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100000015

第15章

“姜太公钓鱼”别解据

《武王伐纣平话》载: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负命者上钩来!”这就是有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尚,异人也。

应当说,他和他的“钓鱼故事”在中国民间知名度很高。从饱学之士到耕者挑夫,几乎无人不晓。作为一个成语,一般人从其字面意义上理解为“心甘情愿进圈套”;再深一层,顶多将姜太公此举,看作文人雅士的潇洒作派,隐者儒生的飘逸之风。似乎都不错,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若深晤此中真意,却还能寻出一番新的解释。姜太公钓鱼之异于常人,有三:直钩、无饵、钩距水面三尺。如果说还有第四,那就是他一边钓还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不愿活的鱼儿你自己上钩来吧!”这也许称得上世界上最奇特、最怪异的钓鱼法了。它纯粹是中国式的,或日中国古典式的,外国人注定会发懵、搞不懂的行为方式;兼具隐者、侠士、儒生、文人性情的浪漫派黑色幽默;世间绝无仅有的惊世骇俗独立特行的钓鱼之法。姜尚哪里是在钓鱼呢!他分明是在装疯,在卖傻,在做秀,在演戏。其实,姜尚非疯非傻,他比谁都更心知肚明,甚至比谁都更工于心计。要说他做秀、演戏倒是可以的,只不过他是有心而“做”,有备而“演”。像姜尚这样的人中之杰、盖世之才,若在朝,便有天子为他搭台演出;若在野,他便自己搭“台”演出。渭水之滨,烟波江上,幽幽沧溟,寂寂钓台--那么,他是在为谁而演,演给谁看呢?在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平话”中,开宗明义就说姜尚“因命守时”。命者,命运也;时者,时机也。他因命运不济,在等待(守候)新的机遇。原来,这儿有一段背景材料。姜尚生活在商代末年纣王时代,他本来在朝为官,却因纣王无道,荒淫无度,杀人如麻,姜尚只好弃官出逃,藏匿在渭水之滨,佯为钓者。渭水是姬昌的属地,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是一位胸怀大志而又众望所归的实力派诸侯,只有他能匡扶天下正义,挽救社稷之危。于是姜尚便耐心地等待着他羽翼丰满,召他入伙去成就大业。姜尚的“钓”法,就是专为“演”给姬昌看的。“闻文王贤,(姜尚)乃钓于渭(水)以观之。”(《吕氏春秋·首时》)姜尚知道,惟有独特怪诞,才能引人注意;惟有与众不同,才能令人惊奇;惟有标新立异,才能出奇制胜。花里胡梢稀奇古怪,才会产生轰动效应。这样一来,他的观众,他的惟一的观众,就会带着好奇心,不请自来,翩然到场了。这是一场漫长的演出。这一幕名为“因命守时”的戏,足足演了五十六年!“五十六年矣,不得一鱼”。姜尚,这位世间最有耐心的演员,以他最单调却又最独特的演出,在他八十岁那年,终于把他朝思暮盼的观众姬昌给吸引过来了!姬昌觉得姜尚其人实在古怪,便派士兵去请他。姜尚根本不理。再派官员去请,姜尚仍不答理。姬昌觉得如此怪人定有非凡之才,于是备上厚礼亲自出马,礼聘姜尚出山辅佐朝政。

接下来的故事妇孺皆知:姬昌访得贤才姜尚,封为太公,尔后又提升为丞相,助武王兴兵伐纣,终成兴周大业。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江山社稷也。如此看来,姜太公所“钓”确非鱼也,他钓的是施展抱负的缘份,是报国兴邦的机遇。“隐”是为了显,“逃”是为了仕,韬晦如“钓者”,韬略乃智者。只是他当初的怪异行为及其“背后”的鸿鹄之志,凡夫俗子一时莫能解也。纵观天下之“钓者”,谁有他如此磅礴大气?他以无饵之直钩悬于水面三尺,却钓起了巍巍江山,泱泱伟业。姜太公像谁?他使我想起生活在唐朝的另一位“钓翁”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许这只是柳氏以“钓翁”自况,蓑衣竹笠,孤舟独钓,寄托他孤绝清高的意趣而已然而姜公与柳氏又不完全相同,柳氏所钓的“寒江之雪”虽为虚指,而姜公之“钓”却比他更玄乎,更离谱,更空灵,更虚幻,更不着边际,因而也就更具神秘性,而使人必欲探个究竟。那么姜太公像谁呢?我忽地想起晋人陶潜来。陶渊明虽非钓者,可他的“抚琴之法”却与姜太公的“垂钓之法”颇多相似之处: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宋书·陶潜传》)陶渊明不解音律而抚“无弦”之琴,与姜太公不谙钓术而执无饵之竿,何其相似乃尔。二人时隔数代而心有灵犀,其宏旨都在“寄其意”。然而细究之下,二者的差异大也哉。陶公所寄之“意”。

