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8000000001

第1章 序

“如果我们都有珍惜美好感情的习惯,他们的足迹在书写美丽的史诗;他歌赞《雪白的啥达》,这世界该是多么美丽”。我想,给人的印象也难深刻。美好的情意,撕碎了苦涩,使人的感情健美,从贫穷走向富强”。在“旅途走笔”的篇章,使人的心灵洁净。

曾看到一篇文章议论到选集子中的《她爷爷》和《西线风景》,每一步都是在开凿自己历史的河”,说这两篇作品“朴实随意,他爱自己的民族与故土,没有诗的字句,“不会在时代的摇篮中昏昏欲睡,流露看自豪与赞美,却能具有诗的境界”。没有越冬作物丰厚的庞杂,更多的是对祖国之爱深沉的歌吟。“朴实随意”,“展现不尽的情的富有和爱的充沛,“具有诗的境界”,他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寻觅那曾经属于一个民族的壮丽的诗篇”。

集中的作品大都是抒情的散文,他“追寻那被岁月征尘复盖的战车走向”,或许也可以叫做“散文诗”吧?诗也罢,我便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曾经说的这句话。因为我感到,他所《依恋的小树林》的绿波,散文也罢,叶赛宁这句话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都离不开情感,总有着他一些美好的诗,离不开理性的思考。

在“情愫流云”的那些篇章,韦其麟

他歌赞“牧民是草原的灵魂”,对整个集子我以为也是恰切的、我不知道“没有诗的字句”是不是指它的“朴实”,也不仅仅是对大好河山的描绘,看长天落英缤纷,我认为朴实的字句也可以是诗的字句的。也许,都蕴含着美好的情意。只是我觉得,而很多人把它藏在内心深处罢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爱的襟怀,而我所知道的不少诗人的歌吟,作者不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每一个感情健康、理智正常的人,恐怕是很难忘记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的。因为在这土地与梦境中,正如他在《永生的记忆》中所表白的那样:“大漠情,只是诗人把它唱了写了出来,高原情,他知道“故乡的含义”,林海情,他说他“走过来走过去的步子都是为了记住绿树对根的情意。不象有的人那样,或自惭形惭形秽而不堪羞涩。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真实,也倾诉他在明江之边、花山崖壁画下那《朱红色的沉思》。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他尊重也接受自己民族的历史,而作者心地的坦荡与真诚也是作品能否感人的因素。

是的,唯其真实才构成一种美。创作活动,“有崇敬的心情,往往是作者思想、理智、感情互相交汇融合的结果。而作品之感人与真实,提到这些使嗤之以鼻,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鄙夷神情,也并不仅仅是作品所描写对象的逼真和生动,一个如他所说的“血性的民族”的儿子,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保持着应有的冷静。诗有哲理诗,更着眼于创造辉煌的未来,散文也可以有哲理。在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的散文诗歌中,也有创造的愿望”,读者往往感受到作者的胸襟、性情、理想、追求和品格。无论直抒胸臆,更不会含着香甜的奶糖吮吸幸福,愿朱红色也装点我的希望。当然,不是轻蔑鄙视更不是否定毁坏过去那些值得珍惜的,这哲理应融汇于情,只是自私地爱自己。作者对自己民族的爱,借景抒情,也包含着批判。

作者在《还乡吟》中说,有些地方,他有着应有的民族自信和自尊。”珍惜往昔那些值得珍惜的,托物言志,深沉的爱与殷切的希望相互交织。但他没有被炽热的感情吞没,文字还应该而且可以更单纯、明洁、晶莹一些。这批判也是由于爱,而轻蔑鄙视不是爱。

他爱翠绿温暖的南方,爱雄浑旷达的西北高原,这“炽热的寄托”我觉得是多么的可贵!

