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0600000012

第12章 羌族刺绣与建筑

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艺术起源于劳动,羌族刺绣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

[第一节]羌族的民间艺术——刺绣

刺绣又名“针绣”,古称“黹”或“针黹”,是在纺织品上以针线反复穿绕形成花纹图案的一种装饰工艺。由于刺绣者多为妇女,古代又称之为“女红”。中国刺绣源远流长,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中国刺绣不仅是精巧、绚丽的艺术,更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刺绣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等。羌族刺绣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它植根于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是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羌族刺绣的起源

羌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等地出土的陶罐上“绳纹”纹样和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饕餮”纹样,证明了在岷江上游古羌族聚居地生活的羌人已经在刺绣中广泛应用这类纹样,它为羌绣的起源留下了最早的文明记载。

《商君书·画策》中也曾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隋书·党项传》中描述“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由此说明古羌妇女很早以前就善于拧线织锦、挑针绣线,用手工技艺来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到了明清时期, 刺绣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挑花刺绣达到鼎盛时期并逐渐形成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二、羌族刺绣的概况

羌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民族,羌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穿戴由羌绣图案装点的服饰,因此羌绣是羌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传统服饰为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女子的长衫达脚踝处,领口常镶嵌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图案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会绣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后再包绣花头帕,脚穿绣有云彩和花朵图案的云云鞋。男子一般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布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褂子,包青色或白色头帕,裹羊毛或麻织成的绑腿,系绣花腰带和鼓肚,脚着草履(用麻或柳树皮编制而成),也有人穿云云鞋或牛皮靴。除此以外,老人的寿衣、寿鞋,小孩的虎儿帽、口水垫、小围裙,岔口装饰、帐帘、绣花被面、唐卡、寺庙神舞刺绣服饰、寺庙殿堂刺绣吊挂等,几乎都可以成为羌绣装饰的载体。

艺术起源于劳动,羌族刺绣是羌族妇女在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创造出来的。羌绣表现的内容不仅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羌绣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羌寨,妇女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刺绣,刺绣已成为羌族妇女心灵手巧的一种象征,体现了羌族妇女聪慧的心智和杰出的艺术才能。

羌族刺绣经过长期生活的实践和提炼,既吸收了汉族挑花刺绣的基本针法,又融合了古羌文化的精髓,它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有着古朴、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成为羌族独特的艺术珍品。在四川民间刺绣工艺中有“南彝北羌”之说,可见其已自成体系。羌族服饰上绣出的各种花纹图案,都属于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是羌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汶川县绵褫镇的簇头寨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称号。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羌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VII—76)。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羌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汪国芳(女)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1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三、羌族刺绣的技法与分类

羌族刺绣的发展史几乎与羌民族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之后,羌绣已经形成内涵丰富、针法独到的民间工艺品体系。羌绣所使用的工具十分简单,除盘金绣需用专制的金属镊子外,其余绣法仅用各种粗细长短规格不一的绣花针。羌绣所用的原材料也很简单,主要是产自当地的羊毛和剑麻,也有来自内地的各色棉线、丝线、棉布及绸缎。

羌绣的技法大体可分为挑花和刺绣两类。

(一)挑花

挑花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挑花又叫架花、撇花,主要在棉布上施技,其针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编挑”三种。在运针过程中,需要根据布面上的经线和纬线数使针,其要诀为“挑里看面”。

“十字挑”是根据布料的经线和纬线,采用十字交叉方法织出花纹,针脚精湛,组图美观,但是费时,常用于小面积图案。“串挑”又称链子扣,是先将线挽成链扣,再用针线固定使其相连构成图案。“串挑”较省工时,适用于大面积的图案装饰。“编挑”多用彩色丝线,挑与编相兼,紧密排列,美观大方,但不适合经常洗,多用于飘带、鞋面、头帕等。

“挑花”最大的特点是双面成图,且不见线头与线尾连接的结头疙瘩。用挑花绣出的图案有盆景、尖菊、圆菊、蝴蝶、金爪、梅花等,其边主要为狗牙边、梅花边、锯子口、蜘蛛抱蛋等。挑花时,艺人不在布面上打样,全凭个人头脑任意构图,图样可大可小。

