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3300000011

第11章 艺术:生活的特异化(3)

非洲艺术也是很好的例证,这些艺术可以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作为艺术,它们又并非与生活同一,而是生活的特异化。请看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高地的一个民族瓦吉人的装饰:用藤条编制臂环;一串串珠子或绿色甲虫壳做头饰;干草或朱蕉属乔木叶做尾饰穿在树皮皮带上;用毛边、人的头发和贵重树胶装饰而成的树皮布假发套;戽斗壳做前额饰物;贝壳和牙齿做项链;有袋动物毛皮做胸骨条带;把脸涂成红色、黄色和闪闪发亮的金属氧化物的颜色;用羽毛和翎毛做成高耸而漂亮的头饰。非洲的一个部族伊格博人,青春期少女子结婚前或成为母亲前有一个仪式性的隔离期,此时要吃上等的高热量食物,而且其身体要被年龄大些的妇女图上一些复杂的图案(图案要突出少女身体丰满,还要掩饰其缺点--如果少女脖子尚无脂肪圈,就在那里画上掩饰这一缺点的图案),目的是显示少女的安乐、健康、美和性吸引力。非洲另一部族滕内人(在达喀尔、塞内加尔等地),要花几天才能编成某种发式--这样的编发意味着文明的秩序,如同耕地成垅表明土地的精细,因此,这种发式名曰“玉米垅发式”。非洲某些部族还进行个人身体的塑造和“雕刻”,如文身,或者为了安放饰物而刺穿耳朵、嘴唇、鼻隔膜,或者割礼、锉牙等等。他们还常常在身上涂油彩。苏丹努巴人的卡乌人部落,年轻人一丝不挂,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裸体,因为他们每天都往自己身上涂油彩;一个四岁以上的有自尊的卡乌人,不涂油彩、不佩皮带、不戴宝石,不会出现在公共场合,因为他们会觉得是裸露的、害羞的。美国女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说,非洲人的这些行为,就是要“通过使自然特殊(不自然)而使它变得可以理解”,并且以此为文雅的象征。她由此得出一个基本观点是:“艺术肯定是开化自然和控制自然的一种基本方式”;“艺术是对我们被进化之后为了生存和兴盛自然而然所做之事的延伸”;“艺术的核心:使其特殊”;“并非艺术(及其在过去两个世纪衍生出来的涵义负荷),而是‘使其特殊’,一直具有进化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重要性。这就是说,直到最近,在西方,在任何艺术或‘艺术作品’中一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的东西,就是它的对人类、社会或文化也至关重要的使某种东西特殊。”“艺术就是作为塑造和美化我们所关心的事情的强化手段和特殊行为而产生的。”当然,人们喜欢秩序。但是,“一旦秩序变成‘规范’,人们就通过偏离被期待的秩序而使其特殊。”

成熟期的艺术

如果说以上举的是艺术诞生初期或较早时期一些不“纯粹”的艺术、不“成熟”的艺术;那么,所谓“成熟”时期的艺术,例如中国秦汉以后的艺术,西方古希腊雕刻、戏剧,文艺复兴时代以及以后的艺术,就更不是与生活同一,而是生活的特异化。

中国古代许多画家就特别看重艺术与生活的差别,譬如中国古代画论家常常以“自然”、“神”、“妙”、“精”、“谨细”或者再加上“逸”、“能”等等品评艺术不同于生活的等级,轩轾艺术和艺术家。唐·张彦远提出,最高等的艺术品格是自然,以下是神、妙、精、谨细。他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中国绝大多数画家和画论家坚持认为绘画艺术具有不同于寻常生活的特殊品格;越是优秀的艺术,越是异于寻常生活。而且他们认为,绘画艺术之所以异于生活,重要原因之一是画家异于常人。张彦远就说顾恺之“传写形势,莫不妙绝,自生人以来未有也。”张彦远还这样评价吴道子:“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於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这与康德的艺术天才论不谋而合。虽然天才论我们不一定都赞成,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艺术与生活相区别的意思。

