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末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
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如丧家之犬,到处流浪,他苦心孤诣地钻营,寻找着自己创业的机会。当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介绍诸葛亮的时候,他被诸葛亮的学识、才能所吸引,决定为自己找一个能够担当大任的CEO。于是他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以期让诸葛亮帮助自己。
很不凑巧,刘备的第一次拜访吃了闭门羹,恰巧诸葛亮这一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到茅庐拜访。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来就不愿意再来,现在见诸葛亮不在家,心里特别不耐烦,就催着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虔诚地吃素三天,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诸葛亮家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想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这就是着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其实诸葛亮是很想出来做事的,《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所谓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说要出将人相、要建功立业,是要做事情的。而且,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说明他是要为自己选择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他认为的最好人选。
但是机会面前他为什么却迟迟不肯露面,为什么卖了那么大的一个关子呢?
对此,人们的猜测很多,有的人认为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不合乎逻辑,认为诸葛亮更需要刘备,他不会在隆中守株待兔;有的人说诸葛亮曾经去找过刘备,有了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就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啊!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
我不想在这些历史的故纸堆里这么较真儿,谁也没有什么根据,在那里瞎猜什么?没意思。
如果我们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理论来分析这件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刘备三顾茅庐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论及人力资本时,在他的《经济学》中明确指出:“就少数幸运者而言,他们的名气使其收入达到天文数字。”也就是说“独特个人”的名气使他们成为人力市场中备受推崇的明星。比如篮球明星姚明、比如小品明星赵本山、再比如三国里的明星诸葛亮,他们都是这样的明星。这些有才能的人都拥有一种很有价值的特殊本领,在他们擅长的工作领域里,他们赚取了相当惊人的收入,而且,那些稍微比他们逊色一点点的人其收入就将比他们少很多很多。因此,对这些人而言,对于工资20%甚至50%上下的浮动,他们的劳动供给根本不可能做出太大的反应。这些具有特殊本领的独特个人,其工资远远地高于和他们只差一点点的那些人的工资,因而高出的那部分收入经济学家们称其为“纯经济租金”。这种趋势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将日益严重,在不远的将来,冠军与亚军、季军的差别会越来越大。
诸葛亮正是一个有特殊本领的独特个人,因此他得到了刘备的追捧。你想吧,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土财主刘备现在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但是自己没有太大的本事,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一个相当知名的人才,他能不急着要把这个人才纳入自己的囊中吗?刘备手下虽然有关羽和张飞,但是没有出色的谋士,没有军师,一群有勇无谋的乌合之众怎么夺取天下?对刘备而言,当时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曹操和孙权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大,如果自己再不出手,就没有机会了。形势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刘备正在急于用人之际,他需要人才,他不能一等再等了,因此他就三顾茅庐了。
而诸葛亮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斤两,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价值。在那样的年代,像诸葛亮这种人才是相当稀缺的。
他通晓天文地理,他善于运筹帷幄,他懂得攻城略地,他能言善辩……那个时代没有大学,也没有自学考试,而且也没有电视报纸和广告,要找一个像诸葛亮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出谋划策,会呼风唤雨,又了解天下大事的人,简直比登天都难。诸葛亮虽然自己想出去做事,但是他知道这种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所谓紧庄稼慢买卖嘛!要把自己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敲定的事情,况且这么多年这么多天都等了,再多等几天,找一个对自己真正看重的老板不是更重要吗?而且诸葛亮也知道,自己在家学习了这么多年,这都是脑力劳动啊,是自己放弃到田间劳动赚钱的机会成本而创造的机会啊,怎么能轻易就以身相许呢?他有待价而沽的资本,他不急于成交,他想要得到一个好的价钱,他要为自己的特殊本领赚取高昂的独特个人租金。
仿佛一个买方一个卖方,需求方希望用一个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自己追捧的人才,供给方希望得到独特的个人租金,双方都不希望把自己的底牌亮给对方。虽然需求和供给同时存在,但是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当时他对天下大事关心的程度,以及刘备的影响力,诸葛亮了解刘备的信息应该比刘备了解诸葛亮的信息详细一些。刘备当时已经很有名了,已经是天下英雄了,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皇叔刘备呢?刘备在明处,而诸葛亮还藏在隆中。因此他知道刘备,了解刘备,因此他也知道怎样对付刘备;而刘备并不是非常了解诸葛亮,他从徐庶和司马徽的口中知道了诸葛亮的一些情况,而徐庶和司马徽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有名气的人物了,他们认可的人才当然不能小觑,但是具体情况刘备一无所知。
但是,无论怎么说,现在需求和供给毕竟是同时存在的,刘备想要一个“明星”,而诸葛亮也的确是一个非常了得的“明星”。就这样,“蜀汉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CEO”,他颠颠地往隆中跑了三趟。
三顾茅庐成就了刘备三分天下的美梦,也成就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梦想,诸葛亮在蜀汉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师。应该说,这是历史上董事长和CEO双赢的一个最典型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