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讨过饭,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骁勇善战,晋升为军官。他做事小心谨慎,但敢作敢为,得到命令,执行很快,办理得很好。打仗的时候,他总是身先士卒,得到战利品,全部交给上司;得到上司的奖赏,他都会说:
这是大伙儿的功劳。然后会把那些奖励品分给大家。就是这样,他在军人中的威望日益提高。大家觉得他勇敢、能干、大方,有见识,讲义气,人缘好。他就是这样一步步提升自己,并最终成为起义军领袖,开创了大明王朝。
上司不要抢下属的光彩,因为现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靠单打独斗,都要靠团队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假如你抢了下属的光彩,抢了本来属于他们的荣誉,他们就不跟你玩了。假如有一天你离开公司创业了,想拉以前的下属,他也不会跟你走。因为他知道,你喜欢抢他们的功劳。所以,平时要真心真意地对下属好。这样,你带出来的团队才有战斗力。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善待下属,就会让下属对你产生一种“知己者”的感觉,并为报答“知己者”而努力拼搏。
上司要时刻牢记功劳都是下属的,没有他们的努力自己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你把功劳让给下属,并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你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这样你也会得到更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利益。若企图夺取下属的功劳,只会让自己“因小失大”并最终一败涂地。
老板会让没用的人离开
我相信天下的老板都是偏心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对于犯错误的员工,处理方式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比如说,你是一个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你偶尔犯了错,可能大事小处理;但要是你平时表现不好,那就小事大处理,有时候,即使是一个芝麻大的一点小错,也可能致使你被扫地出门。如果说管理方面有什么潜规则的话,这应该算一条吧。
其实有时候,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之间闹矛盾,老板是没有精力去搞清楚究竟谁是谁非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板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地客观公正。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老板会怎么做?我想很多老板会依据很简单的一条:谁真心真意地爱护公司,谁真正地以公司为家,谁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人,谁更具企业主人翁精神,老板就会偏向谁。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两个朋友之间的事,但和企业里员工之间的矛盾有点相似。
我每年都会捐很多钱给不同的机构,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有一次,一家我曾捐助的企业的主管找到我,让我不要捐给另一个机构。他对我说:“佘会长,佘会长,不要跟他玩,不要捐给他。”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说:“佘会长,我跟他吵架了,你不要捐给他,不要跟他玩。”他们都说了自己的理由,都想拼命说服我,对方是不可信的,是不值得交往的。我对他们说:“有没有搞错啊?
我是捐钱给你们,也没有指使你干这干那,你反而叫我不要跟他玩,你开玩笑吧?是我捐钱给你,不是你捐钱给我!我还没有叫你不要跟谁做朋友呢,你却叫我不要跟谁做朋友,有这样的道理吗?再者,你们两个今天吵架,就劝我不要和对方好了,我要是听从你们其中一个人的话,那假如你们明天又和好了,我岂不是很难做人?你们吵架也好,打架也好,都不关我的事。我捐钱给你们是为社会做好事,你们吵架和我没有关系,请不要指挥我怎么做,更不要影响我对社会做贡献、做好事的心情。”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员工吵架,闹矛盾,与老板、上司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让老板、上司来评判、处理,是做不到真正的客观和公正的。老板和上司通常会怎么处理?还是依据你们平时的表现。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不能让员工影响你的情绪,管理应该超脱。如果下属吵架了,请我来评判,我会怎么做?我通常会在心里评判一下他们两个对公司的价值。如果真的不好分清谁是谁非,又无法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彼此能力又不相上下的话,我会试着把他们分到两个不同的店里去,不让他们在一个环境里工作,减少彼此直接接触的机会,又能发挥竞争性,帮公司赚钱,这就一举两得了。
如果店很小,那就把他们分到不同的房间里去工作,推动他们去良性竞争。
如果企业很小,而这两个人又无法和解的话,也就是说他们发挥不了1+1≥2的功效,有时还可能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的话,作为管理者,我就会考虑要牺牲一个了。
和他们吃一次饭,彼此开诚布公地沟通一下。如果实在不可调和,那就只能放弃一个了。中国人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不容易做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坦诚相待。往往是心存芥蒂,有意见也不直接说,而是口蜜腹剑。更有甚者造谣诽谤,恶语中伤,致使两人关系势同水火。这种鲁迅、柏杨等大师曾批评过的民族劣根性,几十年过去了,也没见有多大的改善。
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的优点。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企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
企业员工之间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合力,实现多赢,共同创造一个开心愉悦的工作环境。
以前有人问我:你在给别人打工的时候,很敬业很拼命,做事非常有毅力,又善于动脑筋。如今,你已经是老板了,如果你的企业也有人像你这样,有毅力,非常用心地工作,但他却在等待机会去创业。他计划创业的话,从事的也是和你一个行业,他可能会挖你的客户,偷走你公司的机密,包括技术。那么,你会不会赏识这样的员工,你又如何防范他们呢?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我想说三点:第一,我一定非常欣赏这样的员工。确实我的企业里有许多优秀员工出去创业了,离开公司的同时带走了我的一些客户或者技术等公司机密。