文学也一样。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太“神”了,现实生活中未之有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还引《齐谐》中的话,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屈原《离骚》中驾鸾凰、驭羲和、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上天入地、衣兰披若的形象;曹植《洛神赋》中那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浓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的美女(洛神)形象;……都是生活特异化的形象。唐代大诗人李白向被称为“诗仙”,“仙”者,非人可企及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这些形象,这种构思,这般情愫,常人写得出来吗?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出,写得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对琵琶声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绝了!千古绝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思夫之情写的如此独特,如此细腻,如此缠绵,如此酸楚,如此深入骨髓,世上能找出第二人吗?还有一位叫张养浩的元代散曲家,过去我们没怎么注意他,写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绝妙好词,它既是张养浩的真实体验,又是他的独特体验--特异化的体验。最有代表性者,莫过曹雪芹,他《红楼梦》中所写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衔玉而生,以及宝玉结婚、黛玉之死竟集于一时,有多少是生活中的“不可能”啊--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的,就是将生活变异,即生活的特异化,以新人耳目、新人情愫、新人思维、新人品格。

西方的各种艺术也一样。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凯朗基罗、拉斐尔等人的绘画创作,本身就是生活的奇迹。虽然他们的绘画看起来如同生活,但实际上是生活之精,生活之粹,几乎是普通生活所不可企及者。莎士比亚戏剧,如《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等,构思之不同寻常,至今叹为观止。文学作品,不论浪漫主义或是现实主义小说、戏剧,也一样。实际上,不管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还是雨果,他们的人物都是生活人物这样那样的变形。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等,更是作家的奇思。有些作品似乎与现实生活无异,生活里边也可能真的找得到类似者(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但倘真坐实,却又似是而非。

总之,大多数古典形态的以及现代形态的即所谓“成熟”时代的艺术和美学,总是要把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总是把艺术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主体与对象的距离。布洛的“距离”说,论述了一个心理美学问题,其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将审美-艺术同尘世生活拉开距离、将主体与对象拉开距离(主要是心理距离),以产生美感。而所谓“拉开距离”,就是“制造区别”,也就是说,“距离”是造成艺术与生活相区别的一种手段。有人说,文学的存在是以距离为先决条件的,没有距离也就没有文学。其实,其他艺术也一样,也可以通过“距离”制造“区别”。有的外国艺术理论家还提出艺术(包括文学)需要“奇异化”。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也是把“奇异化”、“反常化”或“陌生化”作为造成艺术与生活区别的手段,只是他主要着眼于形式、语言,所见者小。一些艺术派别还要采用各种手段故意制造“间离”效果,让读者和观众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在欣赏艺术、看戏,而不是生活,要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划清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西方的布莱希特如此,中国的梅兰芳也如此。这种艺术观念,在中国直到文革也很强烈--文学上提倡高、大、全,绘画(油画)上提倡红、光、亮。把英雄写成超人,把领袖画成神仙,而反面人物则近妖。

至于某些现代派艺术,那更是生活的变形,如《格尔尼卡》、《城堡》、《变形记》、《尤里西斯》等等;有的作品,你会认不出生活原来的样子。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的作品确是“奇迹”。艺术的特质就在于它与生活相区别的不同寻常之处。可以说至现代派,这仍然是美学的一个普遍观念。

进入电子时代,又如何?

最近,在“全球化”、“后现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出现了所谓“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趋向,对此,我在《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的第四部分作了描述。我引述了德国美学家韦尔施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全球正在进行一种全面的审美化历程:从表面的装饰、享乐主义的文化系统、运用美学手段的经济策略、到深层的以新材料技术改变的物质结构、通过大众传媒的虚拟化的现实、以及更深层的科学和认识论的审美化,整个社会生活从外到里、从软件到硬件,被全面审美化了。美学或者审美策略,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美学不再是极少数知识分子的研究领域,而是普通大众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生活策略。因此,要重新理解审美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把美学从对美的艺术的狭隘关注中解放出来。韦尔施还说:“认识和现实是审美的,这在它们的存在形式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明。这是尼采的发现,这一点已经被其他人用不同的术语表达出来了,并达到了我们时代的构成主义。现实不再是与认识无关的,而是一个构成的对象。尽管附加的现实具有的审美特征,非常明显只是第二性的,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最初的现实中也存在一个最好被描述为审美的成分。审美范畴成了基础范畴。”

我承认目前所谓“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的现象,诚如韦尔施描述,铺天盖地。但是,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如何阐释它所意味的内容,还须认真辨析--这是后话。现在的问题在于,联系本文所讨论的中心话题,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否足以否定“艺术:生活的特异化”命题的合理性、使艺术与生活合一了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它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并没有改变“艺术:生活特异化”命题的合理性,因此不足以否决上述命题。