乃为真正的闲适意趣,或El闲情逸致;而姜公之“意”,则意在江山社稷,天下大事;他是一刻也未曾闲过,一面瞅着水面涟漪,一面却斜着一只眼,随时瞟着盯着留心着是不是姬昌派人接他来了。陶潜,陶潜,是真“逃”真“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远离官场;姜尚,姜尚,是身在“江上”,心在朝廷满肚子的治国之道兴邦之策呢。看来,姜、陶二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无饵钩”与“无弦琴”也只是“形似”而已。那么姜太公究竟像谁呢?我又想起了三国时蛰居隆中的诸葛亮。这二人或许不仅“形似”,还“神似”呢。细加比较,姜子牙与诸葛亮,至少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一则同是具有雄才大略足可安邦治国之高人俊杰,为乱世隐居蛰伏于草泽民间的人中之“龙”(诸葛亮又称“卧龙”),三则同是踌蹰满志等候着当今“天子”识才迎聘,四则明主求贤若渴,均有“三请”之礼(《三国志》:“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五则一旦出山,便立下定鼎之功,辅佐明主夺得天下。还有第六哩,那就是在“演义”之类的章回、武侠小说中,二人均被“神化”而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多智而近妖”;至于姜尚,据说也实有其人,其原型就是历史人物吕尚。文献史料记之甚多,《史记齐太公世家》亦有记载。不过到了《搜神记》《封神演义》中,已将这位姜太公神化为驱邪镇鬼之方术神人,故不足信也。回过头来再看“姜太公钓鱼”,就顿觉颇有些仙风道骨,或妖风仙气,不如凡尘中人那么可钦可信了。

“管宁割席”面面观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什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

“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在这个故事里,管宁是正面人物,被称颂的对象,华歆则相反,是反面的陪衬角色。故事被载人《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着,因小而见大,在德行问题上是丝毫也马虎不得的。惟其如此,这一则轶事成为封建文人交朋识友的经典故事,甚至成为某种道德评判的正统的准绳,千百年来为“仕林”所津津乐道,借助于极负盛名的《世说新语》,影响所及,绵延数代。那么,管、华二人“割席”之后情况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见大”的“大”,即日后二人的作为、抱负、成就等等究竟怎样呢?《世说新语》并无“续篇”作进一步的交待。而这些问题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吸引着人们亟欲穷根究底,实乃管、华二人后的发展与“结局”,关涉到当初的“割席”是否确能“预见”未来?是否确能“一滴水见太阳”似地折射出二人终生的成败得失?《三国志·卷十三》之《魏书十三》载有《华歆传》。据此传,此人后来成就为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以至三国时期的大腕人物如袁术、孙策、孙权、曹操等,都曾先后相邀其出山为官,并委以重任。魏国建国以后,华歆又先后在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散)两朝担任要职,官至相国、司徒。然而,华歆虽身居宰辅高位,却严于律己。他的廉洁清贫是世所公认的,史称他“素清贫、家无担石之储”,以致魏文帝听说后感动不已,下诏说,现在宫中的饮食是美味多样的,而华歆官为司徒,却以蔬菜下饭,这太说不过去了;特地赐给华歆御衣,并且给他的妻子儿女全部做了衣服。传记中还记载着一则“华歆拒金”的着名故事。当初,华歆受天子之召,离开孙权去京城任职时,宾客好友前来相送者逾千人之众,赠送给他几百金的钱财。华歆当面都不予拒绝,却暗地里给各份礼金都写上馈赠者的姓名,临别时,他召集各位宾客,诚恳地说:“我本不想拒绝诸位的好意,然因单车远行,所载礼物太多,会因财宝惹眼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所以只好将所载礼物给各位留下了。”于是照单发还。此举不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宾朋无不叹服其道德人品。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管宁割席》中华歆拾金视之而掷的细节。当初埋下的“伏笔”,似乎暗示着华歆后是一个贪财重利之人--因小见大嘛,在乎“片金”者,将来必会贪恋“巨金”。然而事实如何呢?华歆在位高权重时对待金钱利禄的态度,雄辩地证明了他的清正廉洁,也证明了当初的推断是错误的。看来,管宁当年的小题大做甚至“神经过敏”,是很值得怀疑而站不住脚的了。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他曾上书天子,劝谏其“留心治道”而减少“征伐之事”;他听说战事征役频繁“颇失农桑之业”,又上书恳请重视农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这些强农固本、富国安民的政治见解,在今天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故尔史书称道他“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由此而溯及《管宁割席》中贬责他遇有官绅过路而“废书”(停下读书)往观之,并由此而埋下伏笔,似乎预示他日后必将会“谀官媚权”。看来这也是毫无道理的。读书倦了,闻窗外人声鼎沸,出去看看热闹,如此而已,管宁又何须大惊小怪,甚至上纲上线妄加推断,甚而“断交”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歆“红火”之后对待旧友管宁的态度。《华歆传》写华歆官至司徒时,将管宁当作品德高尚、卓尔不群的人才而向天子举荐;华歆官至太尉时,又上书欲“让位”于管宁。由此可见华歆对管宁当年“割席绝交”的过分之举。

