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已有之说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当然也包含着信息性。但应当明确的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作家对信息的选择应该十分严格,并不是要像新闻记者那样的对一切信息产生兴趣。某个地方出现了一头五条腿的牛,电视、报刊可以作为消息传播,但这五条腿的牛尽管怪异,有一定的新闻信息性,可报告文学作家也许不会对它产生兴趣,除非它是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报告文学因为不直接担负社会新闻消息的传播任务,而承担着对社会生活进行文学报告的责任,所以,作家们只选择那些蕴含了社会价值的信息来为自己的报告服务。在报告文学中,信息都不是孤立出现并单独发生作用的,它是论证的基地,是作家思想、情感和精神升腾的基础。信息是表达作家自己社会生活见识的事实依托。离开了作家的这种主题把握,而使手中的笔被纷纭多变的信息所左右牵扯,以致陷入到信息或资料的海洋中不能够自救。这时,信息对于作家来说,非但构不成有效的作品成因,弄不好还会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文学的灾难。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有掌控和辨析信息的能力,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资料员。苏晓康、张敏的《神圣忧思录》中有大量知识贬值,中小学教师精神、生活艰困的信息,可这些信息都不是游离主题的存在。它们紧紧地围绕在作品透露教育这个神圣的事业,正在因为资金的短缺、精神的匮乏、体制的呆板、教学方式的陈旧等变得失去神圣的光环,危机深重这个主题的表达。赵瑜的《强国梦》,描写了很多中国体育界的人和事,有很大的信息新颖表现。可这些信息都在个性地说明着中国体育存在“误区”,体制亟待改变这样的独特认识主题。故此,视信息性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也许不错,但以为只有信息性就成全了报告文学却是很大的误会。如果不在这方面有明确的判断,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使报告文学因为过分靠近新闻报道而偏离自身的特性,走向衰落。
窃以为,无论是报告文学的文学特征,还是它的新闻特征,在报告文学创作中,都不是目的本身。它们已经有效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原本的特征已经淡化,而通过这样的结合在这个整体中发挥新的报告对象的作用。文学性、新闻性是到达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抵达目标的渠道和桥梁。只有实行了对社会对象现实文学和独立理性的报告才是报告文学的最后目标。报告文学自其发生之后,所以能够如此顽强迅速地发展,并走向今天的空前兴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新闻,与文学的其他形式有着不少的区别,并拥有自己的优势及实现最终目的的特殊手段。过去,报告文学未能得到正常的开展,同报告文学生长的生态环境有关,也同人们未能深入认识报告文学的这个特性和目标很有关系。在不短的时间内,人们要么视其为新闻而将其拒之到文学大门之外;要么视其为文学而又被拒在新闻大门之外。报告文学这种游荡于文学和新闻大门之间的现象,恰恰说明人们是从传统的文学和新闻观念来看待报告文学的。其实,并没有认识到报告文学的个性所在。
报告文学具备新闻因素,但它不等于直接着眼信息报道、信息传递的新闻;它不是虚构性的文学,它不一定非得有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等内容,因为真实的原则对它的约束很明显。报告文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真实事实对象的生动描绘与剖析,在超出俗识的层面上更加独立个性的理性认识把握社会和人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及精深的理解判断来影响读者的社会人生感知,使其在文学的氛围中得到理性的启示并实现审美的需求。因之,单是从新闻的角度和传统文学观念的角度来看待报告文学,要求它这样、那样地来适合自己,就是一种人为的苛求。可以说,报告文学今天还是一个有待仔细认识和理解的文学形式。理解它需要对它本身表现的研究,而不能够从一种既成的概念范式出发来机械地要求。如今,很多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报告文学,到了某些文学批评家那里却不是满分,不予看重。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批评家,并没有真正地走近报告文学。一些对报告文学批评的无力,原因也在于这种批评同报告文学本身还有太大的距离。
由于有人对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特征发生误解,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我认为是偏失的现象,现在提出来,供人们讨论。
一、对奇异性题材的非寻常欲望强烈