多数论者认为上述“审美-艺术生活化”和“生活审美-艺术化”现象,出现于后工业时代、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时代或电信技术王国时代,有人概括为一句话:出现于后现代。而关于后现代艺术,有人说始于杜尚,甚至说杜尚的作品代表了后现代艺术的典型范例。还有人说,杜尚直接把现成品变成了艺术,也就是生活艺术化了,把艺术与生活拉平了--合一了。

以杜尚为例

那么,我们就从杜尚说起。

杜尚(Duchamp,Marcel,1887-1968),法国画家,生于美术世家。1913年开始抛弃了所谓的“视网膜艺术”,而采取工业设计图的几何方法,用“现成取材法”创作所谓“现成品艺术”,作《自行车轮胎》,使现代艺术变成了创造与批评的混合物。杜尚《关于“现成物品”》一文中说:“在1913年我就起了一个怪念头:去把一个自行车轮固定在一只厨房用的长脚凳上,并看它如何转动。当‘现成物品’一词出现在我心中的那时刻,也就指明了这种表现形式。我渴望去建立的论点是:这种现成物品的选择并非由审美享受来支配的。它是建立在冷漠的视觉反应上的,同时,无论好的趣味或坏的趣味都无从谈起,事实上整个感觉是麻木的,其重要特征是短暂的裁决:我偶然地把标题刻在这些‘现成物品’上。这种裁决替代了一件标题作品那样去描绘事物,它意味着把另一个比言语更丰富的领域传达给了观众。”杜尚于1915年到了美国。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命名为《泉》送入艺术展厅。他说,作者选择了它,使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它,原来实用的意义已经消失殆尽,它却获得一个新的内容,--杜尚说出了“为何某物恰好不像自身时它就是个艺术品的问题”。1919年在巴黎与第一个达达小组建立联系,创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即在《蒙娜丽莎》的画像上加上胡须。

现在我们要问:把生活中的“现成品”(如小便器这样不登大雅之堂的物品)作为艺术品放入展厅,是否就意味着消除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二者合一了呢?没有。小便器在生活中无疑只是一个生活用具,人们使用它,也是极普通、极平常的生活行为,本无特异之处。然而,当杜尚把小便器送去展厅时,就已经与普通生活用品和普通生活行为区别开来、隔离开来了,即将生活特异化了。这时,“艺术展厅”这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迫使“人们用新的角度去看”本是生活用具的小便器,使它“原来实用的意义消失殆尽”,而“获得一个新的内容”。而且,这《泉》的命名也非同寻常,它赋予了小便器另外的意义,成为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从而获得了新的价值。总之,无论你是否把这个原来的小便器、此刻的《泉》看作艺术品,它已经同原来的生活用具和生活行为隔离了,特异化了。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他那本《图像时代》第十一章“美学:马塞尔·杜尚前后”评论杜尚美学现象时说:“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艺术能够摧毁和改变仅仅在瞬间之前还呈现出不能改变的和固定的(从而也是最‘正常的’)艺术的未开发的领域和边界。在这方面正如人们常常提出的稍有些哀婉动人的说法,艺术就像生活本身:它以自身拥有的新奇、以那些瞬间之前我们绝不会认为可能,然而转瞬之后我们又似乎感到它就是具有创造力的人类行为的产物之类的事情和现象而使我们感到惊奇,而这些创造性的人类行为的产物不仅扩大,而且加强和加深了我们对我们自己、对他者自身,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自己所熟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理解。”我认为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支持了我的观点--杜尚将现成物作为艺术品的做法,以及其他后现代艺术家将艺术与生活拉平等等行为,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从而改变“艺术:生活的特异化”这个事实。那些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中国北京某些艺术展览会上的所谓“枪击艺术”、“滴血艺术”、“洒墨艺术”等等),于坚等人追求的平面的、无深度的、无含蓄的后现代诗歌,西方后现代戏剧(如《等待戈多》)等等,都不是与生活合一,而是生活的特异化。

同类推荐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部长与国家

    部长与国家

    本书记述的是当年“独臂将军”余秋里授命出任石油部长、带领五万大军在松辽平原上进行大庆石油会战的传奇故事。作品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活动,翔实叙述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领袖们为了打破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的全面封锁、毅然决策开发松辽石油基地的一系列高层活动内幕。
  •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我走我的路:致我的同学

