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用30多年心血凝成的教育忠告:“教子应有平常心”、“世上没有坏孩子”、“过度保护是对儿童权利的剥夺”、“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永远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行’”“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
600万点击率的33条专家建言
1999年2月28日,99岁的冰心先生辞世,在八宝山冰心墓地,人们看到她慈祥的笑容之下,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寄语--“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人之所以成为人,离不开真爱。世界之所以成为世界,依赖于真爱。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真爱不仅存在于亲子之间,也存在于夫妻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万物之间。两种爱心,两种命运。选择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真爱的种子,把孩子当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孩子才会有春花般灿烂的温馨童年,才会有舒展的心灵,健全的人生。否则,如同本书第一部分所述,痛定思痛,悔之已晚。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先进的教育观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孙云晓在这里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提出33条关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建议。
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
曾经连续三年获得“三好学生”光荣称号的初三学生黄某,即将被保送到高中学习。可当高中老师问她“青蛙和蟾蜍的区别是什么”时,她竟然回答:“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它们,我只吃过田鸡腿。”此话令老师啼笑皆非。
近年来,类似信息不断见诸报端,令许多教育者们忧心忡忡。父母们大多认为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和分数比起来,还是分数更重要些。
然而,大自然真像有些父母们想象的那么无关紧要吗?大自然是人们获得聪明才智的源泉,无数的成功者都非常亲近大自然。也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永恒魅力给了他们无数启迪,使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达尔文在少年时代就常常整天在自然的环境里玩耍,正是在大自然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昆虫,并因此而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后来,这种兴趣引导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划时代的生物学家;同样,也正因为有了百草园,才使童年的鲁迅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想象力,从而造就了一代文豪;因为热爱自然美景,贝多芬创作了《田园交响曲》这样的传世之作;因为喜欢风筝和风车,牛顿成了流体力学的鼻祖;因为多次在大森林中散步沉思,托尔斯泰写出了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远离大自然不仅会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还使一些少年在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时手足无措,既不懂得如何求生更不懂得如何保护自然。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让无数人痛心疾首:几位少年到大森林里去探险,不幸迷路,当大人们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被冻饿而死。老师、父母涕泪交流,后悔不该让他们冒这个险。然而,在孩子们周围就有野果子,可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够充饥。父母们大多只想保护好孩子,却没有想过要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观察和了解自然,学会野外生存的技能。但父母们的能力真的能够覆盖孩子的一生吗?
在此,孙云晓给父母以下建议,不妨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享受一下上天赋予人类的美丽:
先一步学习与自然有关的知识。成年人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不仅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还要懂得一些自然、生物、科普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才有话可说,也才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吸引孩子热爱自然。只有成年人先做一个热爱自然、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能带动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每月带孩子到野外玩一次。到野外玩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情,利用周末、周日的时间就可以了,要么带孩子爬爬山,要么到农村去参加一些劳动,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大自然,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活动。日本有个“自然俱乐部”,该俱乐部每年4次带孩子到农村劳动和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第一次是每年的5月5日、6日,这两天他们带孩子到农村去翻地、播种,识别和采集野菜;第二次是7月26日至30日,这几天他们带孩子爬山、野营,到田间拔草,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第三次是10月13日、14日两天,他们带孩子去收割农作物,识别和采集能吃的野生植物;第四次是第二年的2月9日、10日、11日三天,这时俱乐部的人会把孩子们都召集来,让他们观察俱乐部饲养的小兔子和小鹿留在雪地上的足迹和粪便,研究雪天和晴天有哪些不同的自然现象,教会孩子们在野外生存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写作文的时候也言之有物了,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给孩子报个自然班。如果父母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太紧了,不妨给孩子报个与生物、自然有关的学习班,让孩子们在假期时间里多接触一些自然界。一些父母只喜欢外语班、钢琴班、数学班等,假期也要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这样做等于把孩子们的假期变成了又一个新的学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父母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给孩子选择一个亲近大自然的补习班,让孩子们补补自然知识,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个吃惯了细粮的人,您不妨也让他吃吃粗粮,也许他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呢!
爱孩子没有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了!”尤其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是考试考砸了,有些父母就会说:“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考得这么差!”“你怎么就不给我们争气呢?养你有什么用啊?”“给你吃了那么多的营养品,你就考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坐在这里吃饭?”这些话当然是父母们的气话,但却反映出了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要用好的成绩来和父母交换爱。
说句尖刻的话,这样的交换是对爱的亵渎。
父母生了孩子,就有了爱的责任,这爱的唯一目标,就是以爱育爱,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而人是千差万别的,万万不可用统一的分数或者名次来衡量。父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可是,当孩子已经努力了仍然不尽人意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在这方面,孙云晓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有一次,女儿正在考试期间,孙云晓到外地出差去了。一天夜里,他给女儿打电话,问她考试情况。女儿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心理准备啊,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你这段时间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的,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一下,一定会赶上去的。”
孙云晓平静地说着,女儿似乎也平静了一些。其实,他何尝不希望女儿成绩优异?可是如果他严加责备,除了增加女儿的紧张,又有什么益处呢?再说,女儿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你还能怎么怪她?
