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菊花一村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他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络绎不绝。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寺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干净了,连一棵也没有留下。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像一下子少了些什么似的。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小和尚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菊香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一年后就是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
舍得一院子菊花,换得一村子菊香,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做点事情,支持环保,热心公益。在家的时候怎么维持环境卫生,在外面也要一样做到;对自己家的东西怎样爱惜,对别人的、公共的财产也要一样爱惜,那么你就不会再抱怨生活环境太糟、社会秩序太乱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要以为外面的世界跟自己没有关系,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就能体会到,其实与别人争抢,不如和别人分享,那样将得到更多!
度化众生
大士,是佛教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既然被尊为菩萨,可见他极受尊重。傅大士是南朝时期人,他出生在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乡傅姓人家,因此,后来人们都叫他傅大士,他本名傅翕。在家时,他常与同伴在稽亭河上捕鱼,捕到鱼后,他总是将鱼笼沉入水中,祈祷说:“要离开的就离开,愿意留下来的就留下来。”他的鱼往往要跑掉一大半,卖得钱比其他人少很多。大伙都笑话他愚蠢。
他24岁时(达摩祖师来中国的第二年),有一位印度高僧找到了他,因高僧一身头陀(苦行僧)打扮,又住在中岳嵩山,故人们称他为“嵩头陀”。那天,嵩头陀在河边一把拽住正在捕鱼的傅翕,莫名其妙地说:“你不记得我啦?我与你一同在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六佛之首)面前发过誓言,现在兜率天宫还存有你我的衣钵,你到哪一天才回头啊?”
傅翕被他说得一头雾水。嵩头陀将他拉到水边,教他临水观影。一阵轻风吹皱了一河清水,波纹荡漾,漪澜摇曳,水中的影像就恍若梦幻了。许是水波的作用,许是一时眼花,恍惚间,傅翕看到自己的头上竟然有着菩萨、圣人才有的圆光、宝盖等瑞象。一瞬间,那消失了的记忆猛然清晰起来,迷雾一般的前缘历历在目。
嵩头陀知道他开悟了,说:“你何时出家,何时重返天宫?”
傅大士笑道:“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只想天堂佛国之乐呢!”
如此菩萨胸怀,正是参禅学佛的精要所在。此后,傅大士没有走出家避世之路,而是像泥中红莲,普度众生。
佛教讲前世今生,讲灵魂轮回。当然,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都是没有找到科学根据的,因此,傅大士看到水中的种种前世倒影,不过是由于长期受佛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幻觉而已。但正是这一幻觉,让他顿悟。顿悟后的他,并没有只身进入佛国,而是继续留在俗界,发愿普度众生。这正是菩萨胸怀、禅宗境界。
怕死的医生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但仍有许多病人在其面前死去,他每天都恐惧着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地想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并继续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底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
助人为乐
帮助他人,不只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
在他们真正最需要帮助、最困惑、迷茫、徘徊的时候,该出手时出手,挺身而出,给他们以力量、勇气与鼓舞,无私奉献,不图回报。
这才是真正的慈心,真正的助人为乐。
天堂地狱之别
一个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他先来到地狱,这里的人正在吃粥,可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直叫。原来他们使用的勺子有一米长,虽然争先恐后地盛粥往各自嘴里送,但因勺子比手长,就是吃不着。
“地狱真悲惨啊!”这个人想。
然后,他又来到天堂。天堂里的人正好也在吃粥,一个个却红光满面。这里的人使用的也是一米长的勺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天堂和地狱拥有相同的食物,相同的工具,相同的环境,但结果却大大不同。因为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仅在于做人的一念之差,心态不同,就造成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善人则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之,杜灾殃于眉睫。