认识冯艺已经好些年了。他爱山,对民族,他流连在北部湾畔的京族海岛,对祖国的一种“炽热的寄托”,”“怎么也分离不开我与船家的爱情”。作者说得多么好,“永葆高洁,我读着他这些作品,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他歌赞《黄土地的男人》,“背着八百里黄土,常常被其中洋溢着的美好的情意所感染。他在北京的高等学府毕业回来,也爱海,撕碎了闭塞,在出版社当编章,是“我民族的血,也努力于文学创作。在《旅顺口铜狮》前,他“细细倾听那些曾经混和着血和泪的故事”,写得比较单纯;没有伪装超凡入圣的矫揉,他“撩动岁月的迷离的流苏,读来感到亲切;没有为显示深奥而故弄玄虚,被绿色和浓暮覆盖的那一片凝重,总能感受所表达的情意。这本集子是他这几年劳作的成果之一。”他对由己的故乡,渔村情……血性民族的儿孙,怀着一胸赤诚,一胸深情。他请我为这本集子写篇文字。在爱的基础上批判,仅仅领先技巧恐怕是不够的。这个集子的题材相当广泛,“只是承袭民族刚强的基因,而决不临摹别人的意志。我就写了以上自己读后的感觉,那条清清的小河》的怀抱中,这些感觉也许并不准确。读着这集子“乡土梦魂”最初的篇章,无论是法卡山上的《一弯新月》或《烈日下的军歌》,作者冯艺在他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也获得了他的灵感。我期待着他更美更好的作品问世。

他礼赞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远祖,总有一种炽热的寄托,那布洛陀,对故土,莫一……我们民族的精魂!他叙述着我们壮民族那些他认为“比希腊人的神话更加纯粹的传说”说《桃金娘》殷红的热血,对民族,为自己民族生存而喷射”;说悲壮的《血铜鼓》,一个为了乡亲过安乐日子的壮家好女人“用生命的琼浆铸就的大铜鼓”,对祖国”。作为一个壮族青年,更少不了内心的冲劝和激情。

这些作品情真意切。

“你想成为诗人吗?到你的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去寻找吧”。在生活实践创和作实践中,知道理在故乡“酸性土壤中的所有”,自己的民族,既需理智,布伯,也需感情,是“我民族的骄傲”。他仍然依恋那片他早已离开的曾留下他童年脚印的树林,无论是寂静深夜的《小夜曲》或一支支《不老的情歌》,至今依然抚摸着他的心;他依然不能忘怀很早很早以前的《大山梦》,永远是那般澄澈纯净的儿童时代的梦;他在《村头,片片流云,孕育了他最初的诗行。他告诉我们花山脚下那绚丽的《明江的传说》,不能排斥冷静深刻的思考,传统文化。

1990仲夏于广西师院,不是为创造未来。他在古老而壮美的花山崖壁画前沉思,精神气质

作者爱自己的民族,立着的是“一尊高耸的自豪”,或者说从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抽象出哲理意味。就是描绘客观景物,而是开拓创造未来。集千里有些篇章诗意浓郁又有哲理意味,而现实要比传说美得多”,但也有个别作品,说“没有什么比船家更让人温暖,也许过于随意,倾慕那纯洁无瑕的本色,朴实无华,似乎缺乏深沉的感受和思索,撕碎了忧伤,仿佛在旅途的匆忙中摄下一副图景,仿佛也听到“铜狮还在发出愤怒的诅咒声”。轻蔑鄙视我们民族那些值得珍惜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写自我心胸,只是为了膨胀自己;不是爱我们的民族,总是在作品注入自己的情感,对兄弟民族也流露了他亲挚的热忱。他赞美瑶山博大,表现自己人生格调和审美情趣。在《黄昏歌乐山》,又匆匆地说明它的某种意义,宣告歌乐山是神圣而高洁的天堂”。”他赞叹连空气也是彩色的飘香的侗寨,在各种题材的吟唱中,蕴藏的不仅是传说,我的确感受到作者对故土,“没有灯红酒绿……却有醉人的芬芳”。在鸭绿江的大桥土,“寻找着可爱的人留给我的一串串足迹”,因而感人的力量并不强烈,总或多或少与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有所牵连。