    这本袖珍小书以独特的视角,对那些死学死考得高分的所谓"状元"以及所谓的"命题专家",进行了无情的挖苦、嘲讽,而对考试分数不高的所谓"差生",本书则投去欣赏、赞美的目光。作者以为无论是"状元"还是"差生",每个人都是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欣赏敬畏。只要不违反学习规律、成长规律去死学死考地折腾,每个人都会各得其所,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
热门推荐
  • 契约情人不买单

    契约情人不买单

    某个懒洋洋的上午,她发现了枕头边自己一对凌乱的内衣……我的天哪!她被怎么了?也……也太神奇了吧?半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走在单行道上,一行热泪划过了她干净的脸庞。这个突如其来的宝宝,究竟要还是不要啊?可问题的关键是:他爹是谁啊???难道是天意?嘿嘿,这机会来得正好,你们要宝宝对吧?没门!除非……对了,咱这主仆关系是不是该换换了,臭小子?同意了就签字画押,还得公证!哼哼,地下情人的名单统统给我默写出来,本小姐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掉!本性不改是吧?嘿嘿,不就是玩吗?好,本小姐也玩给你看!-----------------------喜欢的亲们别忘了多多收藏和撒花花哈……~~~O(∩_∩)O《契约情人不买单》/莫芮西藤http://m.pgsk.com/a/135428/------------------------------------------------------------------M.R西藤最新力作《虐恋:火辣少妇别耍酷》http://m.pgsk.com/a/184040/亲们多多支持、多多收藏哦~~~~O(∩_∩)O
  • 健康早餐

    健康早餐

    《妈咪私房菜丛书》根据家庭一日三餐的营养需求,精选了一千三百多道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妈咪私房菜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家庭主妇的有益参考书。
  • 女保镖穿越:朕的皇后很大牌

    女保镖穿越:朕的皇后很大牌

    皇后?没兴趣。圣宠?不稀罕。侍寝?不好意思,本宫很忙。本宫千辛万苦地穿过来,可不是为了跟一帮女人争宠的。本宫可有着远大的目标:建立天下最大的保镖组织,赚很多银子,努力扩张势力,最终称霸天下!
  • 梦里朱颜改

    梦里朱颜改

    葛薇大学毕业后孤身来到上海,因为工作努力且为人沉稳,受到公司总经理程浩然的赏识,一路做到了康捷公司的业务主管。后来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结识了供应商方子俊,并对其渐生感情。但方已经早有家室,葛因此只能将感情放在心里,决定尽量少和他接触。
  • 小老婆大翻身之错嫁

    小老婆大翻身之错嫁

    一家满有情调的咖啡厅里,坐了各式各样的男男女女,当然也有谈情说爱的情侣们!每个座位都采用秋千式,两旁绳索上还挂着红色玫瑰。这是一间极近奢侈,又极度浪漫的情侣咖啡厅,情侣们可以在这里谈情说爱,单身汉可以在这里调情找爱,而姐妹淘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这不,窗户旁的三位就在那叽哩呱啦的讲个没完。“我要结婚了,你们会来吧?”瓜子脸美人尖,白皙光滑得有如初冬新雪的肤色,及腰如瀑布般……
  • 穿越之龍床降落

    穿越之龍床降落

    隆重推出帝都系列第二辑:<交错时空的冤家>撒花,鸣炮.帝都系列二:殷飞飞篇瞧瞧,这是什么世道.她遵纪守法的逛她的街,不知哪个没有公德心的家伙从窗口扔下那么一个瓦罐来,好死不死的正中她可爱的脑袋.那个无礼的家伙不但不为自己的过错道歉,居然恶人先告状,说她踩死他的蟑螂.感情她连一只蟑螂都不如吗?真是太侮辱人了.好啊,既然他这么喜欢蟑螂,那她就免费给他一顿蟑螂待遇..........................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她只不过是好奇男子锈球招亲,所以才去凑份热闹的,怎么那个锈球就这样跑到她怀里了呢。更可恶的是,那个“相公”还是那个没公德心的讨厌鬼。三十六计,当然是走为上策。.......................从小在树林间长大的她,这次竟然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竟然会在树上摔下来,真是太丢脸了。她闭起眼睛,等待着身体与地面“亲吻”的痛处,却落入一双有力的臂膀中。天哪,世间竟然有如此漂亮的男人,以前总以为那只是书上才会出现。就是这时,传来一声:“大少爷。”原来他就是那个天神般的男人,雪府的大少爷。她决定了,为了这个男人她要留下。可事实却没有想像中的美好。那个名义上的相公总是在关键时刻来打破这份美好。---------------------------好友作品推荐区-----------------------------------推荐好友莫静燃的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极品色妃(很精彩的文)落雪轻盈:老婆说的是(很好看的说,而且已经完结了)悠然若思:宫廷复仇虐爱媚青丝(很强悍的文)夏广寒:情妃得意(好看,大家多多捧场)穿越之凤凰女孩舞舞的群:50418200(舞人生)
  • 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

