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8400000014

第14章 王安石种种(1)

关于对王安石的妖魔化描写,莫过于他父子两人死亡的种种说法了。

一、“舒王一日与叶涛坐蒋山本府,一牙校来参公,问来意,其人乞屏左右,言‘昨夕梦至阴府,见待制带铁枷良苦,令某白相公,意望有所荐拔。某恐相公不信,迟疑间,待制云,但说某时某处所议之事,今坐此备受惨毒。’公悟其事,不觉大恸。”(宋·方勺《泊宅编》)

二、“公既薨,有武弁死后复苏,言王氏父子皆铁枷,窃问何罪?曰:‘缘曾议复肉刑至此。’今士大夫往往知之。”(同上)

三、“荆公在金陵,未病前一年,白日见一人上堂再拜,乃故群牧吏,其死已久矣,荆公惊问何故来?吏曰:‘蒙相公恩以待制,故来。’荆公怆然问雱安在。吏曰:‘见今未结绝耳。如要见,可于某夕幕庑下,切勿惊呼,唯可令一亲信者在侧。’荆公如其言,顷之,见一紫袍博带,据案而坐,乃故吏也。狱卒数人枷一囚,自大门而入,身具桎梏,曳病足立庭下,血污地,呻吟之声,殆不可闻,乃雱也。雱对吏云:‘告早结绝。’良久而灭。荆公几失声而哭,为一指使掩其口,明年公薨。”(宋·孙升《孙公谈圃》)

四、“荆公薨之前一岁,凌晨,阍者见一蓬头小青衣送白杨木笏,裹以青布,荆公恶甚,弃之墙下,曰:‘明年祖龙死。’”(同上)

五、“徐君平,金陵人,亲见荆公病革时,独与一医者对床而寝。荆公矍然起云:‘适梦与王禹玉露髻不巾,同立一坛上。’已而遂薨。”(同上)

六、“王雱病亟,介甫命道流作醮,大陈楮泉。平甫曰:‘兄在位,要须令天下后世人取法,雩虽疾,丘之祷久矣,为此奚益?且兄常以仓法绳贪吏,今乃以楮泉邀福,安知三清门下,不行仓法耶?”’(宋·朱弁《曲洧旧闻》)

七、“荆公在钟山,尝恍惚见雱荷铁枷杻,荆公遂施所居半山园宅为寺,以荐其福。”(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八、“荆公在钟山,乘驴薄暮行荒村。有妇人蒙首执文书一纸遮公曰:‘妾有冤诉。’公喻以退居不预公事,当自诣州县理之。妇人曰:‘妾冤诉,关相公,乞留文书一观。’公不能却,令执药囊老兵收取,至半山园视之,素纸一幅耳。公以是月薨,犹子防为王性之云。”(同上)

现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将以上几位笔记的作者,简历抄下:

方勺(1066)字仁声,金华人。元丰六年入太学,元佑五年,应试不第,遂无仕进意,后寓居乌程泊宅村,故自号泊宅翁。长于诗文,风格雄深雅建,追古作者。着有《泊宅编》,辑录元佑至政和间朝野轶闻,摭拾时事甚多,对考证当时事颇有裨益。

孙升(1038~1099年)字君孚,高邮人。治平二年进士。元佑二年,出知济州,复拜殿中侍御史,六年,直学士院,出知应天府。绍圣初,被劾削职,又贬果州团副练使,汀州安置。元符二年卒,徽宗时,入元佑党籍。

朱弁(1085~1144年)字少章,婺源人,自号观如居士。进士及第。靖康战乱,家破南归。建炎初,为通问副使,被拘于金十九年,拒受金国官爵,守节不屈。绍兴十三年,和议成,方得归。

邵伯温(1057~1134年)字子文,洛阳人,邵雍子。绍圣初,章悖为相,欲用之,避不就。崇宁、大观间,上书累数千言,并着《辨诬》一书。入党籍,列邪等中。晚年,提举太平观,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伯温少承家学,又与司马光、吕公着、范纯仁等游,以学行为人所重。赵鼎尝称其“以学行起元佑,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

这四位宋代文人,以年岁论,比王安石(1021~1086年)要晚数十年或半个世纪,基本上不能算作同代之人了。但实施这场熙宁变法的公元1069年,孙升时年31岁,邵伯温时年12岁,应该算是亲身经历,甚至领教过政治上的左右排队,反攻倒算过的。方勺晚些,时年3岁,朱弁就更晚一些,未能赶上这场时代风暴。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过,对于这场变法,肯定也有其感知体验的。一般来说,政治运动所产生的动荡,十年,数十年,未必能够平息,经历者的亲身遭际是很难遗忘的,也很难一纸命令强迫遗忘的。所以,在这些差不多稍后于王安石的文人笔下,出现如此丑化王安石父子的不堪描写,以泄满腔愤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要知道,人类对于自身所遭受的惨痛教训,愈接近于苦难发生的时间,受害者之痛定思痛的程度,也愈益强烈。

