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0日,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秀秀在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未发出的信中写到,班里的一个同学在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个两个同学这样对她。同学一而再再而三的讥笑与讽刺使原本性格内向的秀秀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她在一段时间的努力过后却依然达不到考试高分的情况下,痛苦地选择了自杀。给父母的遗书,她这样写道:“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
秀秀的死刺痛了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当今中国,还有不少孩子像秀秀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时不时面对同学的冷遇。我们在走访调查中看到,对于那些仅仅是学习跟不上的同学,13%的同学希望他们离开班级;对于那些由于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的同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他们应该离开班集体;而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受到公安机关处理的同学,来自同龄群体的排斥更加强烈,只有25%的同学愿意他们留在原来的班级。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后进生在班级和学校受到的排斥和疏远。
有一个女生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期中考试考完后,她看见很多同学的分数都比自己考得高,心里感到特别难受。这是她从来没有考过的差分。取到试卷,便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愁。这时,她亲耳听到一个平时与她要好的女同学用很大的声音对旁边的同学说:“这人真蠢!我原来还以为她的成绩蛮好呢,整天笑得跟大姐大似的!”
听到这样的话,她有些委屈地将目光投向坐在讲台上的老师,这一眼,正巧碰上老师的目光,她感觉老师的目光中像有股寒光闪过一般。她说她从来没有打过人,但那天听到同学那句话,特别是看到老师冷漠的表情后,心里的一团怒火就腾地升起来了,她握紧了拳头,差点就过去揍那个说她的同学,但考虑良久,终究还是松开了手。不争气的泪水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流在令她恼火和令她羞辱的试卷上。
她说她不懂,不懂她只有一次没考好,就得受到同学的指指点点,更加不满的是,那些自以为考得好的同学总是喜欢在那些考得不理想的同学面前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而老师常常睁只眼,闭只眼,好像很欣赏其所为。从来都不予以制止。甚至,有的老师在学生考差了后,还恶语相加,说的话简直不堪入耳,令同学们一辈子都留下阴影。
我问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说老师骂人的话有很多:“烂泥巴糊不上壁,死到外面去!”“你是个猪啊,不要再让我看见你好不好?”“还顶嘴,考得烂差还有资格顶嘴?跟我闭嘴!”“你以为你是谁?你人长得丑,穿得像只鸡!蠢得像猪!死猪都告会了,你都告不会!”最经典的有一句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蠢得非人类!”
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让孩子痛失做人的尊严。
学校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空间,特别是初中以上。除周末以外,他们几乎全部时间都要在学校度过。孩子情绪的好坏,极容易受学校教师与同学的影响。如果孩子在学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足够的关爱,即便父母教育出现偶尔的缺位,他们的情感也会找到温暖的依托,他们的身心也会健康地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困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的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甘于奉献的蜡烛精神,而把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看得高于一切;把培养孩子们高尚的情操、健全独立的人格,作为教育的第一责任;并在实践中引导孩子们砥砺坚强意志、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每个孩子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上健康茁壮地成长。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最大的苦痛正是来自学校里冷漠的情感环境和扭曲的价值观。老师之间更多的是比职称、比工资、比奖金,功利心强,对考分差的孩子歧视漠视,既然铁不成钢,就能不闻的不闻,能不问则不问。
与此同时,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只比吃、比穿,比谁的父母钱多,比谁的父母官大,比谁的文化考分高,却每每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和考试低分的孩子冷嘲热讽。这样的学校生活环境,使原本就缺少学习信心的孩子面对的是,教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情同步缺失,学习压力之下,更加感到雪上加霜。
重智力忽视德育的学校教育是孩子们遭受校园冷遇的最不可忽略的原因。
联合国教育会议曾留下这一振聋发聩的名言:“21世纪就要到来了,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
向我们传达这一重要信息的人,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先生。吕先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人才观。他说:
我认为“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那么这种人根本不能叫“人才”。汪精卫是汉奸,他偏偏有才。我们现在着眼于培养人才,多出人才,我们希望统一,希望他是人又是才。但是如果要两者选择一样的话,我的观点是宁可他是人没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吕先生的阐述入木三分,值得人们掩卷沉思。
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样的人才标准教育下一代呢?分数第一,分数即命运等错误观念,早已像瘟疫一样在全国流行,早已攻破千家万户和无数所学校。因此,当父母和老师一再地告诫孩子们说“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时,岂不正预示着民族未来的灾难?
