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8400000025

第25章 皇帝和文人(1)

苏东坡,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文学大师,一直到今天,九百年来,他像一块兀立不动的文学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如果大学中文系开两宋文学这堂课的教师,突然奉命不谈苏轼的话,我想他一定要失语五分钟以上,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才能绕开这位巨人,自然也包括教授食堂里那碗“东坡肉”。因为没有这位发明了这道名菜的文人,大家也就欣赏不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佳肴了。

如果中国文学史没有这一块基石的话,作为中国诗歌中豪放一派,在他之前,在他之后,能找出另外一位更具代表性,并被中国的读者,上至顶尖人物,下至普通百姓,遍及士农工商,包括男女老少所认同,达到雅俗共赏的程度吗?

九百年来,中国人鲜有不知道苏轼这位文学大师者,鲜有不知道苏轼的作品者,略不思索,即可脱口而出他的诗词歌赋,也是大有人在的。

如果他不是生在宋朝,碰到的对手不是王安石和他卵翼下那些小人,早脱八层皮,早死一百回了。若如此,就会出现文学史上的空窗期,讲宋文学史而无苏东坡,该少掉多少精彩。这位文人若是生在别的朝代,也许不一定能走出乌台诗狱,也许不一定能从发配的岭南生还,也许更不一定能渡过琼州海峡,以为必死于天涯海角的他,居然活着回到中原。所以,皇帝和文人之间,存在着生物链的平衡问题。皇帝老琢磨文人,文人就没得好日子过,皇帝要对文人宽容一点,轻松一点,那一时期的文学史,必然要好看一点,丰收一点。

王安石是个很厉害的政治家,居然就是整不倒他,苏轼写过一篇很着名的文章,题日《商鞅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绝非泛泛之论。“后之君子,有商君之罪,而无商君之功,享商君之福,而未受商君之祸者,吾为之惧矣。”而文中所指的“后之君子”,正是这个王安石,而他倚重的,视为股肱的吕惠卿、章悖、曾布、李定、舒亶、邓绾……一个个都具有嗜血动物的天性,收拾起对手来,无不既毒又狠,’居然就是整不死他。我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过程中,皇帝和文人的关系,唐朝和宋朝,是一种类型,明朝和清朝,又是另一种类型。

唐、宋的皇帝与文人为敌者少,轻易不举刀子;明、清的皇帝与文人仇恨者多,动不动就砍脑袋。

别看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全面变法,但并不支持王安石和他的党羽一定要弄死苏东坡。虽然把他关了起来,最后还是把他放出去了。也许宋神宗对苏东坡诗里的指桑骂槐,不以为然,有些恼火,但别人挑拨说,他在骂陛下您呀!神宗也是不肯轻信的。挑拨者指着检举书里苏轼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然后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于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与朕事?”这是个明白皇帝,至少能进行正常思维的皇帝,要是碰上朱元璋,早推出去交给刽子手了。

据宋·方勺《泊宅编》:“东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圣曹太皇语上曰:‘官家何事数日不怿?’对曰:‘更张数事未成,有苏轼者,辄加谤讪,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轼、辙乎?’上惊曰:‘娘娘何以闻之?’曰:‘尝记仁宗皇帝策试制举人罢,归喜而言日:朕今日得二文士,谓苏轼、苏辙也。然吾老矣,虑不能用,将来遗后人,不亦可乎!’因泣问:‘二人安在?’上对以轼方系狱,则又泣下。上亦感动,始有贷轼意。”

据宋·陈鹄《耆旧续闻》:“慈圣光献大渐,上纯孝,欲肆赦。后曰:‘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时子瞻对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上悟,即有黄州之贬。”

这就是宋朝最高统治当局,不那么死磕文人的最好例证。

其实,唐朝也是类似的风气。骆宾王受徐敬业约,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把这位女皇帝糟蹋得够呛。当有人将这篇东西送交到她那里,她非但没暴跳如雷,给我把他抓住,给我将他毙了,而是很奇怪,怎么这样一位会写文章的作者,我们的宰相怎么没发现,怎么没有让他到政府工作。同样,唐代第一诗人李白,他非要把宝押在永王那儿,结果,造反者给唐肃宗镇压了,如果换个皇帝,你不来投奔我,你本来就不对,因为你是天字第一号诗人,投奔到我的对立面那儿,当然要处理,不过,也没有关,没有杀,只是流放夜郎。

在中国历史上,李唐和赵宋两朝,对于文人比较优容,也比较信任。而有宋一代,对文人授官之高,要高于唐朝。以唐宋八大家为例,唐授韩愈、柳宗元的官位,也就是刺史、侍郎等职,相当于省辖市一级,地委一级。而宋授欧阳修、苏轼的官位,往往超过省部级,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都是进入中枢决策层面的要员。虽然,说到赵匡胤,都会加上“行伍出身”四字,但从他的父亲起,已是历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数朝的军人世家,为涿州的名门望户,不仅拥有财富,还拥有贵族门第的精神传统,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们对于文明的趋附,对于文化的感知,对于文化人的亲和,是那些思想狭隘,意识偏执的农民和小生产者,所不具有的。对没有文化素质的领导人,谈文化,就如同与坐井观天的人,谈万里无云的澄碧天空一样,根本不会有共同语言的。