(二)刺绣

在刺绣类中,又可分为扎绣、钮绣、勾绣、骑针绣、十字绣、堆贴绣、打籽绣等技法。在一件成品中,有的仅使用一种技法,但多数作品是集多种刺绣技法为一体。

扎绣图样钮绣图样

1. 扎绣针法为扣针法,即一针长一针短,短针压长针。要求先在织品上做线条样图,针随线条图样走。该针法简单易掌握,初学者均以此入门。扎绣主要绣花草和动物等。

2. 钮绣往往用于绣品中的藤蔓等走细线的部位,因曲线突出,多使用钮绣。其针法为压线法。

3. 勾绣需要先在织品上做线样,然后跟线走针。针法采用锁针法,形同衣服扣眼锁边针法,每走一线,必须回转成一个圈。这种绣法在羌族地区也十分流行。多为花、鸟图案。

4. 骑针绣多与扎绣穿插使用,采用参针法。使用与扎绣颜色相近的色线,起过渡的作用,以突出同一图案中不同部位的明暗色彩。

5. 十字绣这是刺绣中一个普遍使用的技法。要求针法交叉呈十字,不仅正面平整,而且反面成形也要美观。在土布上施此针法,十字绣是其关键。

6. 堆贴绣将有色布按图样剪下,粘贴于衣、鞋等装饰部位,然后再用扣绣针法沿粘边加绣一遍。多为云纹或动物图案。

7. 打籽绣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籽”,多用于绣制花心。

四、羌族刺绣的图案与色彩

羌族刺绣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羌绣的图案沉淀了这个民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羌绣多以黑色或白色粗布打底,用棉线绣出黑底白纹或白底黑纹的图案轮廓,再用彩线将这些图案绣出来。彩线的色彩强烈对比,但整体搭配效果却十分协调。

(一)羌绣图案

羌绣构图多以几何形状为主,画面整齐匀称。构图分为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几个部分。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二龙戏珠”、“麒麟呈祥”、“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花团似锦”、“蝶恋花”、“喜鹊闹梅”、“鱼水和谐”、“四羊护宝”、“吉祥梅花”等几十种。

边花、角花是主图案四边的点缀,纹样多为二边连续图案、三角形图案以及各种花卉动物图案。刺绣时,以正花主题挑选边花和角花搭配图案。补点花是填补空白处的小图案,根据空白大小挑绣点缀图案,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图案。

羌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自然景物,如日月、山川、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也有各种人物造型以及一些抽象图案等。所绣内容多寓意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象征喜庆,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等。羌绣的图案千姿百态,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羌绣色彩

羌族刺绣在色彩上的最大特点是色彩斑斓、鲜艳明快、绚丽夺目。无论是点缀服装还是装扮居室,都显示了浓郁的地方情调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因而由单纯的服饰点缀升华为手工艺术品。

五、羌族刺绣的传承价值

羌族刺绣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羌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凝聚了世代羌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在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后,浓缩了羌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其技法原始古朴、构图精巧奇妙、色彩绮丽纯美、画面清丽明快、题材丰富多样、图案精致生动、寓意吉祥喜庆,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彰显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羌族刺绣是羌族的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羌族刺绣植根于羌族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之中,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羌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是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特征的最好见证。对羌族民间刺绣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 ,也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职责。

[第二节]羌族的建筑艺术——碉楼

中国的建筑,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地区还受宗教信仰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建筑样式多样、分布广泛、个性鲜明的特征。在悠久的古羌文化中,石砌建筑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古羌文化的载体,是羌族原始宗教、艺术、文化的综合体现。羌族建筑与石头密切相关,其中技艺最精湛的是石砌的碉楼。

一、羌族碉楼的概况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是羌族人用来防御敌患、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储存粮食和柴草等的建筑。石砌的碉楼是羌族建筑中最为艺术的代表,形成了羌族独特的建筑体系和风格。

碉楼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交通要道、半山脊梁、河谷台地或村寨住房的旁边,建筑材料是附近山上的石片和黏性很好的黄泥土。一般一个羌寨建有四五座碉楼,有的寨子也有十几座。现在保存下来的羌碉最早的建于元朝,它们墙体坚固、墙面光滑、棱角笔直、结构精美、风格各异。