愈掘愈深的非人化教育陷阱
学校普遍只重学分不重品行的教育无不令人忧心。
在整个走访调查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更多的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事实上仍然以升学考试为导向,而这种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
在片面化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与名次,而疏忽对孩子的品德关注与心理关注。在问卷调查中,“学校最关心你的哪方面”栏目,学生填得最多的是“考试分数”,而作为孩子成长最不可缺少的“品格情操”则很少提及。这种错误导向已经使一些孩子迷失人生方向,或因高分而忘乎所以,或因一时的低分而意志消沉,甚至走向绝路。江苏高邮市一所中学的留守女生陆芳在留下遗书后服毒自杀就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个案。
“对不起,我考试不争气,让你们丢脸,这辈子我最后悔的是,没有好好孝敬你们!”陆芳在遗书中留给亲人最后的这些话,字里行间有太多对生命和生活的留恋,其中“对不起”这三个字陆芳一共重复了31次。陆芳的班主任用“震惊”、“不敢相信”、“太意外了”来形容他当时得知陆芳自杀这件事的第一感受。陆芳的成绩在班上常常是前几名,可是,仅仅因为一次期中考试不理想就自寻短见,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危害还不足以令人警醒么?
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而无视或忽视学生道德情操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对学生的升学率,拼命追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流于形式,不求实效。使本来缺少家庭品德教育的孩子人生航标很难摆正。有的,甚至沦为非人的犯罪机器。
由保送名校的高分学子王希炮制的全国第二起“铊盐”投毒案曾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铊盐”是一种很罕见的化学药品,铊盐能杀伤人的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使人受到毁灭性的伤害。在这起令人发指的投毒个案中,仅仅是为了避嫌,被学校保送到北大化学系的学生王希对好友江某狠下杀手,三次投毒,最后,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在法庭上,王的父母委托人现场展示了王从小到大的部分获奖证书:高中连续三次被某重点学校评为三好学生;1993年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同年获中国物理学会第10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宁夏赛区三等奖、全国化学竞赛宁夏赛区理论和实验技能测试一等奖;1994年获全国化学冬令营化学竞赛二等奖。可纵有再多的奖项又怎能洗得清他对手足同学犯下的如此罪孽深重的过错呢!
这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思考。王希的父母介绍说,王希从小就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他不与伙伴玩,特别爱学习。因此,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感到特别不能理解。同时,他们也承认,自己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几乎等于零,一直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掌握了高科技知识就是好孩子。然而,王希的案件却告诉我们,如果教育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教育孩子与他人竞争,而不懂得关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做人态度,那么,孩子有可能产生非人化倾向。
所谓非人化倾向,就是人失去了人性而像机器一样运转。这种非人化倾向对人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尤其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电脑、信息、网络、数字化正在向人们走来。这样的生活环境更容易使人们走进非人化的陷阱。
1993年,各国专家提出,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这个领导权又掌握在缺乏道德感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原子弹。他如果想拿原子弹试试看,那就让人类倒霉了。
令人震惊的是,仅仅时隔两年,专家们的预言首先在日本变成了现实。
那是1995年3月20日上午8时左右,以日本东京地铁霞关站为中心的日比谷线、丸之内线、千代田线,因被不明身份的人施放了神秘的剧毒气体,而变成了一座恐怖的“地狱”
“救命,救命呀!”
“快停车!停--车--”
刹那间,人满为患的地铁车厢里乱作一团,声嘶力竭的尖叫声、哭喊声连成一片。有人开始口吐白沫,眼珠子不停地往上翻,有的人已经不省人事,像一团稀泥似的瘫倒在地。人们被这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怪象惊呆了!