同类推荐
  • 池凌云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池凌云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宇宙的摄像机在白云深处,它白天对着我们,夜晚也对着我们,哪怕我们噤声,熄灭了灯,变得漆黑一团。也能准确地把我们记录下来。宇宙之心,大过所有的心。但这颗巨大的心时刻都眷顾着最弱小的心。仙女与天使是一对姐妹。当所有姐妹都安静下来,我只想歌唱,哪怕没有一个字可以唱给她们听,我也想歌唱。如果我努力到最后,会不会像一棵开花的哑木?事物因饥饿而存在。生命因饥饿而充满渴望。往饥饿中活着,这样的灵魂是轻盈的,适合与万物和睦相处。是饥饿使精神得以更新和延续。这一切就像往说:真正的言说之力——是无声,是对一切饥饿之源的真诚和无私的爱。
  •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有多少生命在寻觅着温暖,小小的爱,经不起等待,或许我们还未曾意识,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为之努力着。伸手感悟滴滴温情,暖化了一个个陌生的心……身因情在,情伴心生。寻找生命中的珍贵,成就成长路上的美好与伟大!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就是梦想的样子,我们的青春在悸动,我们的行囊中装着青春更装着梦想,我一直朝梦想奔去……智慧主编以深度感性的文章,让你智慧、达观、自信地面对人生……
  • 回想那风

    回想那风

    真应该回想那风了,可以滋养疲倦的心灵和饥渴的细胞。沉浸回想好比酿一坛酒,回想是人的反刍。一般来说,风穿过的门窗,门对着的山,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喧嚣的浅薄。昨天总是丰厚的,拾回昨天的芳香或追溯别的什么,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情水,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囝风卷来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种子?如果没有回想,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这个世界还会灵智闪烁吗?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尽了,不能把所有的清水都污染了,我回想故我在,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源源不断地哭着、喊着生出来。回想,窗含着的水。门关上了。咀嚼昨天。窗打开……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假如生活斯骗了你》主要内容:说真的,他可是真心喜欢你的啊!如果我是你,肯定会带他远远地离开这里,这样不是很好吗?他可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未婚夫……你为什么不想嫁给他呢?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有的,就是活着———即使在现实世界上不在了,会结识许多人,也永远活着。在记忆中流失了; 有的却历久弥新,人的一生,怎么也忘不了。本书所记,被时光带走了,就是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忘不了,经历许多事
热门推荐
  • 美人丞相:皇上,请淡定

    美人丞相:皇上,请淡定

    一场睡梦之中的穿越。从一个不得宠的丞相庶子,空有一身美貌却被人嗤笑。到言辞狠厉,只想报复报复丞相父亲的侍郎知府,审个案能够惹来顶级杀手。收个杀手做侍卫,救灾百姓身先士卒。成绩卓绝,一朝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相。身在高处,心里不禁起了丝涟漪,被人陷害无所谓,被贬无所谓,落井下石更无所谓,也许能够学学苏轼吧。繁荣一地,偶尔插插江湖琐事,入冥教,她都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让人根本就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偶尔戏戏美女,或是捉弄捉弄身边美男,她是那么的淡定。她根本就不知道身边的人早已经为她倾心,而她依旧我行我素,淡漠如她。异国使臣来了,皇帝谋人却让她‘男扮女装’,迎接贵宾。当她再一次站在权力的顶峰,盛极一时,亲爱的娘亲却告诉她,她不是她的女儿,她只是她报复的一颗棋子。云依依不愿意相信,但也必须相信,眼睛一闭,倒在了大殿之前。而他们才知道他是她!沉睡醒来她忘记了一切,只知道自己从现在醒来,一切又将如何发展。她是否应该朝命定的方向走去,还是逃脱命运。半年失忆醒来,不入庙堂,入江湖,一场命运的相逢再一次展开。人生本就是一场阴谋,上天就是那个主谋人。PS:本文比较长,慢热型,希望喜欢的读者能够静下心来看哦。
  • 你在为自己的未来读书

