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对孩子固然有伤害,但父母冷淡、恶劣的关系,争吵、打架的过程,却是对孩子的一种不间断的伤害,程度更加严重。如果夫妻关系走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就算为孩子着想,也要理智地处理好关系,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怨恨、仇恨的情绪,如果选择离异,更不要剥夺对方爱孩子的权利。爸爸妈妈首先是夫妻,然后才是孩子的父母。当一个家庭里的夫妻不是互相支持、合作的时候,家庭里的某一个成员特别容易出问题,而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无论离婚与否,爱孩子,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恶,包容对方,赞美对方的好,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关不住秘密的抽屉要了干什么
许多天以后的一个下午,由于我们班打算搞活动,所以提前放学。到家了,我故意悄悄地走进去,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我走到厨房,却不见妈妈的身影。我想到房里去放东西,于是轻轻地推开房门,看到的一切却使我惊讶不已。因为妈妈正在打开我的抽屉,在乱翻着,顿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我慢慢地走出门口,我不愿意看到妈妈慌乱的神色。许久之后,我想妈妈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掩饰。于是我又向屋里走,正好碰上妈妈迎面走来,“婷,怎么放学这么早?”妈妈的脸上显出一丝惊讶。
“提早放学。”我闷闷不乐地回答,便一个人走进房间。
人的心灵需要呼吸,孩子的心灵更需要放风。孩子把无知与困惑诉诸日记,把心思与烦闷写进日记,把抑郁与彷徨储藏日记。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日记,便成为了他们长大的印记。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有了秘密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孙云晓却认为,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秘密是孩子长大的催化剂。秘密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没有秘密孩子长不大。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走向独立的过程,走向独立的过程就一定伴随着大量的秘密。这个时候,他们开始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一些事情不再像过去那样向父母袒露,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独自享有秘密,独自面对某件事情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责任。儿童时期,秘密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神奇。
修路不是正事儿吗
初中生活,紧张,疲惫,本以为可以在家里得到一丁点儿安慰,却没想到家中也是那样恐惧。那是个星期天,天下着小雨,家旁边的小路泥泞不堪,我想,去修修吧!搬掉那几块碍眼的大石头,想着想着便开始行动了。做完了,我的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可能是积了许久的怨气借着石头发泄了。可能是等待着母亲的表扬与认可吧。母亲终于回来了,看见平坦的路,脸却晴转阴了,接着便是一连串的问题:“你正事儿不干在干吗呢?做完作业了吗?课文背了吗?练习题检查了吗?你最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别净干些不重要的事!”我发愣了!呆呆地站在那里,不免开始想:“我们就应该整天对着书本吗?我们就不能稍微放松一下吗?这条路烂了真的与我没有关系吗?”
这成了我记忆中最伤心的一件往事。
孩子的爱心原本让人万分感动。即使孩子考试成绩不如他人,将来长大成人,以这样的爱心去面对社会,都会因为友善和勤劳而被人欣然接纳。孩子无意中展示的良好品行,正是父母们应该为之欢呼雀跃的。然而却有不少父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只要求学习成绩的进步,而忽略孩子的人格发展,对孩子的优秀品质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对孩子有失公平,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人品。父母重视智力素质教育理所应当,忽视非智力素质培养则后患无穷。各类人才成长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重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勇敢、顽强、坚韧、乐观、热爱祖国、善于合作等非智力素质,是不可能成为杰出人物的。同样,缺少这些非智力素质培养的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
我的不孝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的!
初三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妈妈让我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我相伴多年的漫画书一夜间不翼而飞,随身听也身陷绝境,对此,我不敢言。这天,妈妈生日,但她却在加班,我一个人坐在写字台前发愣:何不给妈妈一个惊喜?今天是她的生日啊!
于是我翻箱倒柜找菜谱,现学现卖,从未下过厨的我,今天可要大显身手了,咣当!咚咚!厨房被我折腾成了交响乐的殿堂,大约过了两小时,一顿看起来可口的饭菜做好了。正在这里,门开了,妈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客厅里的饭,明白了,她并没有我所期待的会心一笑,而是晴转阴:“你啊你!都初三了,还有闲工夫干这?是不是长大了想当保姆?都初三了,你还是漫不经心的,做这些没用的事,中考中有这吗?嗯?”我听着,眼泪涌了出来,第一次反驳了妈妈:“我已经写完作业了。”“什么?写完作业就没有事了吗?”没等妈妈说完,我叫道:“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小孩子操这闲心干吗,不如多做道题目,去,搞学习!”