几乎每一个人都失去了理智。
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万万没有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狂人希特勒曾经想用而未敢用的一种神秘毒气,正弥漫在整个地铁车厢,吞噬着他们宝贵的生命……东京地铁霞关站正处日本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按照运行时刻表,地铁日比谷上下线、千代田上下线、丸之内上下线的5列地铁都将在此时到达3条地铁线交叉的霞关站,而犯罪分子偏偏选中这个上班的最高峰放毒,从而造成5500多人中毒、11人死亡的特大悲剧。
日本人向来以“东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为骄傲,如今却举国惊恐:是什么人制造了这起罕见的犯罪事件?其犯罪目的又是什么呢?
几个小时后,日本警方宣布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案发现场化验出了剧毒品“沙林”的残留物!“沙林”毒气由德国纳粹科学家于1939年研制而成。东京地铁首遭“沙林”袭击,其所受震惊不亚于当年美军在广岛、长崎首次投下原子弹时的惊骇。因此,这一挑战性事件也震撼了世界。
“沙林”毒气案很快被侦破,奥姆真理教是制造此案的犯罪集团。
奥姆真理教是以与人类为敌的反动宗教团体,其教主麻原彰晃从小就是小霸王,一有不称心的事,就殴打同学,并以占山为王为荣。与一般的宗教团体不同,奥姆真理教特别重视科学技术,搜罗了一大批科技天才为其服务。
1988年11月,麻原特别赐予出家信徒、原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博士生远藤诚一“吉瓦卡”的教名,并为他建造了以教名命名的综合科研楼,“沙林”毒气的研制由此便拉开了序幕。优越的研究环境激发了一心想成为科学家的远藤的研究欲望。以麻原为首的奥姆真理教,其惯用的骗人伎俩是利用宗教的神秘性和科学的局限性,来堂而皇之地骗取人们的信任,为他们不可告人的“武装计划”服务。
必须指出,有两个条件对年轻的科技天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第一,对神秘和超能力表示浓厚兴趣的时代背景;第二,对科学探索给予充分的物质条件,使科技天才有极大的成功感。奥姆真理教恰好以这两个条件为诱饵,吸引了一些高科技人才。
曾与远藤大学时代同宿舍的一个同学说:探索精神比别人强百倍的远藤,越是埋头苦干,在一般社会中就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在他的面前,作为“绝对存在”的麻原教主出现了。麻原给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不仅没有区分善恶,相反,作为科学家甚至还感到了幸福。将心比心,如果是我,恐怕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远藤!
看到这位大学生的自白,我们不禁联想,如果中国的科技天才得到麻原给远藤的优厚待遇--如为其建造一座专用的科研楼等等,又有多少人会拒绝呢?
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如此惨烈的悲剧?是孩子品行使然?是孩子家庭教育使然?还是一味追求文化高分的学校环境使然?
教育家叶圣陶说,孩子与播种在农田里的种子同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材。而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提供给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却等同于将孩子作为一个没有生命的原料,规定在同一时间,出产同一个标准的产品--高分。失去了人性,悲剧便在所难免。
教育的性质,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那么教育的性质就应更像农业,而绝对不应像工业。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农业的收获自然是萝卜种子收获萝卜,白菜种子收获白菜。春夏秋冬,各自择时令生长与收获。而不是要求所有的种子必须在同一时间内结出萝卜。可工业偏偏就是,将所有的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同一标准产品。
社会环境不良侵袭防不胜防
关于暴力的电影。
打架斗殴、骂脏话、名牌穿着攀比、校园冷暴力。
网络游戏,歌厅,酒吧。
在学校周围有过多的消费场所(除书店)。
青少年周围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
非法的网络营销,非法的不良网站。
打架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不爱读书的人通过各种关系择校进重点学校,严重破坏了校纪校风。
学生之间的吸烟、打架。
学生相互攀比富裕,攀比吃喝玩乐,不攀比学习。
父母世界中的功利心。
有些父母自身行为习惯太差。
父母们低级的素质和行为举止造成了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的破裂,不良的外围环境,身边朋友的好坏。
网吧离学校近,烟、酒类物品进入学校。
黄色网站,黄色书籍,报刊,影片,许多中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从这些方面学来的。
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潜规则破坏了社会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