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学生一接触到“压力”这个词,首先就谈到家庭父母。除了父母婚姻关系紧张影响孩子情绪等严重的家教环境问题外,最常见的一是家教氛围不好。首先是父母自身毫无学习观念。父母这种只“马列”他人不“马列”自己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父母常常习惯于将业余时间沉迷于打牌等庸碌的人际交往。父母这种安于平庸追求享乐的人生观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再次是自己合理的愿望受不到父母的尊重。购买课外有益身心的书籍、个人正当的业余爱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最后是相对于其他设施来讲,先进的学习硬件设施在家里没有一席之地。很多孩子说,他们家装修漂亮的书房平时都是用来作打牌等娱乐活动用。书柜,倒成了一种尴尬的摆设。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这一点尤具杀伤力。许多父母都把进入班上前十名,考上重点本科作为他们唯一的奋斗目标。而不顾及他们个人的特质、爱好及基础如何。曾造成了诸多子女心理上无法抹除的伤痕,有的甚至因此造成了子女终生的不幸。一学生因抗拒不了父母送他进假期班,在补习的第一节课,于教室里当众服毒身亡。三是与子女沟通少。父母往往更重视智力方面的物质投入,只关心考试分数,很少顾及他们在各个年龄各个学习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湖北农村一学生入院时,诊断为分裂性精神病。行为紊乱,晚上12点起床打算盘,说要搞学习,家人劝其睡觉,他又用毛笔写字,有时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睡,放下学习用具,就自言自语:“我不能做人,死了算了。”有一次晚上醒后用火柴烧自己的被子,被爷爷及时发现,爷爷说他,他却说,你不是我爷爷,我爷爷死了,并用刀砍爷爷。后来,看不顺眼的东西就摔烂,自断手指一根,当年十二月乘家人不备,从二楼阳台跳下,导致右上肢骨折,左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
学校和老师一味强调的文化成绩“高分”,是悬在学生心头的一座大山。
--“社会和学校制定了许多老掉牙的规矩,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却永远也做不到”、“学校等级划分明显,老师对差生有明显的歧视行为”;“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学校只以文化考试成绩论英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看重的都是学生考试成绩是否优秀。”
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脱离。无可置疑,现行的封闭式管理教育模式,有效地减少了来自院墙外对学校正常学习、工作秩序的干扰,但却使学生患上了社会知识贫血症。由少年进入成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知识学习少有连接,在本应深入接触社会的高中与大学生阶段,大部分学生仍然只有学校这个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这反映了教育对生活的背离;二是心理知识辅导与文化知识传授相分离。学校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且专职人员少。所调查的中学每个学校两三千学生只配备有一名心理教师。能够主动写信向老师咨询或找心理教师谈自己的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心理健康没有问题的学生,且一年不到100次,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却没有主动去找老师求助。学校班主任、班级科任老师一般只在学生纪律出现问题、早恋、考试成绩下降比较快的时候找学生谈话,而忽视了学生平时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文化高分与品德成长相背离。在目前的应试制度下,学校、父母、社会都是以分数来全盘评价一个学校或是一名学生的优与劣、好与差。造成对分数的盲目顶礼膜拜,对书本以外的世界漠不关心。每年的学校质检排名,重点中学挂牌摘牌,唯学生成绩分数论英雄;每年学校组织的几次家长会,学校设立的十多种奖项,大多是以考试分数为基础。于是乎,学校和学生为了各取所需,不得不经常性周期性长时期地延时加班加点补课。而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却被无休止地剥夺了。这样的应试教育,无情地扼杀了学生天生好奇的求学心理,使很多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知识的仓库,生活温室里的幼苗,品德的低能人。
以文化高分论优劣,论去留,成了悬在学生心头的一把双刃剑,它的杀伤力,无论是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都不能小视。相对而言,成绩好的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差生更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差生有了进校时的心理底线,而好生却“高处不胜寒”,时时提防已取得的高分会被某一场考试跌落下来。高三男生付强,进校以来成绩一直很好,班上和学校每次开家长会的表扬名单里都有他。他也十分地用功。特别是进入高二后,为了不落下名次,他更是把中午和晚上规定的休息时间都用来复习,可是,大脑长期处于竞技状态的他还是没能熬到高考就出现了问题:在高考前的几个月,每当听到有考试的通知,晚上就开始梦到蛇,醒着“听”得到蛇爬动的声音,睡着了又感觉蛇压到了自己身上。直到老师发现他一次次的考试开始败下阵来,问他原因,才知道原委。付强说,他从小就怕蛇。这么多年来,每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就想到了蛇,并感觉到蛇的存在,它无法抗拒蛇对他的恐惧心理。