我再也忍不住了,委屈的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我打开门跑了出去,为什么妈妈不能理解我?我做错了什么?
雨还在下,湿透了我的头发,衣服,流到脸颊上,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苦涩苦涩的。
那天,上完晚自习后回家,本来想问爸爸一个题目,但等了很久爸爸都没有回来,只看见妈妈提着袋子和茶瓶,问过后才知道,原来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问妈妈,爸爸的生日为什么不告诉我?妈妈厉声地说,你现在的任务只有学习,知道那么多也没用。成绩差得要命,不想正事!我不记得我当时是怎样回答妈妈的,但我知道,那天晚上,我哭了,也许是为了父亲渐白的头发,也许是为了十多年来从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也许是觉得父母没有给我表达爱的机会。第二天,原想祝福爸爸,但那句话始终没有说出口。这件往事,它在我心底留下了最深的烙印。
又一次妈妈生日,我买了一件生日礼物想送给她,想给她一个惊喜,但是妈妈又误会了我,礼物还在拿,妈妈看都不看,就把脸一沉,
我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夕,“妈妈--”我刚想解释,妈妈的质问就向我袭来:“我们家很有钱吗?我说了多少次,不要乱花钱,爸爸在外面拼死拼活地为你读书挣钱,你怎么不知道心疼他呢?”妈妈的一顿乱轰,我晕了头找不着方向,可眼里的泪水偏偏流出来,妈妈为什么你不能听我说一说?我并没有乱花钱,我本打算和妈妈一起庆贺她的生日,结果妈妈却指责我,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问问我?如果她问我,我会说:“因为我要表达我对您的爱。”
在1998年的一项“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问卷里涉及的“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什么?”这一问卷中,父母们的答案最看重的是“责任感”,而中小学生最看重的则是“平等待人”。父母们的选择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人格特征,孩子们的选择也令父母深思,他们渴望尊重,渴望平等。而许多父母却不能以适当的沟通方式给孩子以人格上的尊重。
过去,父母和教师常常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却很少为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有一个20岁的女孩子,跟孙云晓在网上聊天。有一次她说:“不瞒你说,我妈妈怎么说我的?她说她是整个儿一个热脸贴在我的凉屁股上。”孩子冷漠起来了,真是让人寒心,你为她付出了很多,而她毫不理解,做父母的心里特别难以平衡。但是,孩子的错是大人的过,孩子的许多缺点是我们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摧毁自己的目标,我们是自己和自己作战。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有健康人格的人,你的很多方法却没法让他成为这样的人。
在家里,将孩子还原成为一个“人”,让孩子像成人一样敞开心扉、释放内压,让孩子像成人一样解脱困惑、悦纳自己,让孩子像成人一样学会感恩,学会调节、学会休息、学会劳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体验、认识和对待人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公正的父母之爱。
白杨树上摘松子
从这个标题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绝对的不可能。谁能妄想从白杨树上采摘下松子?但这个不可理喻的想法,却一直在许多家庭父母的潜意识里作祟。就像父母哪怕生下的是一个驼背孩子,却总怀了有踩直他的决心一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就是存了一定要在白杨树上采下松子的雄心。想来可笑,实为可悲。
以此为这里的标题,是《中国教育报》上一位女生的话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这句话,将当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盲目求成的心理,刻画得是多么惟妙惟肖!这样的父母之爱,对孩子而言,是多么的残忍。
女生晓琴在2002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这篇题为《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原文是这样的:
1)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2)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些错误,让我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如何生活。
3)请不要强迫我按照您的模式去生活。
4)请自觉地保护我的自尊心和隐私权。
5)如果您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家长的架子。
6)请不要拿我当您的出气筒。
7)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8)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9)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10)请不要第一百零一次告诉我某事该怎样做。
11)我不仅学习您告诉我的东西,还(可能会不自觉地)学习您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坏的习惯。
12)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学会爱别人。
13)即使您能帮我做所有的事,也请您把它们留给我自己做。
