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3200000033

第33章 《厚土》--兼谈意味 文体及其它(2)

这一组短篇,除少数篇章,其背景时限大多终止于文革浩劫时期,故而它们总的格调诉诸无力摆脱重轭的生存之悲凉,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不过,这是些相当独特的悲剧。唯意志论者叔本华曾把悲剧分为三种品类:一是由恶人之手造成,一是因偶然的“机缘和错误”酿成,还有一种则没有哪个人物特别坏,“在最后一类悲剧中,我们看出毁灭幸福和生命的那些力量随时都可能摆布我们”,于是人们,“清清醒醒地睁着眼睛互相残害,却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不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最后一类悲剧最可怕也最深刻。当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的,叔本华对他提出的第三类悲剧既找不出多少例证,又投有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我感到这种划分仍对我们大有启发,而《厚土》中的某些悲剧似正属于第三种品类,可以称之为“几乎无事的悲剧”。试想,《假婚》中的男女,《眼石》中的男女,有哪一个是特别坏的呢?没有。只能说他们善良却又蒙昧,坚忍却又粗鲁。可是,在他们之中,有的自己曾辛酸落泪,但又以粗野地摧残对方来寻求片刻解脱,对方则在暗夜里堕泪,却绝不是怨恨哪一个人。有的则互相以妻子作为补偿,企图在默淡的生存中获取平衡。看,这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是怎样令人痛心的悲剧啊!那么,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呢?倘若让叔本华来解释,大约一定会归之于万恶的生存意欲,但在我们看来,包括《厚土》的作者看来,造成这一切的是象厚土一样的文化传统的惰性力。至于这种无往而不遇的惰性力怎样形成,那就相当复杂,首先是与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不可分开。在《厚土》中,有不少人挣扎着,痛悔着,自戕着,焦虑着,那全是因为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与他所不自知的文化传统压力--曾经是天经地义的行为模式,颠扑不破的人际关系,陈陈相因的心理素质等等--相撞击的结果。由于整个《厚土》的基本冲突建筑在人与文化的矛盾之上,使它有条件步入了深刻。

其实,说《厚土》的意味来自人与传统惰性力的冲突还不算说到问题的根本;只有说它善于把人与传统惰力的冲突转化为人自身的冲突,才是准确的。现在有一种浮面的意见,以为发现了文化的巨大制约力是近年才有的事;还有含糊的“文化小说”的提法,实际是把文化变成外在于人的力量。我们也确实不难看到,有的作品堆砌了大量文化现象(主要是礼仪风俗),争取自由幸福的主人公自身并无深刻于盾,他们只是被这些作为环境的外在东西所迫压。即使在艺术思维空间的开拓上颇有贡献的《爸爸爸》,其中的丙崽也只能说是个种族记忆的活化石,他的内涵无论怎么挖掘也很难说是丰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思索:什么是文学中的人?什么又是文学中的文化?它们是分离的还是浑一的?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还说过,人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这就清楚地表明,人是历史文化的最大杰作,最高产品,最集中的结晶。还有什么能比人自身凝聚更多的文化内容,还有什么能比人身上绕系着更丰富的文化意识呢?返顾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它们虽未自命或冠以文化小说之名,但“文化”是渗沥在作品的骨血中的,尤其是渗沥在阿Q、孔乙己、祥林嫂、吕纬甫们的心理和行为冲突中的。沈从文描写沅水流域的小说又重新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证明着它们艺术生命力的不衰。其实,沈从文早就自述,他要写出这片乡土上人物的“常与变”,写“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曲失去了原有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长河》题记)。这些话写我们现今在“文化热”中常听到的话不是颇有呼应和相通之妙吗?不同的是,现今有些作者受外来文学特别是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他们借来了外来文学中的观念和时态,却尚未能与我们的本土文化妙合无间,有剥离生活之病,尤其是把文化变成披在人物身上的衣衫,而不是化为人物的血液。如果说前一阶段寻根思潮下的作品就总体看有何不足,我认为主要在于文化与人关系上“整合”和“熔铸”的功夫、火候的欠缺。关键还在于对现实的人的揭示深度。为什么有的作者总喜欢把作品的环境固置在蛮荒形态上,然后才能展开他的文化剖析?这或与作者缺乏现实生活体验因而无力从现实的人身上挖掘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在《厚土》中,现实的人上升到了主体地位,几乎可以说人即文化,文化即人,而且,它是尤其注重于人的本体矛盾和心理矛盾的。我们当然应该谨防把人孤立化,抽象化的倾向,因为离开了社会关系也就无所谓人的存在。但是,有一种巨大的迁移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由近的方面说,阶级斗争的暴风雨结束以后,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人的问题反因随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转向意识形态领域而变得愈益突出了。用最通俗的话说,斗争的战场愈益转向了人的心理,愈益转向了文化冲突。我在这里无法详细展开这一迁移的因果阐述,但这种“迁移”似乎是无可怀疑的趋向。在我看来,《厚土》正适应了这种“迁移”。