在调查中,有一名同学无意中说,他们学校周末的半天休息制度,是一名学生用跳楼自杀相要挟手段争取回来的。这名不堪忍受学校无原则补课的学生,在一次星期天下午得知又要补课时,竟爬上最高的楼层狂喊:“再不放假,我就跳楼!”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才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让步:直到现在,一直保证了星期天下午的学生休息时间。可是,有多少学校会采纳学生有理的建议呢?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人才长知识打基础的地方,以分数决定前程的应试制度、与社会割离开来的封闭式教学制度,极大地剥夺了少年好动的天性,也禁锢了他们求新求知与创造的主观欲望,剥离了他们人格、品德生长的空间,促成了青少年心理不同程度地扭曲,也给教育留下了不应有的尴尬。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0000、我国每年自杀率为23/100000、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000。名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也时有发生,高校道德素质低下者也时有所闻。
社会环境的灰色污染,导致青少年对校园外的恐慌和漠视。
--“思想得不到尊重,理想也得不到尊重,家庭、学校、社会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学习完全是被动,我只能说,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社会矛盾不可以调和,只能靠自己去适应”;“给了太多的框架限制,让人茫然无措”;“学校的学习压力繁重,我无法了解社会。”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各种思潮泥沙俱下、各种观念相互冲突,诸多社会问题肯定在所难免。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而我们所调查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却有着对校园外太多的恐慌与漠视。学生们对社会诸多现象所怀的消极心理毫不忌讳,对社会问题的存在要么是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要么是看不到发展的主流,全盘否定成绩。追根溯源,其主要原因是现行封闭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学校与社会的脱离,使学生严重缺乏正确分辨事物、科学判断问题的能力。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综合而论,社会环境的灰色污染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是成人唯“钱”是论的处世观与及时行乐的道德观;不少学生说,“当今最大的社会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已经演变成了算计等卑劣手段”,“社会竞争太残酷太激烈,使我们畏惧,担心”,“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格道德的迷失,物质文化发展过快而道德素质跟不上”。成人越来越忙的生活节奏,唯利是图的人际交往,以及很多的社会现象变相地告诉了孩子们如何满足自己的私欲、如何爬在弱者的肩头做一名强者。我们唯一忘记告诉孩子们的是,善良是人类的本性所在,快乐是因为人们有一颗仁爱而知足的心。二是纸媒体、网络、影视、娱乐业的消极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说:“社会上动不动就拿刀砍,学校学生有矛盾也学着动刀砍人。”有一名重点大学的男生甚至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复杂污浊的社会产生出些什么都是很正常的,不相信吗?请看各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我有很多好的建议,但说了有用吗?”不少媒体以片面地猎奇暴力凶杀滥情等社会丑恶现象来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误导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道德观念。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在网络世界里,学生很容易寻找到色情、暴力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回避社会现实,淡化现实的人际关系,淡化与同学的友情甚至亲情。在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下,许多学生在网络中寻求不正当的刺激,有的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系列品行障碍。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沉迷网络的有90%的学生是沉迷的网络游戏,其中16%的学生已经达到病态般的痴恋。学生上网聊天,只要一聊到古惑仔,都能聊到几个小时。有的小孩子自制假手枪,模仿《古惑仔》里的样子在大街上走,于是,还真有专门的商家投其所好,打造了有古惑仔装束和刀具的专卖店来迎合孩子疯长的企望。早恋也成为了他们逃避学习的手段,有的中学生男女租房同居,有的甚至发展到数名男女同学到外群居。学校周边数不清的网吧、非法出租屋恰好为他们提供了麻醉自己的场所。在有些影视媒体大肆进行滥情渲染的不良诱导下,有的学生甚至到宾馆找“小姐”到包房招待同学。三是社会治安日趋恶劣的治安环境;“社会问题我觉得好困惑,好像不是某一种力量就能改变的,整个社会平静下隐藏了太多的不安,阳光下有太多的阴暗”。有一名学生说,有一次被同学打了,回家后他父亲教给他的办法,竟是“别人打你一巴掌,你就打别人三巴掌!再打你,你就拿刀砍,砍死了我给你送牢饭。反正这个社会已经是弱肉强食,没办法,只有来硬的”。四是就业环境仍然不优。“一方面是各大学校院盲目扩建扩招,一方面是人才市场大量有用人才在不断贬值”,我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的就业问题,别人杀人放火都不干我的事,我也管不了”,“对青少年发展来讲,社会的阻碍最大,一个不完善的制度下,社会的各种机制根本没有提供一个真正的平台。”