赵姓皇帝对于文化人的优容,是有其家族契约的立法基础,在中国,在世界,如果不是唯一,也是少有这样器识的统治者。

据宋·叶梦得《避暑漫抄》:艺祖受命之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用销金黄幔蔽之,门钥封闭甚严。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讫,复再拜出。群臣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靖康之变,门皆洞开,人得纵观。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九百年前的这块石碑,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能在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博大精深,有如此悠久历史,有如此辉煌灿烂,有如此蓬勃生命力者的基础。当然,不仅仅是这一块石碑的功劳,而是与这块石碑相连贯起来的中国文化传统。昏君、庸君也许不把这个传统放在心上,不等于那些明主、英主也如此。秦始皇焚书坑儒,‘医药的书,他是不扔到火堆里去的,说明,即使暴君在下手时,也有一丝文化考虑的。

因此,翻开《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爱收拾知识分子的皇帝,通常是来自草根阶层,且个人文化程度偏低者,几乎是一条铁的规律,很少有例外。

这种人因其天性所致,因其基因作用,对于文明的拒绝情绪,对于文化的抵触心理,对于知识分子“非我族类”的界隔感情,绝对根深蒂固。

为什么明清之际的帝王,视文人为草芥,动辄杀无赦,在文化上大张挞伐的文字狱,最为猖獗?就是因为基本上无文化而且以无赖行径夺得江山的朱元璋,和虽驭临天下,但作为外族统治者的康、雍、乾三帝,都具有难以克服的弱势文化心理。

弱势文化心理,与权力结合在一起,便是知识分子的倒霉之时,而弱势文化心理,与暴虐结合在一起,知识分子就永无翻身之日。“文革”期间,造反派和红卫兵,所以要把“臭老九”往死里折腾,也是对自己过去处于低下状态中自卑压抑心理的一种精神补偿,可想而知在惩罚手段上,是如何的无所不用其极了。

常常要经数代的教养熏陶,直到其子孙也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才能有所改变。明之朱元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现在无从知道他在游方乞讨的生涯中,是如何饱受生员官吏、豪门土族、衙隶差役、地主富户欺压的,反正是他心中的一笔深仇大恨。因为他没有机会读书,对知识分子,怀有戒惧疑虑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反应。所以当上了皇帝以后,收拾起这些人来,是一点也不手软的。

性残忍,好猜忌,嗜杀人,无所不用其极,是朱皇帝这位暴君的特点。尤其他坐稳江山以后,不能不使用知识分子,来管理这个国家的行政事务,但是,他又不能不防范这些知识分子,给他耍心眼,跟他不合作。因而,他对手下的这些官员,总是提防着,总是戒备着,表现得特别敏感,特别介意,甚至有点病态的神经质。

而神经绷紧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刀问斩。“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中涓以此察其喜怒云。”(明无名氏《翦胜野闻》)

最有趣的,他老婆马皇后跟他厮杀一生,最后沉疴不起,知道死之将至,无法挽救。经太医们精心会诊,想法治疗。谁知她宁可等死,坚决拒绝用药。

朱元璋火了,责问她为什么?马皇后说,“我吃药也是死,不吃药也是死,可我吃了药死后,你一定要杀这些太医们的头,与其如此,还不如不吃药而死,可以保全这些太医们。”

这一段野史,人称“马皇后怜惜太医”,由此可见,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老婆,也是对他动辄杀人的脾气,无可奈何的表现。因为一旦成为暴君,便不可理喻的疯狂了。

朱元璋残暴阴刻,自负褊狭,猜忌疑心,自然对那些有思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更要视作心腹之患了。虽然他与元军,与其他起义军作战打天下的时候,很注意延揽士人,以为己用。譬如刘基,譬如宋濂,譬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高升,譬如“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于一”的唐仲实等等。但江山坐稳,这些读书人和那些恃功自傲的功臣宿将一样,很有碍于他的统治,登基没几年,他就开始收拾了。

如果说引发朱元璋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的借口,是谋反叛乱,他对知识分子的镇压,就是不能容忍这些读书人对他的“讥讪”,尤其不要碰他的“忌讳”。

同类推荐
  • 追思文化大师

    追思文化大师

    现在,一个新的世纪已经毫不迟疑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努力,中国终于赶上了世界前进的步伐,从积贫积弱中崛起,成为我们人类大家庭中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国度。就人类的发展历程来说,一百年的时间不算长,而对于中国来说,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却是非常之关键、非常之重要的。没有这一百年的努力变革,中国将仍然像沉睡的病狮一样,不能振作,难以进步。
  •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李煜与《花间词》