有意思的是,虽然《厚土》把人推上主体地位,致力于挖掘人的本体矛盾,但这里的男女全都没有名姓,均以“他”或“她”称之。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非无关宏旨的细节,这实际是作者对人的一种评价。那潜台词是,这些理应作为主体的人其实由于传统的拘囚是缺乏人格的,缺乏健全个性的,也不是独立的站起来的人。这里正显出作者是力图站到现代意识的高度来观照厚土上的人群的。关于现代意识曾有许多探讨,我以为它的核心是对人的态度,是能否用马克思指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的尺度丈量生活和人。一切批判或肯定都直由此发出。

那么,《厚土》是怎样解剖作为创造文化的符号的动物--人的呢?我们不妨稍稍具体地通过《假婚》来看。首先需要说明,这篇作品较多涉及了性生活,但它决不停留在“性”上,而是作为一个视角,通向对文化心理的剖析的。因为在作者看来,性的问题既是黄土地上人们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视无睹或有意闪避都不如加以正视。所以,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与时下某些为性而性的浮浅之作不可同日而语。人是有尊严的动物,人的生命应该是日趋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只有当人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逐步合理地支配自然的时候,人自己才能从大自然中解放出来,直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然而,在《假婚》、《眼石》以及整个《厚土》中,由于物质的匮乏,文化的桎梏,极度的封闭,人却是自然的奴隶,他们不得不牺牲尊严,一任生命作原始的消耗。这固然是过去的事了,却不能不使我们对人的困境感到震惊--还没有多少作品象《假婚》那样使人怵目惊心。这个忍受了“二十多年干渴”的男人,他在丧偶之后无力再娶亲,现在却突然得到了一个外乡来的逃荒女人。事实上,从一开始“他”和“她”都心理明白这是一桩“假婚”,但他们为各自的需要都未立即点破。那男人并不缺乏怜悯和同情心:“猛然间一股泪水呛上来,他死命地忍着”。但对现在的他来说,所剩下的“似乎只是那一刻,和那件事了”,“他觉出自己在发疯,可又没有力量制止从自己身体中狂涌而出的这股疯狂”,“他象是带了一件猎物”,“过了这一晚,他不知道自己又要干渴多少年”。看起来,这男人的行径似乎可用所谓“快乐原则”解释,即减压、增压、再减压的本能满足。然而不,作品比这要深刻许多。为什么他看这女人“昨天是人家的,今天是自己的;为什么他想到她被别的男人过了一水”就更加疯狂;为什么分别的一夕,他又加倍疯狂?这里不独是自私的占有欲使然,更重要的是他把女人当作物和工具。而着墨不多的那个女人,写得更深。她一开始即“冷静”--“男人的直觉让他感到了这墨许之中的沉着,和这沉着之中的认定了命运的冷静”。小说中的男人曾为他始终未能改变她的冷静而忿然。可是,在小说的结尾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震骇的局面:“当那狂潮终于平息下来的时候,男人粗拉拉的手掌无意中在女人的脸上抹下些温热的泪水来”。小说就这样结束了。人的尊严并没有绝灭,这里,尊严在物质匮乏、传统惰力和本能冲动的重压下哭泣着。

我想,这样的小说给我们的就不仅是一点性的描写,它引我们进入一个深邃的文化氛围,思考着造成这氛围的原因和怎样冲破这氛围,怎样为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奋争。另一篇《眼石》,写两个赶车人怎样用不道德来维持道德平衡,怎样以非人道的出让妻子来寻求虚假的道义满足。作者很少评述,也不简单地把这种种现象纳入儒释道之类的文化模式,他让鲜活的生活和灵魂自我呈现,使人感到这“文化”可以用手触及,它就在生活中蠕动。这一切自然都因为写出了活的生命活的心理,也就挟带出了活着的文化。

