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还没有发现国外有人持这种观点。在我们国内,着名作家刘白羽是“古已有之说”的代表。刘白羽曾经两次表示了这样的观点:在《论特写》一文中,他说,“只要考察一下我们的文学传统,就可发现,早已有这样一种体裁流传下来。举一个例吧!比如《史记》,它不但是一部历史学巨着,尤其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我们只要举出大家容易了解的《项羽本纪》,我们就可看到司马迁是怎样创造了把高度的艺术描写和深刻的评论结合起来的特写文学。”刘白羽:《论特写》,见《文学杂记》,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一年之后,他在自己的文集《早晨的太阳》的“序”中,又谈到这样的看法,他说:报告文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全部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特写’是从外国传来的。其实,‘报告文学’,‘特写’,不过是后来加的名称。至于这种文学样式,自古以来就在大量发展着,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以及后来陶渊明、杜牧、柳宗元、苏东坡,更不知写了多少好的‘报告文学’‘特写’”。
刘白羽的这一观点,初一提出,就有不少人表示难以接受。因此,多年来,少见有支持的意见。可是,到了1981年,张海珊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报告文学“最新输入”说质疑》一文,表示赞成刘白羽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散文非常发达,实在不可能设想在它那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竟会没有报告文学的浪花。只要真正掌握报告文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仔细考察一下三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就不难发现——报告文学却是古已有之。正如刘白羽同志所说,报告文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张海珊:《报告文学“最新输入”说质疑》,见《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另外,还有一些对报告文学起源的理解。不少人在坚持报告文学是近代的产物的同时,认为报告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和无产阶级革命及人类的进步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有人把报告文学看成是一种明显带有阶级性的文学形式。
黄钢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说:“报告文学这一近代特有的文学样式,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诞生的呢?我的看法是,报告文学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开始孕育和开始成长的。”无产阶级的报告文学“起源于《一八七一年公社史》,发端于《震撼世界的十天》;但就‘艺术的文告’——从理论到实践的自觉地完成,则始于基希诸人”。黄钢:《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见《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胡仲持也着有文章说:“报告文学既然仅仅是信史的资料似的报道性的文学作品,那么,粗粗一想,我国几千年来‘汗牛充栋’的文献中间,总该有着很多的报告文学吧。然而不然,现在任何一个科学的社会史的着述家都可以告诉你,从那么多的旧文献里,找不出一件完整的文献作品,可以不经洗剔,现成的用作信史的史料的。为什么历代的作家们对社会事实的记录,做不到近代标准的严格的信实的程度呢?因为文字这一工具一向操在士大夫阶级的手里。士大夫是‘治人’的,跟一般‘治于人’而从事实际生产的人民大众在意识上有着基本的差别,那些依附于压迫阶级的士大夫对于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同情尽管有着程度的深浅,但是由于意识上的阶级性,对于实际社会的任何事象,终究不能观察得透彻,思辨得明晰。因此从人民大众的观点,算得真正信实的报告文学,在中国的旧文献里一向是找不出来的。就是照世界范围来说,报告文学也实在是本世纪刚才出现的新的文献形式。因为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因苏联大革命的成功而普及于世界的时候,各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才经过了一番意识的改造,学会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思辨方法,写得出从人民大众的观点,十分忠实的报告文学来。”胡仲持:《论报告文学》,见《文艺学习讲话》,智源书局,1949年版。
尹均生在《报告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一文中说:“回顾报告文学兴起的这段历史,可以给我们几点启发。第一,报告文学的产生的确是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联的,所以说它是人民的、战斗的新型文学形式之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组成部分。第二,报告文学总是处在时代的漩涡之中,哪里有革命激流,哪里就有报告文学。第三,社会的大动荡,反动势力的猖獗,总会带来人民群众的觉醒,促进一部分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深刻变化,因而一些对时代比较敏感的记者和作家,就拿起报告文学这支笔,真实的反映人民的心声,写下历史的脚步。优秀的报告文学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决不局限于新闻性,它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是召唤着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革命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战斗文学。”尹均生:《报告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型的独立的文学样式》,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冯牧也有近似的观点,在《报告文学漫议》一文中他说:“我始终认为,我们现在所关注、所讨论的报告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这种文学现象的兴起和发展,是和世界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是同马克思主义和近百年以来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兴起与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写进了文学史的报告文学的前驱者和大师,都是如约翰·里德、基希、斯沫特莱、爱伦堡、柯尔佐夫、埃德加·斯诺这样一些革命战士和进步作家的原因。”冯牧:《报告文学漫议》,见《文艺报》,1988年8月27日。
我对报告文学萌生和发展的理解
对于报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人们是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但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萌生和发展,自有它的根源和规律的。报告文学的萌生和发展,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的。
报告文学这个名称的出现,大家基本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报告文学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的德国。据川口浩的研究考证,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的刊物《左翼曲线》第2卷第1号卷头语中说:“新的普洛文学的新的样式正在产生,这就是劳动通信和工场壁报。——我们的后继者,要从劳动通信员及工场壁报的制作者及编作者的里面产生出来。”川口浩特别说明,“劳动通信和报告文学,普通被当作同义语一样,其实,两者决不是同一的东西。——报告文学,却是一种文学,两者的机能,完全两样,因为前者不是文学,而后者却是纯然的文学。”此后,一些报纸把记者、作家用文学的笔调所写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文章称之为“报告文学”。川口浩:《报告文学论》,1932年1月20日《北斗》,第2卷第1期。沈端先译。从此,报告文学这样的作品就先是在欧洲,后来又在亚洲和世界各地出现了。从报告文学这个名称的正式启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和新闻报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由此可见,巴克说,“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这个看法是极有道理的。