不为任何代价、任何回报而付出,则能达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利人就是利己
隋朝时候,代州地方有个赵姓人家,颇为富有。他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孟,次子名盈。孟极忠厚,盈则非常凶悍。他父亲赵良相,因自己年衰,两子的秉性又强弱不同,所以将家产预为划分,免得将来纷争。谁知他死了不久,盈就将孟的财产强行霸占,只给孟园屋一所。孟只好为人佣工,勉强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赵盈死了,这也是造物有意弄巧,颠倒众生,警醒世人,他竟投生为孟的儿子,名叫环。后来赵孟也死了,投生为盈的孙子,名叫先。以后两人年纪长大,环家益贫,先家益富。赵环是赵先的叔父,不得已,竟与赵先做仆人为生。当时的人不知两人前生的来历,看了这种情形,都叹息说:“天道不平,盈者益盈。”为赵环鸣不平。
一天,赵环的母亲对他说道:“你叔父在日,恃强霸占了我家的财产,现在你反做他家的奴仆,这真是可耻可恨的事呀。”赵环听了这话,心中非常愤恨,就存心要杀死赵先雪忿。因此,随身怀利刃,等待有机会下手。及到开皇初年,赵先要朝五台山,叫环跟了同去。两人上山,走到峨谷东面数十里的地方,环见此处深旷无人,正是行凶的地方,就从怀中拔出利刃,怒目对赵先说道:“你的祖父同我父亲,是亲弟兄。你祖父强占了我家的财产,致你家长富,我家长贫。现在我做叔父的,反做你的奴仆,这事公平么?我今天要杀死你,平三世不平之怨呢。”说罢,就挥刀斫去,赵先转身就逃,环从后追赶。先逃入树林,见有所草庵,就奔入庵内。环随后追入,庵中有一老僧,将环竭力拦住,问他所为何事。环答道:“我要杀掉怨家。”
老僧大笑道:“怨家怨家,当怨自家。且慢,我来使你们各自认识本来面目,就知谁是怨家了。”随即将一点药物冲入汤中,使环、先同饮,两人饮后不久,都如梦初醒,忽回忆前生之事:赵环原来就是恃强凌兄的赵盈:赵先原来就是忍辱让弟的赵孟。这时,两人都非常惭愧伤怀。老僧乃对他们道:“赵盈宿福深厚,就是不占兄产,也能致富。但因欺兄霸产,贪盗不友,所以一转生间,就罚他将霸得的兄产,连同自己原有的财产,一并还奉其兄,自己受贫穷之报,并且身为奴仆,以偿前世欺凌之罪。赵孟前生布施,因为不是出于慈悲真诚,致使今生虽有财富,不能享受。但因其能安贫相让,所以转世还能安享富乐。总之,因果无差,自作者还是自受。赵环何必怨人,再逞凶杀,以结来世不解之仇,加自己无穷之罪呢?”两人听后,明白了这段因缘,知道为人使尽机巧,终同枉然,害人者适以自害,利人者就是利己。遂共悟佛说因果报应之理最足深信;轮回六道之苦,非皈依佛法,无从超脱。遂皆弃家从老僧学道,同在庵中终老了。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我们如果要想家庭美满、子孙贤惠,一定要从积功累德、特别是着重于积阴德做起。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份虔诚的爱心。
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智源和尚在路途中遇到一群强盗。他们把他的衣服剥光,把他抛在凛冽的寒风中。
一个过路人乘车路过他身旁,智源和尚向他诉说自己的遭遇并且恳求帮助。过路人十分同情地回答:“我可怜你,我也情愿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给你。不过,请你不要请求别的效劳,因为你的样子使我太难过。你看,那边有人过来了,请把这只钱袋给他们,他们会帮助你的。”
智源和尚答道:“谢谢,不过,如果人道的义务需要这种苦难,那应该也有力量正视苦难。你的整个钱袋不如你付出微小的努力。”
第二个路人出现了,智源和尚又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对这第二个人来说他的钱是很珍贵的,但他仍然想要履行人道的义务。他说:“如果帮你,我就浪费了时间,我就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如果你支付我所失掉的那些钱,那我就背你到离这里一小时步行路程的寺庙去。”
智源和尚答道:“这是个极其理智的决定,但是应该说,你的甘愿效力使你花费不大。你看,那里来了一个骑马的人,他会给我帮助,你却为钱出卖这种帮助。”
第三个人停下来了,智源和尚对他重述了自己的遭遇。在听了叙说以后那人沉思一会儿,自己作了一番思想斗争。最后他说:“我很难离开我的外套,它是我硕大身躯的唯一保护,也很难给你留下我的马,因为我已经十分疲倦了。但是义务命令我帮助你。你就坐在我的马上,裹在我的外套里吧——我把你送到那会给你帮助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回答:“善良的人,谢谢你的好心,但是你自己也境遇窘迫,不应该为了我再吃苦,你看,那里走来了两个强壮的人,他们会给我帮助,你太难了。”
这时又有两个过路人走到智源和尚跟前并且开始询问他的不幸,智源和尚刚一说话,他们两人就惊讶地叫起来:“这是他!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找的那个家伙。”而智源和尚也认出了他们,并且惊讶而愤怒起来。
他明白,他们认出他是他们恳求过的仇人,还是造成他们不幸的罪人,他们追赶他是为了向他讨还血债。他说:“让你们的愤恨和报复如愿以偿吧,我只能从你们那里得到答案。”
“不,”其中有一个人答道:“为了让你知道我们是谁和你是谁,把这件长衫拿去穿上吧。我们两人一起架着你,把你带到能帮助你的地方去。”
智源和尚深受感动,感叹起来:“啊,宽宏大量的仇人,你使我感到羞愧,你解除了我的怨恨!请让我拥抱你,并且以真诚的宽恕完成善行吧!”