是的,只有带着人的活气和体温的文化,才应该是文学中的文化,泰戈尔有这样的诗句:“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其含义颇耐寻味。《厚土》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我以为就在通过“人”而取得现实与历史的融合,即:以现实唤起历史,以现时态勾起历时态,写出现实中作为其倒影而溶解的历史。读《厚土》中写得精采的篇章,目之所遇虽是一充满原色的现实片断,但能让人感到有一种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塞于天地间的氛围感、整体感,仿佛那片断中伸出无数只手,与历史、与久远的存在相揪扯,相缠结,犹如从一片叶子让人想到古老浩瀚的森林。拿《合坟》来说,事由本很简单,村民在老支书带领下,给一位十四年前在洪水中殒命的女知青做干丧(冥婚)。它的历史感并不表现在“挖出来的岁月”上,如对大寨田的插话,知青的旧话,以至不曾朽烂的“红皮皮”之类,而在于生命在特定时空中存在的悲凉感,在于作品沉思着黄土地上人们的处境和命运。那“挖出来”的一瞬间确乎令人惊异:“有人曾见过十四年前附着在这尸骨外面的白嫩身子,曾被这白骨支撑着那个有说有笑的姑娘”,接着便是人们对生与死的种种蒙昧看法的议论,接着又是“合坟”,“黄土堆就的新坟朴素地立着,在漫天遍野的黄土上和慈祥的夕阳里显得宁静,仿佛真的再无一丝悲哀”。我们在这里读到的仅仅是迷信,愚昧和麻木吗?当然不。我们不能忽视那冰冷下汹涌的热情,正象老支书喊出来的:“咱村的人总得记住!”这是宽厚的爱。然而,姑娘的尸骨毕竟因这爱而送进了合坟,毕竟汇入了黄土地上生与死的轮回。当一切重归寂静时,我们怎能不为某一角隅的人们跳不出传统魔圈而深感忧郁?

应该看到,《厚土》的深永意味和广厚的文化氛围感,与作者的文体关系密切。上面曾提到它的简洁凝重,那是因作者坚持“简化”,反对多余人物,反对琐碎场景,反对回叙和平述,反对长篇对话所产生的效果。我以为在文学叙述语占上有一种微妙变化值得注意。在十七年的一些优秀作品中,曾建设了一种适应文学教育功能的评述体叙述,它是从外向里写,虽很流畅却过于直露,唯恐读者不理解。现在,由于文学加强了对人的本体的心理的揭示,出现了从内向外写的、很少借助“说明”的叙述语言。李锐使用的正是这种语体,它扩大了小说的形式容量,有时达到内容形式的直接台一,并不乞灵于“寓意”、“象征”、“神话模型”等外在技巧。但我认为《厚土》文体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原料性”(姑且这么概括)。那就是尽可能用生活固有的色彩、气味、形状、方式来表现生活。有同志曾认为《厚土》过多保留了生活中原始、粗鄙的形貌,脏话又太多,这是缺陷。我认为脏话可适当删荑,但不可把原料味净化掉。我们知道,海明威为了表现他笔下沉默、迟纯却又刚强的硬汉。曾“砸掉了美国短篇小说用来排印的每一粒早已面熟的铅字”,“一锤子捣烂了按照花俏图案描绘的所有作品”,他的语言是“直接从泥土上、酒吧间的地板上,杂货铺柜台上拿来的”,“也不管那语言上有什么一是口头的脏字还是唾沫,是日常的尘土还是特色,是俏皮话还是妙不可言的比方……都懒得摔掉”(贝茨《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这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当然,李锐的《厚土》在文体上还只是一种尝试,并不完美,有些篇章失之浮浅,有些描写不免重复。因我着重于它的启示性,无意对它作全面的得失评估。

不过,在涉及对民族文化、民族灵魂的理解方面,有一看法却不可不谈。《古老峪》的结尾,那个每晚光着身子睡觉致使干部李同志羞惧不安的纯真的农村姑娘,在得知她当上“先进”即可进县城一看时,顿觉一切都熠熠生辉,那里的窑洞,残缺的围栅,布满荒棘的垣头,全都染上一层金光。小说也确实带来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向上的力。这可能是整个土厚中唯一的喜悦了。我并不认为必须外加亮色;既然作者旨在反省和批判民族文化的消极一面,他着力于沉重和迟缓无可厚非。但是,我又隐约感到,作者多少有静观文化的倾向,在常与变、正与负的把握上尚缺乏内化力度。我们的民族(包括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面是百年千年的孤独,一面又是前仆后继不断求发展求解放,有一股地下河始终在磅礴,故而才知鲁迅先生所说“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所以,我理想着既能写出动中之静,变中之常,又能写出静中之动,常中之变的作品,也即本身具有内在运动感的作品。据我所知,《厚土》并没有终结,我期待着作者写出更大的深度。这篇关于《厚土》的文字,也不是停在《厚土》本身,而是我从这里出发对文化与人,现实与历史、文体与意味的一次“冒险”。既然批评即“冒险”,偏颇或不可避免,我愿听到真切的对批评的批评。

1987年5月10日写于京郊

同类推荐
  •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本书全景式地再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零经验"救援--身陷险境--抓住时机--脱困突围,在大片式展现的同时,将事件置于人类南极探险史、中国30载南极科考史、中国海洋战略发展成就和对南极科学考察的巨大贡献等宏大背景下,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全书汇集280张极其精美的相关图片,让本书极富现场感、震撼感。
  •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以时间为顺序,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西晋——国家观念的弱化及骈散的杂陈;东晋——文坛的凄凉、凋落与变异;刘宋——骈文的成熟;萧齐——骈文的转向与要素的完备;梁朝——骈文的繁盛;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
  •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间情怀:郑振铎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知性

