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负面评价词汇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评价态度相当苛刻,明显带有调侃、讽刺和责难等负面感情色彩。如用爱出风头的“假积极”、不同寻常的“另类”、精神不正常的“疯子”、智商低下的“傻子”等加以形容与评价。这些负面评价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人人可及的社会规范以及“横向的思维模式”。就是说,是以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一般、平常和普通”为其标准,只要达到一般程度即可。这种人人可及的社会规范以及横向的思维模式不仅局限于评价工作态度的性向词汇上,而且也反映在其他的分类项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过剩价值”妨碍了“劳动秩序”,影响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室山敏昭(2004)指出:“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被理解为负面性向行为,充分反映了重视‘共同劳动’的价值取向。究其原因在于它妨害了‘共同劳动’的顺利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负面评价词汇中,争强好胜,嫉妒等内容,日语中较为少见,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过剩价值”行为的不信任乃至嫉妒的一种心理。“不服输、争强好胜”在中国社会中好似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因为妒忌而不择手段,互相拆台等消极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一面。至于正面评价词汇,我们也可进行如下分类。
1、有竞争意识,积极向上:上进、不甘落后、工作积极、力争上游、努力向上
2、不怕苦,努力工作:勤奋、勤劳、努力、勤勉、卖力、加油干、竭尽全力、刻苦、苦干实干、拼搏、勤勤恳恳、勇于奉献、爱拼搏、勤劳工作、工作拼命、日夜不停、能吃苦、忙碌、干劲十足、不辞劳苦、吃苦耐劳、孜孜不倦
3、有效力,喜欢工作:爱干活、事半功倍、出彩、爱劳动、心灵手巧、胜人一筹
4、起表率,认真工作:身先士卒、踏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认真刻苦、肯干 等等
较之于第1小项“能干的人”,第7小项的“正面评价词汇”中,出现了该小项特有的“具有竞争意识,积极向上”等内容,说明“比别人都努力的人”不仅仅是为了“争强好胜、嫉妒”等负面的性向行为,还兼有良性竞争,积极进取等值得肯定与赞许的一面。有关这一点,日本人并无一人使用,它属于汉语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通过使用“**、拼命三郎、沙和尚、张海迪”等人物形象,比喻和评价“比别人都努力的人”,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拼命三郎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石秀的绰号,后用来比喻打仗勇敢、不怕死或做事竭尽全力的人。《西游记》中的沙和尚,淳朴憨厚,忠心耿耿。既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贪恋女色。他一心跟着唐僧,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尽管个性并不鲜明,但他却是《西游记》里不可缺少的人物。正因如此,沙和尚才会成为“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这一小项中的正面评价词汇。“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如同“**”一样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楷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榜样、模范”等文化效应。
日语和汉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人的负面评价词汇高达30个,占有总数的28.3%,凸显出负面的价值取向。不过,该结果与室山敏昭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与方言领域中的“下降性倾斜原理”不可同日而语 。当今的日本社会中,由于价值观的多样化以及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较之于比较封闭的村落社会,横向思维模式、人人平等的“中游意识”等大为减弱。日本人在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其劳动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由过去“只要达到一般程度即可,并不要求优秀或者超凡”变为提倡能力主义和效率主义,即越努力越好的劳动观念。对于负面评价词汇,也可进行如下分类。
①工作过于努力的人
1、只会工作的人:仕事人間(只会工作的人)、仕事の虫(工作虫)、仕事馬鹿(傻干的人)、お宅(一味工作的人)、聴く耳を持たぬ(听不进话的人)、周りの見えない人(目中只有工作的人)、専門馬鹿(只对专业感兴趣的人)、家庭を大事にしない一人身(只管工作不顾家庭的人)
2、不正常的人:仕事中毒の人(工作中毒的人)、没頭屋さん(过于投入的人)、自分一人の世界に入る人(只有自己的人)、嵌まりやすい人(爱着迷的人)、嵌まり屋(着迷的人)
② 目的不纯的人
3、有野心,显示自己的人:野心家、自我の強い人(自我意识强的人)
通过上面的分类可以判断,日本人的负面评价词汇,远不及中国人富有变化,显得相对单一。日本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不管其他方面,只会工作”,没有看到类似于中国人对“过剩价值”的讽刺与责难,也很少有人对于“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认为其目的不纯,是为了与他人抢风头、嫉妒他人、争强好胜等内容。园田茂人(2001)认为:“中国人较之于日本人,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容易过高评价自己”。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1998年的调查报告中也指出:“总体而言,日本的初中、高中学生比较注重如何与他人协调相处。而中国的初中、高中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奋斗,追求高学历与高能力 。对此,小泉八云进行了如下论述:“西方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性格。就是要造就独立性强的人才,提倡和鼓励能力主义和效率主义。而日本恰恰相反,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独立行动的个人,而是教育学生成为能与他人共同行动的人,要与他人团结协作,个人要服从集体等。有关正面评价词汇的使用特点,也可进行下列分类。