报告文学创作的题材自然应当是多样的。可是,这种多样性并不是一种毫无约束的表示。题材众多,但选择题材的作家只有一个人。这样一来,任何一位作家在选取题材时都会有自己的主动性,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既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够不有所取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尽管他也在不断地变换着题材,但他总是将那些蕴含着严肃、庄重社会内容和思想情感价值的题材作为自己选择的对象。他不是单从趣味性出发,怀着猎奇的心理和探怪的眼光去搜索生活的边角余料,试图借助这种冷门左道得来的东西赢得读者的喜欢。即使他们描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或者私密的内容,但在写作时,也是更看重它表现人物的社会和人生方面。只要我们回想一下徐迟、刘宾雁、理由、黄宗英、柯岩、祖慰、乔迈、李延国、苏晓康、赵瑜、钱钢、麦天枢、胡平、贾鲁生、邓贤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就对此看得十分清楚。
可是,这几年来,伴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兴盛和创作队伍的壮大,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明显的题材猎奇现象,追求奇异怪诞的趋势很明显,几乎成了一种风潮。有的人,几乎是专门寻找那些在他看来可能产生轰动的怪异题材来写。结果就出现了大量女少年犯罪心理行为、卖淫妇女生活、抢劫犯罪、婚变、性变态、官场轶闻、宫闱秘史等等方面的作品。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形形色色。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可以涉及,而是这些作品草率的描写使人看到了一种偏俗兴趣和投机的心理,看到了作者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和积极大胆地深入现实社会矛盾前沿的勇气和能力。这种倾向是对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片面理解,滋生于商品经济的提示冲击和诱惑。因为这些,不少标注报告文学的作品,正在变成一种颓废文化垃圾而影响着报告文学的纯洁庄重声誉。
二、“广告文学”——报告文学的迷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被企业家发现了它可能转换成宣传,并会成为产生政治经济效益的对象,从而对报告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热情。恰好加上一些作家也因为有利可图,结果,“广告文学”就迅速兴起风潮。“广告文学”的目的在于广告,在于近似新闻宣传式的直接推销。自它获名起,实际就和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逐渐疏离了关系。若硬是要将这样的东西视为报告文学,那这肯定是报告文学的迷失。
“广告文学”所借重的就是报告文学表面的新闻因素,并在实际中把这种因素放大和扭曲,使其失去为报告文学服务的功能而纯粹地变成文字“广告”。尽管也有作者试图在其表面敷着些文学的色彩,将其装扮得文雅一点,但这样的作品,骨子里散发的商业气是挡不住的。用金钱包装的形象也很使人感到别扭。虽然,因为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使人对这样的行为可以给予某些理解,但这终究是报告文学的伤疤。我们已经无法阻止,却可以提示读者,要有清楚的判断,切莫把葫芦错当成了瓢。
三、浮云密布似的信息堆砌
如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一个直接感觉,就是为什么都是那么长。其实,在报告文学发展更变之后,它已经可以承载大的厚重的题材了,写得适当长一点不是个问题。问题是很多可以写得精短一些的作品,也人为地拉得很长,使人无法卒读。为什么这样,这又是和理解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有关。在某些人看来,报告文学就是直接的信息收集,只要有了丰富的信息,就是成功的保证。所以,就不分轻重,不加结构剪裁地将所有资料信息往上堆砌。致使作品中的信息如浮云密布,浓得化不开。读者的阅读也被大量的现象所埋没,看不见作者,也看不到这些现象后面的更有价值的理性情感内容。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报告文学之所以是创作,最根本的是,作家是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事实的描绘表达自己的独立个性见解,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判断并积极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你光是像个资料员一样的收集资料信息,而不对其进行很好的文学艺术处理,进行理性的思辨审读,尽管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价值,但终究是远离报告文学创作和你自己的个性劳动的。占有有价值的信息之后,能否很好地使用处理这些信息,是优秀作家和平庸作家区别的表现之一。这种简单地依赖信息的行为,也是对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简单领会。报告文学是处理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简单地收集信息的仓库。
报告文学在新闻性方面出现的偏失和被扭曲现象,不光正在模糊着报告文学自己的分明特征,而且严重地损害着报告文学严肃庄重的品格。在许多作家用自己的人格甚至生命维护着报告文学的尊严的时候,我们真不乐意看到一些人怀着某种私欲挤进报告文学创作中来,从对报告文学片面的认识理解出发,迎合俗流,以无聊平庸的文字玷污报告文学这片净土,破坏了报告文学神圣的品质。报告文学的危机,将从这些现象中开始蔓延。但这不是天灾,是人祸啊!
1989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