那人冷漠地回答:“安静些,朋友,不是因为我想给你帮助,宽恕你,而是因为你遭到了不幸。”
“那请你把自己的衣服拿回去,”智源和尚高声说着,从自己身上脱下了衣服,“听天由命吧,死了,总比成为接受傲慢仇人救命之恩的人好些。”
他站起来并想出发赶路,然而这时第五个过路人走到他跟前,这个人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
智源和尚想:“我已经这么多次受骗了,而这个人不像是那种想帮助我的人,就让他从旁边过去吧。”
过路人发现智源和尚后,立刻放下自己的担子,他冲动地说:“你看,你受伤了,也没有气力。最近的村庄也很远,在勉强走到村庄之前,你会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亡的。趴在我的背上吧。我会很快动身上路并把你带到村庄。”
“你的担子怎么办呢?那你不得不把担子丢在路上。”
“我不知道,也不想这件事。”挑担人说,“我只知道,你需要帮助,我有义务给你帮助。”
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别人的存在为前提,为条件的;一个人只有善待他人,自己才能存在,才能做成人。
善待他人能较好地推动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懂得修福的人
有一天,目犍连尊者邀请阿那律尊者说:“我想出去行脚,你是否愿意一起去呢?”他说:“好啊!和你一起行脚是很光荣的事,也是很欢喜的事!”目犍连尊者就说:“那我们是否现在出发?”阿那律尊者说:“请等我补好几件衣服之后再出门吧!”目犍连尊者问:“这是你现在急需要穿的衣服吗?那就等你补好后我们立刻出发。”
阿那律尊者就拿针引线,用天眼一针针地缝补衣服,但是,因为一时之间没拿好,结果线和针脱离,针就掉到地上了。他高声喊道:“有没有要修福德的人呢?”当时,佛陀正好经过此处,听到他的声音,于是立即弯下身为他捡起针来、并且替他穿线。佛陀一边穿线,一边说:“我是爱福的人;我是喜爱修福的人!”
阿那律尊者听到佛陀的声音,赶紧起身向佛陀顶礼,说:“佛陀!我承受不起让您为我穿线啊!”佛陀说:“这也是修福的机会,哪怕只是轻而易举的服务;而且我生生世世都是如此,点点滴滴可以帮助别人的动作我都愿意做,我很珍惜机会,一点也不轻易放过!就如我今天的福报就是过生中不断累积所成的啊!所以至今乃至于未来,我仍然要积福修慧!”
阿那律陀听了,非常感动敬佩。这件事在僧团之间传开后,大家都非常感动,因此,大家提倡于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例如眼明的人应帮助眼盲的人;行动自如的人应帮助行动不便的人,健康的人应帮助生病的人,每个人都互爱互助,僧团显得一片和睦。
佛陀总是以身作则在教导弟子们,而福报确实要一点一滴自己去累积,不可小看一点点的善行,若轻视小善不愿意做,那就没有修福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