不少学生在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下,人生坐标发生重度倾斜。他们更多的只注重个人的努力,向往的大多是小家的安逸。而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丧失、社会奉献意识淡化,而将个人的功与利,作为了他们主要的奋斗目标。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个人理想大都与祖国命运与前途有关,尽管家道贫穷,但志向远大。而在我们所设置的“理想”“偶像”等栏中,不少学生毫不掩饰地填写着类似的理想:“风光一生,然后死去”,“不能流芳千古,就选择遗臭万年”,“我的理想是让自己有份好工作”,“赚钱多的工作,就是我理想的工作”,“找个安稳工作,娶个漂亮老婆,生个大胖小子,过开开心心的日子”,“能永远和家人在一起。”
心病还须心药医。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社会、家庭、学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23”凶杀案的主犯马加爵,无疑是一个心灵与精神被彻底摧毁了的人。正所谓“魔鬼的一面是天使”,有记者在走访他的同学时,有同学说,他性格孤僻、崇尚暴力,但也有同学说他友好大方,勤俭节约。他长期做苦力挣钱上学,喜欢唱歌,并且他的歌听起来让人感觉激情奔放。一姓戚的同学说,他和马加爵作为相邻舍友相处了三年,马加爵乐于助人,讲义气,同学中无论是谁找他借东西,只要他有的,他都会借。一女生曾歉疚地对记者说,因为申请的助学金没有下来,已经没有鞋穿了的马加爵曾一连七天躲在寝室没有出门,不敢走进课堂。假如……于是,一报纸的精神操练版以醒目的标题向社会发问:此案是“原罪还是他罪?”我们应该如何来“从马加爵反思学校教育?”“如果给马加爵买一双鞋?”“父母对孩子了解多少?”“成人与成才哪个更重要?”“心理咨询如何真正有效?”
“不能让阴暗像癖好一样生长,不能让伤害熟视无睹地进行。”在马加爵还没有成其为今日的“马加爵”之时,我们要“誓死捍卫孩子的心灵,不能再把他们独自丢在文化与精神的沙漠上,找不到回家的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育好一代孩子,须先教好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这更有待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结合、你、我共同参与--
父母:把最需要的精神支持给孩子。
真爱,是孩子最需要的精神支持。美国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保罗博士夫妇在《假如你真的爱我》一书中,将爱的定义这样表述:“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子女的爱,它不是重在物质的给予,更多的是对他们精神的支持。
相对于物质环境的进步,现代孩子的精神环境因素更加需要引起父母的关注,在“我心中最理想的父母”一栏中,学生们这样期望着:是汪曾祺文章中所提到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没有秘密可以保留,尊重彼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解、宽容”,“关心我支持我理解我”;“夫妻和睦,善于与子女沟通”,“能与子女做朋友,有平等的家庭氛围”,“能理解孩子的难处与困难,对孩子要求不过高,期望不过大,能够很好地鼓励孩子学习,快乐地生活,孩子有什么事都期望能对父母说”,“让子女有一定的自主权。”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影响孩子终生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替代不了的。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许多事实说明,家教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长大后的工作成就影响甚巨。真爱行为不是自然产物,而是自我培育的结果。我们觉得作为父母至少应该用心做到以下“十个一”
1.创造友爱、民主、和谐相处的家庭环境,父母在任何困境面前始终保持从容、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2.学一点心理教育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尊重子女情感,正确引导子女安全度过早恋期;
3.坚持一项有益自己身心的业余爱好,与孩子一起在学习中进步;
4.周末拿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地交谈;
5.在孩子生日、节假日等纪念性的日子,周期性地为孩子购买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书籍。如成才类系列、生活百科类系列、青少年性教育系列等,并指导阅读;
6.鼓励孩子坚持学习一门有益身心的业余爱好;
7.宽容孩子在成长中的一切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并诱导他积极地改正过错,承担责任;同时,以此教会孩子以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