而说到报纸,我们就不能不想到近代科学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因为,正是这种科学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才为新闻报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条件和保障。而报纸的大量创办和发行的不断扩大,又给新闻的展开以刺激。因此,可以认为,报告文学的出现是适应着新闻报纸的发展而产生的。没有新闻报纸业的大发展,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无从提起。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在新闻和报纸还不能为报告文学提供一种表现的可能的时候,报告文学只能是一种空想。就像科学和工业未能为电影的出现提供物质的条件的时候,电影就是不能想象一样。尽管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电影有所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在报告文学这个称谓出现之前,即使有多少类似或接近报告文学的作品,那它毕竟还不是报告文学。带有纪实特点的文章,描述真实见闻的作品,它可以是人物传记,墓志铭,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札记,纪事随笔,可以是旅行纪实,等等,可就是不是报告文学。我们不能说它像而就认定它是。人是猴子变的,猴子和人有相像之处,可猴子和人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报告文学是有它的个性特点的,它的个性特点在真实性之外,还有现实性,文学艺术性等。不能只从真实性一个方面去认定作品,把那些具有真实性的文章,都说成是报告文学。在判断一个文学对象的时候,如果没有了个基本的界定,那么许多的事情就没法说得清楚了。我们当然不是否认事情都有个过渡的过程,忽略报告文学的演变情形,非得要用报告文学这个称谓出现的哪一天划出是或非来。然而,把报告文学的萌生起源一下子推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去,我以为是没有道理的。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因此,文学的表现始终是和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相互适应的。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讲到希腊艺术时曾经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从另一方面看: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或者,伊里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我们只要仔细的体会马克思的这些话,就不难理解出它的意思。在马克思看来,神话、史诗这两种文学体裁是只能在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都还十分低下的社会阶段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随着自然力的被支配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它们就必将逐渐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各种演变,产生新的体裁。报告文学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近代,有力地促进了新闻报纸业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古老的一些文化现象怎么可以与它等同呢?报告文学的产生,除过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土壤。由于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加剧,阶级斗争空前的激烈,到了本世纪初终于酿成世界大战。战争无情的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人们痛恨战争,又无法躲避战争。在一个非正常的生活时期,人们时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操着心,为自己的安全操着心。
所以,关心时局,关心有关的矛盾冲突和战争的一切消息,就是人们的一种实在的欲望了。新闻记者发出的消息满足不了人们的期望,这时,那些无法找到安定的创作环境的作家,也就难以静下心来写春花秋月,鸿篇巨着。于是,有些作家也就到了矛盾冲突的漩涡,到了战争的前沿,写自己的见闻。正是生活的现实把记者和作家们集聚到了一起,把新闻和文学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人们写自己眼见的事实,描述真实的事件和各种感动了自己的人物事迹。从此,一种用文学笔法描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的文体——报告文学就被生活和记者、作家共同创造出来了。这种作品既满足了人们了解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对象。它比新闻消息充分丰富,它又比通常的文学真实灵活,亲切自然。因为战争,在德国产生了报告文学这个新的文学形式。同样,在我国,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抗战斗争,极大地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而这些现象,都是近代的生活事件。我们在研究报告文学的起源的时候,不能不给予充分的关注。
报告文学的出现和得以存在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它填补了新闻和虚构文学之间的空白地带,并且在这个空白地带较为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作用。新闻是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行为的。真实、客观、及时、具体、短小精练等是它基本的表现特点。虚构性的文学创作,有行动自由,生动形象,典型性强,丰富多彩等等的特点。可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既真实生动,又有比较重大的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新闻因为及时短小而无力或是顾不上作充分的报道,而文学又因为可以虚构经常的回避了这些真实的存在。所以,这样一个也许并不算小的社会生活空间内的生活,就无形间被忽略和闲置起来了。报告文学正好在新闻和文学的空白地带建立起自己的基地,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和手段实现了对这些真实的,有充分社会意义的事件和人物的文学报告。在新闻和虚构的文学之间没有这个空白地带,报告文学就会没有立足之地,也就不会有它的存在和发展了。报告文学最早是新闻和文学结缘的产物。随着新闻、文学和报告文学各自的革新与发展,报告文学现在已经是个独立的个体了。田仲济在《特写报告发展的一个轮廓》一文中表述了这样的看法,他说:“从特写报告发展的历史看,就时间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文学,年轻的文学。就它的产生来说,也可以说是从其他文学形式锐变成功的:是新闻通讯渗入了形象化的表现方法;是散文渗入了新闻性和战斗性;是小说限制在了真人真事上。”报告文学在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之后,又吸收了新闻和文学的有机营养,生长了全新的自我。经过一个世纪多的奋斗和发展,现在,报告文学已经告别了童稚的年代,步入了成熟的青年时期。
我们充分的注意到,报告文学在表现人类的进步事业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时的突出成绩和作用。可是,这一切的存在,或许还不足说明,报告文学是一种有着分明阶级性的文学体裁。它只属于无产阶级自己所拥有。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被进步作家和无产阶级战士所运用,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这也就像无产阶级可以用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为自己的主张作宣传,表现自己的伟大成就一样。认为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中孕育和生成,并为无产阶级所拥有的观点,是多少带有一些感情的因素的。因为非常的看重某些作品,而忽略了作品体裁的非阶级性存在,这是偏颇的根源。
三、报告文学的历史成果
在报告文学大约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作品的存在,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可喜收获,是支持和促进报告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保证。
国外报告文学的历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