势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孩子在课余时间没有好的活动场所,没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与社会上各种不良分子接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会使成绩下降;在家庭中,家庭的结构、条件、气氛,家庭成员的素质等,都与孩子的成绩有密切关系。
由于孩子成绩差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此父母要抓住主要原因,如帮助孩子树立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其中关键是对孩子既要理解宽容,又要严格要求。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联系,交换情况,共同磋商,找到好的方法。很多时候,孩子学习成绩差,只是其发展过程中暂时的波折,只要家长重视,并加以适当的教育,是能改变这种状况的。父母首先做的是放弃过高的期望,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孩子实际能力的目标。
迷津指点
“棍棒教育”是家庭教育低下和无能的最突出反映,值得提示的是,在“家庭行为”上升到法律高度的今天,每个做父母的如果还信奉“棍棒教育”,恐怕就有上法庭的危险了。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有时采取“惩罚”手段也是必要的,但这绝不是“体罚”。惩罚,是使孩子因自己的错误行为吃些苦头,从而强化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改正错误的决心。当然,这必须要配合说理教育。这样既可以收到教育的效果,又不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放下手中的“棍棒”,和孩子握手言和。
1.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家庭暴力现象时常发生,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调查显示,某地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小学毕业居多,很多家长都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对培育孩子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要以理服人
“棍棒底下出好人”的传统教育观念在一些父母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自尊心强,父母教育孩子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夫妻间恩爱相处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感情,多注重和孩子的思想交流,这样不仅容易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而且亲情的感化也让孩子更易于接受家长的教训。
教育孩子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父母要懂得指导孩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学习态度和兴趣比分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