当明代万历年间,李贽以“千古一帝”这样的尊号,表示他对秦始皇的崇拜时,这位思想家与这位焚书坑儒的暴君,距离为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当清末民初,梁启超以“三代以下第一人”这样的尊荣,表示他对王安石的钦敬时,这位维新派与这位加速北宋衰亡的改革家,距离为八百五十二年。距离产生美,这话一点也不错的。由于距离越远,模糊越多。而模糊越多,其缩略部分,其删节部分,其王顾左右而言他的部分也就越大,其晦暗面越被无视的同时,其光明面也就越大越亮越辉煌夺目,这样便给大嘴们提供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越大的可能性。同样,距离越近,真实越多,真实越多,血腥的气味越多,血污的场面越多,血泪的镜头越多,不堪回首的切肤之痛也越多,这就是受害者的那一代,以及与那一代有着浅浅深深联系的其他当事人,永生难忘的深刻记忆。

也许一个人的私房性质的记忆,无足轻重,而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大多数人所共有的集体记忆,则是会发酵成影响数代人的一个沉重的历史负担,即或经过八百年、一千年的澄清,淡化,也未必就能够大而化之地,说些风凉话,可以轻松抹杀的。

因为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统治者的暴政,苛政,恶政,烂政,当然也包括经是好经,但被小和尚念歪了的经,所造成的一切可怕的灾难,以及落到自己头上必须承担的苦楚,其实没有任何反抗和抵制的能力。构成沉默的大多数的小民们,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只有备受熬煎的份,然而,这不等于他们没有记忆。而这种深刻的集体记忆之所以令历史敬畏,因为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识别标志,特殊印记,也是这些受难者唯一的可以与灾难制造者相敌忾的精神遗产。

如果没有这种存在于心灵中的抗争力,那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一般来讲,记忆是会慢慢冲淡消散的,这需要时间。但对中国人造成极大伤痛的记忆,三代五代人,三十年五十年过去,也是轻易不会置之脑后的。这也是为什么竭尽丑化之能事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在南宋时期流行,成为说话人屡讲不衰的口头文学的原因。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将这篇《拗相公》列为“宋之话本”,其实应该是南渡以后流行于民间的读物。

这本将王安石作为作品主人公的话本,与以上文人之辈的随笔记录,专业人士与民间文学联合起来的对王安石污名化、妖魔化的运动,如出一辙地对其进行人身攻击。本质上反应了处于弱势状态下的中国人的无能和软弱,对于施虐者挟富国强邦之雄心,扫除积弱之大志,而推行的一系列很大程度上扰民的新法,所能表达的这种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挺可怜、挺悲哀的小民表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没有一个朝代,没有一个政府,头脑会热昏膨胀,“大头症”到这如此程度,以致不进任何盐酱,了无收手之意,毫无改进之念,真是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希望一个早晨,一觉醒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的强行推广新法而毫不顾惜地残贼小民。无能为力的老百姓,除了俯首听命,除了忍气吞声,除了任人俎肉,除了死去活来外,也只有寄托于报应,寄托于老天的处罚,寄托于冥司的惩治,寄托于“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的幻觉式的满足上。这也是中国人之中处于弱势地位者能够苟延残喘下去的最后指望。

在话本《拗相公》的结尾,老百姓想尽方法糟蹋王安石,居然这样譬喻,“至今世间人家,多有呼猪为‘拗相公’者。后人论我宋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虽然北宋王朝并非亡于熙宁变法,但熙宁变法所产生的恶果,加快北宋政权的灭亡过程,倒也是历史的公认。北宋的疆域本来不大,到了南宋以后,偏安于江南一隅,能不教那些直把杭州当汴州的中原人士,从士大夫到引车卖浆者之流,不需要一个大大的出气口,以排泄满腔的悲愤吗?

其实,说良心话,王安石没有半点想伤害大宋王朝的想法,然而,人们面对这种江河曰下,国破家亡的局面,他便成为当时首选的用来可供众人鞭挞的靶子。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你种下蒺藜,你就得收获荆棘。历史必须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乖戾,要经反复的辩证,才能认清实质。所以,对于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猝不及防的,而且无法遏制,只能依赖老天爷不下雨以示警的手段,才得以中止的变法,那些受害者的诉说的欲望,泄愤的欲望,无所不用其极的唾弃的欲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强迫人们遗忘一段历史。

即使郑侠所呈上的《流民图》,是极个别的现象,是极局部的现象,难道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具有超历史的意义,那些极个别、极局部的、也是极真实的痛苦,就是理所应当,连怨恨一下都不可以吗?