    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

    第一位死者被人用箭射穿心脏,第二位死者被枪射穿头部,第三位死者从高墙上摔死……署名“主教”的残酷凶手不断地刻意提供线索,一连串令人不寒而栗的离奇命案,竟然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老童谣完全吻合!——是谁杀了小知更鸟?“是我。”麻雀回答。“我用弓和箭射死了小知更鸟!”阴暗、幽沉的童谣宛如恶魔谱下的追魂曲一般,预示着一幕幕血腥的惨剧,死亡的阴影霎时笼罩了整个纽约……谁是藏在幕后的黑色主教?他为什么制造谋杀又提供线索,如幽灵般若隐若现?一切究竟隐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
  • 这校草真帅

    这校草真帅

    【全文完】一言不合就欺负她,他是全天下最混蛋的恶魔校草。
  • 惹火不良妻

    惹火不良妻

    李禹生,一个温柔与狂野完美结合的男人。一个足以让任何女人,欲罢不能的男人。她,楼欢欢‘处心积虑’的成为了他的第一任妻子。作为丈夫的他,完美到无可挑剔,温柔的关怀,无边的疼宠。让她几乎错以为自己就是那个被他用心宠上天的幸福女人。然而,只有她最清楚,这些不过都是假象。而他对自己的包容和疼宠,只是负责和怜悯。*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他抱着浑身是血的婉柔从自己身边走过,温柔的双眸里再也没有她的一席之地。她不会那么清晰的确定,自己做对了。执着的爱,暧昧的情,终究无法双全。带着他留给她的唯一宝贝,她毅然走出他的生命。Butterfly,那将是毛毛虫到蝴蝶的精彩蜕变。李禹生: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英国贵族。娶她,是因为责任和同情。怜她,是因她贤惠和乖巧。从没想过会爱上她,因为他们的日子太过平淡温情。然而,有些事就像吃饭喝水,当真有一天感觉不到,才会发现早已成为你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认识爱,了解爱,学会爱,他用了五年。再见,她却已成他人妻,身边有两个苍白俊秀的男娃相伴左右。现实、残酷无情;命运、一言难尽。冶轩然:从平民里走出的冷酷总裁。苦难教会他必定要站在顶峰,才不会被人伤害。所以他摒弃一切情绪,只为终有一日能向那高高在上俊逸高贵的男子复仇。楼欢欢,一个牵动着李禹生情绪的女子。所以他用孩子将她绑在身边。五年,他放慢了复仇的脚步,却不愿追究其中原因。然而却在看到她的动摇的那一霎那,他毁了那个男人的一切。这是一对情侣从彼此怀疑,走到彼此坚定的爱情旅程。情节发展需要,可能与简介稍有出入,出入不大,但必定更加精彩,敬请期待!◆◇◆◇◆◇◆◇◆◇◆◇【相关说明】◆◇◆◇◆◇◆◇◆◇◆◇◆◇文的内容会比片段精彩,人物再更新当中。亲们若想知道文的后续发展,请进入正文部分。PS:1.本文为豪门言情文,YY成分居多,为了情节需要,不严谨之处切勿追根寻源。2.喜欢本文的亲们,顺手点个收藏吧!表当书霸王,偶尔冒个泡让南风见见亲们,别让咱的留言区和荒岭一样寂静。*104909432不良有群了,喜欢玩闹的童鞋可以来热闹一下!《牛郎的诱惑》热烈推荐好友美文!《血色精灵王》超好的一个姐姐的新坑!!!希望喜欢的亲们去捧个场!!好友推荐:总裁的羔羊小郡主别跑首席未婚妻异世御神好友端木勤勤的亲亲徒弟的文~~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