1、热情高、努力工作的人:働き者(能干的人)、努力家(努力的人)、熱中人(热衷于工作的人)、熱心な人(热心的人)、頑張り屋(勤奋的人)、熱中家(热爱工作的人)、熱烈な人(热请高的人)、熱い人(有激情的人)、仕事人(能手)、熱血漢(热血男儿)、頑張り屋さん(勤劳的人)、職人(手艺人、工匠)、夢中になる人(全神贯注的人)、仕事に熱情を燃やす人(工作干劲高的人)、頑張る人(勤劳的人)、仕事熱心な人(工作热心的人)、熱血野郎(工作激情高的人)、張り切り屋(有干劲儿的人)
2、有能力、喜欢工作的人:仕事好きな人(爱工作的人)、一生懸命な人(十分努力的人)、その道の達人(达人)、その仕事が好きな人(喜欢工作的人)、仕事師(干将、能手)
3、踏实、认真工作的人:真面目な人(认真的人)、段取りよくする人(工作有序的人)、責任感の強い人(责任感强的人)、まっすぐな人(正直的人)、律儀者(诚实的人)、集中力のある人/集中力が高い(精力集中的人)等等。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侧重点在于“有激情、努力工作的人”,并没出现中国人那种“有竞争意识、积极向上,起表率”方面的内容。对于日本人而言,“比别人都努力的人”并不是为了与他人竞争,也不是为他人做榜样,而是「よりたくさん収入を得たい」(想多挣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多劳多得的劳动观念。需要留意的是,日语特有的「熱血漢」(热血男儿)「熱血野郎」(工作激情高的人)等男性用语,汉语特有的女性用语即模范人物“张海迪”的巧妙运用,各具特色,两者呈现出鲜明的反差与对比。另外“精力集中”反映出日本人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有关日本人自觉、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责任感,我们可以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13)的调查报告中窥见一二。有关“家庭教育孩子中,什么最为重要?”的问卷回答中,认为“自觉性”和“责任感”重要的日本人,其比率分别高达80.0%和90.6%。而中国人仅有68.7%和64.2%,远远低于日本人。
日本人在“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这一小项中,青睐于使用「虫」、「働き蜂」(工蜂)、「働き蟻」(工蚁)等动物词汇以及职业身份的「職人」等加以评价,值得关注。「職人」是指“手艺人、工匠”。「職人」还能与「肌」「気質」等组合而成「職人肌」「職人気質」,意思是“工匠天赋、工匠人气质”等。“工匠人气质”一般多用于称赞手艺高超,工作踏实,一丝不苟的人。通过一般的手艺人即「職人」来正面评价“比别人都努力的人”,明显不同于中国人的“模范”和“标兵”,折射出日本社会中的劳动观念及其价值观。即踏踏实实、认真工作的普通人,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也是“日本制造业”获得成功,产品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它与中国人追求和向往的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远大理想格格不入,也正是这种原因才会导致当今中国社会严重空缺「職人」一样的熟练工人,而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环球时报》在〈“用工荒”缺的是质还是量〉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制造’能在进步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把中国的专利不断向上提升,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可是现实却是‘对制造现场、对技术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整个社会迎合权贵心态日益兴盛,对劳动者的看法与之前大相径庭” 。
三、结语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对小项7“比别人都努力的人”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日两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负面评价词汇方面,中国人侧重于“争强好胜、突出自己”,认为“比别人都努力的人”是为了不输给他人,表现自己,而日本人更加关注“过度努力,只会工作”。有关正面评价方面,中国人的“有竞争意识,起表率作用”,日本人的踏实肯干等特点,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与反差。小项7本应属于正面评价,但中日两国均由正面评价变为“过剩价值”,凸显出两国文化中深层的“负性原理”,同时还说明了理想价值与实际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参考文献:
[1] 栾竹民、施晖.浅探中日两国价值取向的异同——以“性向词汇”为切入点[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6):pp.59—66.
[2] 施晖、栾竹民.比较文化视角下的“性向词汇”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1(1):pp. 167—172.
[3] 園田茂人.中国人の心理と行動[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1.
[4]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中学生?高校生の21世紀の夢に関する調査-日本?米国?中国?韓国?国際比較[M].1998.
[5]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高校生の進路と職業意識に関する調査-日本?アメリカ?中国?韓国の比較[M].2013.
[6] 平井呈一訳.日本―私からの試論[M].東京:恒文社,pp.460—463,1964.
[7] 室山敏昭.地方人の発想法[M].東京:文化評論出版株式会社,1980.
[8] 室山敏昭.生活語彙の基礎的研究[M].東京:和泉書院,1987.
[9] 室山敏昭.「ヨコ」社会の構造と意味―方言性向語彙に見る[M].東京:和泉書院,2001.
[10] 室山敏昭.文化言語学序説―世界観と環境[M].東京:和泉書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