非但没有耿耿于怀,挟嫌泄私,而且以极其大度的胸怀,出以公心,举贤荐能。华歆其人之德行高洁亦由此可见一斑。(顺便提及,《三国志》中《管宁传》称管“心怀道德,胸藏六艺,清静谦虚,廉洁清白”,足见管宁也确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么,该怎样看待当初的“割席断交”呢?窃以为:第一,《管宁割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从细节人手,以“见微而知着”为着眼点,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的文本,仍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参考意义的。第二,“见微而知着”虽有其可取的一面,同时又有其局限的一面。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而且忽视了人和事物都是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第三,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须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一疵断未来,这才是冷静客观、宽容大度的交友原则。

“宫廷拔河”刍议

在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宫廷拔河”的闹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中宗李显即位,乃庸帝而非明君,既无能力又无主见,遂使朝政陷入混乱之中。中宗临朝议政,凡大臣为国事发生争议,各执一端相持不下时,他便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决断。他于是想出一个妙法,令太监找来长绳,让意见各执一端的两派大臣也各执绳之“一端”,皇上以香包挂于绳之中段,并亲自充当“裁判”,让大家当庭拔河,以孰胜孰败而决断是非曲直。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僚们,便宽衣捋袖,奉命拔河以一决雌雄。素以威仪着称的大唐朝廷,一时变成了混乱嘈杂的拔河赛场,帽飞衣破者有之,力疲气喘者有之,磕绊跌倒者有之。皇上左顾右盼,忙得气急败坏;臣僚丑态百出,累得狼狈不堪,早已顾不得失尽君臣礼仪,皇家体统。

本当认真讨论、据理力争的国家大事,变成了你推我搡、据“力”力争的一场滑稽戏。此番情景,被本来就睥睨着最高权位的皇太后武则天看在眼里,一时凤颜大怒,在“成何体统”的叱斥声中,一道懿旨,把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改立李旦为皇帝,从此实现了她从垂帘听政到临朝称制的则天皇帝梦。就电视艺术而论,这一情节的设置应当说是成功的。中宗的昏庸无能,大臣的鄙俗无聊,则天的“英明”果断,都在“宫廷拔河”的特定场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可谓一石三鸟。

同类推荐
  • 走进历史深处

    走进历史深处

    本书突出记载了笔者走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历史深处”时留下的思考和感悟。
  • 魔鬼蓝

    魔鬼蓝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呼吸,是冥想,是放纵,是收敛,是情人,是敌人,是疯狂,是恬静。是玩弄和被玩弄、是游戏和被游戏。是阴天、是雨天、是玻璃、是水,是男人、是女人、是情人的后在我身体上游走,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向最爱的人全面打开那一刻。本书收有“水晶蝴蝶”、“独处的女人”、“旧男友与新裤子”、“逝去的老歌”、“关于旅行”、“夜太黑”等散文。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是美国财富巨擘摩根家庭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信,是父子之间交流感情和工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是摩根家族的至宝,信札“透露了摩根强大、富有的秘籍……”
  •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读者精品(生活百味)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近来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热门推荐
  • 初唐第一猛将

    初唐第一猛将

    我愿以手中七尺长枪,荡尽天下……李恪,已经是封无可封,李治改封李恪为逍遥王并且世袭罔替,他麾下的部队为忠勇护国军……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穿越火线之混迹天涯

    穿越火线之混迹天涯

    穿越火线网络流行游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看一个菜鸟如何混迹在穿越火线的世界里!
  • 你是天使我是谁

    你是天使我是谁

    我们的生命千回百转,我们的爱亘古不变。这个温暖又伤感的爱情故事,堪称“中国校园版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每次读完之后,不禁让人泪如雨下……一个男孩爱上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女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极尽浪漫之能事,不断地变换着花样,直到彻底俘获女主角的心…… 可是,当他们真正走到一起的时候,男孩却收到了一张来自海边的神秘照片,原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面,原本隐藏着一段曾经荡气回肠地初恋爱情故事。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废材逆天:魔后太腹黑

    废材逆天:魔后太腹黑

    【亿万甜妻,撩上瘾】新书火热连载中……她,一代死灵殿殿下——冷凤。一朝陨落,穿越成了一个废材——沈泠凤。废材?那是什么?本姑娘只知道魔武双修。圣兽?不好意思,本姑娘只有神兽。君凌天?这个自恋到姥姥家的男人。每一次看到他……气得咬牙,想踹飞他。可是……修为总差那么多。怎么办?男人,给本姑娘等着,待我比你强大,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一脚将之踹飞。凌霄之上,他许她千年等待,换来此世的异世回归,到底是回归还是注定?当腹黑对上腹黑,强者对上强者究竟谁才是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情人像野草一样生长

    情人像野草一样生长

    中学时代的一个吻改变了高丽丽一生的命运,一场被母亲主宰的婚姻终结了她的少女时代。看似平凡的丈夫大水却有着引来婚姻之外的女人的青睐的品质,她们像野草一样生长在高丽丽的周围,春风吹又生。
  • 重生:霸爱老公火辣妻(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