有的做得很不错,但还是没有我做得大。我们不会怕他偷技术、抢客户,只要我们比他进步快,只要我们用心做事,质量比他好,服务比他强,即使有一时的损失,但早晚还是能挽救回来的。况且,有竞争,才有活力;有对手,才能提醒我们居安思危,激励我们去创新,去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市场。第二,一定要防范防范再防范。我现在的公司有五个工厂,包括营业、技术、生产等几块。这样,即使一家工厂里的员工盗取了核心机密,影响也不会太大。第三,那些离职创业的员工,即使失败了,想回到我们公司,我还是很乐意帮助他们,并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便利。当然,我说过,管理者都是偏心的。以前表现不好,能力一般的,我也坚决不会要了。比如说,我以前有一个厂长,他离职和别人合伙创业了,抢我的生意,把我的一个工厂的生产部差不多都带走了。但后来,他的那个公司还是失败了,他又想回到我们公司来。我很欢迎他能回来,因为我知道,他确实有能力,工作也敬业。这次创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还不了解全部的流程,对市场也不够熟悉,再就是找错了合作对象。
他回来以后,他的工程师也跟着他到了我们公司,再后来,他的生产部也回来了。我现在聘请他做我们一家工厂的总经理。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知道,他确实是人才,他带回来的那些人都是信得过的,所以我愿意再给他机会。如果我不给他机会,他想回来,我却不接纳他,那会有什么结果呢?他极有可能跟别人去做生意,回过头来,又抢我的生意。我对他说:你有才干,有能力,只是运气差了一点。现在,我们公司有很好的基础,加上你的才能,我们一定会合作得很愉快。另外,我也不会亏待你,我给你的薪水比以前再高一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他更勤奋地工作,现在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因为做过老板,所以他知道做老板的辛苦,他会体谅公司、体谅老板,开始学会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说这个案例的目的是想强调:有的人离职,对老板来说无所谓,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被替代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平时在公司里就不引人注目,在老板心目中更无位置。换句话说,他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没有多大价值。而有些人则不同,他要是离职,对公司就是重大损失,老板总会想方设法留下他,给他更高的职位,或者更好的待遇。假如这样的员工离开公司,老板就会想:公司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他为什么会走?可以说,用心不用心做事,直接关系到你在老板心目中的位置。做一个不可替代的员工,即使你离开了公司,老板还会想念你,还会欢迎你回来。
乐于分享,懂得包容
有一次我在广州做演讲。演讲结束后,在自由提问环节,一名企业家说:听了你的演讲我很激动。现在我有两个请求,一是想带我的团队去你的企业取取经;二是想请你给我的企业把把脉。
接待前来观摩的企业,这是我们公司一直在做的事。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到我的公司来参观访问。
老实说,我的同行来参观我的企业,我一般都是毫无保留地让他们看,但最后还是吃亏了。有好几次,我发现我的技术、流程,或者是某套方案被别人偷偷地带走了。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向同行开放。
明知自己有可能吃亏,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呢?因为我知道,懂得分享和交流才能把事业做大。闭门造车是没有前途的。
尽管这样有可能造成损失,但比起保持企业活力来,这算不了什么。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大道理。
某山村有个农夫不安于现状,他对自己的玉米收成很不满意。
此人还算有点创新意识,于是四下打听,买来优质的玉米种子,次年果然大获丰收。
他的邻人在惊羡之余,都请求他能卖些新种子给他们。可是这个农夫为保全自己的优势,断然拒绝。
不知为什么,从第二年开始,玉米的收成差了。到了第三年,收成更是明显地减少。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优质玉米,接受的却是邻人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
歌德曾说过:“能分享他人痛苦的,是人;能分享他人快乐的,是神。”
巴勒斯坦有两片内海,一片海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和鱼类,叫加利利海;另一片海里面却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因为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将水供给了下游;而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却没有出口,因此水中累积了大量的盐分,没有生物能存活。
一个懂得分享的人,生命就像加利利海的活水一样,丰沛而且充满活力。但是,容纳越多的活水,需要越宽大的胸怀。那么,你懂得如何分享吗?第一,真心接纳别人的优点和成就;第二,相信自己有不同于别人的长处;第三,学习倾听;第四,善于问问题。
北欧的一座教堂里,有一尊真人大小的耶稣受难像。传说这个雕像对人们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请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便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着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教堂里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袋子便离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忍着不说;接着来了一位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穷人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一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
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忍着不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了,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的。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竟,两人吵了起来。这个时候,十字架上的假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捡了他钱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真的耶稣出现了,他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坐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
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是用来嫖妓的。可是对那穷人,那却足以解决一家大小的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纠缠下去,延误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故事,却透露出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