    李煜与《花间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时代,就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一位足以彪炳千秋的词坛巨匠,他就是享有“千古词帝”蛊誉的李煜。即使时隔千年,当我们翻开书卷诵读他的词作时,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那清新俊朗的“词帝”形象。那么,李煜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才情融入到词作当中的?
  • 尘埃里的姐妹花:张爱玲与苏青

    尘埃里的姐妹花:张爱玲与苏青

    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一出生就是为了进入文学史,她的家世,她的爱情,她的写作——总之,她所有的一切,全都是为了催促她、帮助她进入文学史。苏青则正好相反,她是陈旧的,家常的,甚至黯然失色的,甚至有一些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思。但我一向认为苏青的创作不在张爱玲之下,只是苏青没有特立独行的个性,没有倾城之恋的华美包装,也没有四大显赫家族在背后支撑,所以与花红热闹的张爱玲相比,她显得有点冷清。每一种不同的人生里都会挖掘出丰富的人性的东西。命运就是命中注定,命运你无法抗拒,能抗拒的那不叫命运,不管你是为死而生还是为史而生。
  •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抗蜀,多有军识。继而逐步取代曹魏家族,专揽国政,后分兵三路伐蜀,成立晋朝,成了司马家族一个新的传奇人物。本书采用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昭的一生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
热门推荐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记忆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记忆术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已经认定,在人类的大脑共有140亿个脑细胞,而其中人们真正使用到的只有百分之几而已。通常当你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时,大部分的脑细胞仍处于睡眠的状态。如果经过锻炼之后,能够再多增加活用1%脑细胞的话,相信记忆力或思考力都能有所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可是,这的确是可以办到的!
  • 心理罪:城市之光

    心理罪:城市之光

    这个城市中的人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狂热与满足感中。这里有一道光,有一个神,有一把随时可能挥向作恶者的头颅的镰刀。他是正义的,强大的,同时又是神秘的。每个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谨言慎行,生怕自己成为“城市之光”的下一个目标。每个人又都变得肆无忌惮--“城市之光”是我们的!而他们自己,则希望成为那柄屠刀上的一段利刃。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潇湘水绕话红楼

    潇湘水绕话红楼

    金玉缘成,宝玉娶亲之时,黛玉灵魂出窍,来到太虚幻境,得警幻仙姑点拨看清了贾府人的嘴脸!对亲情,黛玉心灰意冷,但没落的贾府千般谋划,百般算计,终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被设计出府,成为贾府巴结攀附北静王府的筹码!没落的贾府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她会如他们所愿吗?面对那水溶不屑的眼光,孤傲的林妹妹,能否赢得北静王水溶的爱慕?冷漠、不屑、关心、爱怜、动心、用情、长路漫漫,曲折多多~隆重推出雨若非彤的好文《红楼之玉溶潇湘》喜欢红楼的亲们可以看看哟。      又有人加入了,栖霞公子的红楼
  • 月落紫禁

    月落紫禁

    一场泥石流,使她魂归三百年前,于三百年前的紫禁城来说,她只是一个过客,看似拥有一切的她,却始终挣扎在阴谋的漩涡。他,众人眼中的侠王,重情重义。他爱她,曾为了她可以袖手天下,可爱与江山相比,爱没有江山重!他,一个任性骄傲,有勇有谋的皇子,他的爱很纯粹,也很霸道。他可以为了爱人付出一切,放弃一切,却始终不明白感情不能勉强。他,高高在上的孤独王者,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爱的自私,爱的残忍!他,一个真正的侠客,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从不隐藏自己的爱,却从不需要所爱的人回报。他,无父无母,受尽世人白眼,心机阴沉,手段毒辣,他是血滴子的首领,是一匹嗜血的豺狼!
  • 美人何处

    美人何处

    安意如最新散文集,依然是解读古典,全书分两部分内容——解读古代美容时尚,通过赏析古代女性的经典故事,以其独有的特质为本,与当下美容话题形成对比、解析。如:杨贵妃的风韵和现今的减肥话题、金庸笔下小龙女的清新和现今的美白话题等。解读古代情商高的美女。文字隽永,将古代美与现代美给予新的注释。如:褒姒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爱情观、王宝钏一生倔强且悲凉的等待,鱼玄机与温庭筠的故事等。
  • 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人的一生中,有的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众人瞩目的精英人士。有的人却湮没无闻,与成功无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拥有关键能力,而一些人缺少关键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培养提高关键能力,让你脱颖而出。改变一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帝女风华

    帝女风华

    大婚之日,她和他的孩子化为血水,而他却要帮别的女人登上最尊贵的位子!死都不甘心,她诅咒他们,若有来生,必受地狱之苦!她重生回到过去,她要重新来过,在别人夺取她的男人、她的骨肉之前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加光芒万丈,拥有绝代的风华!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