如果。李贽生于秦朝;如果,梁启超长在北宋,我看他们两位未必会如此大喇喇地发表高见的。

王安石,字介甫,号丰山,抚州临川人。庆历进士,任淮南判官,知鄞县,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入为度支判官,上万言书,要求“改易更革”。任值集贤院,知制诰。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风俗,立法度”,为年轻而极想有为的神宗所接受。于是实行变法。设置三司条例司,以吕惠卿主其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先后推行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用王韶发动熙河之役,取得对西夏作战胜利,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永乐之役复大败于西夏。又改革科举,整顿学校,训释《诗》、《书》、《周礼》为《三经新义》,遭到司马光、文彦博、吕诲、吕公着和二程等人反对。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思想,进行反驳。由于新法在推广实施过程中,粗糙行事,强迫命令,遂出现市场凋弊,商业萎缩,百姓出走,农田抛荒等现象发生。加之不良官吏,籍税牟利,无耻小人,借以渔肉,以致民众不堪新法之扰,有逃亡者,有自伤者,有背井离乡者,形成强大的反对声浪。高太后、曹太后出面干预,神宗动摇,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府。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复相。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死后,先封舒国公,称为舒王,后改荆国公,又称王荆公。

在中国历史上,再无比他更能引发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了。对其评价,从南宋以后,至元代编《宋史》,评价一路直下;而从民国以后,至“文革”批林批孔,行情重又看好。推崇者捧高到近乎于神,丑化者差不多将他描画为鬼,如此各走极端,强烈反差到天渊之别,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基本上仍受传统史书的影响,认为王安石为“拗相公”这个形象,还是相当主流的观点。

林语堂着《苏东坡传》,是一部给外国人介绍这位文学大师的书,后来翻译过来,很有影响。他在文中也专门写了“拗相公”一章。

因为他写苏东坡,无法不写王安石,不了解王安石在那短短不足十年的政治活动,也就无法了解随后四十年间苏东坡的坎坷命运。林语堂把这位拗相公,作为苏轼的对立面来描写的,而且认为苏轼全部的不幸遭遇,是与王安石及其同党的一连串的迫害分不开的。“因为那种朋党之争,笼罩了苏东坡的一生。”

北宋政权的朋党之争,宗派之争,小组织活动,拉帮结伙行为,与历朝历代相比,虽然不是更多,但也不是更少。在王安石熙宁变法以前,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联合富弼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庆历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即被罢去职务,改革中止。尽管当时反对者如吕夷简,也指认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为朋党,互相攻讦,但与王安石推行新法时相比,对所有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大臣进行无情的打击,对支持自己改革大业哪怕是一个无耻之徒也大加擢升,也就是司马光上书神宗所说的:“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慝。”如果说,上一次的庆历新政,对立双方的争执还停留在情绪的针锋相对上,这一次的熙宁变法,第一,王安石的打击面太广;第二,惩治处分的力度加重;第三,他所起用的诸多干将,其被认可的程度极低,其诚信度接近于负数,双方对立,如同水火,彼此恶斗,不可调和;第四,由于这些新贵们,暴得权力,在铲除敌手的狠毒方面,比王安石有过之无不及,于是,这种朋党之争的合法化,公开化,成为执政者的官方行为,便是神宗朝以后中央权力倾轧的重心。

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因为他对苏东坡文学之成就,为官之廉正,品德之完美,性格之平和,崇拜得无以复加,整部传记中,充满了赞美的词句。所以,他在这部书里对王安石的评价,较为负面,这也是一个作家对于笔下人物自然会生出来的爱或憎的态度,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你可以不赞成这位作家的偏颇,片面,甚到颠倒,歪曲,但他有在自己作品中表达看法的权利。

正如宋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是历来为王安石辩诬的学者、专家、权威、教授最深恶痛绝的书籍。同样,林语堂的这部《苏东坡传》,也是当代重新评价这位大改革家所竭力否定的书。道理很简单,因为林语堂认为王安石是一个“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的“怪人”。而且还认为:他的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的一个主要的诗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这自然与梁启超称王安石为三代以下,中国唯一的完人的评价背道而驰。在梁启超看来,王安石“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大文学家,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刃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对于这位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的评断,我们都不是曾经生活在北宋神宗年代的人,我们的全部研究工作,都是凭借于当时或事后的种种史料,而对待这些史料,对待这些史料作者,对待这些史料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其善与恶,真与伪,是与非,好与坏,就得遵循对于人类价值观的基本认识,就得按照对于社会发展史的整体把握,就得体现对于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才能作出我们自己的,而不是人云即云的,随风而上的结论。