回到北京,孙云晓请了几位高水平的老师,分别为女儿分析了试卷,并加以点拨。结果,物理成绩稳步上升了,女儿也喜欢补物理的老师,因为那是一个欣赏学生型的老师。然而,女儿的数学依然僵在那里,女儿也不愿意去补数学的老师那里,因为那是一个严厉并寡言少语的老师,而且,她的教法女儿不习惯。
尽管请老师不容易,但孙云晓却没有责怪女儿。他与女儿分析了具体原因,发现是教与学方法的不适当。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他深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因而不可用统一的模式去要求孩子。此外,孙云晓还发现虽然为女儿请了多个数学老师,但效果并不显著。他暗自检讨,也许是自己不喜欢数学的恶习遗传给了女儿?不过他又想:女儿今天的数学水平,对他来说早已经是望尘莫及了,已经很不简单了,怎么有理由责备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女儿数学成绩依然不佳,父母所能提供的只有帮助,而不应当是训斥。当然,不仅是数学,对待孩子别的科目,别的事情,道理都是一样的。
因此,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孙云晓特别给父母下列建议:
给孩子无私的爱。当您给孩子提供各种好条件时,首先要想一想,您是否有私心?您是否希望孩子借着这个条件达到您所需要的某个目标?当然,要父母根本没有目标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父母端正心态,要想好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您所设定的目标,您将怎样对待他?
给孩子理智的爱。有句话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要父母爱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却不那么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爱的旗帜下给孩子提供了过度保护的一切: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别人欺负;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怕孩子上当受骗;不允许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伤了手指……当您无条件地给孩子施加爱的时候,也要记住这爱离不开理智。
给孩子需要的爱。近来媒体常常报道一些少年杀母案,这些案件让人思索的是:为什么父母给孩子那么多爱,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做出了败坏人伦的事情?经过分析发现,多数案件都是由于父母给了孩子窒息的爱,因此有的孩子会发出感慨:“我爸爸妈妈爱我爱得我都想去死!”所以,建议父母们给孩子切实需要的帮助和爱,而不是用您无边的爱让孩子窒息。
教子应有平常心
一个17岁的高中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惊动了媒体,也惊动了整个社会。这就是人们曾经倍加关注的“徐力杀母案”。说起来,徐力杀母的原因极其简单:只是因为不能忍受母亲的唠叨。然而,这不堪唠叨的背景确是深刻的、沉重的:因为他担负不起母亲那沉甸甸的期望--必须考进班里的前10名。于是,在疯狂和压抑中,徐力走向了毁灭。
当惨案发生以后,人们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徐力是个看起来很文弱的男孩子,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向自己的母亲举起凶器呢?《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周大立采访了监牢里的徐力,请大家看一看凶残背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隐情:
我妈妈常说现在下岗的人这么多,工作难找,自己单位的经济效益这么不好,烦恼的事情也特别多,生活过得很清苦,如果我学习不好,妈妈活着也没有多大意思。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能有什么出息……这些话在妈妈心烦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唠叨,她整天就是让我学习、学习!连唯一踢足球的爱好也被妈妈严厉禁止,真是没意思。
我知道妈妈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啊,可是妈妈从来就不问问我,有时候我想说上两句,妈妈就又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唠叨。久而久之,我跟妈妈就很少对话沟通,碰到烦恼的事,我大部分是憋在心里,有时候实在是憋得慌,就到野外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
去年(即1999年)11月底,妈妈在父母会上得悉我这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排在了全班的第18名,回到家后很生气,用木棍和皮带把我狠狠打了一顿,并狠狠地对我说:如果你以后再踢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你必须考到前10名,否则,你自己看着办!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你也没关系!我当时真的好害怕妈妈因为我考不到前10名而打死我。这件事对我的印象也特别深。
妈妈整天就逼着我要考前10名,我感到压力太大了,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那天,也就是1月17日下午1点多,妈妈在自己的房间里绣花,开着电视机。我削了一个苹果走过来,边吃边看电视。妈妈就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要考进班里的前10名。”我说:“很难考的,这不太可能。”妈妈说:“那你还看什么电视?还不用功一点。”“我已经够用功的了。”妈妈的脸马上沉了下来:“期末考试如果不考前10名,你自己看着办!进不了前10名,以后还怎么考重点大学……”
我听了之后没吭声,我知道妈妈的唠叨又开始了。我拎着书包准备到学校去,在门口换鞋的时候停住了脚步,我看到门背后鞋柜里有一把木柄榔头。我把榔头放进了书包,然后走进妈妈的房间,借口找感冒药。妈妈正在低头绣花,我走到母亲的身后,拿起榔头,就朝着母亲的后脑勺猛击过去……
从表面看,徐力杀母是一起很偶然的案件,母子之间最直接的冲突就是因为母亲没有让徐力看电视,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必然因素。正如徐力所说,他的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女性,她希望儿子考出好成绩。但是,如果从教育的角度看,徐力的母亲缺乏一种对待孩子的平常心。什么都想追求最好的,什么都希望得第一,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选择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不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事事都想控制孩子,这样的教育,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悲剧,控制的一方和被控制的一方势必会发生冲突,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对此,孙云晓给父母们提出下列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如果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那么自然无法保持平常心。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生存之道。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或教师们应把这个目标当作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们与别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
“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
有个叫维维的女孩在上小学之后,行动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喊“一二三,手背后”时,她怎么也难以坚持一直把手背在后面不拿出来;当老师上课提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不记得要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先把答案说了出来;当老师让同学们排队回家的时候,她总是一眼看见了来接她的爸爸,就忍不住从队伍里跑了出来……
老师非常恼火,她让维维抄作业100遍,让维维在课堂上罚站。在老师和父母的“紧密配合”下,维维终于变成了“听话”孩子。
但她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