二、羌族碉楼的构造

羌族碉楼多为正方形的锥台立体, 也有六角或八角形状,偶尔会有圆柱体形。羌碉的高度在10米-30米之间,墙体厚约60厘米,由下往上碉楼壁渐渐变薄并略向内收,构成底部宽、顶端窄,上轻下重的建筑风格。碉楼内部一般有十多层,每层可容纳十多人,每层前后左右都留有观察孔,孔形外窄内宽,便于观察和射击,顶层最上方供奉白石。

三、羌族碉楼的分类

羌族碉楼按功能可分为家碉、寨碉、界碉、庙碉、土司碉、关卡碉、烽火碉、风水碉和纪念碉。从形态上分有四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四角碉楼是起源最早、最具代表性的碉楼文化形态,而六角碉楼、八角碉楼是最具表现力的碉楼文化形态。羌族碉楼集居住、防御、防盗、防灾等多项功能为一体,展示了羌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最高水平。位于阿坝州理县的桃坪羌寨,是羌人石砌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被中外建筑专家、学者誉为神奇的“东方古堡”。

四、羌族碉楼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的建筑史上,建筑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建筑是文化的体现,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传统引导了各不相同的建筑理念。羌族这个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用石头创造了他们自己独特的建筑神话。

羌人世代生活在高山深处,他们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山上的石头与黄土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羌人垒石筑楼时不绘图,不测算,也不吊线,全凭世代相传的造房经验信手砌成。羌族的石砌建筑结构匀称、棱角分明、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石材的厚重与美感,营造出了羌寨民居建筑独特的文化个性,给中国建筑史文化及世界建筑史文化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五、羌族建筑的传承价值

羌族建筑作为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羌族建筑作为人民防寒保暖、抵御外敌、安居乐业的坚固堡垒,承载与见证了无数的欢乐与痛苦,是羌族人民美丽的家园,也是羌族悠久历史的有力见证。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羌族人民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怀下,迅速崛起,快速发展,羌族又迎来了她的新生,羌族建筑也成为新兴旅游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人们重新欣赏和审视。

川西高原上的羌家古碉,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见证了古羌民族从战乱走向安定,从萧条走向繁荣,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变迁。羌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他们用漫山遍野的石头记录了本民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羌人用普通的石头传承了本民族独特而神奇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是羌民族神奇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是解读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珍贵“活化石”。羌族碉楼已经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 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音乐故事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中国音乐故事》主要内容包括:伶伦制律、最早的情歌、夔是人还是兽、姜子牙歌动西伯侯、孔子闻《韶》、孔子学琴、宁戚敲牛角歌动齐桓公、伯牙学琴、囚车里的歌声、师旷奏乐、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师文学琴、百里奚听歌认妻等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仙府种田

    仙府种田

    叶凌是一名出身贫寒的采药弟子,无意间得到一个蕴藏仙府的玉佩,从此踏上真正的修仙之路。在这座神奇的仙府里,有一间木屋、几亩灵田,和云雾飘渺的幽谷山巅。一边在修仙界中采药炼丹,一边在仙府里种田,其乐无边。
  • 魅力女人气质何来

    魅力女人气质何来

    魅力对于女人不仅仅是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而且还是一种永恒的诱惑。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女人为了增强自身魅力,不惜余力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时尚,认为这样的女人才会拥有气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虽然有助于魅力的增加。但是魅力主要来自于内在气质的闪烁,来源于人格的造就。
  • 一切从微笑开始

    一切从微笑开始

    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重生异能女特务

    重生异能女特务

    传说向家从古到今留传一神秘宝藏,牵扯六家,她上一世单纯浑噩,只晓得样样乐器不离手,在重生之后能否查明家破人亡的真相?他是神秘的离世高人,是否真的远离六家之外,无爱无欲?只是为何他邪魅的语气仍在她耳畔回响,向奈,无论上天入地,你永远都逃不过我的手掌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易经的预测

    易经的预测

    据史籍记载,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学习过《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苏轼……更令人称奇的是,足巨今3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菜布尼茨看到了一本《易经》,通过研究卦爻,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琼认为《易经》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甚至把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通过一代代密室暗传下来的易经预测学,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运用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人生的计划怎样才能成功?怎样增进与我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和经济收入?
  • 灵能者纪事

    灵能者纪事

    洪荒大陆,人烟稀少,花木稀疏。狂风卷着暴雨在空中纵横,地上,兵刃声却不绝于耳。龙翔九天,湍急的水流从巨龙口中奔涌而出,在大陆上恣意蔓延,冲击着黄帝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