同类推荐
  • 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刘邦传 刘备传 赵匡胤传 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不靠身世不靠人脉不靠财富只靠奋斗。《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四大草根皇帝奋斗史超值金版)》看史上最牛四大草根皇帝如何从贫贱底层崛起翻身到权力高层。本书以草根的视野草根的笔触书写草根皇帝的成功传奇历程!本书由禾君编著。,出身再贫寒也能享到大富贵,地位再卑微也能赢得大荣耀
  • 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中国;隋的统一,促进了边境同内地、台湾同大陆的联系。然而,隋炀帝奢侈腐化,苛酷无比,弄得民穷财尽,终于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唐代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发展到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唐代的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不论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 杜甫传

    杜甫传

    这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的绝笔之作。全书11回,讲述了“诗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由于作者善写武侠,尤其擅长讲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与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这部书写得相当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 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展现了作者对于稗官野史和民风民俗这类下里巴人式的东西的熟稔。他为我们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历史后花园的隐秘小径。
热门推荐
  • 尘归尘 土归土

    尘归尘 土归土

    荆自以为还算得上一个清心寡欲的女子,她没料到自己会对一件身外之物这么念念不忘。那是一只天然水晶手镯,玲珑剔透的,却不是一味的冰清玉洁。无论戴在腕上,还是置于白缎精制的匣子里,总泛着微黄的银光,浸透了几千年的月色一般,有一种旷古而寂寥的景象。荆却总疑心这个光洁透亮的圈子,是用了眼泪凝固的冰制成的,那幽幽渺渺、隐隐约约的黄,正是泪水才有的颜色。而她即便不用手,哪怕只用了目光去触摸,也能感觉出它从里到外的沁凉。
  • 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否,与这个人的口才有很大的关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在气势上就可赢得人们的一份尊敬,就能赢得比别人多一份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语言精练而又伟大的演说家们,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将决定着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好的口才就是人成功的辅助器,练好了,可以遨游于人际交往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练砸了,处处受人厌恶,明明是好心,到他那儿反成了恶意。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战神的逃妻

    战神的逃妻

    战神大婚,小舅子扮姐出嫁不说,老婆还被拐了!天帝不帮忙追人,还在旁边看笑话。战神追妻,小娘子打神将,绑王子,舍肉身,穷其一生,只为逃脱命运……
  • 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决定一切

    本书从做人做事的心态这一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心态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和对于命运的重要性。内容基本涵盖了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心态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各自将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告诉读者如何防治坏心态以及如何培养建立好心态。保持健康的心态,从现在做起,克服悲观与消极,倡导乐观与积极,获取生活与事业的成功。让你的命运随着你的心态改变而改变。
  • 逆天邪尊:霸宠草包五小姐

    逆天邪尊:霸宠草包五小姐

    世界第一杀手,年幼时亲人背叛、父母被杀,她隐姓埋名混入敌营报仇,大仇得报时,哪知一个神秘碗将她带入异世,成为明幻国第一废物?放屁!身带奇宝,萌宠相随,身世成迷,天赋妖孽,敢说她废材,直接抽飞!至于美男,这不身后那个妖孽痴缠不休如影随行……“娘子,谁敢欺负你,相公揍他!”且看夫妻携手,大杀四方!
  • 大叔,你敢不负责

    大叔,你敢不负责

    砰的一声巨响,只见一辆黑色的豪华房车冲破了公路上的防护拦,横穿了一条马路,直直撞上了一旁的绿岛,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上的两人脸上、身上全是触目惊心的红色血液。“啊……不,爹地,妈咪……”两只纤细的小手在空中挥舞着,像是要找到某一种依靠似的。“滢小姐,您醒醒。”佣人刘妈听到了她的尖叫声,快步地走进了她的房间,握住了她的手。黎语滢睁开沉重的眼皮,眼角泛着一层湿意,微微迷……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斗破苍穹之无上巅峰

    斗破苍穹之无上巅峰

    斗气大陆,帝王为尊,传承血脉,无上永存!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拥有更强的实力,还有自己的身世,一代帝王,飞升异世。斗帝变成斗低,真正的强者,无上之巅峰。术,并非武术武技,它是一个特有而让惊叹的字,术者,代表一个超越斗之帝的强者!无上,触不到,摸不着…然而,我们的主角,他却做到了,萧炎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