14)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从以上《十四条》来看,女生的要求并不过分,且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理性与宽容,丝毫没有违背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终身幸福的奠基工程。二是培养孩子的理想、信念,帮助孩子做好发展规划。理想是前进的动力,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所以父母以有效的沟通,不断地将孩子的目光引得更高、更远些,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地努力和追求,孩子会信心百倍地走向未来人生。三是以身示范,父母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感染、熏陶孩子。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离开了自身良好的行为,再动人的语言也是苍白无力的。四是适时地帮助、引导孩子。捕捉教育时机,从细节入手,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感到困惑时,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并将教育渗透其中。让孩子的路自己走,这是重中之重。
将孩子作为一个人来对待,从帮助、培养、示范、引导等四个方面努力培养孩子长大成人,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父母却以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误导孩子。唯一雷同的是父母往往更重视智力方面的物质投入,更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最高成绩回报,而很少顾及到他们在各个年龄各个学习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忽略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孩子说什么、想什么漠然置之,疏淡孩子,忙于生意、忙于工作、与孩子缺乏深层次沟通的父母则更多。甚至多数父母以为孩子吃好、穿好、特别是学习成绩好便可以了,没必要倾听、探讨小孩子的喜怒好恶。父母这一出于自身功利所需的爱,令孩子们与父母关系紧张得多。在我们的调查中,高中一年级的学生60%在家顶撞父母,不愿听父母说话,初中二年级的学生70%与父母关系紧张。60%以上的孩子称家庭和学校没有给自己以足够的自信心,考试的高分也不能带来稳定的愉悦感。许多孩子说,分数越高,会越焦虑,害怕在下次考试中被同学超过。
更有甚者,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正视孩子的基础和眼前的现实,习惯于拔苗助长。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人生。考试分数不能代表家庭教育的成功,更不能统领孩子的全部快乐。一味地追求考试高分,只能使孩子的心灵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有一位同学对我说:
在一次考试结束后,我的考试成绩是89分,班上第五名,我欣喜地拿给父母看,可爸爸看过分数“啪”的一巴掌打到了我脸上,我当时正一头雾水,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是事后,我看那考卷,原来老师看错了,分数是由87分改过来的,老师的一次失误,就导致了我受到重重的一巴掌。
一位学生在来信中提起这样一件事:
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考到班上第一名,兴冲冲地回家报喜,却被父母浇了盆冷水:“考到班上第一名就如此骄傲,得意,你表姐苇苇这次考试是全年级第一,也没有你这般得意!”父母横加指责道。
我并没有骄傲,得意,我只是想把这个高兴的事告诉你。我委屈地说道。
还没有!母亲说。
我当时非常惊讶,父母平常不是这样的,他们一直要我考班上第一名,我考上了,为什么还这样对我冷脸呢?
我委屈得一个人在房里哭泣。
还有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父母过早地教会了孩子去比,且习惯于以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别人孩子的强项比较,而且永远是学业成绩的比较,没有其他。这样的思维方式,忽略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通过父母的认同,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心、自尊心,滋长温润心灵的成就感。试想,一个在父母的比较中自信心和自尊心连连受挫的孩子,一个违心地遵从父母意愿而学习的孩子,一个常常屈从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努力的孩子,内心肯定是不快乐的,灵魂是不优美的,人格是难以健全的。而且,不公平的比,还会让父母更加焦虑,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所适从。孩子一旦承受压力过度,孩子对生活的热度便会慢慢冷却,忧郁、愤懑、叛逆,可能因此而迸发,而许多父母却对此毫无知觉。他们仍然我行我素,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种种抗议。
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看到这样的数字,我们不寒而栗。别说54.9%,就是5.49%的孩子读到博士都不现实。
过高的期望使得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学习视为唯一的生活主题。
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就得让孩子上好的高中,想上好的高中就得上好的初中,以此类推,必须上好的小学,甚至上名牌幼儿园。由此过分剥夺孩子的玩耍和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游戏天性,也就必然导致双方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