    知性

    本书甄选林徽因现存于世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选录其中经得住时光淘洗和检验的篇章,力图展现一个最具文学魅力的林徽因。既包括诗歌名篇,又收小说佳作,也有至情散文,以及戏剧探索之作。
  • 为了弱者的尊严

    为了弱者的尊严

    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
热门推荐
  •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野人踪迹(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心开路就开

    心开路就开

    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的心就是一条路,心开,路就开,心死,路就死。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心态好,一切都好!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让整个身心都充满勇气和智慧,把挫折与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这样,我们就能早日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 闪婚蜜爱:神秘老公不离婚

    闪婚蜜爱:神秘老公不离婚

    领证前夕,未婚夫竟跟别的女人有了孩子?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她宁远澜又不是什么歪瓜裂枣,非要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下一秒就选了个优质男扯证结婚。婚后,大尾巴狼的腹黑本性显露无遗。好!既然事已成定局,管你是红三代还是富一代,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凌少,放马过来吧!
  • 爱在光年外

    爱在光年外

    你会找到和你一样的人,你会找到和你指纹一样的人,他的左手就是你的右手。相信你自己的影子,不要相信任何占卜。
  • 邪王挚爱:卯上无良公主

    邪王挚爱:卯上无良公主

    “我欧阳莺儿要么就做你后宫唯一的女人,要么就把你给太监了。”朝堂上女子一袭粉红色的外衫,更显得的柔美不可方物,满朝臣子颤抖的听着这荒唐的话语,唏嘘不已。龙椅上的男子,妖孽的脸上铁青一片,桃花眼中一派笑意,似冷酷,却又似温柔,“爱妃小宝贝,你再说一遍?”“再说一遍你也只能是我一个人的,怎样?有意见?”他将她拉入龙椅,并肩齐坐,轻吻香腮,“一辈子都莫要挣扎。我,会欲罢不能的。”《宠文+搞笑小清新》
  • 妖魔战神

    妖魔战神

    上古蛮荒时代,大地之上,妖魔肆虐…大地人族圣贤,开辟万千武道,与之抗衡…后有另辟蹊径者,智比天高,采集妖魔血脉,提纯,以无穷灵药炼化,寻找人族武者中的特殊血脉者,植入妖魔血脉,使其在保留人族特征的前提下,亦可变身为妖魔…此类武者,被称之为‘妖魔武士’,拥有妖魔亦难以望其项背的杀伤力,潜力无穷。拳可碎星辰,掌可断江河,日月经天,吼落星辰…妖魔血脉品种繁多,故而,妖魔武士或变身为飞禽鸷鹰,翱翔于空;或如兽之精髓,强爪暴齿…更有甚者,变身太古凶兽,一拍翼就能刮起毁灭风暴,可以召唤雷电冰雪,也能够吸收日月星光,生命几近永恒不灭,与天地并存……
  • 东宫妾

    东宫妾

    穿越而来,她满头是血的倒在地上,身上却是一身喜庆的红色嫁衣。贺兰挽伊,已故南煜国贺兰将军之女,大婚之夜,迎来的却是国破夫亡。为保名节,她一头撞墙,醒来后的她竟是判若两人。当额上的血迹还未干透,她一身鲜红,果敢的打开太子府的大门,看见门口那齐刷刷的三千骑兵时,她便知道她的人生已彻底颠覆,这穿越而来的日子将会异常艰难。从此她将挣扎于这个异世,再无依靠,从此她将如履薄冰,步步为营。百转千回,深宫那朵绚丽无双的帝王花,只为谁人而开?
  • 京城四少

    京城四少

    冷清秋被金燕西当众拒绝了皇帝的赐婚,连累她声名扫地,拖到二十芳龄,无人问津!套用一句广告词:“四少在手,谁与争疯?”<br/><br/>&nbsp;&nbsp;&nbsp;
  • 重生珠光宝鉴

    重生珠光宝鉴

    *新文推荐《邪少猛追妻,彪悍小中医》*一次飞机失事,使得三十六岁的苗函嫣回到十八岁那年。随着命运的改变,拟补前世的遗憾,使得悲剧不再重现,更让她学会了珍惜。一步步登峰踏远,却发现父亲和她前世的死亡并非意外,在恨意的使然下,她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漫步浮世间,她只为活出自我保护家人!皎月难圆,我命由我不由天,既然上天给了她如此天赋,她便要狂给世人看!古董界的鉴定大师,赌石界的翡翠王,考古界的天纵奇才,商场上的高傲女神……只是这个男人是怎么回事?女神撇撇嘴:“自恋是病,得治!”
  • 动荤

    动荤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