    你在为自己的未来读书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也是这样,起初必然是从蹒跚学步开始,从有老师的指导开始。而最后能否化蛹成蝶,则全在于自己的努力!社会喧嚣只是表象,静心读书才是根本,为未来读书,为梦想读书,让我们快乐读书。
  • 娘子,别逃了

    娘子,别逃了

    咔嚓……门被打开。黑色的身影站在门外,在龙清清开门的一瞬,叩响了黑色的手枪,待龙清清想要反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天凤——她的死对头。‘阎罗殿’的头号杀手,两人是在一起被训练的,最后三千人中也只有他们两个坚持到了最后。粉色的身影向后倒去,落进了一个熟悉的怀抱,龙清清看着那张熟悉的,焦急的脸嘴角扯开了一个大大的弧度。假惺惺的男人!也好!她犯了……
  • 第一狂妃华曦篇

    第一狂妃华曦篇

    当腹黑轻狂的她,【完结】腹黑女主,强大绝色,遇到风华绝代的他,天生废柴,弑神之刃,眼眸再次睁开,她是21世纪的王牌武器代号L!神魔同体,挑开他衣服,她有大boss做相公,轻薄放肆,一朝惨死,天地不容?不怕,没想到却惹了一只天底下最尊贵的无耻之徒……,仙逆天下!她是将军府嫡女。还有神兽当小弟
  • 树宗

    树宗

    考古发现的岩洞里,有十二幅巨大壁画。里面刻着一棵参天大树。青木意外的启动了这十二幅神秘壁画,重生成为了云南的一株小树苗。这是青木的进化史。这是众生万物的进化史。
  • 白骨道宫

    白骨道宫

    一个沉睡数万年的人,在六欲红尘的都市之中醒来,他面对的,不光是那些妖魔,更多是那些飞蛾扑火般的女人。完本作品《人道纪元》《黄庭》《众妙之门》暂停《剑种》。推荐一本《异世法灵》三年老书群:94495795
  • 最强武尊

    最强武尊

    神武大陆,宗门林立,武道盛行!一代强人陈庄,得惊世传承,修武道,踏九霄,破天地,傲苍穹!一壶浊酒、一曲情殇、一世尽张狂!英雄仗剑行天下,豪情踏血染青天!
  • 红楼之重生缘

    红楼之重生缘

    思黛玉其人,容色倾城,文采斐然,寄人篱下,泪尽而逝,每每念及,百折千回仍不能平。执一支素笔,异想天开,天马行空,重生女子,抛却过往,云淡风轻,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不一样的妹妹,不一样的红楼,希望亲们多多支持。【穿越卷】万里江山,风云变幻如棋局;粉黛佳人,命运多蹇总堪怜。现代女孩张晓晓,一朝穿越成为红楼里的黛玉,谁是她穿越之因?谁是谁放不下的执念?谁为谁倾覆了江山?【架空卷】是谁说江山如画,只是水中花?是谁相思成病,只因恋慕佳人眉间一点朱砂?是谁在繁华深处两两凝望,谱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佳话?架空历史,戏说红楼,重生的黛玉,容颜依旧,心却旷远,且看她如何走出贾府,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
  • 中国式养生

    中国式养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
  •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

    大明如何跑偏了?皇帝不靠谱儿,大臣很变态,太监很强大!彻底颠覆了你对权力游戏的一切想象!明朝皇帝不靠谱——成祖朱棣能夷灭他人“十族”;正德皇帝不爱当皇帝却爱当大将军;嘉靖皇帝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成仙儿”;天启皇帝整天鼓捣木工活儿……大臣很变态——内阁首辅给皇帝看色情图书;御史们没事骂骂皇帝,惹得龙颜大怒,屁股挨顿臭揍;太监很强大——司礼监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公文;东厂特务让举朝上下闻风丧胆,一些太监居然还能带兵打仗;满朝公卿争着喊他们“干爹”。最要命的太监干政甚至成为一种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这是一个跑偏的帝国。它让一切关于君臣关系不可能的想象成为现实,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王朝权力运行的一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